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05年,陶淵明高唱著「歸去來兮」歸隱山林,從此,他那不慕名利,高潔傲岸的隱士形象為後人所景仰。
而古往今來,人們在為其高大形象而傾倒的同時,又不免會思考陶淵明在當時為何會選擇歸隱?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從《晉書.隱逸傳》一書來談一談陶淵明隱逸的原因。
根據《晉書.隱逸傳》中對隱士的記載,我們能歸納出隱士歸隱的三個主要原因;其一是天性淡泊,其二是厭仕求安,其三則是不事新朝。
而在以上三個原因中,陶淵明隱逸的原因就佔兩種,分別是天性淡泊以及厭仕求安。
接下來,就讓我們仔細聊一聊這兩點原因。
一:天性使然
俗話說,一個人的性格,一個人的喜好,對其一生的發展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陶淵明,出身於一個官僚地主家庭,自幼修習儒家經典,他曾經自述其「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也曾經自述過自己「結髮念善事 」 。
因而,從本性上來說,陶淵明自幼便天性淡泊,不受羈絆。
後來,近三十餘歲的陶淵明走出了自己的書齋,開始了第一次為官生活,之後,五次為官,五次又辭官。
在這裡,我們先不聊他為官時的生活,而先談一談他辭官後的生活。
我們都知道,陶淵明離官後選擇的是美好的山林田野,每日種豆南山,採菊東籬,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沒有去哀怨,也沒有去憤恨。
而在我國的歷史上,有許多文人離開官場,歸隱山林後,一直都充滿著一種鬱悶乃至憤懣之情。
那麼,為什麼陶淵明與其他的文人不一樣呢?按照陶淵明自己的答案就是,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正是因為陶淵明天性熱愛田園,喜愛寧靜,這才導致了他在辭官歸隱後沒有鬱悶不滿的情緒,而是積極主動的融入到田園生活,這也恰恰說明了陶淵明的歸隱與其天性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二:厭仕求安
在上文中,我們講到陶淵明一生四次為官(任職鎮軍、建威參軍合算一次),又四次辭官,接下來,我們就具體講一講他每次辭官的原因。
首先,我們要知道,陶淵明為什麼要做官?
雖說陶淵明天性淡泊,但是依舊是有一顆立志求仕之心。在詩中,陶淵明便從說道:「猛志逸四海,賽翻思遠翁」 。
而立志為官的主要原因是與其家族有關。
首先,陶淵明的家庭也是一個貴族官僚地主家庭,其家風的傳承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在陶淵明8歲時,其父去世,家族也開始沒落,陶淵明不得不承擔起家族的重擔。
因而,29歲的陶淵明開始走上仕途之路。
「親老家貧,起為州祭灑;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宋史.隱逸傳》)根據《晉書.隱逸傳》的記載,陶淵明此次為官,是因為家庭貧,而此次辭官,則是因為江州祭酒這個職位的事務較為複雜,陶淵明不堪重負,所以辭官。
而我的觀點是,陶淵明此次辭官主要是因為「不習慣」,首先就是剛剛做官不習慣,其次就是自己的性格與官場難以苟合。
辭官後的陶淵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繼續過著悠閒的生活,而此時,東晉社會動蕩不安,外憂內患,陶淵明看準機會再次入仕,加入桓玄幕中。然而很快,便再辭官歸鄉。
在此期間,陶淵明寫下了《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
自古嘆行役 ,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曠,糞坎難與期,崩浪恥天響,長風無息時。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滋?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當年詛有幾?縱心復何疑。在這首詩中,陶淵明抒發了自己羈旅已久,懷念家鄉田園以及想念親人朋友之情。表達了自己不願再勞苦奔波的情緒。
可見,由以上兩次為官,兩次辭官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彼時的陶淵明之所以辭官主要是因為其對家庭的不舍以及對官場的不適應。
但是之後的為官生活,使得陶淵明對官場逐漸產生了厭惡之情。
時來苟冥會,宛轡憩通衢。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公元405年,陶淵明再次踏上了任職的道路。
在陶淵明隱居的這幾年,天下大勢風雨變幻,先是恆玄廢帝,自立為帝,後是劉裕討伐,整頓朝政。天下一片大亂,而陶淵明在經過自己的一番權衡之後,決定再次為官,擔任劉裕軍府中作鎮軍參軍,而原因,按照他的話來說就是「聊且憑化遷 , 終返班生廬」 ,通俗的講就是順從自然,順從本心,自己既然有為官之心,那便做官就是。
可惜的是,陶淵明一直沒有得到重用,於是陶淵明又轉向建威將軍劉敬宣幕下任參軍,而在此期間,陶淵明見到了官場的權勢之爭,也見到了官場的黑暗。
於是乎,陶淵明寫下以下兩句詩:
伊餘何為者,勉勵從茲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陶淵明在此詩中表明官場對自己來說就是一種羈絆,一種桎梏,自己想要重回田野當中。
此時的陶淵明,心理上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見到了官場的黑暗,不想再為恆玄、劉裕這一類人效力,同時,他建功立業的念頭並沒有消失。
但最終,陶淵明還是選擇了辭去官職,再度回到家鄉。而數月之後,陶淵明再次出任彭澤令,僅僅數月,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便離開了官場,從此對渾濁的官場絕望,開始了真正的隱逸生活。
總的來說,陶淵明的四次辭官,前兩次是因為「不習慣」,而後兩次則是因為其真真正正見到了官場的黑暗,對官場產生厭惡之情,才選擇退隱的。而這其中,還摻雜著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陶淵明天性淡泊。
三:總結
陶淵明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9歲之前,閒適在家,29歲至40歲,游離在官場與田園之間,而40歲至63歲,則是陶淵明真正的隱逸生活期。
其實,40歲之前的陶淵明一直處在一個矛盾期,那就是天性與責任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而最後,前者戰勝了後者。
因而,我認為,陶淵明選擇歸隱的主要原因就是兩點:天性淡泊,熱愛田園以及厭惡官場,高潔傲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