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視域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2020-11-22 人民網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綜藝節目《國家寶藏》是對傳統文化傳播的一次大膽創新與有益探索。該節目帶來的啟示是:精神內核是實現文化創新的根本,傳播模式是實現文化創新的關鍵,受眾群體是實現文化創新的核心。該節目自始至終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贏得了大多數年輕觀眾的心。在全媒體融合創新發展的今天,產品內容創新是根本,通過技術手段的創新,藉助融媒體傳播渠道,將最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具有正能量的作品傳播出去,才能不斷贏得市場,不斷提高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關鍵詞】國家寶藏;傳統文化;文化傳播;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然而,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轉型期,如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需要積極面對的重要命題。2017年12月在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播出的《國家寶藏》,是中央電視臺與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院(館)合作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每期推選出一家博物院(館)館藏的三件國寶級文物,以小劇場的形式演繹每件國寶的「前世傳奇」,再以紀實的手法講述每件國寶的「今生故事」,共同串聯起國寶的前世今生,展示國寶不朽的藝術與文化、透視國寶蘊含的文化意義、解讀中華文明的精神寄託,彰顯文化自信。

一、精神內核是實現文化創新的根本

如今「碎片化」「娛樂化」的傳播環境,使傳統文化的傳播面臨困境,淺閱讀受人熱捧,而完整的、有內涵的、深刻的東西卻受到冷遇。但我們知道,真正能打動人心、觸動心靈的,還應該是有內涵的東西。好的表現形式只是引起人們關注的原因,但是要想有持久的關注靠的就是內涵。電視節目《國家寶藏》實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而文化傳播中最重要的內涵是傳播文化的核心理念,突出文化的精神內核,讓人們在觀看節目的視覺衝擊中,領略其中的文化內涵,獲得豐富的精神體驗。

以首期節目《紫薇星之城》為例,石鼓是故宮博物院推選的國家寶藏之一,被譽為「中華第一古物」,石鼓的表面篆刻著由大篆向小篆過渡的一種文字,是漢字演進歷史的活化石。節目通過司馬池父子守護石鼓的前世演繹,梁金生家族從抗戰時期守護石鼓至今的故事,向觀眾講述了石鼓顛沛流離的命運,以及中華兒女守護文脈的決心與勇氣。誠如石鼓的前世故事守護人梁家輝所言,看一個民族有多偉大,就要看它的文字,漢字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淵源,雖然人在文字和文化的面前真的很渺小,但是為了守護它、傳承它、延續它,我們又可以是非常的偉大。歷史是文明的軌跡,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今天的人們守護歷史、守護國寶,其實是在見證和保護數千年文明發展的遺存,是對中華文脈的傳承和延續。[1]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強躍說:「讓國寶文物活起來,不只是讓觀眾欣賞一件陳列品,更是要讓其感受到生命的傳奇,讓觀眾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同時也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

一種文化要保持生命力,一定要把最核心的東西傳承下來,否則這個文化就是虛的,成了一個沒有根基的空殼,甚至很快消失掉。只有文化自知才能文化自信,現在我們的科技、經濟都已經達到了可以和西方比肩的狀態,文化就顯得更為重要,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停下腳步審視一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真正使我們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真正使我們與眾不同的還是我們的文化,我們身上流淌的中華的血脈,數千年的華夏文明,它們還在深刻影響著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和審美價值觀。《國家寶藏》的立意尤為高遠和深邃之處,在於突破了這層藩籬,打開了另一層廣袤和浩瀚,致力於「讓國寶活起來」,將它們承載的歷史記憶、人文精神和家國氣象生動解構。「以古人之規矩,開時代之生面」,以濃縮的歷史喚起深層的自信。

