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故事烹酒,敬請【關注】崔黎黎文/崔黎黎
白駒過隙,轉瞬間,便是一生,曾經的轟轟烈烈、痛不欲生仿若還在眼前,如電影一般在腦海中不斷浮現著那些或悲或喜的畫面。
張幼儀面對來人的問題,怔愣了片刻,「愛不愛徐志摩?」其實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問過,可是徐志摩傷害她那麼深,卻從沒有一個人問過她「恨不恨徐志摩?」
突然張幼儀又自哂一笑,她為徐志摩做了那麼多,也不怪世人皆有此疑惑。思慮片刻,張幼儀嘆息一聲後回答道:
「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個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的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晚年的張幼儀同早年被傷害的自己和解了,也同那些不如意的往事和解了,在她看來,徐志摩其實沒有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他只是剛好不愛她而已。
他們的結合是包辦婚姻的封建產物,而徐志摩是一個嚮往西方文明的弄潮兒,她安慰自己,徐志摩不是討厭她,只是不甘接受自己會擁有這般不恥的封建婚姻。
張幼儀為徐志摩找著背棄婚姻的接口,可她自己並沒有意識到,她又何嘗不是這段婚姻下的受害者和犧牲者?
張幼儀出自名門望族,雖自小受著傳統的封建教育,但也接受過先進思潮的洗禮。她曾在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上了3年的學。若不是張幼儀四哥張嘉璈的亂點鴛鴦譜,張幼儀應當會有更加順遂和滿的人生罷。
張嘉璈當時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書,南下巡視學校時,發現了徐志摩這位很有才氣的學生,便起了給自家妹妹做丈夫的心思。
徐家在當時是南方有名的富商,能夠同政治經濟地位如此龐大的張家聯姻,徐父自然是求之不得,很快便敲定下了一雙兒女的親事。
在四哥張嘉璈的撮合下,尚未畢業的張幼儀被接回家中,年僅15歲的她很快的成為了大才子徐志摩的妻子。
徐志摩是一個風度翩翩的儒雅之人,詩做得好,是遠近聞名的大才子。哪個少女不思春?豆蔻年華的張幼儀對未來的丈夫也充滿了嚮往。
張幼儀不知道的是,這個旁人眼中溫柔、浪漫的男人對她充斥著滿腹的怨懟,而年幼的她即將承受這段婚姻帶給她的打擊和折磨。
新婚之夜,在少女懷揣惴惴心思之際,進入新房的徐志摩一句「鄉下土包子」便將一切的旖旎和期待都砸得支離破碎。
徐志摩每晚都睡在書房,不願意同張幼儀履行夫妻的義務,後來在家人的逼迫下,徐志摩才不得已同張幼儀圓房。
嫁到徐家3年後,18歲的張幼儀生下了徐志摩的長子徐積鍇。但是急著逃離張幼儀的徐志摩,冷漠的看了一眼襁褓中的兒子後,便完成任務似的迫不及待到了英國留學。
在徐志摩「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時,張幼儀卻如一個勤雜工為徐家一大家子忙碌著,照顧、公婆、撫養兒子、管理家事,所有人都喜歡這個溫柔賢淑、品行良好的女子,除了本應該同她最親密的丈夫徐志摩。
張幼儀默默忍受著徐志摩帶給她的委屈,沒有任何抱怨,可是她能忍受這樣的冷落,張幼儀的娘家人卻無法忍受。張幼儀的哥哥張君勱直接寫信給徐志摩,要求他將張幼儀接到英國照顧。
若不是這一封來信,徐志摩怕是早就忘了家中的妻兒罷,因為此時的他正在同他心中的完美女神林徽因痴痴糾纏著。
對比林徽因的摩登、博學、美麗、才識,徐志摩更加鄙視張幼儀的土氣和窩囊,但是迫於張君勱的面子,他還是不情不願的答應了他的要求。
徐志摩此時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渣男,他一面嫌棄著張幼儀,宣揚著自己對林徽因日月可昭的真愛,另一面他又再次讓張幼儀懷孕了。
可張幼儀懷孕後,他又因為愛著林徽因的緣故,迫不及待的讓自己的妻子打掉孩子,生怕因為這個孩子影響了林徽因對他的觀感。
在醫療條件都不如今天的民國時代,打胎依舊是一件能夠危及生命的事情,可是此時被戀愛衝昏了頭腦的徐志摩,完全沒有考慮到張幼儀的生命安全問題。
面對這樣的徐志摩,張幼儀害怕又絕望,她是一位母親,自然不想殺死自己的兒子,於是獨自一人前往柏林,答應了徐志摩的離婚要求,籤下了離婚書,生下了次子彼得,成為了近代第一位被離婚的女人。
淨身出戶的張幼儀投靠了二哥張君勱,在他的幫助下,張幼儀開始自學德語,在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
面對徐志摩的錯待,張幼儀曾自嘲:「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來驅趕吸血的蚊子。當蚊子咬傷月亮的時候,主人將扇子撕碎了。」
