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客中作》中寫道,「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詩中的「蘭陵」一直被人認為是山東的蘭陵,而欒廣高先生經過考證,認為李白詩中所提的「蘭陵」不在山東,「蘭陵」應在江蘇丹陽。
研究古地名時對「蘭陵」產生興趣
欒廣高,江蘇省行政區劃與地名學會副秘書長、地名專業委員會主任,一直從事地名研究。上世紀80年代,他偶然接觸到了丹陽的「封缸酒」。一經品嘗,發現這種酒極具李白詩中「蘭陵美酒」的「鬱金香」和「琥珀光」的特點。後來的研究,他不僅得出「蘭陵丹陽說」的結論,而且對「蘭陵美酒」有了新的理解。
山東的蘭陵酒因詩揚名
蘭陵之酒,歷史悠久。1995年徐州獅子山發掘的漢王墓,有蓋著紅色封泥的三大缸酒,封泥上的鈐印分別為「蘭陵丞印」(有作「鬯(cháng)印」者)、「蘭陵之印」和「蘭陵印」三種。酒缸啟蓋時缸內酒體仍然可以流動,發掘當時離墓主去世日期已過2148年。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白酒最古老的物證,也是蘭陵酒業歷史久遠的實物證據。
隨著考古的發現,借著詩仙李白的「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的豪情,齊魯大地上的「蘭陵美酒」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名滿天下,蘭陵鎮上的蘭陵酒業(集團)這個古老而年輕的白酒企業———包括山東蘭陵美酒廠等各個酒廠,也得到很大發展。地域分析
「蘭陵」之名並非僅存於山東欒先生介紹,「蘭陵」之名並非僅存於今山東蒼山縣境內。
江南出現「蘭陵」一名始於東晉元帝渡江後。當時,東晉元帝以「江乘縣」(範圍約在今南京市棲霞區和句容市北部)僑置「南蘭陵」等郡。南齊時,「南蘭陵」郡被裁併,「蘭陵」、「承」二縣與江乘、臨沂、譙同屬南琅琊郡,郡治白下(今南京)。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夏四月,「復南蘭陵(於)武進縣」,「改南東海為蘭陵郡」。
與李白差不多同時代的大詩人王維,其詩中就不止一處提及「蘭陵」。《同崔傅答賢弟》:「……揚州時有下江兵,蘭陵鎮前吹笛聲。夜火人歸富春郭,秋風鶴唳石頭城……」又,《送張五諲歸宣城》:「五湖千萬裡,況復五湖西。漁浦南陵郭,人家春谷溪。欲歸江淼淼,未到草萋萋。憶想蘭陵鎮,可宜猿更(一作夜)啼。」顯而易見,上述二詩中的「蘭陵鎮」,絕非山東之蘭陵,而系江南之蘭陵。
欒先生分析,雖然在唐貞觀元年後蘭陵縣無存,但詩人為了韻律、情趣、美學等需要,常在詩中以古名、雅稱來指代現世地名,像金陵指代南京一樣。
江南丹陽境內的南朝陵墓與石刻,是中國歷史上齊、梁兩代帝王「舊鄉」的重要物證,也是蕭梁蘭陵縣所在的明顯地標。
欒先生考證後認為,丹陽古名「曲阿」,是秦、漢兩朝的濱江大縣。公元281年,於「曲阿縣」北部及「丹徒縣」東北部復置武進縣;梁天監元年,「復南蘭陵武進縣」;隋開皇九年並「蘭陵縣」於「曲阿」;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曲阿」名「丹陽縣」。
因此,江南「蘭陵」之名、江南「蘭陵」之實,應該傳承於丹陽。 外形判斷
美酒的特質是「鬱金香」和「琥珀光」據欒先生介紹,李白詩文中的「蘭陵美酒」,有兩個顯而易見的特徵。首先,顏色與香氣為「鬱金」和「香」;其次,酒的光澤在「玉碗」的襯託下為「琥珀光」。
詩中的「鬱金香」,並非今天人們所熟悉的花卉鬱金香,而是一種古代用於配製祭祀之酒的植物,並且這種植物呈橘黃色。因此,詩人筆下的「蘭陵美酒」應為橘黃色,詩人所稱的「蘭陵美酒」應當屬於橘黃色的黃酒類,而不是山東蘭陵黑褐色、紅褐色的酒,更不是白酒。美酒產地
丹陽自古產美酒丹陽自古出產美酒。北宋地理總志的《太平寰宇記》,不僅記載了丹陽出美酒的歷史與傳說,更解釋了丹陽酒美的原因。
欒先生說,丹陽黃酒的釀造歷史,始於西周,聲譽秦代,盛於南北朝,經唐、宋、元、明、清,直到今天。當代著名書法家林散之題書丹陽黃酒:「味輕花上露,色似洞中春」,可與詩仙李白「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相唱和。 行蹤考證李白到過江南據考證,李白多次到過江南,在金陵、溧陽都留下過著名的詩篇。李白在丹陽逗留數月,有《丁都護歌》、《陳情贈友人》等詩為證。據說,李白隨永王李璘東巡至丹陽後,除遊歷練湖、憑弔吳季子墓外,還謁齊梁帝陵,訪蕭氏後裔。蕭家主人以酒款待詩人,遂有《客中作》。
來源:新華報業網-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