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四年後,新婚徐志摩給張幼儀寫信,信裡滿是醋意

2020-11-24 騰訊網

徐志摩這一生,既熱烈追求過林徽因,又不惜得罪好友及家人娶了陸小曼,卻唯獨對張幼儀冷酷決絕。

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媒妁婚姻維持了七年,最終徐志摩以「小腳」「西服」不匹配的理由提出離婚。在徐志摩眼中,張幼儀是「鄉下土包子「,娶她只是為了應付長輩傳宗接代的要求。為了逃避這樁婚姻,長子出生後不久,徐志摩就獨自留學去了。

在康橋留學的時候,徐志摩被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林徽因所吸引,為了和林徽因名正言順的在一起,他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為他們不該繼續沒這場不般配的婚姻生活了。

詩人徐志摩擅長寫詩作文,可他與原配妻子張幼儀結婚的7年裡,他竟未曾單獨寫過一封信給妻子。可在1926年,即他與張幼儀離婚四年後,他竟破天荒給張幼儀寫了第一封書信:

"我也悶得慌,破客棧裡困守著,還有什麼生活可言。"

很有意思的是,這封信被寫就的時間,竟然是徐志摩與第二任妻子陸小曼新婚兩個月之後。

1925年,徐志摩3歲的幼子因腹膜炎不幸早夭,彼時徐志摩正和陸小曼愛得火熱。為了處理幼子的喪事,徐志摩不得不暫時和陸小曼分開。

或許是詩人的感情太熾熱,他在抵達柏林的當晚,就給陸小曼寫信描述自己當下所見的場景。

他給陸小曼的信中,這樣寫到「柏林第一晚,一時半,方才送C女士(張幼儀)回去,可憐不幸的母親,三歲的小孩子(彼得)只剩下一撮冷灰,一周前死的」。徐志摩在信中稱張幼儀為C女士,冷酷而疏離,讓人不免產生張幼儀只是徐志摩初次見過的陌生人的錯覺;而他又形容幼子為「冷灰」,這一毫無感情的字眼,出現在徐志摩的信中,著實不免讓看客心寒。

後來,徐志摩還在信中說:她(張幼儀)今天掛著兩行淚等我,好不悽慘。

但是在描述帶彼得的保姆時,他這樣說:小孩兒的保姆比她(張幼儀)悲傷更切。

在徐志摩眼裡,一個照顧彼得的保姆,都比身為母親的張幼儀悲痛多了,但他可知,孩子的離開對一個母親的打擊和痛苦,絕對不可能少於保姆,世上還有比母親更痛惜自己孩子的角色嗎?

張幼儀一直珍藏著彼得的遺物,包括他穿過的小衣服、小鞋子、玩過的小車、小馬,看過的小書,戴過的小帽子,這樣的深情,怎能說不愛、不痛?

在那封信中,徐志摩還對陸小曼說:C(張幼儀)這兩年來進步不小,思想有了通道,獨立的步子也已經站得穩了,她現在什麼都不怕,將來準備丟幾個炸彈,驚驚中國鼠膽的社會,你們看著吧!

「什麼都不怕」、「獨立」是徐志摩對剛剛喪失幼子的張幼儀的評價,在他心中,對自己曾經狠心拋棄的前妻沒有絲毫的擔心,憐惜就更不談上來了!

徐志摩用自己的愛情和自由來綁架張幼儀:"無愛之婚姻忍無可忍,自由之償還自由。"

張幼儀一生發憤圖強,被很多人視為女性的逆襲者,她不止一次說過,自己人生的轉折點就是在德國,去德國之前,她任何事情都害怕,做什麼都畏手畏腳;去了德國之後,她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了,自然也就無所畏懼了。

