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於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因為喜歡杜甫,所以每次到成都我都要去看看。杜甫草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杜甫草堂正門
正門是杜甫草堂主體紀念建築群中軸線上的第一重建築。正門匾額「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允禮所題,門兩側還懸掛有一副對聯:
「萬裡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出自杜詩《懷錦水居止二首》,這兩句詩十分準確地點明了當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處的位置。
▼杜甫與成都草堂簡介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靠親友的幫忙,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
在那裡,詩人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所作詩歌流傳到此刻的有240多首。由於成都遠離戰亂的中原,而草堂又地處郊野,因此詩人的生活比較安定,心緒也較為寧靜,這就使他在草堂的詩歌創作大都具有田園風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
然而杜甫畢竟是一位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心與憂慮,使他始終不能忘懷現實。因此憂國憂民的詩歌作品,仍然是他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寫成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恨別》、《病桔》、《枯棕》等著名詩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現實主義不朽之作。正因為杜甫在成都的詩歌創作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所以,後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
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2年,杜甫草堂又經全面整修後,正式對外開放。
1955年,杜甫草堂成立杜甫紀念館。
1958年3月7日,毛澤東在參加成都會議的閒暇時間,參觀了杜甫草堂。
1959年,由時任成都市主管文化的副市長李劼人主持杜甫草堂的大規模修建。
1997年2月,政府又拔出專款,借鑑川西民居的特點,重建了杜甫的茅屋。
1999年,建成「杜詩書法木刻廊」,陳列著百餘件杜詩書法木刻作品。
2001年底,在草堂內發掘出唐代生活遺址和一批唐代文物。
杜甫銅像由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錢紹武創作
▼杜甫銅像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二十歲起,漫遊吳越、齊趙。746年赴京應試,落第後旅居長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逃往風翔投奔肅宗拜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後因得罪肅宗,被貶華州。759年棄官西行,經天水同谷入蜀,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築茅屋而居。前後住了四年,寫詩兩百四十餘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765年攜家經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後漂泊於荊、湘,以舟為家。
770年病逝於湘江舟中,卒年59歲。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是朱德同志參觀杜甫草堂時的題詞;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郭沫若先生撰寫的對聯。
在成都杜甫草堂的詩史堂,可以見到這兩幅對聯。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郭沫若先生的對聯高度概括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兩個方面,內容深刻,對仗工穩,書法瀟灑而富激情,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杜甫,泥塑像,作者:民國 蔡緝武
▼陳毅題錄杜甫詩:"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杜甫詩《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其四》
原作:
常苦沙崩損藥欄,也從江檻落風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生理只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
▼李白,泥塑像。作者:民國 蔡緝武
▼郭沫若撰寫的對聯:「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工部祠
▼工部祠 葉聖陶題寫
" 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
由清人錢保塘撰,顧復初書,商衍鎏補書。
▼柴 門
▼詩史堂
▼杜甫草堂木雕景
草堂留後世
此對是朱德同志1957年參觀成都杜甫草堂時撰書的一副對聯。
"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 聯文中,朱老總對詩聖杜甫的崇敬以及對草堂勝跡的熱愛與關懷之情溢於言表。
▼詩聖著千秋
▼愛國孤悰薄鬥牛
▼杜甫石雕像
▼少林草堂碑亭石刻簡介
少陵碑亭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頂的亭子,內樹有一石碑,鐫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筆力渾厚,筆姿秀潤,是果親王允禮所書。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親王送達賴進藏,經過成都,特拜謁草堂,留下此手跡。此景點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人們常常將其作為茅屋的象徵。
▼少林碑亭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 ·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石刻碑
▼ 草堂舊址陳列館
▼杜甫草堂舊址陳列館簡介
簡介
杜甫草堂,又名杜甫草堂博物館,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公園旁,佔地24公頃。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將杜甫草堂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
草堂佔地面積近300畝,完整保留著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擴建時的建築格局,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
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博物館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中國規模最大
2018年10月11日,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2020年3月,為感謝全國醫護人員的堅守奉獻,博物館對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及其家屬實行年內免費。
2020年5月,獲得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組織工作先進集體。
▼大雅堂門前的杜甫銅像
杜甫
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712一一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鞏縣(河南鄭州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集為《杜工部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戰亂的時局把他捲入顛沛流離的人群中,使他真實而深刻地接觸和認識了當時的種種社會景象。他憂國憂時,揮毫賦詩,直書情懷。流傳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詩歌,思想與藝術造詣極高,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後世譽為「詩史」。他是我國詩壇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為「詩聖」。
成都杜甫草堂現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傾毀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至宋代又重建,並繪杜甫像於壁間,始成祠宇。此後草堂屢興屢廢,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布局。1952年,杜甫草堂又經全面整修後,正式對外開放。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
歷史:
759年,杜甫因安史之亂流亡成都,在友人嚴武的幫助下於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並在此居住了4年。直到嚴武去世,杜甫才離開成都。詩人曾用「萬裡橋西宅,百花潭北莊」來形容其位置。
在這4年中,杜甫共作詩240餘首,是其創作的高峰。馮至在他所著《杜甫傳》中這樣說:「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草堂。」
部分作於草堂的詩:
《草堂即事》
《懷錦水居止二首》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栽》
《舍弟佔歸草堂檢校聊示此詩》
《春夜喜雨》
《蜀相》
《絕句四首(其三)》
《堂成》
《江村》
杜甫草堂,值得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