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智慧: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深度好文)

2020-12-05 人生智慧全解讀

做人,牢記這一條天規,與一樣東西「斷交」,福氣自來,少有災禍。這條天規出自心學大師王陽明,只有短短六個字——「去人慾,做聖賢」,要絕交的東西則是貪慾!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那就是……不貪!

不貪之所以是人生最高境界,是因為,作為俗世中的人,我們誰都有一定的貪慾,貪慾是人的私慾使然,要想做到不貪實在是太難了,能做到的人大概也只有聖人,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普通人以不貪為人生目標,減少私慾,遏制貪慾。

王陽明一生都在提倡與貪慾斷交,他無論是做人,還是為官,都講求清廉如水,與清風為伴,將不貪視為人生的最高境界。王陽明心學中也一直在講「去人慾,做聖賢」,在他看來,無論是做人還是為官,只有能夠看淡名利、權勢,才能心境淡泊,才能有視名利權勢為糞土,甘心與清風為伴的瀟灑,才能擁有坐觀潮起潮落的豁達。

以為官為例,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傲骨嶙峋的清官,演繹了一出出轟轟烈烈的清廉不貪的典範,他們與貪慾斷交,真正做到了不貪,讓一代又一代後人稱頌。

于謙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著名的清官,一生都是奉公守法,兩袖清風,深得百姓愛戴。

于謙曾經在河南、山西做過官。按照當時明朝官場的規矩,地方官員必須到京城接受一次考查。為了考察過關,一些貪官就會向京城負責官員行賄。這一年,于謙準備進京接受考察,僕人勸他說:「大人,您一點東西都不帶,拿什麼送給上司啊?」

于謙故作糊塗地說:「你看,我一年就那麼點俸祿,還要養活妻兒老小,哪裡還拿得出有多餘的金銀去巴結上司啊!」

「沒有金銀可以帶些土特產呀,這總比兩手空空要好多了!」僕人著急地說。

「地方特產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麼能拿去討好上司,」于謙說著,又將兩隻袍袖擺了擺,對僕人說,「我帶的東西就是這個。」

僕人不解地問道:「您帶的到底是什麼啊?」

「兩袖清風!」于謙說完,大笑著出門,趕往京城。

試問,這樣兩袖清風,有幾人能做到?縱觀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嘴上說著不貪,然而內心卻依然無法擺脫欲望的控制,卻無法真正地做到不貪、不婪。公生明,廉生威,做人應該明白,這「明」「威」二字不是靠幾句氣壯山河慷慨激昂的話就能達到的,它需要人腳踏實地地親身踐行,不能為私慾所左右,更不能被貪婪腐蝕了身心。

一個人,當他心境淡泊,遠離貪婪的時候,他會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純真、那麼美妙;他會領略「如因蒙昧良知而得官,不如清廉自處而得」的真諦。正如于謙一樣,他不貪婪,視名利淡如水,視百姓重如山,所以他所到之處,人們都對他以誠相見、尊敬有加。