在文化綜藝熱浪四起的內容環境中,承載和解構文博記憶的《國家寶藏》,自然顯得新鮮而獨特。放眼世界,沒有哪個國家有中國這般源遠流長又燦爛輝煌的民族記憶,又期待在當下「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全情怒放。《國家寶藏》希望在娓娓道來中形成一種撫今追昔的文化認同,觸發我們思考:我們的歷史從哪裡走來,我們的家國憑何鑄建,我們的精神拿什麼培育,而我們的未來,又需要怎樣的眼界與胸懷。當下人們對文化傳承越來越重視,正是擊中了當下國人心中的集體「文化焦慮」,才引起廣大受眾的共鳴。包括國寶文物在內的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古代先人創造的由歷史凝聚並沿傳著、流變著的諸多文化因素總和,傳統文化不僅凝結在制度與文化觀念中,而且深藏在人們的心理意識中。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

二、傳播模式是實現文化創新的關鍵

文化的傳播模式與路徑是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關鍵所在,而電視節目以其擁有廣泛的受眾群體更成為實現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國家寶藏》的節目定位總體上還是綜藝類節目。從節目的設置、前世今生的演繹、主持人的選用、主題曲配唱等都具有綜藝節目的特色。《國家寶藏》以綜藝節目的形式貫穿其中,極大地突出了節目的可看性、觀賞性。在節目設置上增加了互動性和參與性。每個博物館只選出一件寶藏入駐「特展」,每集一家博物館,每個博物館推薦3件鎮館之寶,交給觀眾推選。每期節目中,每件寶藏都擁有一位與之綁定的「國寶守護人」,它們將與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國寶守護人」一起,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傾情講述「大國重器」們的前世今生,解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為什麼它們能夠入主《國家寶藏》特展?為什麼它們最能代表中國?節目還首次以講解員的角度詮釋國寶,首次將每一件國寶綁定專有的「國寶守護人」,首次將國寶的「前世」和「今生」以獨有的方式呈現在綜藝舞臺。

節目將很多綜藝元素融會其中,其中最突出的是節目以舞臺劇的形式演繹國寶的「前世傳奇」,這成了《國家寶藏》的節目特色之一。在越王勾踐劍前世傳奇的演繹中,演員段奕宏化身「劍靈」,以不同於以往的視角帶領觀眾重溫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觀眾得以又一次見證滄海沉浮的亂世春秋,體驗著「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的故事意義,感受對歷史和文化理解的情感刺激,隨著舞臺上故事意義的加深而得到進一步的心理滿足。此外,節目的舞美設計和特效應用皆精美而不失大氣,富有科技感帶來的靈動,也具有文化的厚重感。例如婦好鴞尊的「前世傳奇」中,祭祀臺和古戰場的模擬畫面色調濃鬱、風格逼真;而在千裡江山圖的展示中,利用模擬技術,讓大屏幕上畫作的帆船行進在江中,細節把控十分到位;在良渚文化的代表文物玉琮的故事中,舞臺與屏幕共同營造出磅礴的視覺效果和故事氛圍。在「前世」和「今生」的故事之外,文物專家和各大博物院(館)院(館)長的講解以及富有張力的舞臺設計,全方位展示國寶們的形與神,做到了《國家寶藏》節目開篇主持人張國立說的「讓國寶活起來」。《國家寶藏》裡的綜藝因素還有以影視明星張國立作為主持人,並設置為國寶的001號講解員,這是節目的一大綜藝亮點。同時,節目還製作了由那英演唱的《一眼千年》主題曲,歌詞讓人震撼,穿透人的心靈。

