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人類眼中的世界,不過是圍繞四周,哺育自己的大地。當時的人類或許不曾想過,自己視線之外的存在。
終於,人類開始走出襁褓,步入文明,以自我的尺度丈量世界,繪製了認知世界的地圖。
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世界地圖,繪製於 2500 年前的巴比倫。這幅地圖完美呈示了巴比倫帝國的外延世界。
公元前6世紀巴比倫世界地圖
這幅巴比倫世界地圖顯示,巴比倫位於世界的最中心,延伸至美索不達米亞邊緣。世界的周圍被苦水河和尖角島嶼環繞。巴比倫人自信地認為,無人能夠到達那些尖角島嶼,無人能夠在帝國的領土之外生存。巴比倫帝國,即全世界。
絕大部分古代世界地圖是被各種水域包圍的。世界,對於古代人來說,就是被海洋包圍的大圓盤,圓盤上的陸地也只有非洲,歐洲,和亞洲。
繪製於公元前 5 世紀米利都(Miletus,安納託利亞西海岸線上的一座古希臘城邦,今屬土耳其)的世界地圖。
公元前 5 世紀,米利都世界地圖
這幅世界地圖將世界分為三個部分,以地中海為中心的歐洲,亞洲和利比亞。整個世界位於圓盤之上,被海洋環繞。
公元前 2 世紀古希臘學者波西多尼(Posidonius)繪製的世界地圖。
公元前 2 世紀,波西多尼世界地圖
波西多尼是古希臘哲學家,他遊歷過整個羅馬世界,是當時希臘羅馬地區知名的博學者。他的 」關於海洋和鄰近地區「 的研究, 是對地理問題的整體體現。他製作的這幅知名的世界地圖,擴展了古希臘早期的世界觀,囊括了亞歷山大大帝的地理大發現。
公元46年,旁波尼烏斯.梅拉(Pomponius Mela)繪製的世界地圖。
公元 46 年, 旁波尼烏斯世界地圖
旁波尼烏斯將世界分成五個區域,其中兩個區域用來居住。居住地位於南部溫帶和北部溫帶,中部是人類不堪忍受的熱帶。
像所有古典地理學者一樣,旁波尼烏斯認為裏海是北冰洋的入口,與波斯和紅海在南部遙相呼應。
這是整個古代世界最為知名的託勒密世界地圖。
公元 2 世紀,託勒密世界地圖
託勒密是公元 2 世紀生活於埃及亞歷山大的學者,在墨卡託投影法發明之前,西方世界沿用多年的託勒密地圖投影法的發明者,實踐者。託勒密在天文學和地理學上的貢獻奠定了近代西方地理學和測繪學的基礎。
託勒密世界地圖代表了 2000 年前古代西方世界測繪的最高成就,儘管以今日的眼光看來,投影方法簡單粗暴,非常失真。託勒密也是第一位提出在地圖上標註經緯網的學者。1000 多年後,哥倫布就是帶著這樣一幅地圖,在西班牙揚帆起航,一路向西尋找傳說中的東方世界。
繪製於公元 4 世紀的羅馬地圖,概括了羅馬帝國的路網。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路網
完整的羅馬地圖很長,從伊比利亞半島延伸到印度,覆蓋了除英倫三島之外整個歐洲,北非和部分亞洲。羅馬理所當然地位於世界的中心。地圖上顯示了許多羅馬城市,以及連接它們的道路,山川,河流,森林,海洋。當時羅馬帝國最重要的三大城市,羅馬,君士坦丁堡和安提阿,都以特殊的裝飾性標誌標識。
鬥轉星移,地中海沿岸居民對地中海之外的世界日漸了解。歐洲出版的地圖範圍也越來越大。逐漸,北歐出現在地圖上,大不列顛島國出現在地圖上,並且及時地在埃及以南地區做出標識,以警告世人,沒有人能超越這個地方。埃及是當時歐洲人的南部極點。
隨著測繪技術的發展,世界地圖越來越精準。直至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家堅持認為,世界應該完全按照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 T 形展示。在此指導思想下,世界地圖開始展示出現實世界的理想化模型,由若干聖經事件構成。地圖上經常出現伊甸園,作為現實世界中的實際地點。
公元 6 世紀 Cosmas Indicopleustes 繪製的世界地圖。
公元6世紀,Cosmas世界地圖
