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很有底線的4個生肖!心存敬畏方能行久致遠

2020-12-06 迷鹿剪影

晚清重臣曾國藩說「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而行有所止方能行久致遠,正如佛家所言「一切唯心造」,心若不正,則諸事不順,只有坐得端、走得直、行得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身正不怕影子斜,其人自然也會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越走越穩、越走越遠。

其實在十二生肖中就有這麼4個生肖屬相,他們(她們)都是那種很有原則很有底線的人,無論身邊的誘惑再多,也無論何時何地面對何種人都能夠做到堅持自己為人的準則,儘管自己的人生路一向都走得不如那些偷奸耍滑的人快,但內心裡的踏實感和滿足感卻也是旁人都比不了的。

生肖屬牛

屬牛人不是不相信不勞而獲,只是他們更享受那種老老實實付出之後最真實的獲得感,如果哪一天天上掉餡餅砸中了自己,那麼屬牛人反倒會覺得特別不踏實,屬牛人就是這樣一個為人做事極其正派的人,他們永遠相信只要自己踏實肯幹勢必有一天能夠走到成功的終點,雖然很多人為看似固執不懂變通的屬牛人著急,但其中得到的安寧與平靜又有幾人知呢?

生肖屬虎

能力出眾的屬虎人能走到今天,完全是因為自己懂得堅持和能夠固守自己的底線,人緣很好的他們從來都不缺乏各種發財的門道,小至身邊朋友的旁敲側擊,大到某些已經露出苗頭的商機,但屬虎人並非是那種不擇手段的人,在自己很愛財的同時更懂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有時候寧願捨棄一些發財的機會也會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從不做出違背底線的事情。

生肖屬龍

很自律的屬龍人在生活中會默默為自己定下許多條條框框,目的就是時刻告誡自己要按照原則做事,所以不管事業和生活是多麼苦多麼累,屬龍人始終都是那種寧願腳踏實地也絕不偷奸耍滑的人,他們的堅持不是為了要證明自己有多麼能吃苦又或是多麼了不起,只是單純的心存敬畏,敬畏世間既定的秩序與規則,更敬畏「成大事者,人品至上」的天道。

生肖屬猴

即便是活潑好動的屬猴人也是那種為人做事很有底線的人,儘管他們有時候可能會想得很多,但一旦真正要自己去執行的時候,就會礙於道德層面的關係而適時停下自己的腳步,可以說在屬猴人聰明的腦瓜裡要想圖謀一件東西亦或是取得一個人的好處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他們更明白「人在做,天在看」的道理, 所以無論如何也不會讓自己踏入那種萬劫不復的境地。