張幼儀如一朵在被烈火燃盡的土地上開出的鏗鏘玫瑰,雖然經歷了撕心裂肺的痛苦,但是慾火重生後的她,顏色卻更加嬌豔。
顯然,上天對她的打擊還沒有完盡,在一切都走上正規時,張幼儀的次子夭折,年僅3歲。
此時的張幼儀還只有20多歲,卻接連經歷了被離婚、喪失幼子的痛苦。在最美的年華,她過了最糟糕的人生。
在去德國之前,張幼儀怕這怕那,什麼都畏懼,可是在去往德國之後,張幼儀什麼都不怕了,連曾經極其瞧不起她的徐志摩後來都感嘆道:
「張幼儀是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她現在真的什麼都不怕。」
將心撕碎了再重組,那樣的痛苦沒有人能代替張幼儀,可是逝者如斯,活著的人還要繼續,更何況,她還有大兒子徐積鍇需要撫養,那個孩子已經沒有了父親的關心,不能再失去母親了。
有的人生似嬌花,卻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暴風雨後變得更加剛強、挺拔。回國後,張幼儀在東吳大學教授德語,正式開啟了她的事業。
沒有了感情的羈絆,張幼儀活得越來越像她自己,22歲時,她成為了近代以來第一個被離婚的女人,但6年後,年僅28歲的她也同樣成為了近代首位女企業家。
她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創辦雲裳服裝公司,而這家服裝公司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家女子服裝公司。
因為徐志摩對其原配極其厭惡的緣故,許多人便認為張幼儀是一個相貌醜陋、見識淺薄的封建女人。
可是若深層次的走進張幼儀,便會發現這個女人真的了不起,徐志摩失去她真的是人生一大損失。張幼儀是一個兼具中國傳統美德和現代優秀品質的女性,深受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影響,她個性沉默堅毅,舉止端莊,料理家務、養育孩子、照顧公婆,又與時俱進,接受新觀念,自立自強,打拼出了大好的事業藍圖。
而且她善良大度,徐志摩同陸小曼在一起後,因為陸小曼揮霍無度,一時經濟困頓,找張幼儀借錢,張幼儀也不計前嫌,大方的給了他們。
徐志摩去世後,因為一時聯繫不上陸小曼,所以相關人員只得聯繫他的原配張幼儀。張幼儀聽聞徐志摩遇難的消息後,也立馬就著手為徐志摩料理後事,而後來知道消息的陸小曼還在為給徐志摩準備傳統大褂還是西式服裝同張幼儀別苗頭。
在徐志摩去世後的幾十年中,張幼儀也為了他做了很多,幫他出版詩集,照顧他的父母親人。
雖然張幼儀被徐志摩辜負了,但是她畢竟在感情上是一個很傳統的女人,在嫁給徐家的那一刻,她便有了生是徐家人、死是徐家鬼的覺悟。
在徐志摩父母心中,唯一認定的兒媳也只有張幼儀一個人。可能也正是因為徐家公婆給了張幼儀真摯的關照,後來張幼儀才會在同徐志摩沒有關係後,一如既往的奉養他們。
張幼儀在同徐志摩離婚後,也前後遇到過幾位追求她的男人,但是剛受過情傷的張幼儀都拒絕他們了,不過由此也可看出張幼儀並不是一位缺乏魅力的女人,她只是剛好不被徐志摩喜歡而已。
徐志摩不懂得她的可貴,自有人能讀懂她的內涵。在張幼儀50多歲時,將孫子都帶大後,終於接受了鄰居蘇紀之多年的感情,在徵得家人們的同意後,兩人順理成章的在一起,攜手度過了18年平淡卻又幸福的時光,直到蘇紀之去世。
張幼儀雖然一輩子經歷了那麼多的風風雨雨,也被譽為企業家和銀行家,事業風生水起,但她骨子裡終究是一個傳統的女人。在面臨二婚時,她曾寫信給在美國的兒子徵求意見,她說:「因為我是個寡婦,理應聽我兒子的話。」
還好她的兒子被她教育得大度有利,是一個真正的君子,徐積鍇回復母親道:「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張幼儀晚年幸福過得很是美滿,一直安享天年至88歲,在同徐志摩有交集的幾個女人中,是最長壽的。
徐志摩是一個大才子,不乏女人仰慕他的詩詞,民國最出名的兩朵嬌花林徽因和陸小曼都同他有過情感的糾葛。
林徽因在徐志摩去世後,將他失事飛機的遺骸掛在家中牆上留戀,而陸小曼雖一直有翁端午的陪伴,卻再也未嫁,一生掛著徐志摩遺孀的名。
觀其二人,都是令人神往的貌美、有才之人,但皆有遺憾。林徽因過著幾乎被所有女人羨慕的生活,卻被病痛折磨半生,年僅51歲便香消玉殞,而陸小曼頂著「南唐北陸」的嬌豔名號,卻在短暫的燦爛後,28歲就開啟了餘生20多年的吸食鴉片的生涯。
只有張幼儀,那個從情感的苦難中浴火重生的女人,將沒有徐志摩的生活過成了花。雖然痛苦,但並不沉溺和放縱,絕地反擊那些波折後,她變得更加堅強和讓人尊重。
她一直都是一個明白、豁達得過分的智者,不戀往事、珍惜眼前人,在大家還在糾結於她是否一直愛著徐志摩時,她早就把自己當成了蘇家人。
在她去世後,根據遺囑,她的墓碑上放著的是同蘇紀之的合照,刻下的最終姓名是「蘇張幼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