Cosmas Indicopleustes 字面意思是 「航行到印度的 Cosmas"。Cosmas 是希臘商人,後來成為埃及亞歷山大的隱士。他是東敘利亞宗主教阿巴一世的學生,自己也是東方教會的追隨者。Cosmas 在查士丁尼王朝統治期間曾多次向印度航行。 他的作品 」基督教地形學「 包含了一些最早最知名的世界地圖。
Cosmas 的另一幅世界地圖,
公元6世紀,Cosmas世界地圖
Cosmas 的地圖完美展現了他的世界觀,世界是平的,天空是帶有弧形的盒子蓋,俯視大地。他對託勒密和其他認為世界是球形的人嗤之以鼻。
公元 7 世紀塞維亞學者伊西多爾(Isidor)的 T+O 地圖 的奇特演繹。
公元7世紀,T+O世界地圖
T+O 代表了伊西多爾描述的物理世界。 伊西多爾認為世界並不是扁平的,而是形狀像一個輪子。T+O 代表了地球的上半部分。 T 由地中海,俄羅斯東河,以及尼羅河組成,分為三大洲,即亞洲,歐洲和非洲。O 是環繞四周的海洋。耶路撒冷是一切的中心。亞洲面積通常是其他兩大洲之和。由於太陽東升,伊甸園一般被描繪為位於亞洲最外部,也就是地圖最頂端的位置。
公元 1581 年德國神學家海因裡希·邦廷(Heinrich Bunting)繪製的 」邦廷三葉植物地圖 「(Bunting Clover Leaf Map)。
邦廷三葉植物地圖
這幅具象化的世界地圖,以中世紀的經典形式,通過三葉草形狀描繪世界。並非為了描摹世界,而是展示世界作為基督教三位一體的延伸,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被中央三個大陸包圍。
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部所藏最早的中國地圖是公元 1136 年刻繪的《禹跡圖》的十九世紀拓本。
禹跡圖
這幅石刻地圖原置於陝西省省會西安以西120裡的鳳翔府岐山縣的縣學中,描繪了傳說中建於公元前 2205 年的夏朝大禹王統治地域內貢物運輸的情況。地圖的作者不詳,鐫刻於宋代,按照裴秀的計裡畫方法繪製,但又參照唐代地理學家賈耽繪製於802年的《海內華夷圖》結構做了糾正。裴秀精確的表述及熟練地運用計裡畫方繪圖方法,使他的貢獻堪與公元 2 世紀埃及亞歷山大的託勒密相媲美。
15 世紀,人類迎來了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世界觀天翻地覆。世界地圖開始向東擴展,古老文明的中國,蠻荒的蒙古高原,太平洋上的島國日本,漸漸進入了世界地圖。於此同時,中國探險家也擴展了測繪範圍,繪製了囊括歐洲大陸的地圖。堪稱東西方文明的握手之禮。
」大明混一圖「 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東亞地圖之一,彩繪絹本。
大明混一圖
大明混一圖作者年代不詳。後世學者依據圖上兩個關鍵地名, 」廣元縣「 和 」龍洲「, 推定此圖繪製於明洪武二十二年 (公元1389年)。最初用漢字標註地名,清代時加注了滿文。
大明混一圖製作精良,利用中國特有的方式,描繪了一般形式的舊大陸。全圖沒有明顯的疆域界限,僅以地名條塊的不同顏色,來區別內外所屬。中國雄踞中央,北至蒙古高原,南至爪哇島,東臨日本,西及歐洲和非洲。地圖完美呈現了明代中國人對於世界的認知。中國在地球絕大部分地區佔據主導位置,整個歐洲都擠進了西方狹小的空間。沿海地形的高度準確,彰顯了明王朝在航海上的探索,取得的非凡成就。
公元 1402 年朝鮮繪製的疆理圖(Kangnido Map),絹本設色,做工精巧,富麗堂皇。
疆理圖
地圖中大海是橄欖綠色,河流是藍色,山脈標示成鋸齒狀的黑線,比較小的島嶼畫成圓圈。大地豐潤的土黃色,把這些地物襯託得更加鮮明。
基督教的地圖以東方為上,許多伊斯蘭地圖以南方為尊,疆理圖則是以北為上。世界成為一片綿延不絕的大陸,沒有一塊塊分離的陸地,或環繞周圍的海洋。地圖為長方形,正上方以陸地為主,似乎呈現出一個扁平的地球。位於地圖正中央的並非朝鮮,而是中國,一片鐘擺形的遼闊大陸,從印度洋西岸延伸到中國東海。
