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為何會選擇歸隱?

2020-12-01 留餘青

公元405年,陶淵明高唱著「歸去來兮」歸隱山林,從此,他那不慕名利,高潔傲岸的隱士形象為後人所景仰。

而古往今來,人們在為其高大形象而傾倒的同時,又不免會思考陶淵明在當時為何會選擇歸隱?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從《晉書.隱逸傳》一書來談一談陶淵明隱逸的原因。

根據《晉書.隱逸傳》中對隱士的記載,我們能歸納出隱士歸隱的三個主要原因;其一是天性淡泊,其二是厭仕求安,其三則是不事新朝。

而在以上三個原因中,陶淵明隱逸的原因就佔兩種,分別是天性淡泊以及厭仕求安。

接下來,就讓我們仔細聊一聊這兩點原因。

一:天性使然

俗話說,一個人的性格,一個人的喜好,對其一生的發展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陶淵明,出身於一個官僚地主家庭,自幼修習儒家經典,他曾經自述其「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也曾經自述過自己「結髮念善事 」 。

因而,從本性上來說,陶淵明自幼便天性淡泊,不受羈絆。

後來,近三十餘歲的陶淵明走出了自己的書齋,開始了第一次為官生活,之後,五次為官,五次又辭官。

在這裡,我們先不聊他為官時的生活,而先談一談他辭官後的生活。

我們都知道,陶淵明離官後選擇的是美好的山林田野,每日種豆南山,採菊東籬,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沒有去哀怨,也沒有去憤恨。

而在我國的歷史上,有許多文人離開官場,歸隱山林後,一直都充滿著一種鬱悶乃至憤懣之情。

那麼,為什麼陶淵明與其他的文人不一樣呢?按照陶淵明自己的答案就是,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正是因為陶淵明天性熱愛田園,喜愛寧靜,這才導致了他在辭官歸隱後沒有鬱悶不滿的情緒,而是積極主動的融入到田園生活,這也恰恰說明了陶淵明的歸隱與其天性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二:厭仕求安

在上文中,我們講到陶淵明一生四次為官(任職鎮軍、建威參軍合算一次),又四次辭官,接下來,我們就具體講一講他每次辭官的原因。

首先,我們要知道,陶淵明為什麼要做官?

雖說陶淵明天性淡泊,但是依舊是有一顆立志求仕之心。在詩中,陶淵明便從說道:「猛志逸四海,賽翻思遠翁」 。

而立志為官的主要原因是與其家族有關。

首先,陶淵明的家庭也是一個貴族官僚地主家庭,其家風的傳承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在陶淵明8歲時,其父去世,家族也開始沒落,陶淵明不得不承擔起家族的重擔。

因而,29歲的陶淵明開始走上仕途之路。

「親老家貧,起為州祭灑;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宋史.隱逸傳》)根據《晉書.隱逸傳》的記載,陶淵明此次為官,是因為家庭貧,而此次辭官,則是因為江州祭酒這個職位的事務較為複雜,陶淵明不堪重負,所以辭官。

而我的觀點是,陶淵明此次辭官主要是因為「不習慣」,首先就是剛剛做官不習慣,其次就是自己的性格與官場難以苟合。

辭官後的陶淵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繼續過著悠閒的生活,而此時,東晉社會動蕩不安,外憂內患,陶淵明看準機會再次入仕,加入桓玄幕中。然而很快,便再辭官歸鄉。

在此期間,陶淵明寫下了《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

自古嘆行役 ,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曠,糞坎難與期,崩浪恥天響,長風無息時。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滋?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當年詛有幾?縱心復何疑。在這首詩中,陶淵明抒發了自己羈旅已久,懷念家鄉田園以及想念親人朋友之情。表達了自己不願再勞苦奔波的情緒。

可見,由以上兩次為官,兩次辭官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彼時的陶淵明之所以辭官主要是因為其對家庭的不舍以及對官場的不適應。

但是之後的為官生活,使得陶淵明對官場逐漸產生了厭惡之情。

時來苟冥會,宛轡憩通衢。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公元405年,陶淵明再次踏上了任職的道路。