相關焦點

  • 張幼儀: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
    原來徐志摩已經偷偷溜到奶奶的房間裡去了,胡亂睡了一夜,留下新娘獨自飲泣。可饒是他這般做作,後來畢竟還是有了兒子阿歡,或許糟糠之妻就是這樣一種聊勝於無的存在,可張幼儀哪裡是什麼糟糠呢?至少,她實在很有做大家族媳婦的天分。嫁到徐家後,她給婆婆做鞋,一定繡花精細,針腳細膩,十分考究,給自己做鞋就很馬虎,亂縫一氣,能穿就行。
  • 「我也悶得慌」,徐志摩在婚後給張幼儀的信
    可是他有一封鮮為人知的書信,卻是給他的原配妻子張幼儀寫的,這封書信不是在他們七年婚姻裡寫的,而是在離婚後的四年,他給妻子寫下的,信裡是這樣描述的他的狀態,"我也悶得慌,破客棧裡困守著,還有什麼生活可言。
  • 新婚之夜,被徐志摩嫌棄土包子,帶著喪子之痛,張幼儀浴火重生
    張幼儀為徐志摩找著背棄婚姻的接口,可她自己並沒有意識到,她又何嘗不是這段婚姻下的受害者和犧牲者?張幼儀出自名門望族,雖自小受著傳統的封建教育,但也接受過先進思潮的洗禮。她曾在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上了3年的學。若不是張幼儀四哥張嘉璈的亂點鴛鴦譜,張幼儀應當會有更加順遂和滿的人生罷。
  • 徐志摩寫文悼念兒子,張幼儀很鄙夷地說了8個字,直戳文人心!
    而民國詩人徐志摩,對親生孩子的態度,卻令人世人不解。大兒子就不說了,畢竟從小有徐志摩父母養著。小兒子就比較可憐了,一生就只見過徐志摩一面。徐志摩的小兒子,名為徐德生,小名彼得。1922年二月二十四日出生於德國。而早在那之前,也就是母親張幼儀剛懷上他之時,徐志摩就說「打掉」,因為他那時候已喜歡上了林徽因,心裡已有離婚的打算。
  • 徐志摩墜機情況:面目全非,前妻張幼儀輓聯意味深長
    儘管徐志摩此時已經結婚,但是他卻滿懷深情的追求了林徽因,妻子張幼儀則是備受冷落,張幼儀的二哥張君勱不滿自己的妹妹被如此對待,因此寫信給徐志摩,徐志摩便將張幼儀接到了身邊,在徐志摩看來,他與張幼儀捆綁在一起都是被迫的,因此徐志摩對待張幼儀還是非常殘酷的。
  • 被徐志摩拋棄的原配張幼儀,離婚後變女強人,助力二婚丈夫成名醫
    離婚後,張幼儀獨自撫養孩子,創業成功富甲一方,遇見了值得託付一生的男人——蘇紀之。善良又通情達理的張幼儀成為了蘇紀之的堅實後盾,不僅毫無怨言地支持著蘇紀之的工作,使他成為醫術精湛的名醫,而且還養育了四個繼子繼女。張幼儀與蘇紀之同甘共苦,相互支持,歷經歲月滄桑終究還是白頭到老,這才是真正幸福的婚姻。
  • 徐志摩詩人的浪漫愛情史,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你知道多少?
    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徐志摩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而已。1920年冬,在張幼儀懷次子兩個月後,徐志摩對此置之不理,反倒要馬上離婚,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了之,將其一人撇在沙士頓。 1921年,張幼儀產期臨近,無奈之際,她給二哥張君勱寫信求救,她來到巴黎,後來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張幼儀的去向,卻不予理睬。 直到1922年要辦理離婚手續時,才找到柏林。
  • 張幼儀千裡尋夫,等來的卻是「徐志摩不要你了」,無情且無恥!
    這話放在徐志摩身上極其合適。新婚第一天,徐志摩就把張幼儀打進了「冷宮」。他跟幼儀行了夫妻之實,卻從沒有正眼瞧過張幼儀,也不跟她講話。新婚之夜,春宵一刻值千金,他們卻是在沉默中度過的。徐志摩和張幼儀一、生下長子後,志摩火速離開早在訂婚之初,家人拿幼儀的照片給志摩看,他撇著嘴說像個「鄉下土包子」
  • 從民國第一棄婦,到民國富婆,徐志摩前妻張幼儀是這樣逆襲的
    而徐志摩始終不領情,為了躲避張幼儀,便答應父母留種的條件,等張幼儀生下阿歡(徐志摩長子的小名)後,以最快的速度出國留學,留張幼儀一人在中國。 在此過程中,張幼儀為了和丈夫有話說,不斷的自我學習。
  • 徐志摩另娶後生活潦倒,找前妻張幼儀借錢,張幼儀每次都說6個字
    「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的,因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表情的人」,這是張幼儀當時的想法,她才知道原來並不是徐志摩想要她過去英國,其實很有可能是自己的哥哥張君勵寫信讓徐志摩將她接過去的
  • 67歲的張幼儀重回康橋,被問愛不愛徐志摩,她的答案耐人尋味