公元 1457 年,繪製於熱那亞的世界地圖。當時熱那亞是與可以與威尼斯抗衡的獨立海洋共和國。
公元1457年,熱那亞世界地圖
地圖作者不詳,廣泛取材於歐亞大陸的旅行者,而不是馬可波羅的東方行記。這幅地圖相當精準,歐亞非各個大洲都有適當的比例。地圖展示了在與蒙古和中國開通第一條貿易線路之後,歐洲,亞洲之間的理解日益增加。
公元1457年至1459年由威尼斯修士 Fra Mauro 製作的世界地圖。Fra Mauro地圖被認為是「中世紀製圖學最偉大的紀念碑「。
公元1457年,Fra Mauro世界地圖
Fra Mauro地圖是繪製於羊皮紙之上的圓形平面圖,鑲嵌在一個兩米高的木質框架內,製作精良,細節豐富,耗時若干年。地圖包括亞洲,歐洲,非洲,印度洋,大西洋,南面朝上。Fra Mauro 地圖標誌著歐洲以聖經為基礎的地理學的終結。此後的地圖,以精確度優先,逾越了宗教或傳統的信仰。
Fra Mauro 地圖繪製了地中海,大西洋沿岸,黑海和波羅的海,延伸至冰島。 地中海沿岸非常精確,描繪了每個主要的島嶼和陸地。 包括歐洲的主要城市和河流以及山脈。
Fra Mauro 地圖的亞洲部分顯示了阿拉伯半島,波斯,包括斯裡蘭卡島在內的印度次大陸,爪哇和蘇門答臘島以及緬甸,中國和朝鮮半島。 與歐洲接壤的裏海形態精確,但南亞的輪廓卻被扭曲, 印度分成兩半。 地圖上有底格裡斯河,印度河,恆河,黃河和長江等主要河流。 城市包括在巴格達的巴格達,北京,博卡拉和大城府。
繼而,人類對於自己生活的世界有了更加深入,準確的認知,將世界作為一個球體來展示。地球儀上有浩瀚的海洋,歐洲,亞洲。
公元 1492 年,Martin Behaim 在德國製作的 Edapfel 地球儀投影。
公元1492年,Edapfel 地球儀投影
Edapfel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球儀,將世界視為一個球體,將未發現的美洲視為連接歐洲與亞洲之間的空曠海洋。地球儀包括神話般的聖布倫丹島。 西邦戈(日本)過於龐大,遠在其真正的位置以南, 隨後在馬爾他的地圖上開發了金列臣(馬來西亞)以東一個巨大的幻影半島。
公元 1493 年,哥倫布遠航歸來,世界地圖開始形成我們今日所熟悉的樣子。美洲漸漸繪製出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開始出現。世界地圖展示出地球的全貌。
公元1507 年科隆探險家Johannes Ruysch 繪製的世界地圖。
公元1507年,Ruysch世界地圖
Ruysch 地圖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第一幅全面展示新世界的地圖。Ruysch地圖包含了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的發現,根據馬可波羅行記和往來亞洲的旅行者收集的詳盡信息。非洲是一個被水包圍的半島,印度是一個與錫蘭在正確的比例和位置的三角半島。格陵蘭與紐芬蘭和亞洲相連。
公元1507 年,德國人Martin Waldseemüller 和 Matthias Ringmann 繪製的世界地圖,第一次引入」America" 概念。
公元1507年,Waldseemüller世界地圖
地圖上,」America" 置於南美洲的位置,以紀念義大利探險家Amerigo Vespucci。Amerigo Vespucci 首先證明哥倫布航程中的巴西和西印度群島並非亞洲東部,而是舊世界人們未知的獨立新大陸。America 由 Amerigo Vespucci的拉丁拼寫Americas演化而來。
公元1569 年佛蘭德地理學家墨卡託(Gerardus Mercator)出版了首次以墨卡託投影法繪製的世界地圖。
公元1569年,墨卡託世界地圖
墨卡託投影法是 16 世紀航海製圖的重大突破,奠定了現代地圖投影法的基石。時至今日,日常所見的絕大多數世界地圖,百度地圖,google maps, 也基本上是沿用墨卡託投影法來表現世界的。(詳見 今昔的世界樣貌)
