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這2個字,能做到,人生會越來越順

2020-12-07 人生智慧全解讀

做人,悟透王陽明這一處世天機,福氣不請自來,人生也會越來越順。這一天機只有兩個字,就是利他!王陽明認為,真正的利他,反而是最大的利己,為了利己反而最不能利己。

王陽明一生坎坷,但無論何時,他總是心懷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個體社會責任感,把「利他」這兩個字視為做人的最高境界,結果反而成就一代聖人。在王陽明看來,每個人雖然是一個個體,但作為社會的存在,同萬事萬物是共生共存的關係。只有做到「利他」,才能更好地「利己」,為了利己反而最不能利己。

利己,自古就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歸根結底,是源自生存的需要。然而,人總是具有社會性的,如果在在社會群體中,你只是單方利己的話,註定得不到別人的尊重與愛戴。「自利則生,利他則久」,如果人在利己的基礎上,同時具備利他之心,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利他,反而是最大的利己,為了利己反而最不能利己,正如美國思想家愛默生所說的:「人生最美麗的補償之一,就是人們真誠地幫助別人之後,同時也幫助了自己。」

來看一個佛家故事:

在一個無星無月的夜晚,一位遠行尋佛的苦行僧走到一個荒僻的村落中。那個村落的街道上寂靜異常,沒有一星燈火。

苦行僧走到一個轉彎處,忽然看見黑暗中有一抹昏黃的燈光,正緩緩地從巷子深處朝自己移過來。苦行僧走近一看,原來是他白天看到過的一位盲人。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對於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是完全沒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見花鳥魚蟲、日月星辰等世間萬物,他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子,但他此刻卻挑著一盞燈,豈不是可笑?於是苦行僧問盲人:「敢問施主真的是一位盲人嗎?」

盲人告訴他:「是的,我從一生下來就雙目失明,從來沒有看見過任何東西。」

苦行僧問:「既然你什麼也看不見,為什麼還要挑燈籠呢?」

盲人說:「因為我聽人說現在是夜晚,沒有燈光的話,其他人會和我一樣看不見,因此,我才這樣做。」

苦行僧若有所悟地說:「原來你是為別人照明。」盲人微笑著搖搖頭說:「不,我是為自己!」

「為你自己?」苦行僧越發糊塗了。

盲人說:「是啊,為我自己。你在這漆黑的夜裡行走,有沒有被其他行人碰撞過?」

苦行僧說:「當然有,就在剛才,我還被兩個粗心大意的人碰撞過。」

盲人聽了,微微笑著說:「雖然我是盲人,什麼都看不見,但我走夜路從來沒有被人撞過。因為我挑了這盞燈,既為別人照明了路途,也讓別人能看到我,不至於撞到我。」

苦行僧恍然大悟:「是啊,人的佛性就像你手中的這盞燈,只要點亮了,即使我看不見佛,但佛也會看到我。」

盲人點燈,看似多此一舉,實則是一種利他反而是最大利己的大智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只專注於為自己謀利益,忽略了他人,甚至做出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這樣的人,勢必無法體會盲人那種以利他之心度己的愉悅和淡然。