三、受眾群體是實現文化創新的核心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其根本目的是服務於時代,服務於受眾,讓更多的民眾能夠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影響。由此,受眾群體的需求成為實現文化創新的核心內容。《國家寶藏》以紀實的形式講述國寶的「今生故事」,每一件國寶背後都有一個當代紀實故事,守護與傳承是「今生故事」的兩大主題。日軍侵華戰爭時期,為了避免文物遭到戰火的洗劫,故宮人選擇冒險將1.3萬箱國寶南遷,歷時16年,輾轉上萬裡,途經大半個中國,歷經磨難,最終將上百萬件國寶送回到故宮。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的梁金生先生的高祖、曾祖、祖父和父親也都先後就職於清宮和故宮博物院,百年的時間,梁家五代人見證了文物滄海浮沉的故事,也參與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文物保護的奇蹟,並且守護它們至今。同樣來自故宮博物院的陶瓷館講解員張甡號稱「問不倒的講解員」,瓷器館的每一件文物,他都能夠如數家珍,為每一個參觀者解疑釋惑,普及瓷器的歷史故事和燒造工藝。以他為代表的故宮志願者講解員團隊,雖然來自各行各業,但都把講述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作為自己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用一腔熱忱詮釋著每個中華兒女傳承文化的責任。相比較於以舞臺劇形式展示國寶的「前世傳奇」,以紀錄形式展示的「今生故事」更加真實可感,如果說「前世傳奇」給觀眾描繪的是節目製作者基於歷史為觀眾創造出的想像世界,「今生故事」向觀眾展示的就是由正在發生的事和人組成的現實世界。紀實的手段是一種具有強烈說服力的影視語言,它使觀眾如同置身其中,仿佛自己也化身為國寶的守護者。以國寶文物為橋梁,演繹和紀實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為觀眾譜寫關於華夏文明的樂章。[2]

目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需要面對雙重環境:對外是全球化的語境,對內是代際之間不同的需求,「置身於全球化複雜語境中的民族文化形象與民族記憶的文化面孔,需要反思慣有的傳播理念與傳播方式,不斷完善民族文化的表達權與話語權」[3]。與此同時,國內90後、95後等年輕一代正在迅速成長,成為新的文化受眾群體,他們具有獨立判斷,也懂得欣賞,知道什麼是好的。而《國家寶藏》如何俘獲了年輕觀眾的心,就是它以年輕人的視角、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深厚的歷史。《國家寶藏》每期開始的時候,主持人張國立會說:「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我們有多年輕?」然後現場的觀眾就齊聲大喊:「上下五千年。」這一問一答,一下子就抓住了年輕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極大地吸引了年輕人的眼球。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節目製作時就曾說過,《國家寶藏》是一個可以打動億萬觀眾特別是打動青少年的一個節目,他們期盼這樣的節目,期盼太久了。

電視節目《國家寶藏》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方面進行的大膽創新與有益探索,獲得了極大的反響。據不完全統計,節目播出後故宮博物院以及其他八家國家級博物館(院),參觀量平均增長50%,「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成為旅遊新賣點。該節目還被豆瓣年度榜單評為「2017年度最受關注大陸電視綜藝節目」,成為2017年綜藝節目的黑馬之作,獲得了口碑與收視的雙贏。《國家寶藏》觀眾的主體構成人群中,年齡集中度最高的是20歲到25歲,15歲到20歲的緊隨其後排名第二,廣大年輕觀眾持續在B站、豆瓣、微博、朋友圈等網絡平臺刷屏、點讚及分享。鮮明的時代感,是《國家寶藏》吸引年輕人的一大法寶。對古老的傳統文化用很有時代感的方式講述,如對國寶「前世傳奇」的和「今生故事」的敘述,讓大家看到新鮮的時代感,對當下的關注,以及和自己的關係。立意於新時代,立足於新風尚,著眼於新視角,如此耳目一新的節目,怎不令年輕人心動!如今的新時代,整個社會都在召喚民族文化自信的回歸。《國家寶藏》的受眾很多都是90後、95後,他們都是伴隨著中國30多年蓬勃發展一起長大的孩子。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極大的認知渴望,所以《國家寶藏》的推出,正合了天時地利人和。正因為沒有輕視年輕人的欣賞門檻,《國家寶藏》創新地運用了高科技舞美;也正因為沒有誤解90後的有趣靈魂,「小劇場」才大膽起用了受歡迎的演員。《國家寶藏》受到了年輕觀眾的強烈喜愛,很多網友借用《國家寶藏》主題曲《一眼千年》的歌詞「請再翻慢一點,那麼厚一本時間」來表達對節目的真誠熱愛。

