原標題:18家市級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迎來「期末大考」橫向縱向對標,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朱䴉》劇照。武亦彰攝
《七俠五義》中白玉堂(左)與展昭刀兵相見。本報記者蔣迪雯攝
「期末大考」「三堂會審」等詞頻頻出現在文藝院團負責人的微信朋友圈,這正是昨天他們參與的2017年度上海市級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考核。考核顯示,去年上海18家市級國有院團新創(含改編)大型劇目79部,較上一年度增加8部;演出收入2.56億元,較上一年度增長0.13億元,增幅5.34%;全年共完成演出9743場,觀眾342.62萬人次。
以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為目標,一年一度的考核以績效為依據,「自己說、同行評、專家點、評委議」,對標新時代新要求,查不足、補短板、破瓶頸。考核從早上9時開始,前兩個團就花了足足1個小時。
對標世界一流文藝院團
去新加坡參加藝術節,上海民族樂團特意到新加坡華樂團取經。「華樂團藝術教育推廣極具特色,青年華樂團有聲有色。」在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眼中,對標樂團還不止一個。上海民族樂團在香港演出時,去香港中樂團交流管理機制;中央民族樂團推出《玄奘西行》,羅小慈組織大家觀摩學習。據悉,今年10月,上海民族樂團計劃推出《共同家園》,以環境保護為切入點,融合五大洲多種代表性音樂,體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擔當。12月,民族交響史詩《英雄》將首演,描繪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神話故事。《永不落幕的盛世》則是獻給建黨100周年的禮物,用秦風、漢賦、唐韻表達對中華文明的敬意,對祖國母親的摯愛。
上海交響樂團對標合作較多的紐約愛樂。2017年,上海交響樂團人均創造演出收入從34.15萬元提高到37.33萬元,成為琉森音樂節首個邀請的中國樂團,德國易北愛樂音樂廳首個音樂季唯一受邀的中國樂團。對此,上交團長周平並不滿足,「下回歐美巡演,除西方經典,要拿出更多中國作品。」考核中,她透露了上交五年計劃,圍繞「國際化」「中國元素」做文章,陳其鋼、葉小綱、安迪·秋保、趙麟等作曲界翹楚為上交創作了一系列「新時代的交響樂」。
「對標世界一流芭蕾舞團,我們將打造兼具俄羅斯、法國風格的全新《睡美人》,5月首演。」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的工作表中,縱向與橫向對標缺一不可,橫向看齊蒙特卡羅芭蕾舞團等,「五年內組建10人至20人研發團隊。」縱向則挑戰自我,「原創舞劇《閃閃的紅星》10月首演,打造我們這代人的紅色經典。」上海歌劇院也提出「與世界一流歌劇院比肩」的目標,《晨鐘》《田漢》《天地神農》三箭齊發,令評委們對其寄予厚望。
更深入挖掘現實題材
看話劇去安福路,是上海年輕觀眾已有的默契。安福路上,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大廈啟動大修,員工依舊忙碌,「北京人藝擁有包括首都劇場在內的5個大中型劇場,國家話劇院以導演為核心,有市場選擇空間,不遺餘力培養編導人才,英國國家劇院創新作品層出不窮,同時擁有1150座、890座、450座三個劇場。」話劇藝術中心黨委書記張惠慶稱它們都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目標。
有作品才有影響力。張惠慶透露,聚焦「大飛機」的話劇《追夢雲天》8月首演,與經典保留劇目《大哥》共同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上海1921》《新青年》完成劇本初稿,為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迎接建黨100周年」與「新中國成立70周年」蓄勢待發。王安憶改編自徐訏小說《風蕭蕭》同名話劇、以兩彈一星為創作背景的《國之重器》等5部重點創作正在推進中。
利用上海文化資源高地優勢,文藝院團為建設「亞洲演藝之都」添磚加瓦。上海歌舞團《朱䴉》從上海飛到全國,飛向日本,年初又在美國獲得不俗的上座率。今年,上海歌舞團計劃推出《永不消逝的電波》,力爭再創佳績。去年為上海愛樂樂團打造《啟航》的青年作曲家龔天鵬,如今埋首於愛樂樂團全新重頭製作《京劇幻想》《炎黃曲》等。創作者表示,身在上海,擁有眾多劇場與龐大觀眾群,已比旁人多了優勢,這促使他們更為深入地挖掘中國製造、科技創新等現實題材,創作出深刻反映黨史、國史、軍史、民族史的生動作品。
多頭並進打造文化品牌
「2017年上海崑劇團完成演出場次287場,場次和演出收入分別是5年前的2.6倍和5.5倍。」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說,去年上昆四本《長生殿》全國巡演20場,現場觀眾80%在40歲以下。上海大劇院150萬元票房收入創戲曲商業演出新紀錄。
打造上海文化品牌,離不開人才。上昆國寶級老藝術家、昆三班中堅力量、昆五班青年人才,整齊的演員陣容讓谷好好有底氣將未來三年創作選題瞄準元曲四大家,邀約編劇名家王仁傑創作《漢宮秋》《倩女離魂》,還將請編劇名家周長賦創作新編崑劇歷史劇《牧羊記》。
依託人才與劇目積累,上海京劇院整理改編推出的連臺本戲《七俠五義》成為熱門演出。上海京劇院院長單躍進介紹,「上京實力派」「小丑挑梁」「京武會」「青春跑道」「星星點戲」等主題演出季,培養忠實粉絲,向全國輻射。《霸王別姬》赴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普林斯頓大學演出及同名電影的連映活動,在美國打響上海戲曲文化品牌。未來,京劇院除了抓劇目和人才,還將推進「上海京劇傳習館」項目,將其變為京劇普及和戲劇公共教育基地。
人才、劇目、觀眾齊頭並進,已成為各院團的共識。真找問題、找真問題,使打造上海文化藝術品牌目標更明確,只有這樣,才能開創新局面,加快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