公元1689 年傑拉德·范·沙根(Gerard van Schagen)繪製的世界地圖。
公元1689年,傑拉德·范·沙根世界地圖
至此,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被繪製出來了,只有美洲一小部分地區尚未測繪。
公元1794年,英國數學家塞繆爾·鄧恩(Samuel Dunn) 繪製的世界地圖。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勾勒出真正的地球。
公元1794年,鄧恩世界地圖
鄧恩世界地圖包括了整個世界的雙半球投影。大陸四周經過詳盡的科學計算和描述,甚至包括南北半球的星圖,月球地圖,經緯度恆定圖,太陽系地圖,地形線投影,季節性圖標,通用比例圖,以及描繪行星和數學系統的許多附圖。
地圖繪製時,庫克船長已經結束北極和西北太平洋的考察歸來,北美的總體輪廓得以精確繪製,但是尚未有深入密西西比河以西的科考工作。製圖者記錄了兩條西方人獨立猜測的河流路線。西方河流是英,法探險家的夢想,他們正在尋找通往太平洋的水路。
地圖的出現,源於人類對遼闊世界的探求。地圖,是另一種語言和文字,文明的象徵。
References
http://all-that-is-interesting.com/ancient-world-maps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B%E9%87%8C%E6%96%AF%E6%89%98%E5%BC%97%C2%B7%E5%93%A5%E4%BC%A6%E5%B8%8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letus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7%A9%E6%9C%9F%E4%B8%96%E7%95%8C%E5%9C%B0%E5%9B%B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sidonius
http://www.oceanol.com/gjhy/ktx/2015-06-24/46686.htm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B%E5%8A%B3%E7%8B%84%E4%B9%8C%E6%96%AF%C2%B7%E6%89%98%E5%8B%92%E5%AF%8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smas_Indicopleust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C3%BCnting_Clover_Leaf_Map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6%98%8E%E6%B7%B7%E4%B8%80%E5%9B%BE
https://gushi.tw/%E5%9C%96%E8%B1%A1%E8%88%87%E6%94%BF%E6%B2%BB%EF%BC%9A%E4%B8%80%E5%B9%85%E5%8D%81%E4%BA%94%E4%B8%96%E7%B4%80%E7%9A%84%E5%9C%B0%E5%9C%96%EF%BC%8C%E4%BB%A5%E5%8F%8A%E6%9C%9D%E9%AE%AE%E6%99%82%E4%BB%A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noese_map
可能有興趣的閱讀
墨卡託投影地圖,今昔的世界樣貌
其他投影法地圖,今昔的世界樣貌 又一
長按二維碼開啟修煉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