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古代地圖測繪的那些事

2021-01-08 書壇快報

書法展訊

國內最大書法展賽訊息發布平臺

詳情請關注本公眾號,並點擊菜單徵稿公示欄

獲取最新最全的書法徵稿啟事

測繪古已有之,並且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就。古代科技雖不及現代發達,但地圖測繪的方法可謂豐富多樣,其中的許多方法對於後世的測繪工作都有深遠影響。為紀念第16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暨國家版圖意識宣傳周,本版特約系統內外書畫家以書法繪畫的形式,圖說古代歷史中有關地圖測繪的那些事。

記裡鼓車

古人繪製地圖有著自己獨步天下的辦法。夏禹治水時期,「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其中的準繩和規矩就是當時所用的測量工具。古時地圖稱為「輿圖」,「輿」在古語中指代車輛、車廂等,形象地說,古代繪圖師是在車廂上繪製地圖的,而這種繪圖車輛有著自己的專業稱謂「記裡鼓車」,其發明於先秦,完善於西漢,主要功能是記錄馬車行走裡程距離,同時具有指南車指示方向的功能。

「記裡鼓車」,又稱記裡車、大章車,車有上下兩層,每層各有木製機械人,手執木槌,下層木人打鼓,車每行一裡路,敲鼓一下,上層機械人敲打鈴鐺,車每行十裡,敲打鈴鐺一次。駕車的人只用記錄下鼓聲和鈴聲的次數就可計算出馬車行走的距離,再依據方位將沿途觀測到的地理信息記錄下來,便可繪製到圖上。

製圖六體

到了晉朝,由於舊圖繪製粗略,加之地名改變,曾任宰相的裴秀編制了我國最早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其中採用了「製圖六體」之法。這本書中提出了地圖製圖的六條原則:一為「分率」,用以反映面積、長寬的比例,也就是今天的比例尺;二為「準望」,就是方向的意思,用以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係;三為「道裡」,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四為「高下」,即相對高程;五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為「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這六條原則的綜合運用正確地解決了地圖比例尺、方位及距離的問題。從那時開始,以這本書為代表的「製圖六體」成為我國明代以前地圖製圖學理論的基礎,在我國和世界地圖製圖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計裡畫方

製圖六體中的「分率」即比例尺問題,關係到製圖的科學性,即測繪者採用何種比例將龐大的山川河流、道路城邦「縮印」在絹帛或者紙上。晉代裴秀運用了「計裡畫方」的辦法。

「計裡畫方」是按比例尺繪製地圖的一種方法。繪圖時,先在圖上布滿方格,方格中邊長代表實地裡數,相當於現代地形圖上的方裡網格,然後按方格繪製地圖內容,以保證一定的準確性。唐人賈耽編制了《海內華夷圖》、北宋沈括編制了《天下州縣圖》、元朝朱思本繪製的全國地圖《輿地圖》,都採用了「計裡畫方」的方法,精確性超過前人。

但這些以「計裡畫方」原則繪製的地圖有個致命的缺陷,即測繪中心附近的相對準確,而離測繪中心越遠則誤差越大。誤差產生的原因在於裴秀以為世界是平的。

海 拔

到了元代,著名數學家郭守敬「又嘗以海平面較京師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謂汴梁之水去海甚遠,其流峻急,而京師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緩,其言倍而有微,此水利之學,其不可得也」。這是我國史書上第一次記載利用海平面作為基準來建立統一的高程系統,創立了「海拔」這一科學概念。這一工作,對於測量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是我國在地圖測繪方面大面積測量發展到一定水平所孕育出的傑出科學成果。

