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這一生,既熱烈追求過林徽因,又不惜得罪好友及家人娶了陸小曼,卻唯獨對張幼儀冷酷決絕。
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媒妁婚姻維持了七年,最終徐志摩以「小腳」「西服」不匹配的理由提出離婚。在徐志摩眼中,張幼儀是「鄉下土包子「,娶她只是為了應付長輩傳宗接代的要求。為了逃避這樁婚姻,長子出生後不久,徐志摩就獨自留學去了。
在康橋留學的時候,徐志摩被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林徽因所吸引,為了和林徽因名正言順的在一起,他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為他們不該繼續沒這場不般配的婚姻生活了。
詩人徐志摩擅長寫詩作文,可他與原配妻子張幼儀結婚的7年裡,他竟未曾單獨寫過一封信給妻子。可在1926年,即他與張幼儀離婚四年後,他竟破天荒給張幼儀寫了第一封書信:
"我也悶得慌,破客棧裡困守著,還有什麼生活可言。"
很有意思的是,這封信被寫就的時間,竟然是徐志摩與第二任妻子陸小曼新婚兩個月之後。
1925年,徐志摩3歲的幼子因腹膜炎不幸早夭,彼時徐志摩正和陸小曼愛得火熱。為了處理幼子的喪事,徐志摩不得不暫時和陸小曼分開。
或許是詩人的感情太熾熱,他在抵達柏林的當晚,就給陸小曼寫信描述自己當下所見的場景。
他給陸小曼的信中,這樣寫到「柏林第一晚,一時半,方才送C女士(張幼儀)回去,可憐不幸的母親,三歲的小孩子(彼得)只剩下一撮冷灰,一周前死的」。徐志摩在信中稱張幼儀為C女士,冷酷而疏離,讓人不免產生張幼儀只是徐志摩初次見過的陌生人的錯覺;而他又形容幼子為「冷灰」,這一毫無感情的字眼,出現在徐志摩的信中,著實不免讓看客心寒。
後來,徐志摩還在信中說:她(張幼儀)今天掛著兩行淚等我,好不悽慘。
但是在描述帶彼得的保姆時,他這樣說:小孩兒的保姆比她(張幼儀)悲傷更切。
在徐志摩眼裡,一個照顧彼得的保姆,都比身為母親的張幼儀悲痛多了,但他可知,孩子的離開對一個母親的打擊和痛苦,絕對不可能少於保姆,世上還有比母親更痛惜自己孩子的角色嗎?
張幼儀一直珍藏著彼得的遺物,包括他穿過的小衣服、小鞋子、玩過的小車、小馬,看過的小書,戴過的小帽子,這樣的深情,怎能說不愛、不痛?
在那封信中,徐志摩還對陸小曼說:C(張幼儀)這兩年來進步不小,思想有了通道,獨立的步子也已經站得穩了,她現在什麼都不怕,將來準備丟幾個炸彈,驚驚中國鼠膽的社會,你們看著吧!
「什麼都不怕」、「獨立」是徐志摩對剛剛喪失幼子的張幼儀的評價,在他心中,對自己曾經狠心拋棄的前妻沒有絲毫的擔心,憐惜就更不談上來了!
徐志摩用自己的愛情和自由來綁架張幼儀:"無愛之婚姻忍無可忍,自由之償還自由。"
張幼儀一生發憤圖強,被很多人視為女性的逆襲者,她不止一次說過,自己人生的轉折點就是在德國,去德國之前,她任何事情都害怕,做什麼都畏手畏腳;去了德國之後,她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了,自然也就無所畏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