    張幼儀還未畢業就被徐志摩娶回家做了少奶奶,可徐志摩在婚後絲毫不掩飾對她的嫌棄,儘管張幼儀生下了長子徐積鍇,但徐志摩不久後便留洋去了,留洋期間認識了林徽因。1920年春,16歲的林徽因跟隨林長民前往歐洲考察,也是在這段時間裡與徐志摩相識,林徽因見多識廣,富有才氣,徐志摩一見傾心,認為這才是自己應該娶的女子。
  • 徐志摩墜機死狀:面目全非,四肢被燒焦,前妻張幼儀輓聯意味深長
    儘管張幼儀風華正茂地嫁給了他,但徐志摩婚後從未正視張幼儀,1918年張幼儀生下長子徐積鍇後不久,徐志摩便遠赴美國留學,1920年到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繼續深造,並結識了林徽因。雖然徐志摩此時已嫁人,但他對林徽因的愛慕、對妻子張幼儀的冷落、對張幼儀二哥張君勱的不舍、對妹妹受到這樣的對待而寫信給徐志摩,徐志摩便把張幼儀接到了身邊,在徐志摩看來,他和張幼儀的捆綁都是被迫的,因此徐志摩對張幼儀的態度十分殘忍。
  • 徐志摩一句話,不僅當場侮辱張幼儀,也證實了他後來的「報應」
    有很多現實中離婚的女子逆襲的故事,很多時候就是這樣,遇到一個人隨之成長。但提前要經歷磨難,經歷曲折。關注民國歷史的讀者們,在為徐志摩的詩著迷的時候,也有人注意到徐志摩的多情、「浪漫」。有人可惜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相遇相識,有人深深了解徐志摩和陸小曼的愛而曲折,但也有人注意到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張幼儀,張幼儀是個深受中國封建思想殘害的女子,她不得不接受家中的包辦婚姻,即使新婚之際受到辱罵。
  • 徐志摩離婚後寫給張幼儀一首詩,其中兩句成為爆紅網絡的渣男語錄
    三人之中,徐志摩曾用真心愛過林徽因和陸小曼,唯獨張幼儀不受待見,自始至終不被徐志摩放在眼裡。 他歌頌陸小曼說:「她一雙眼睛也在說話,睛光裡蕩起,心泉的秘密。」而對於張幼儀,他最廣為人知的一句評價卻是:「鄉下的土/包/子。」
  • 徐志摩:三個女人之間的糾葛
    爸爸想知道我對照片裡那個人的看法,我轉向爸爸,小心翼翼的回答:我沒意見。」而徐志摩對張幼儀的評價則是:「真是個鄉下婆。」1915年10月,兩人在父母的包辦婚姻下結婚了。新婚第一天,徐志摩就讓張幼儀獨守空房。
  • 1967年,張幼儀與丈夫到訪康橋,卻並非為悼念徐志摩
    站在康橋上,張幼儀才發覺,這個地方真的很美,河畔的依依楊柳,真的就像徐志摩筆下所寫,「是夕陽中的新娘。」1972年,蘇紀之病逝,不久後,張幼儀被兒子徐積接到美國紐約養老。在美國的日子裡,張幼儀每天都能跟兒孫生活在一起,兒孫們也都十分孝順她。
  • 67歲的張幼儀重回康橋,被問到對徐志摩的感情,她的回答耐人尋味
    隨後張幼儀遠赴英國與徐志摩重逢,收穫的仍然是丈夫的嫌棄與白眼,此時的張幼儀什麼都怕,她對才華橫溢的徐志摩動了心,而徐志摩對她也是一家之主,張幼儀怕徐志摩不喜歡她,又怕離婚,因此心神不寧,做事畏手畏腳。但徐志摩並不在意他妻子的感受,他迷戀上了林徽因,在英國康橋的時候,為林徽因寫過很多詩,作為有婦之夫,這樣做是不道德的,但徐志摩對張幼儀的道德底線還是可以更低一些。在林徽因離異之際,徐志摩打算和林徽因結婚,為此,他不顧張幼儀已懷孕兩個月,毅然提出離婚。此刻的張幼儀感覺如何呢?為丈夫攢滿失望,傷心,亦或覺得解脫,旁人不知,但徐志摩提出離婚,張幼儀卻沒有挽留。
  • 1967年張幼儀重遊英國,脫口而出一句話,卻是對徐志摩無情的嘲諷
    1920年,他在英國倫敦遇上了林徽因,愛情的火焰立刻熊熊燃燒起來,為了林徽因,徐志摩不惜讓懷孕的張幼儀去做墮胎手術。就在張幼儀擔心手術的風險時,徐志摩說出了這句不動聲色的名言:「有人因乘火車而死,你看過沒有?由於不肯打孩子,張幼儀選擇與徐志摩離婚,但非常悲傷的是,聽說張幼儀要與一個不愛她的人分開,張家竟然感到遺憾,用「死後」這個詞來形容徐志摩的逝去。
  • 民國女子 張幼儀:離開徐志摩後的重生
    梁實秋描寫徐志摩:「他飲酒,酒量不洪适可而止;他豁拳,出手敏捷而不咄咄逼人;他偶爾打麻將,出牌不假思索,揮灑自如,談笑自若;他喜歡戲謔,從不出口傷人;他飲宴應酬,從不冷落任誰一個。」一個揮灑自如,談笑自若的人對待自己的髮妻卻如此的冷漠殘酷。接受過新思想洗禮的徐志摩,從骨子裡反感舊時的包辦婚姻。
  • 張幼儀同意離婚,徐志摩喜出望外寫下一首詩,水平很高卻被罵至今
    1915年,18歲的徐志摩與15歲的張幼儀在父母的安排下成婚,而此前他們素未謀面。一個是激揚在新思潮中的先進青年,一個是紮根於三綱五常的傳統女性,他們的結合顯得很不協調——至少在徐志摩看來是這樣。於是,兩人在1922年協議離婚,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樁西式文明離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