相關焦點

  • 科普丨拂去歷史塵埃,探尋中國古代測繪發展脈絡
    可快速關注我們漫話中國古代測繪測繪是門古老的科學,在中國源遠流長,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就有關於測繪的描述。即日起,浙江測繪與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館開闢專題,以朝代為單位梳理中國古代測繪的發展脈絡,讓我們一起拂去歷史的塵埃,在浩瀚的歷史星河中擷取測繪智慧的漣漪。探尋中國古代測繪發展脈絡搜索先秦時期華夏神州,經天緯地,測繪歷史,源遠流長。
  • 地圖的「畫繪」與「測繪」
    古代山水畫法繪製的地圖中國古代地圖主要採用計裡畫方之法和傳統山水形象畫法進行繪製。計裡畫方,據文字資料記載,始於我國晉代裴秀提出的「製圖六體」原則,分率、準望、道裡、高下、方邪、迂直,前三者大致相當於現代地圖的比例尺、方向和距離,後三者用於校正實測裡程。
  • 經天緯地:中國古代地圖博覽
    歷代政府、文人學者是中國古代地圖的主要編繪者,其內容類型與歷代王朝的施政重點和文書制度有著密切的關聯;繪製時,多採用傳統形象畫法,輔之以大量文字註記、題跋和圖說,具有圖文並茂的特徵。時至今日,明清繪本地圖主要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和臺北「故宮」圖書文獻處,它們共同經歷了中國近現代文物的顛沛流離,見證了近代中國歷史的滄桑巨變。中國古代地圖不但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而且還是中外地圖文化交流的碩果。中國古代地圖的影響和存貯都並不局限於中國,一部中國古代地圖流傳史就是一部中外文化交流史,對中國古代地圖的研究也具有超越中國本身的世界意義。
  • 敘說地圖|圖說奉賢地名:三官堂
    敘說地圖|圖說奉賢地名:三官堂 2020-07-18 0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滬測繪院推出首張英文旅遊地圖:小籠包大閘蟹上了城市指南
    圖說:美食板塊呈現了小籠包、四大金剛等特色上海小吃,還有大閘蟹、紅燒肉為代表的本幫菜。(上海市測繪院供圖)這真的是一張地圖?開闢了美食板塊,小籠包、大閘蟹、紅燒肉照片一字排開,還首次以歷史文化風貌區作為主題分隔……這真的是一張地圖。
  • 敘說地圖|圖說金山地名:亭林讀書堆與亭林華城
    2020-09-13 21:00 來源: 澎湃新聞 圖溯上海 原創 圖溯上海 圖溯上海圖說金山地名金山概覽區域風採↘ 點「在看」,把好看分享給更多的人上海市測繪院地圖文化品牌新品發布|敘說地圖|上海故事編輯丨張淵源審核丨葉⿰草原標題:《【敘說地圖】圖說金山地名:亭林讀書堆與亭林華城》閱讀原文
  • 中國古代影響最大三張「全國地圖」 測繪地形古已有之
    ,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古人很早已開始了地圖測繪活動,中華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即傳說中的神農氏已測繪境內山川,「始立地形,甄度四海,遠近山川林蔽所至,東西九十萬裡,南北八十三萬裡。」這裡雖然是說禹治水的經過,但也透露出禹曾進行全國地圖測繪,「準繩」和「規矩」都是古人早期進行地理測繪的必備工具。夏禹所繪的《九鼎之圖》什麼樣?《左傳》中有這個一個說法:「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 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康熙《皇輿全覽圖》和《乾隆內府輿圖》
    這是由胡林翼在湖北巡撫任上請鄒世詒、晏顧鎮編制的,主要根據康熙《皇輿全覽圖》和《乾隆內府輿圖》,並參考了李兆洛等的地圖,於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刻版。康熙、乾隆的測繪成果,至此才能為民間普遍運用。在現代中國地圖出版之前,這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中國地圖集。
  • 中外地圖測繪趣話 | 從「九鼎」上的山海圖到大航海時代的海圖
    當下,地圖特別是電子地圖,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左圖右史」是我國古代治學的基本格言。華夏先賢很早就認識到史地不分家的道理,不少古代地圖,繪製水平不俗,文史價值不菲。海南島從「炎荒半壁天」到「南溟奇甸」「海濱鄒魯」,經歷了中原文化的浸潤和洗禮,凡此種種,正史、方志和家譜等史料皆有記載,而當年那些輿圖,包括外國人所繪製的地圖,也承載了滿滿的信息量,折射出千百年來海南島的開發史和文明史。
  • 測繪科普——地圖學發展簡史及現代地圖學進展的基本情況-宿遷市...
