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何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可?

2020-12-18 騰訊網

子午谷奇謀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可,分析有四,具體如下:

第一,問題背景介紹。

諸葛亮北伐,更多是在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顯示一種永不言敗的態度,誓死興復漢室的決心。或者說是對其《前出師表》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名進行塑造,這時諸葛亮認為北伐曹魏的過程勝於結果。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率師北伐,令馬謖鎮守街亭,由於馬謖是紙上談兵型的人才,導致街亭失守,蜀漢的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三國志》記載,在諸葛亮制定北伐方案時,魏延曾獻上「子午谷奇謀」,然而諸葛亮卻沒有認可採納。那魏延和諸葛亮又都是怎麼想的呢?

諸葛北伐圖

第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想像如下。

2.1)兵力:魏延率5000精銳。需要諸葛亮率8萬左右大軍。

2.2)目標:魏延從子午谷棧道奇襲長安,諸葛亮兵出斜谷棧道配合。(棧道:沿懸崖峭壁修建的一種木質狹窄道路)

2.3)時間:魏延猜想10天內可達長安。諸葛亮走斜谷道也可在20天左右到達。

2.4)距離:子午谷棧道約(長安至石泉縣)330多公裡。斜谷棧道約249公裡。

2.5)糧草:魏延只帶行軍口糧,拿下長安後以供給軍糧。

2.6)敵軍:曹魏主力約20多天才能到達長安。

2.7)優勢:長安主將夏侯楙 [máo] 膽小無謀,魏延作戰勇猛熟悉漢中地形。

2.8)劣勢:當時子午棧道崎嶇,行走困難。古人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2.9)成功條件:所有現實的情況都必須和魏延想像的一樣。

子午谷路線圖

第三,針對魏延的奇謀,諸葛亮想法如下。

3.1)目標:諸葛亮是想興復漢室,攻下長安只是第一步。

3.2)糧草:漢中運糧遙遠且不易,子午谷和斜谷棧道狹窄運糧更加艱難。

3.3)敵軍:雍州刺史郭淮可援助長安,魏國又有姜維援助,司馬懿可從魏興郡內子午谷的南出口攔截魏延軍隊。

3.4)風險:

如果大雨,子午棧道容易毀壞,魏延行軍更難且不能預期到達長安,魏軍會及時援助長安,那麼魏延的奇謀優勢將不復存在。

如果諸葛亮未能及時趕到長安,那魏延子午谷5000精銳恐怕有去無回。

若魏延遇到任何意外,諸葛亮在斜谷不能實時了解軍情,會繼續孤軍深入曹魏境地,後果不堪設想。

如曹魏死守長安,魏延很可能彈盡糧絕,5000兵馬非死即傷,亦或者投降曹魏。

假如魏延攻下長安和諸葛亮大軍會師,蜀漢糧食經漫長狹窄的棧道入關中,而曹魏斷其歸路,本國糧食運輸又不成問題,所以蜀漢在長安與曹魏無法打持久戰。

魏延子午谷奇謀成功的條件是現實必須和預想的一樣,但是現實會沒有變化嗎?不會下雨嗎?長安不會更換主將嗎?一旦長安久攻不下,附近的雍州刺史郭淮不會援助嗎?司馬懿不會斷其歸路嗎?太多的變量了!

棧道詳圖

第四,魏延子午谷奇謀類似戰例。

4.1)戰例一: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與魏國上庸守將孟達(原蜀國將領)書信往來,孟達同意再回蜀漢,可是消息被司馬懿知道,8天的時間,司馬懿便殺害了孟達,掌管了上庸、魏興等郡,而子午谷的南出口就在魏國的魏興郡內。魏主曹叡也親徵接應。

歷史是可以重演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如果魏延從子午谷北上攻佔長安,計劃中魏延5000兵馬和諸葛亮數萬大軍已離開漢中。司馬懿得知消息後,在子午谷棧道一把火便可燒了魏延歸路,同時可立刻率領大軍沿著漢水溯流而上,切斷蜀漢大軍歸路,隴西軍隊從西面殺來,魏主曹叡再親徵圍困,長安便瞬間成為一座孤城,就是沒有軍糧這一項指標,蜀國大軍就面臨滅頂之災,而魏軍可以依靠渭河的水運從河東、中原方面進行補給,而漢中也會危在旦夕。

司馬懿攔截路線圖

4.2)戰例二: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是否可行?在兩年後(公元230年),魏國大司馬曹真便從子午谷進兵漢中。

曹真親自率領主力從子午谷進攻漢中,司馬懿經漢水入漢中,郭淮、費曜 [yào] 等部從斜谷、武威入漢中。然而,事與願違,趕上雨季,曹真費時近1個月,才走了一半行程,最後無奈撤軍,無功而返。曹真、司馬懿率領魏國大軍不過如此,那麼魏延的奇謀也不會比這強多少。