王陽明認為,不貪就是自重,自重才能重人。這樣的人,不論他想做什麼,都能真正走到一種人生的最高境界。雖然,在現實生活中,不貪的「至聖」境界難以完全做到,但是,如果能以此為人生目標,隨時警醒自己,那何愁福氣不來,何愁會有災禍,做人又怎麼不會瀟灑坦蕩,做事如何能夠不順遂如意呢?所以,我們說,所謂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外就是這兩個字——不貪!(百家號獨家內容)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好的人生,從來不是獨善其身
    唯有將一顆心融到寬廣的境界中,才能知登上山頂,俯瞰世間風光的悸動。寬廣自己,是從寬廣內心開始。03 「心外無物」為陸王心學內容的精髓。王陽明說,心中擁有宇宙,眼裡就有整片天堂。寬廣的內心,是從播下一顆小種子開始的,這顆種子名為「良知」。
  • 王陽明: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這2個字,能做到,人生會越來越順
    做人,悟透王陽明這一處世天機,福氣不請自來,人生也會越來越順。這一天機只有兩個字,就是利他!王陽明認為,真正的利他,反而是最大的利己,為了利己反而最不能利己。王陽明一生坎坷,但無論何時,他總是心懷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個體社會責任感,把「利他」這兩個字視為做人的最高境界,結果反而成就一代聖人。在王陽明看來,每個人雖然是一個個體,但作為社會的存在,同萬事萬物是共生共存的關係。只有做到「利他」,才能更好地「利己」,為了利己反而最不能利己。
  • 讀懂這兩個字,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文/飛魚人活一世,總是需要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後,才會看透人生,看清現實,讓自己的內心恢復平靜,從而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來此世一趟,總會經歷過困難、挫折、酸甜苦辣等等,無常是人生的常態,什麼金錢,權力,富貴,地位,事業,不過是過眼雲煙。
  • 《易經》: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這兩個字,你想像不到
    既然如此,為什麼追求吉避災不是人生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應該超越吉的兇猛許多人熱衷於佔卜,即希望預測未來,尋求吉以避免災難。吉或兇字經常出現在卦爻辭中。但大自然沒有吉,那樣兇猛,《易經》的真相就是大自然的真相,所以生活的境界應該超越吉的兇殘。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這「兩個字」
    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這兩個字「獨處」,學會獨處,是一種生活智慧,甚至可以這樣說,一個人的生活高度,取決於他的獨處程度。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點,獨處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如果有人問你,你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想,大多數人都不能回答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 愛情的最高境界,是這兩個字
    那麼,拋開心理學家、婚戀專家筆下的那些理論和鐵律,愛情與婚姻的底層邏輯和最高境界,到底是什麼?兩個字:成全。能成全女人的男人,心智圓熟、處事通達,這份智慧和擔當,完全構築得起一份有深度的愛。楊絳的母親叫唐須嫈,出身富貴人家,賢惠但不迂腐,溫柔但有主見,平和卻有智慧。她嫁給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後,憑藉自己的才識和智慧,將自己的婚姻打理得非常出色。楊蔭杭是胡適的老師,做過政府官員,還曾經是名律師。
  • 王陽明的最高智慧:強者示弱,弱者逞強,強者王陽明如何巧妙示弱
    王陽明的最高智慧:強者示弱,弱者逞強,強者王陽明如何巧妙示弱人的一生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線性方程式子,一個答案多種解法,就好似生活的旅途中總會遇見各種十字路口,你的選擇也會變得"五花八門"。王陽明這一生用兵的精華,"示弱四訣"曾這樣講道:"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或捐棄牛馬而偽逃,或掩匿精悍以示弱,或詐潰而埋伏,或潛軍而請和,是皆誘我以利也"。
  • 「度」(深度好文)
    「度」(深度好文)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來源:哲學閱讀(ID:zxyd22)跟王陽明學做人做事,首先要守好五個「度」,方能把握好人生大方向,這就是:胸懷有寬度,辦事有力度,讀書有厚度,眼界有高度,說話要適度。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
    所以志向決定了一個人能夠擁有多少成就,人生能夠到達什麼高度。志向決定一個人成就的上限很小的時候,王陽明就立志做聖賢,他把成為聖賢當成他的頭等大事。但是這件事卻遭到父親王華的嘲笑說:你這就是不著邊際的理想。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走多遠、成多大事,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