相關焦點

  • 心存敬畏方能「善政為民」
    原標題:心存敬畏方能「善政為民」   敬畏是人們對待一切事物的一種態度,明呂坤《呻吟語》;「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及於禍。」 意思就是說有所畏懼則不敢放肆,才能能修養德性。無所畏懼則任性放縱慾望,必定招致災禍。《菜根譚》裡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
  • 「心存敬畏」方能「如履薄冰」
    領導幹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倖。」(據1月15日《人民日報》) 敬畏,是一種態度和情感,更是一種自警和自省。領導幹部能否心存敬畏,關乎做人行事的操守和品行,更關乎黨的執政之基。當前,正值全面深化改革之關鍵時期,習總書記提醒領導幹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倖。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諄諄教誨,語重心長,各級領導幹部必須認真領會、深思和警省,真正做到「三個敬畏」。
  • 心存敬畏方自律
    心存敬畏方自律     □馮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
  • 首都機場安保公司王豔萍:心存敬畏之心 方能行有所止
    古語有「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告誡世人,有所畏懼則不敢放肆,能修養德性,無所畏懼則任性縱慾,必招致災禍。無論做人還是做事,只有心存敬畏,才能端正態度,嚴格自我約束,從而保持正確的人生航向。
  • 舉頭三尺有神明,心存敬畏,平安每天
    但是無論怎樣,無論你是小孩還是老人,無論你是男人還是女人,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做人做事,都必須要符合社會的價值觀,做人,都應該有敬畏之心,做事,都要有自己的底線。
  • 常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科學研究表明,複雜的網絡結構能帶來更好的效益,像蜘蛛網、蜂窩。 給我們的啟發就是做事要有人脈關係,有自己的「朋友圈」,想進入某一行當,想做某些事情,就要進入那個「圈子」,在那個「圈子」裡積累人脈,結一個事情運作的「網」。
  • 心存敬畏,是成年人的基本修養
    敬畏心是一個人對某種事物保持尊重、畏懼的態度,也是對自身行為的一種警示和自省。一個人,只有對自然萬物心存敬畏、對高尚品德心存敬畏、對自己的行為心存敬畏,才能行穩致遠。面對未知的挑戰,心存敬畏才能抵禦風險。
  •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古人云:「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明顯危害群眾利益、違返法律法規的建築,暴露了監管部門的失職失察、無敬畏之心,也給各級領導幹部敲響了敬畏人民、敬畏權力、敬畏法紀的警鐘。敬畏人民,做到為民服務不謀私。「千裡之堤,潰於蟻穴。」看起來巋然不動、固若金湯的堤壩,每時每刻都在抵擋水流的侵蝕,微小的「蟻穴」,都有可能給堤壩帶來管湧、滲漏的風險。
  • 做人其實就是修道,心存善念方能得道成仙
    做人其實就是修行,心存善念方能得道!東極騫林五色浮,九頭獅子任遨遊,一顆楊柳輕輕灑,萬丈恩波處處流。許多人,一直在尋找人生的意義,到底為什麼活著……無數的求證,無數的思考,於是便想到了修行。道家祖訓,先修今生,再修來世,上馬殺敵,下馬修道,先修人道,再論仙道……!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度人先度己。
  • 心存敬畏,是成年人的基本修養(好文)
    一個人,只有對自然萬物心存敬畏、對高尚品德心存敬畏、對自己的行為心存敬畏,才能行穩致遠。做人常懷敬畏心一直記得同事的一件小事。同事趙帥是一個外表霸氣的男人,但就是這個人,特別「怕死」。面對未知的挑戰,心存敬畏才能抵禦風險。缺少敬畏心,人難以進步李嘉誠的辦公室掛著一幅條幅,上書:心有敬畏,行有所止。他深知,人一輩子是要靠業務吃飯的,若沒敬畏心,工作就只是一個謀生工具罷了,永遠成就不了大業。
  • 心存感恩方能行穩致遠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感恩」就是對所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知恩圖報。於普通人而言,對生活、對他人充滿感恩,是一種良好的道德修養;於共產黨員而言,對黨組織的感恩之心,則更是「有所作為」的動力、「有所不為」的底線。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知感恩」者眾多,「懂感恩」並能做到「湧泉相報」者甚少。
  • 高考新材料作文審題:「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有兩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覺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與我內心的道德準則。——【德】康 德我們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僅僅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張全民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 曾國藩: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敬畏,乃人生大智慧。《圍爐夜話》說: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南宋大學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也是告誡人們,人生在世,應當常存敬畏之心。敬畏,其實就是人類對待世間萬事萬物的一種態度。敬為尊敬,畏為畏懼,合在一起是因尊敬而畏懼。一個人只有心存敬畏,才會走得遠,走得穩。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歸,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 心存敬畏方能行長遠
    2020年,馮正霖局長在4月份民航局安全運行形勢分析會上對「三個敬畏」的深刻內涵進行了闡述。眾所周知,中國民航的安全係數非常高,雖然成績值得肯定,但是每年還是會發生不少對生命、規章、職責不敬不畏的典型事件,究其根本原因,作風建設未真正落地生根。  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所謂「怕」,其實就是一種對事物的敬畏心理。
  •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認為,作為一名法官,更要恪守「嚴以律己」要求,堅持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責任思維,做到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唯此才能更好地依法行使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依法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依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依法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嚴以律己」必須堅持法治思維。手握戒尺,最重要的「戒尺」就是法治。司法工作事關國家法律實施,事關公平正義,事關百姓安居樂業。
  • 知敬畏 存戒懼 守底線讓「三個敬畏」在河北機場集團落地生根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敬」是嚴肅、尊重和認真的體現,「畏」是心存戒懼而不懈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黨員、幹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河北機場集團按照民航局、首都機場集團公司有關工作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強化對安全工作的責任擔當,深刻領會「三個敬畏」的豐富內涵,以「敬畏生命、敬畏規章、敬畏職責」為內核,轉觀念、轉機制、轉作風,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上找差距,堅決築牢河北機場集團高質量發展的安全基礎。
  • 保持底線心存敬畏 法律才是釋永信事件的唯一依據
    保持底線、心存敬畏——法律才是釋永信事件的唯一依據近日,轟動國內外的事件莫過於網絡所涉及的關於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種種劣跡傳聞。你會質疑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有這樣的力量和組織能力嗎?反過來,同樣也可以給置身其中的所有看客們提出另一個假設,假設這一切是真的,你會懷疑一個僧人如何能將秘密級的公安筆錄曝光與眾嗎?你會追問那些本不該為人所知的檔案和隱私信息,是通過何種渠道獲取的嗎?你會思考是否更妥善的處理途徑,而避免中國佛教文化受到傷害嗎?
  • 萊西一中李展飛——《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在我看來,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把敬畏的心找回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敬畏」的文化,民諺有句話:"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孔夫子則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老子說:「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說的是敬畏之心對於言行的匡正作用。
  • 君子有三畏:常懷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壞,都認為是命,他的思想有一個中心。他做什麼事前,都是思量一番,覺得舉頭三尺有神明,不可行可惡之事。「畏天命」三個字,包括了一切信仰,信上帝、主宰、佛等。這些都是「畏天命」,從前社會等級分明,這種畏,用來維護社會穩定。
  • 「三心」之道:敬畏之心,知恥之心,自律之心
    心存敬畏,才會知道什麼是「高壓線」,方能遵循規矩、守住人生底線。知恥,則做人有底線,做事有規矩。知恥之心,不僅與個人的道德文明相關,也與社會的治亂相關。人需要有一顆檢討的心,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方能成就自己。曾國藩云:「君子責己,小人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