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斯孔特《世界地圖》
中世紀歐洲的世界地圖往往由教會神父和神學家編繪,多以宗教書籍附圖的形式存在。9世紀以後,地圖才開始單獨收藏編目並日益專門化。義大利熱那亞地理學家和製圖學家維斯孔特(Pietro Vesconte,活躍於1310—1330年間)是歐洲最早編繪獨立地圖,並在圖上署名的職業地圖學家。他在威尼斯編繪了一系列世俗性城市圖、區域圖集和世界地圖,開創了反映中世紀晚期歐洲航海實踐的波特蘭海圖,對14至15世紀義大利和加泰隆尼亞的地圖編繪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維斯孔特將其擅長的波特蘭式海圖和中世紀T-O式世界輿圖相結合,於1320—1321年繪製的《世界地圖》成為14世紀重要的世界地圖之一。一方面,該圖採用波特蘭圖式,運用新的數學體系和景觀繪法,以16個方向的風向玫瑰航線網絡的形式描繪舊大陸,準確繪製出了地中海、大西洋和黑海地區的海岸輪廓和主要航線,且圖中不列顛群島、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沿岸地區輪廓分明。這幅圖並未像之前的中世紀世界地圖那樣繪製有大量古希臘羅馬神話和聖經人物、伊甸園等神學景觀,而是反映了新的時代特徵和知識取向。另一方面,該圖採用了中世紀世界地圖上東下西、左北右南的方位表示方法,繪製宇宙海環繞、以聖城耶路撒冷為中心的舊大陸,歐洲部分精度較高,而亞洲和非洲的輪廓較為粗疏。就中國而言,該圖並未補充柏朗嘉賓(Jean de Plan Carpin,1182—1252年)的《柏朗嘉賓蒙古行紀》、魯布魯克(William of Rubruk,1220—1293年)的《魯布魯克東行紀》、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1324年)的《馬可·波羅行紀》等蒙元時期歐洲來華使臣和商人的行紀資料,而將中國繪製成北方的契丹和南方的中國兩部分,在東北方繪有傳說中的馬格和馬高格之地,在東南方繪有神秘的約翰長老國。
從知識源流看,該圖既採納了中世紀世界輿圖的基本觀念和圖式,又吸納了中世紀晚期航海實踐知識和波特蘭圖式的長處,並吸收了十字軍東徵時期歐洲人獲取的近東地理知識和伊斯蘭地理知識,從而超越了中世紀聖經地理學和神學世界地圖。
該圖和維斯孔特繪製的地中海、黑海和大西洋海圖,巴勒斯坦地圖,耶路撒冷城圖,安條克城圖,阿克裡城圖等地圖,由於一起被收入威尼斯政治家和地理學家馬裡諾·薩努託(Marino Sanuto,1260—1338年)1321年所編的《忠於十字架密書或再復聖地》(Liber secretorem fidelum Crucis sive de Recuperatio Terrae Sancta)一書而廣泛流傳。
《忠於十字架密書或再復聖地》論述了中世紀歐洲到東方的商路和貿易以及歷史和政治,是當時最重要的絲路和聖地著述。薩努託的著作及其中的維斯孔特地圖有多個抄繪本傳世,分藏於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梵蒂岡教廷圖書館等機構。維斯孔特地圖一方面反映了歐洲地圖新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又成為薩努託宣揚十字軍東徵的工具,再現了中世紀晚期舊世界的新圖景。
註:本文為陝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15JK1747)、西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計劃重大培育項目資助成果。原文刊載於《地圖》雜誌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