    王陽明認為人能有多大的成就取決於內心,而不會外在,外在的特質好得,內資的特質卻不可得,有了內在優越性,得到外在的特質也就更容易了。志向就是內在特質,有多大的能力全取決於志向;有多大的成就也全取決於志向。
  • 生命的最高境界(好文)
    作者:國文 來源:國學生活(ID:gxsh789)給予是一種高尚品質,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生命的最高境界(好文)常言道:「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生命的最高境界便是——給予。給予雖是付出,但遠比拿要收穫更多的快樂。「給予」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更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修行。
  • 王陽明一輩子追求的成聖之道,馮友蘭兩個字說明白了
    王陽明覺得講得明白易懂,按四句教去做,就可以成為聖人。但很多人表示悟不透。大哲學家馮友蘭也花精力研究中國的聖人,他用兩個字把成聖之道講明白了:覺解。背後,每個學生對做題這件事兒的覺解,深淺是不一樣的。不知道學習的意義,覺得每個人這個年齡都必須要學習的吧,不學老師和家長要批評的,這是最低的學習境界,這種學習狀態是沒有覺解;為了自己將來有個好工作,找個好愛人,這是功利境界。
  • 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精彩好文)
    文/飛魚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所謂世故,是一種潛規則。其實就是你做了你以為對的事,也想別人認可並也按照你這樣做下去!而當別人無法滿足你時,你就會鬱悶、就會不歡,就會覺得付出與回報不相等。世間煩惱大抵如此。其實我們做了就好,刻意的索求回報根本就是痛苦的起源!
  • 王陽明:讀書的五重境界,就是人生的五個層次
    王陽明小的時候曾一度痴迷於象棋,以至到了規勸不止、學不思進的地步,母親感到他有點玩物喪志,有一次一怒之下將棋子扔進了河裡。從此以後,勤讀書、戒遊戲、做良士、成聖賢便成為王陽明畢生的追求。王陽明幼年讀私塾,他有一天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問,人生的終極價值到底是什麼?
  • 王陽明心學:人生大智慧,素其位而行的秘密
    而且日子一久,當地居民與他的關係非常融洽,為他構築了「龍崗書院」,影響力日益擴大,四周學子紛紛前來求教……這一切,為他日後得以迅速復出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其實這就是「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的智慧。它絕對不是那些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來為自己的消極心態找藉口的宿命論思想,而是一種獨特的智慧,「君子居易以俟命」,在無法逃避的困境中,保持平靜的心態,默默地努力,以順應不斷變化的局勢,等待機會的到來。王陽明當然也認識到這一點,如他曾在龍崗書院賦詩云:「寄語峰頭雙白鶴,野夫終不久龍場。」
  • 佛說:人生最高的境界,就這兩個字!
    這是為什麼呢?唐代天台山國清寺裡住著一位豐幹禪師。一天他在松林裡發現一位走丟的幼童正在哭個不停,上前發現那小孩衣服雖不整,但相貌奇偉。禪師帶著孩子在附近村莊四處詢問,卻沒有人知道這是誰家的孩子。最後,豐幹禪師不得已,只得將這男孩帶回國清寺,等著他的家人來認領。
  • 人生的最高境界
    真正擁有智慧的人,才華出眾卻不外漏,永遠明白自己要追求的是什麼,懂得舍取。 聰明,是一種能力,而智慧,則是一種境界。 聰明的人,如同茶壺,侃侃而談,不斷炫耀自己的閃光點,而智慧的人,如同茶杯,沉默寡言,卻在不斷吸收,如同茶壺終將要倒入茶杯。
  • 王陽明:三不管(深度好文)
    從古至今,沒有人能逃過這一定律。宋朝侯蒙曾作詩:「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原來,侯蒙滿腹經綸,由於時運不齊,在考取功名的路上屢戰屢敗,大家都誤以為他真的沒本事。這事若是一般人遇上,火冒三丈、據理力爭或者自慚形穢、心態崩塌都是常見的反應。但侯蒙不僅沒生氣,反而認為是好兆頭,筆鋒一轉,寫到「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既然把我畫到風箏上,那我不就能憑藉風力,一舉飛入高空了嗎?
  • 睡前故事:謀略的最高境界——明陽老師講王陽明心學系列
    音頻文字稿 66.謀略的最高境界 正德十四年六月、做了多年準備的寧王朱震漆終於起兵謀反了。是夜,吉安知府衙門燈燭通明,王陽明會同伍文定,其幕下謀士雷濟、蕭禹、龍光等,及聞訊趕來的致仕右副都御史王懋忠、鄒守益等人,一齊商議下一步的行動計劃。在某種層面上來說,戰爭是一種心與力的較量,是一種考驗定力和智慧的藝術。要在這種較量中勝出,除了要懂得戰爭的規律及策略外,還必須要有洞悉人心、人性的智慧。
  • 聰明的最高境界是智慧,智慧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聰明的最高境界是智慧,智慧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牧師看到這一情節,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經夠完美了,我想你們最好還是用它來裝扮左手吧。牧師的這一幽默,讓庫斯特茅塞頓開:右手成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沒有必要把飾物再戴在右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