曹真進軍路線圖

總結,魏延子午谷奇謀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可。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過於理想化,誤把想出奇謀的衝動當作完成奇謀的才能,屬於冒險行為,而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打沒把握之仗。魏延關注拿下長安,建奇功於一役,諸葛亮關注是興復漢室,穩中求勝,即使拿下長安也只是第一步,不可冒險,他擔心損兵折將,以及蜀漢士氣會受挫。

諸葛亮的想法是要麼穩中求勝,要麼是鞠躬盡瘁,兩個人的想法正好相反。諸葛亮對魏延的奇謀已經詳細謀划過,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而不認同。

相關焦點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何得不到諸葛亮的支持
    蜀漢經過夷陵慘敗,精銳盡失子午谷奇謀的成功率,不到一成就當時情況來說,所謂子午谷奇謀成功率不到一成。第二守將不懂兵法,曹魏方面是知道子午谷的存在的,這樣突然性就大大降低。長安作為自古以來的雄城以易守難攻聞名,又是曹魏的西線中樞,守軍必然不少,最低不會少於魏延的一萬人。
  • 幸好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否定了,要不然魏延會讓蜀國一敗塗地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令許多人扼腕嘆息。很多人除了聲討馬謖之外,更偏向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事件。一般的觀點是,蜀漢北伐宜急不宜緩,像是諸葛亮那樣慢騰騰穩紮穩打的套路,根本不是蜀國國力可以支撐的。只有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那樣,來一場激進冒險的突襲,這樣就可以奪佔長安,北伐也就成功一大半了。
  • 魏延獻子午谷奇謀,為何遭到諸葛亮否決?只是因為忌憚其才華?
    三國蜀國諸葛亮北伐曹魏時,魏延曾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卻被諸葛亮拒絕,後世很多人常以為憾,批評諸葛亮用兵過于謹慎,導致錯失良機,當代也有人將這一案例運用於職場,認為魏延不懂職場潛規則,所以其計劃才不被採用,對此,六甲番人認為,子午谷奇謀被否決只是一次決策而已,與決策者諸葛亮生性謹慎關係不大
  • 諸葛亮北伐,為什麼不使用魏延進獻的「子午谷奇謀」?
    諸葛亮拒用「子午谷奇謀」夷陵之戰大敗,劉備不久後就病亡,臨終前,他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為完成劉備的遺願,諸葛亮開始了他的北伐之路。涼州刺史魏延曾向諸葛亮進獻子午谷奇謀,為仿效當年韓信的暗渡陳倉的一種方法,而諸葛亮卻拒絕使用此方法。
  • 全面解析「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沒錯,魏延也沒錯!
    ——《魏略》以上,就是史書中關於「子午谷奇謀」的全部記載,接下來我們開始正文。一直以來,「子午谷奇謀」就是三國愛好者口中的熱門話題。一部分人認為魏延之謀是一條能夠比肩韓信「奇襲陳倉」的奇計,而諸葛亮則謹慎過度,錯失良機。
  • 諸葛亮為何拒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兩個人的戰略思想不同
    前言諸葛亮拒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原因,不是否定其可行性,要從諸葛亮的人物性格和其他的戰略思想分析。其實諸葛亮不採用魏延意見主要原因,是兩個人的戰略思想不同。這裡要說一下司馬懿不一定打不過諸葛亮,只是跟諸葛亮一樣沒必要冒險,只要防守時間一長蜀國必敗。如果諸葛亮是站在蜀吳角度,而魏延的戰略思想只是站在蜀國角度,蜀國要想戰勝魏國只能用奇謀,常規作戰幾乎不可能成功,事實證明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沒有成功。其次,諸葛亮識人不明,馬謖就是例子,他怎麼能識得人才?
  • 諸葛亮使用魏延子午谷奇謀成功的可行性研究
    我們知道很多研究三國歷史或者對三國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一致認為如果諸葛亮使用魏延建議的子午谷奇謀是可以很快統一天下,恢復漢室的。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子午谷奇謀存在許多的不確定性。很可能會導致蜀漢政權被曹操集團很快消滅。
  • 子午谷奇謀一定能助諸葛亮北伐成功嗎?
    咱們看諸葛亮北伐,為何未能成功時,可能都會惋惜諸葛亮,未能使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的北伐戰略,當世流傳甚廣的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號稱能滅魏。那麼,子午谷奇謀」究竟是什麼計謀?子午谷奇謀,實際上並非魏延單獨出兵,而是他與諸葛亮分兵北伐。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能成功嗎?軍事家一語道明
    上文我們講到魏延不但不是反賊,而且屢建戰功,對蜀漢忠心耿耿。最終慘死,除了自己高傲驕橫不容於眾的性格外,還與諸葛亮用人用兵的原則相悖。歷史的結局是不能改變的,諸葛數次北伐的最終結果以失敗告終,這也是為什麼熟讀《三國演義》的觀眾們因諸葛亮沒有採用魏延「子午谷奇謀」而感到惋惜。那麼如果當初諸葛亮採納了魏延「子午谷」的策略,最終會成功嗎?
  • 諸葛亮如果採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北伐能成功嗎,成功比登天還難
    諸葛亮主政蜀漢北伐曹魏的時候,魏延曾提出了一個謀略。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自己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當然,諸葛亮最後沒有採用這條奇謀,北伐也一直沒有成功。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諸葛亮的北伐各道路重,子午谷是最長、最險的那個。)。感謝三國迷的好問題。即便依魏延的所謂「子午谷奇謀」而行,他走通了子午谷,最終還是不能成功。主要原因在於諸葛亮北伐進行的是全面戰爭,不是靠一兩次所謂的「奇謀」能夠實現目標的。而很顯然魏延把這個問題想得過於簡單了,忽視戰爭的本質性問題,沒有站在全軍統帥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 鄧艾偷渡陰平比魏延子午谷奇謀到底高明在哪裡?