為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國家寶藏》還開啟了全媒體多元傳播模式。截至2018年3月底,「CCTV國家寶藏」主話題的閱讀量已達18.7億人次,粉絲討論量破100萬人次,居文化類綜藝節目第一。5萬名豆瓣網友給出9.2的高分,節目一舉榮登豆瓣年度內地綜藝榜首[4]。年輕觀眾的追捧,使得《國家寶藏》充分爆發「網紅體質」和「裂變屬性」。「農家樂審美」「黃公望嫌棄三連」等熱門話題持續火爆,引發「古典範兒」被新周刊評為2017年度十大熱詞之一,衍生詞彙「瘋狂蓋章」一度取代了「瘋狂打call」。每周定時追更,熱情的網友還自製節目嘉賓及國寶表情包、動漫、手繪等,不斷發酵節目的擬人化傳播和多角度話題。

「影像其實是敘事者態度的某種延伸,敘事者的價值取向與歷史觀念是通過電影的敘事形式得以體現的。」[5]從《國家寶藏》的成功可以看出,文化創作者、節目製作者對於文化本身的認知與理解程度,直接決定了作品的品位與傳播的成敗。而不管技術如何發達,渠道如何多樣,內容依然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在全媒體融合創新發展的今天,我們要牢固樹立「內容為王」的理念,以媒體產品內容的創新為根本,通過技術手段的創新,藉助融媒體傳播渠道,將體現價值引領、文化自信的正能量作品傳播出去,這樣才能不斷贏得市場,不斷提高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參考文獻:

[1]夏語檬.歷史、記憶與認同:儀式傳播視角下的《國家寶藏》解讀[J].新聞愛好者,2018(4):33—36.

[2]夏語檬.歷史、記憶與認同:儀式傳播視角下的《國家寶藏》解讀[J].新聞愛好者,2018(4):33—36.

[3]李娟.影像媒介敘事中的民族集體記憶建構:以四部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為例[J].中州學刊,2013(9):166-171.

[4]李韻.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國家寶藏》第一季的成功探索[N].光明日報:2018-03-30.