在陶淵明隱居的這幾年,天下大勢風雨變幻,先是恆玄廢帝,自立為帝,後是劉裕討伐,整頓朝政。天下一片大亂,而陶淵明在經過自己的一番權衡之後,決定再次為官,擔任劉裕軍府中作鎮軍參軍,而原因,按照他的話來說就是「聊且憑化遷 , 終返班生廬」 ,通俗的講就是順從自然,順從本心,自己既然有為官之心,那便做官就是。

可惜的是,陶淵明一直沒有得到重用,於是陶淵明又轉向建威將軍劉敬宣幕下任參軍,而在此期間,陶淵明見到了官場的權勢之爭,也見到了官場的黑暗。

於是乎,陶淵明寫下以下兩句詩:

伊餘何為者,勉勵從茲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陶淵明在此詩中表明官場對自己來說就是一種羈絆,一種桎梏,自己想要重回田野當中。

此時的陶淵明,心理上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見到了官場的黑暗,不想再為恆玄、劉裕這一類人效力,同時,他建功立業的念頭並沒有消失。

但最終,陶淵明還是選擇了辭去官職,再度回到家鄉。而數月之後,陶淵明再次出任彭澤令,僅僅數月,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便離開了官場,從此對渾濁的官場絕望,開始了真正的隱逸生活。

總的來說,陶淵明的四次辭官,前兩次是因為「不習慣」,而後兩次則是因為其真真正正見到了官場的黑暗,對官場產生厭惡之情,才選擇退隱的。而這其中,還摻雜著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陶淵明天性淡泊。

三:總結

陶淵明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9歲之前,閒適在家,29歲至40歲,游離在官場與田園之間,而40歲至63歲,則是陶淵明真正的隱逸生活期。

其實,40歲之前的陶淵明一直處在一個矛盾期,那就是天性與責任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而最後,前者戰勝了後者。