    鄧艾的「偷渡陰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就出奇制勝,兵行險招來說,這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堪稱三國史上的兩大奇謀。但諸葛亮最終沒有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此,後人參照鄧艾的成功,大都指責諸葛亮謹小慎微,貽誤戰機,白白浪費了魏延一個好計策。有人甚至因此說諸葛亮徒有虛名,軍事能力連魏延都不如。真是這樣嗎?我看,未必。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何不被採納?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熟讀三國的朋友們都知道,諸葛亮北伐之際,魏延向諸葛亮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謀劃,那就是歷史有名的子午谷奇謀。由魏延親五千精兵,由子午谷繞道長安,效仿韓信的「暗度陳倉」之計,攻下長安城。但是令後世可惜的是,諸葛亮並沒有採納這一建議。
  • 諸葛亮拒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一個錯誤嗎?偉人5字道破玄機
    原文標題:《諸葛亮拒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一個錯誤嗎?偉人5字道破玄機》熟悉三國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後,實力最強的是魏國,吳國次之,蜀國最弱。諸葛亮六出祁山攻而不克,最終在最後一次出祁山攻魏時病逝,帶著巨大的遺憾離開人世,留給後世無限的感慨和哀思。諸葛亮「北伐」的最終失敗,讓後人時常會想起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當時諸葛亮採納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他或許就能成功破魏了吧?所謂「子午谷奇謀」,是在諸葛亮首次北上伐魏時大將魏延提出的一個奇襲計劃:自己率領五千精兵走子午谷直撲長安,出其不意將其拿下。
  • 鄧艾既能偷渡陰平,為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見用?
    那麼,同樣是兵行險招、奇謀偷襲,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何卻不見用呢?有人將之歸根於諸葛亮過于謹慎、穩重的行事作風。雖說「以正治國、以奇治軍」,兵法之道最重一個「奇」字。然而,奇招通常也是險招,並非奇招就能取得奇效。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與鄧艾偷渡陰平雖都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但就可行性而言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三國地圖首先,魏國是大國、國力雄厚,而蜀漢乃小國、國力疲弱。
  • 淺論三國名將魏延與子午谷奇謀,可行性很高
    我在讀《三國演義》時,最為關注的卻是魏延和子午谷奇謀。一位名將被寫成反賊,一個可垂千古的奇計最終沒有實施,留下了太多的話題和爭論。今天簡單發表一下粗淺的看法。以此觀之,魏延統大軍能獨當一面,克敵斬將,治軍有方而勇猛過人,絕不遜於關羽、張飛等蜀漢一流大將。二、子午谷奇謀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歷來為兵家爭議不已。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真的可行嗎?此人試了一次,給了答案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子午谷奇謀的策略是魏延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長安、潼關,兩軍會師於潼關。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所以沒用這個戰術。
  • 詳解「子午谷奇謀」(一):魏延之野望
    在三國歷史上,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一個著名的話題。這一奇計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冒險性和超人的膽略,雖未被諸葛亮採用,卻一直受到後世讀史者的關注。一、「子午谷奇謀」的原始記載公元228年春,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大將魏延提出了由子午谷進兵奪取長安、潼關的建議。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成功機率雖不高,但仍是1個不錯的軍事謀略!
    諸葛亮北伐時,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這個謀略一直備受詬病,有人甚至因為對魏延的軍事才能產生了懷疑。實際上,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雖然成功機率不高,但仍是1個不錯的軍事謀略!
  • 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要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他為什麼不敢一試?
    表面上看魏延需要的不過是5000精兵奇襲長安,但實際上背後牽扯的卻是蜀漢數萬主力的生死,為什麼這麼說呢?魏延「子午谷奇謀」的核心在於出奇制勝,頗有點韓信暗度陳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