    本文將從四個大的階段講解地圖學發展簡史:原始地圖、古代地圖、近代地圖和現代地圖。一、原始地圖地圖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今天保存下來最古老的地圖是距今約4700年左右的蘇美爾人繪製的地圖。距今約4500年左右的古代巴比倫地圖,是製作在粘土陶片上的,繪有山脈,四個城鎮和流入海洋的河道。
  • 我國清初大規模的實地測繪地圖,有何重要成就與意義?
    中國是亞洲最早舉辦國家地圖測繪的國家。早在十七、八世紀的清初康熙朝,就開始考慮並實施全國性的大規模地圖實測工作,經過大約10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了全國各省地圖的實測工作,於康照56年(1717年)製成《皇輿全圖》。
  • 明代以來佛山歷史地圖的變遷(下)
    受其影響,阮元修通志也以「古人不曰志而曰圖經,故圖最重」為由,欲尋求精於測繪之人專責其事,卻發現廣東通曉測繪之人寥寥無幾。據省志職名,繪圖者是李明徹,他是阮元主修省志時特地請入志局的一名道士。李明徹精於測繪的知識背景可見其傳記的記述:  明徹為餬口計,學寫洋畫,工洋線六法。設肆以善值售。適大吏以洋畫充貢,之法。得其口授而無章句。著《圜天圖說》三卷,《續編》二卷。
  • 200餘幅上海古舊地圖發布 圖說500年上海變遷史
    200餘幅上海古舊地圖發布 圖說500年上海變遷史 2017-08》在上海書展舉行了新書首發式,其中匯集了217種與上海相關的古輿圖與近現代地圖,時間上起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下迄於1949年,跨越了明、清及民國三個時代,展現了上海城市從古至今的地圖全貌。
  • 中國測繪 | 新版《湖南省地圖集》傳承湖南製圖歷史
    經過嚴格的評審,新版《地圖集》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中國測繪學會2020年優秀地圖作品裴秀獎金獎。據了解,這也是繼2012年《洞庭湖歷史變遷地圖集》後,湖南省地圖作品再次榮獲全國地圖界最高獎項裴秀金獎。
  • 掌上地圖館 | 中國傳統地圖的發展(下)
    ↑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導語:中國地圖文化館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投資興建,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以地圖和地圖文化為特色的公益性文化場館。中國地圖文化館把「普及地圖知識,傳播地圖文化,宣傳國家版圖,展示地圖成就」作為建館的宗旨。
  • 三幅圖看懂清代疆域地圖測繪
  • 戰前秘密測繪中國地圖的日軍,和用光緒年間地圖打仗的國軍
    因此從1870年開始,日本軍方就著手繪製鄰國的地圖。起初,他們只是複製從這些國家或者西方得到的地圖。但很快,日本軍方意識到他們需要更加精細的地圖,於是派出測繪小隊,開始對鄰國進行測繪,其中的重點是中國內陸和朝鮮半島。在1894年甲午戰爭以前,日本就派出了多批間諜,收集我國的各方面情報。
  • 31家單位獲得網際網路地圖服務甲級測繪資質
    獲得資質的單位可利用經測繪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公開出版、發行、登載的地圖,通過有線或者無線通訊網絡面向社會大眾提供地圖搜索、位置服務,地理信息標註服務,地圖下載、複製服務,地圖發送、引用服務。網際網路地圖服務存在的問題不僅損害消費者利益,而且涉密地理信息的洩露極有可能成為國家安全的隱患,也會損害國家利益。  為此,國家測繪局於今年5月修訂印發了《網際網路地圖服務專業標準》,並依據該《標準》頒發了網際網路地圖服務甲級《測繪資質證書》。
  • 《廣州歷史地圖精粹》亮相 97幅地圖見證300年
    其中清代前期的地圖中廣州府已有「花縣」本報訊 (記者 何雪華)昨日,第一本可以圖說廣州過去的地圖集——《廣州歷史地圖精粹》(下簡稱《精粹》)首次與市民見面,它由廣州市檔案館與越秀區政府通力合作,向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圖書館等單位徵集廣州歷史地圖,一共收集到自清代康熙24年至民國時期300多年間廣州的珍貴歷史地圖共97幅。
  • 古代地圖簡史: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繪製地圖的國家之一
    >輿圖與坤輿 中國古代一般稱地圖為「輿圖」。—明清 我國古代的地圖測繪自西晉裴秀創立「製圖六體」理論之後,基本停滯不前。 清初全國性地圖測繪工作始於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至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結束,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全國測繪,在世界大地三角測量史上也是規模空前。這次全國測繪的成果,集結為《皇輿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