[5]李娟.影像媒介敘事中的民族集體記憶建構:以四部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為例[J].中州學刊,2013(9):166-171.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公共頻道)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大眾傳播視域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摘 要:在如今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網絡極度發達,傳播媒介、傳播手段繁多,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發布和獲得信息,使得信息的交流異常快速,範圍非常廣的背景下,如何把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同新時代傳播的特性結合起來,使得傳統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培養青年優秀的品質,弘揚中華文明,是時代背景下每一個中國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 論媒介融合語境下的傳統文化傳播創新
    關鍵詞:媒介融合;傳統文化;傳播;創新 以往,傳統文化傳播依託傳統媒體,隨著媒介的不斷創新,傳播方式由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迅速轉化。新舊媒體融合使傳統文化擴大了傳播效果和影響,提供了新的轉化平臺和載體,以及新的途徑和方式。
  • 新時代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維度
    我們唯有以科學態度對待傳統文化,以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路徑賡續傳統文化,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系統中的涵養功能,大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舞臺,才能切實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傳承發展的根本和精神命脈。
  • 新媒體語境下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重構與創新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傳統節日文化傳播在新媒體的影響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全新的傳播方式為受眾提供豐富、快捷的服務;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方式多樣性以及不同的媒介組合的傳播趨勢大大提升了傳播效果,將極大推動傳承傳統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以及帶動相關文化產業,實現共同發展。
  • 暨大又牽頭組建一個協同創新中心,致力傳承傳播中華文化
    南方網訊(記者/唐巧燕 通訊員/蘇倩怡)12月5日,「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在暨南大舉行了建設推進會和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論壇現場據介紹,「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由暨南大學牽頭組建。
  • 傳承中國書法 傳播傳統文化
    傳承中國書法 傳播傳統文化 發布日期:2019-04-17 09:44 瀏覽次數: 字體:[ 大 中 小 ]
  • 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中傳承
    【光明論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是當前加強文化建設的迫切需要。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包含著傳播內容和表現形式的雙重創新,是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歷史性總結,也明確了推動傳統文化傳播發展的方向。傳播創新是中國文化發展史的常態,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又一個文化發展高峰,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傳承傳播的創新。這既是傳統文化內在價值和意義被重新發現、重新認識的過程,也是傳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斷創新的結果。
  • 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傳承
    通過持續深入打造,孔學堂國學書博會已成為貴州人家門口的閱讀盛宴、國學盛宴、文化盛宴。這表明,根據中央精神,多彩貴州結合實際,緊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又向外界遞出了一張嶄新而亮麗的文化名片。下一步,貴州還將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進一步深化打造孔學堂國學書博會品牌,乘媒體融合縱深推進之勢,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互相搭臺,切實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支撐著中華民族歷經五千餘年生生不息、傲然屹立。
  • 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在廣州舉行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韓希):為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5日在廣州舉行了建設推進會和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
  • 「網際網路+」視域下中醫藥紀錄片創作與傳播策略
    而中醫藥文化紀錄片的立足點就是傳播中醫藥文化,推動國家形象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本草中國》到《本草中華》,再到未播先火的《千年國醫》,此類中醫藥文化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一直緊跟「網際網路+」新理念,成為了文化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和《我在故宮修文物》後又一現象級作品。
  • 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一、文化傳承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掘智慧、汲取智慧,延續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命脈」,全面總結梳理和剖析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充分認識其當代價值,對於促進當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和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優秀文化立根基。
  • 暨南大學成立中華文化傳承傳播研究中心
    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傳承傳播方面成效卓著,建設了暨南大學第一門國家級精品課程「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以文化人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論課『五微一體』模式創新與實踐」項目獲得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 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方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軟實力。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如何創新對外傳播方式,更好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在文明交流互鑑中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是一項緊迫的戰略課題,需要從理念與內容、渠道與平臺、市場與受眾等多維度協同推進。
  • 暨南大學推進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
    「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揭牌 郭軍 攝中新網廣州12月5日電 (記者 郭軍)12月5日,「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推進會和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在暨南大學舉行。
  • 反哺、融合、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路徑選擇
    當今社會文化結構的穩定性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程度的重要因素。中華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結果。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過程中,應當特別注重不斷增進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文化共識,加強不同文化身份的群體對中華文化的文化認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築牢文化根基。通過什麼樣的戰略設計來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 暨大牽頭組建的這個協同創新中心,致力傳承傳播中華文化
    南方網訊(記者/唐巧燕 通訊員/蘇倩怡)12月5日,「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在暨南大舉行了建設推進會和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論壇現場  據介紹,「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由暨南大學牽頭組建。
  • 傳承華夏文化 傳播林區故事 神農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演禮成
    傳承華夏文化 傳播林區故事 神農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演禮成 2020-12-31 11:18:00來源:中國網 東海資訊
  • 「消費時評」以媒為介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
    如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著眼現在、立足當前,把握大勢、規劃未來,合理運用融媒體手段,傳播中國文化,傳遞中華核心價值觀,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助力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助力新型智慧型城鄉建設,意義深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提出了一系列高瞻遠矚、意義深遠的重要論斷,對於我們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有啟發。
  • 第四屆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大賽正式啟動,創新傳承中華文化
    原標題:第四屆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大賽正式啟動,創新傳承中華文化   12月7日,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導,「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秘書處主辦,北京外國語大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留學事業部和北京支點動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承辦,西安悅田廣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的
  • 高考作文輔導122:創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創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以下資料來源新課標大語文作文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三則材料介紹了三種不同的宣傳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考生要抓住三則材料的共同點,可以從不同形式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具體影響角度立意,可以從不同形式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角度立意,可以從選擇不同形式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因角度立意,也可以從為何要創新形式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角度立意。應該說,考生可選取的角度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