印度古諺語說得好:「贈人玫瑰之手,經久猶有餘香。」予人方便何嘗不是給自己方便呢?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困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這個時候,我們都希望別人能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拯救我們於苦難之中,而一旦獲得幫助,我們便會歡欣鼓舞,心生歡喜。那麼,我們能否做一些有利於他人的事情,讓別人像我們得到幫助那樣愉快呢?所以說,做人,最高的境界是利他,真正的利他,反而是最大的利己,為了利己反而最不能利己。不要吝嗇你的光芒,試著去照亮別人吧,當你為別人亮起一盞燈時,你在夜色中才能才能更平穩地前行,才能走得更鏗鏘有力。(百家號獨家內容)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的智慧: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深度好文)
    做人,牢記這一條天規,與一樣東西「斷交」,福氣自來,少有災禍。這條天規出自心學大師王陽明,只有短短六個字——「去人慾,做聖賢」,要絕交的東西則是貪慾!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那就是……不貪!不貪之所以是人生最高境界,是因為,作為俗世中的人,我們誰都有一定的貪慾,貪慾是人的私慾使然,要想做到不貪實在是太難了,能做到的人大概也只有聖人,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普通人以不貪為人生目標,減少私慾,遏制貪慾。王陽明一生都在提倡與貪慾斷交,他無論是做人,還是為官,都講求清廉如水,與清風為伴,將不貪視為人生的最高境界。
  • 王陽明:成大器的人,能力不是關鍵,把握這2個字,會越來越順!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人們都說「做人當學曾國藩」,曾國藩的許多智慧,都是被後人所認可的。曾國藩總結自己的成功,就提出過四個字——專心致志。也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堅持到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心。
  • 一代聖賢王陽明:牢記三條天規,人生越來越順,福報自然來
    他的學說簡潔有力,讀懂了王陽明,可以讓你受益無窮。牢記王陽明三條天規,人生越來越順,福報自然來「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人要有畏懼心理,這並不是膽小怕事,也不是在困難面前縮手縮腳,而是一種做人的底線,更是一種行事的圓融。
  • 王陽明:男人如何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記住24個字
    王陽明一生成就斐然,不僅做到了文人的最高志願「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還和孔子並稱為「聖人」,而他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王陽明第一次、第二次參加科舉都沒有通過會試,第三次他才考過。王陽明認為人在低谷時,能力不是唯一,只有做到這24字才能走出低谷成就大器。
  • 王陽明:人生做到這三樣,就是很好的修行
    王陽明說: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王陽明認為, 尋得自知之明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無論我們是忙碌還是清閒,自我省察都是很重要的。只有認清了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才不會得意忘形,貽笑大方。品行端正的人,就算是處於逆境,遇到小人,也會獲得信任,逢兇化吉。老話說得好:「人貴有自知之明。」自重,就是一種自知之明。正確的認識自己的價值,不卑不亢、正視自我。
  • 王陽明:男人落魄時,錢和人脈不是關鍵,牢記這2句,會越來越順
    接下來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王陽明成功的訣竅——在沒錢沒人脈也可以成功,不過就是牢記這2句話:第1句話:「少說話,多做事。」在王陽明看來,自己修煉心學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摒棄了一切雜念,專心致志,放空心靈,一心就想著要研讀心學。
  • 孔子:做人的最高境界,莫過於這四個字
    孔子說,就書本知識來說,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 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標準,連孔子都說自己還沒有做到。可見這個標準是很高的。也可見孔子的謙虛。其實,如果連孔子都沒有做到,又有誰敢說自己做到了呢? 孔子的學生們形容老師說,「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 做人的最高境界,無非「四個字」
    顯然,這是必備條件,但不能一味這樣,如果只顧著低頭趕路,而沒有精力抬頭看路的話,無疑是蠻幹。以我淺薄的生活經驗,哪些在事業上越走越順的職場女性,都是因為遇到了好的伯樂兼導師,也就是生命中的貴人。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那麼一兩個貴人的出現。來幫助你度過難關,教會你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 知止,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所以說,止,才是人生最高智慧!知止,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世無常貴,事無常師,世間沒有永恆的高貴,事情沒有固定的模式。一個人做人做事如果沒有尺度,貪得無厭,不知道何時該收手,早晚都會招致禍患。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人類只能在災難降臨前止住手,求缺惜福,才能保全自身,順之者昌。知足者多福,貪心者福淺!
  •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樸守拙!
    原標題: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樸守拙!守拙的智慧:心頭洞明,表麵糊塗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樸守拙。明明什麼都知道,卻一副痴呆愚頑的表情。這種人不張揚,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眾人的歡迎。社會是很現實的,人心更是難測的。當你的聰明外觀、鋒芒畢露時,則遭人妒忌。那又何必呢?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個「淡」字
    是奮鬥了很多年,感覺真的累了;是看淡了世態炎涼,不想看別人 的臉色了;是不再為生計發愁了,渴望提高生活質量了;是迷失太久,希望越活越有目標……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個「淡」字:人淡如菊,心淡如水。往後餘生,淡淡生活,慢慢變老,徐徐落幕。人淡如菊:寒花開已盡 菊蕊獨盈枝。
  • 哲思|四句話,道出人生的四個最高境界
    每晚九點三十分,帶你看清世界,認識自己,慢品人生滋味。01做人的最高境界,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人生或許跌宕起伏,但心中若是安定,便可從容度過。02做事的最高境界:讓別人放心,是你最大的競爭力。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無非是:「你辦事,我放心。」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修煉好24個字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修煉好2個字。對此他也提出了十二種2字心學智慧,」這兩個字就是王陽明提出來的「心學」。王陽明心學思想在明中晚期佔據儒學主動地位,蔣介石在臺灣命名了陽明山和陽明大學,閻錫山致力於山西擴張陽明學的影響力。東鄉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陽明,日本有許多學者和政治家自認為修習陽明學,可以在東亞影響非常深遠。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修煉好24個字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修煉好2個字。對此他也提出了十二種2字心學智慧,」此詞便是王陽明口中所說的「心學」。王陽明心學思想在明中晚期佔據儒學主動地位,蔣介石在臺灣命名了陽明山和陽明大學,閻錫山致力於山西擴張陽明學的影響力。
  • 人到中年,活著的最高境界,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字!
    站在這個年齡節點,再回頭看不經感嘆:曾經的風流倜儻已成往事,這幾十年過來,有喜有憂。人到中年,已然嘗盡百味。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處境如何,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處境。人到中年,活著的最高境界,就只剩下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字了,讀懂之後,就能夠更好的度過自己的人生!
  • 儒釋道最高境界
    所謂道不遠人、大道至簡,作為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其實並不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
  • 王陽明:揣著明白裝糊塗,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王陽明心學
    人生,看不慣的人和事有很多,有的人喜歡直言不諱,而有的人則放在心裡,沉默以待。其實,揣著明白裝糊塗,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都聽過「言多必失」,說的多自然錯的也就多了。聰明的人會思考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這既是在尊重他人,也是一種智慧和善良的體現。
  • 心學和理學的意義,學習王陽明會做人,學習曾國藩會做事
    孔子教的是怎麼做人做事,儒學被分成心學和理學之後,心學只教怎麼做人,理學只教怎麼做事,代表人物就是王陽明和曾國藩。學習王陽明,必然會做人王陽明分離出來的心學,其實有一定的黃老思想,比如《傳習錄》中有這麼一句:「聖人無善無惡,只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於氣。」
  • 10個「做事先做人」的說話技巧!若能領悟,你的人生會越來越順
    「做事先做人」,這是一條接近於真理的經驗之談。現代社會,沒有人能包打天下的,如果做人不行,不能搞好社交關係,沒有好的人緣,那麼,做事也就很難取成功。而做人的藝術,關鍵在於說話,說話水平高的人,做人肯定不會太差。以下就分享10個「做事先做人」的說話技巧!
  • 王陽明的心學,七重境界充滿智慧,你能做到第幾重
    王陽明說:&34;他還將心學劃分為七重境界,每個境界都代表著人生的智慧。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是哪七重境界,而你又能做到第幾重?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溫飽才是最重要的,今天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能不能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這些才是生活。因此磨礪自己,就是戰勝生活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