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詩聖,走進杜甫草堂
來到成都,有一個地方是文人墨客們都要去朝拜的,這就是杜甫草堂,一代詩聖杜甫曾經短暫生活過的地方。但就是在這短暫的幾年客居成都的時間裡,詩人卻以如椽巨筆寫下了一系列流傳千古的詩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據說,此詩作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尤其是詩歌的最後幾句,詩人推己及人、捨己為人的高尚風格,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以及憂國憂民的情懷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杜甫是偉大的。他一生顛沛流離,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始終不變,「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依然存在,他憂國憂民的情懷也始終如一。時代的變遷及個人的遭遇使他對現實有著深刻的認識,這些認識都行諸筆端,變成一篇篇或揭露、或批判或讚美的詩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他對社會貧富不均的深刻揭露;而「三吏三別」更是對安史之亂給社會、給人民帶來苦難的無情批判。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他的人生遭遇和經歷使他成為了那個時代的見證者和記錄者,而他的詩歌因為較真實完整地反映了安史之亂的那段歷史,所以他的詩歌又被稱為「詩史」。
當然,縱觀杜甫的一生,成都草堂的近四年的安定生活給詩人奔波的靈魂找到了一個暫時的家,雖然生活依然拮据,但在這裡他可以自由的寫詩、漫步,也可以和家人一起泛舟浣花溪上,共享天倫之樂。可以說,成都草堂的生活,是詩人一生中僅有的一段休閒歲月,也是詩人過得比較幸福開心的一段時期。於是,漫步草堂,在江畔尋花的過程中,看到鄰居家的花滿小徑,他寫出了「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這樣別具情趣的小詩。詩窮而後工,隨著好友四川節度使嚴武的離世,詩人杜甫為生活所迫,又不得已離開成都,開始了長期的流浪生活,繼續著他一個詩人孤獨的吶喊與吟唱。
如今,斯人已逝,但歷史是公平的。仕途失意、生活不順的杜甫,卻用自己的絕世才華和不懈努力,在中國的詩壇上,開疆拓土,攻城略地,成為唐朝詩壇上最耀眼的雙子星座之一(另一個就是天才詩人,被後世稱為詩仙的李白),為後人敬仰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