因而,我認為,陶淵明選擇歸隱的主要原因就是兩點:天性淡泊,熱愛田園以及厭惡官場,高潔傲岸。

相關焦點

  • 第2天: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今天第2天,我們學習的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他的住所旁邊種著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魏晉南北朝時期偉大的詩人。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為何要隱居呢?這還得從他那清高的性格說起。
  •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陶淵明,我國東晉著名的大詩人、田園詩人。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所以鍾嶸在《詩品》中稱他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淵明曾祖為晉朝大將軍陶侃。
  •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陶淵明,我國東晉著名的大詩人、田園詩人。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所以鍾嶸在《詩品》中稱他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但陶淵明不願為五鬥米折腰,十一月,程氏妹卒於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陶淵明的隱居生活,給後人留下了很多風流軼事。一次,陶淵明正在釀酒。郡將前來探望,適值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後,仍將葛巾罩在頭上,然後接待他。
  • 每日一說:「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喜愛田園「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獨愛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
  • 陶淵明,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詩壇裡一道靚麗的風景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第一位田園詩人,我想,古今中外唯有他做到徹底忘我的境界了,遠離塵世,歸隱田園,終日與田園作伴,並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淨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本就是一個喜歡自由的人,官場對他來說太多束縛了,而唯有寄情山水,他才能找到那個真正屬於的他的理想世界。
  •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某時某刻某地去聽聞那麼一兩首恰好適合自己的心境之句。作者是誰,就放在有時間的時侯再慢慢深究。那麼多的作家作者,如果非要指定的去說明自己喜歡哪位作者的哪一文章,哪一句子。我想,這一問題得反過來推論,從自己喜歡哪一句子去推哪一文章,再去得到自己喜歡哪位作家。
  •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書法賞析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 ),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 古代的文人墨客,為何都偏愛隱逸田園?從陶淵明和孟浩然說起
    尤其是一些博學多才的文人墨客,更是可以瀟灑的隱逸山林,並在詩與遠方的陪伴下過一生。相信一提起「隱逸」兩個字,大家腦海中一定會閃現出陶淵明三個字。作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曾在仕途無望的前提下棄官歸隱。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生活,並為世人創造出了一個世外桃源。
  • 說盡天下事,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大家好,歡迎來到李嬌桂說事,大事、小事、說盡天下事,我們今天就來說一下陶淵明的生活環境對其思想性格的形成有什麼影響?陶淵明的田園詩按內容可以分成哪幾類?陶淵明是東晉詩壇最偉大的詩人。他曾在《命子》詩中頌揚其曾祖「功遂辭歸,臨寵不式」,讚美其父「淡焉虛止,寄跡風雲,冥茲溫喜」,在為其外祖父作的傳中說:「行不苟合,言無誇矜,未嘗有喜溫之容。好酣飲,逾多不亂。至於任懷得意,融然遠寄,旁若無人。」(《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這樣的家庭環境,對陶洲明思想性格的形成不無影響。陶淵明雖然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但到他時家境已經衰落。
  • 陶淵明:中國文學史上田園詩派的鼻祖,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原創]
    #2020生機大會#說到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馬上聯想到他的《歸去來兮辭》,《歸田園居》;特別是他《桃花源記》,一個理想型的天地,不問朝代興衰,任時光荏苒蹉跎,沒有兵戎相見,見不到戰火硝煙,更沒有爭權奪利,爾虞我詐,阡陌之上,雞犬之聲相聞,靜看日出日落。春風秋月皆自在,高山流水任逍遙。好一幅世外仙境,真是塊兒理想淨土。
  •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十首經典詩詞,讓生命回歸豐富的寧靜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一、凌厲越萬裡,逶迤過千城。出自晉·陶淵明《詠荊軻》。凌厲,勇往直前之狀。
  • 東晉時期詩人陶淵明,為何中年歸隱田園?其實跟他早期為官有關
    從當中的記載看出,陶淵明是一位不喜官場的爭鬥的好官。但辭官之後的他,為何非要去去過田園生活?陶淵明不喜官場爭鬥而放棄仕途說到陶淵明「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雖聽得進去,但官場的「腐臭之氣」讓他覺得厭惡。而心性清高的陶淵明,也多次向上級反映辭官問題,卻都沒有得到準確的答覆。
  •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淡泊名利,陶淵明的隱居田園生活
    回望過去,多少遷客騷人,對於自然的熱愛,追求,狂熱,為此放棄官職,名利,他們追求於那種自由的世界但我最為喜歡和敬佩的就是-------陶淵明何必像牡丹一般齊爭鬥豔?又何必似睡蓮一樣濯清漣不妖?你當然有你文雅高潔的一面。做好平淡、真實的自我,這就是你,一個當之無愧的君子。
  • 海南日報數字報-隱逸詩人陶淵明
    行前隨手取了一本袁行霈先生的《陶淵明集箋注》放進行李,以消磨漫長的旅途時光。此行輾轉諸國機場,在飛機二十多次起起落落的行旅中,我把陶淵明詩文再次翻閱了一遍。  提起陶淵明,人們腦海裡首先想到的是一位田園詩人和隱逸之士。陶淵明大量地把田園勞動生活寫入自己的詩中,他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發自內心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 蘇軾那麼崇拜陶淵明,為何沒有像陶淵明一樣選擇辭官歸隱?
    當年的子文,曾經三次擔任令尹,又三次被免職,《論語》中提起這件事的時候,說「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蘇軾用這個典故來安慰趙晦之,人生事實變化無常。第二層意思,是蘇軾對仕途的厭倦,「我獨何人,把虛名玷縉紳」,我也並不想做官啊!第三次意思,是蘇軾對陶淵明辭官歸隱的羨慕,「不如歸去,二頃良田無覓處;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
  •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最著名的十首古詩,感情真摯,灑脫恬淡
    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出自晉·陶淵明《飲酒二十首》之五。南山,指廬山。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出自晉·陶淵明《移居二首》其二。賦,創作。春光明媚,秋高氣爽,心情舒暢,有感而發,登高賦詩,此乃自古文人的一大雅趣。此寫歸隱田園的悠閒情趣。
  • 魏晉風骨之陶淵明:歸隱背後是高風亮節還是懦夫行為?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獨家丨第42期「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內附語音講解!
    每周一到周五,本欄目會固定給大家推送言語和常識的乾貨內容,周六周日為申論時評,全部為音頻+文字版,由必勝公考名師團主講,語音路上聽,文字收藏看,
  • 陶淵明曾說過「不能為五鬥米折腰」,為何放棄仕途歸隱田園
    陶淵明,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說到陶淵明「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這一稱號,是後人稱讚他不苟且於仕途,而歸隱田園生活的氣度。
  •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