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崇因寺內僅存一座藏經樓,也是正定佛教寺院興衰的歷史見證

2020-12-13 旅遊正定

崇因寺位於城內北門裡街路西,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修。建國初已損廢,現僅存有一座藏經樓。寺院內原有毗盧殿、天王殿、沒梁殿、鐘鼓樓、銅鐘和藏經樓,曾是正定古城規模宏大,佛教僧徒眾多的八大寺院之一。

關於崇因寺的始建年代,據清光緒元年《正定縣誌》記載:「明萬曆丁未(即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僧無疑募建,內貯佛經新舊各一藏。亁隆丙午(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發帑重修。」而據崇因寺內的明萬曆年間《本府崇因寺蓋方殿募緣疏》碑陰額刻銘文所記:「粵崇因禪林,古之天王蘭若,罹兵燹興廢,弗稽於何代也……」這說明崇因寺始建於明代之前,大約建於唐代,因明代以前戰火幾近荒蕪,明中葉以後,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佛教寺院才重新興盛起來。至今,多沿用明代寺僧無疑募建寺之說。

1933年梁思成拍攝

明代,崇因寺受到皇室的重視。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由住持僧人無疑,雲遊四方,化緣募資,重新整修了寺院,修建了毗盧殿、沒梁殿,迎來了崇因寺的中興。時任左都御史,官至吏部尚書的趙南星賦《寄無疑和尚》詩讚曰:「談禪滿世間,萬事益可概。我輩亦談禪,嘆世亦我輩。誰其造黑業,多言何潰潰。聞師善說法,遊戲得三味。而我視眾生,區區未絕愛。願灑甘露言,超然頓自在。」寺內主殿——毗盧殿內供奉的銅鑄毗盧佛,為明神宗與生母慈聖皇太后御製,其造型獨特,精美絕倫,實為海內孤例。整體有三層圓形銅鑄佛像一座,自上而下依次漸收,每層均為四尊毗盧佛,頭戴五佛冠,面向四方盤坐於蓮花座上。三層蓮座的一千個蓮瓣上均精細雕飾一尊小佛,共有一千零七十二尊,形成「千佛繞毗盧」的格局,俗稱「千佛墩」,又稱「千佛尊」,是國內極罕見的文物珍品,堪稱國寶。

據史料記載,明神宗(朱翊鈞)幼年喪父,由其生母李太后(即慈聖皇太后)撫養長大。李太后十分篤信佛教,朱翊鈞登基之後,聽信其母,在京師內外動資巨萬,多置梵剎。其之後,萬曆皇帝也崇信佛教。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全國各地建造佛寺常得到朝廷的支持和資助,並留下了與之相關的建築與碑文。崇因寺內現存有一通「敕諭一道」碑,此碑刻立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二月。碑陽額刻聖旨全文「聖旨」二豎字。為楷書15行,滿行31字。內容為萬曆皇帝「敕諭敕賜護國崇因寺開山第一代保持性定僧眾人等」。特頒賜佛教藏經舊刻六百二十七函、聖母慈聖皇太后續刊四十一函、皇帝命印全藏六百八十七函於崇因寺,差太監王忠前往供安。寺僧眾人等務齋心禮誦,敬奉珍藏,不許褻玩。碑陰額刻「本府崇因寺蓋方殿募緣疏」文16行,滿32字。募緣疏開始記:「粵崇因禪林,古之天王蘭若,罹兵燹興廢,弗稽於何代也,今安圓迥三級千佛金像,我當今皇上同聖母慈聖皇太后老娘娘御製所造。今展拓重建四方大殿……」具此說法,寺內所供主尊毗盧佛應是萬曆皇帝及其生母為了表明皇恩浩蕩,「光陰遍照」,「遍一切處」而敕賜。

清代,崇因寺依然受到皇室的重視和青睞。特別是乾隆皇帝的三次臨幸,發帑重修,使寺院重新恢復保持了顯赫的地位。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春三月,乾隆皇帝西巡謁五臺山,途經駐蹕正定,當時隆興寺歷時兩年重修告成,瞻禮之暇訪崇因寺,見寺內「禪宇荒蕪,經幢就圯,爰發帑命吏重修新之」。遂御製《重修真定崇因寺碑記》(詳見碑文選)。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三月,崇因寺已修葺完工,乾隆帝第二次來到寺院,見「門殿樓閣奐如翼如,垣墉仡如,堂舍櫛如。向之毗盧寶幢、須彌石座,體粗莊嚴,一一湧現。壞者成之,故者新之。」遂賦《丙午季春月詣崇因寺作》詩云:「世間萬法歸成敗,成敗由來互作因。敗若無其嶙彼舊,成安有此見斯新。施楹詎為福田舉,落鼎聊乘便路申。雨雪頻霑春事好,崇功德冀惠吾民。」自此,崇因寺又恢復了香火興盛。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皇帝西巡五臺過正定,瞻禮崇因寺,並賦《壬子孟夏崇因寺作》五言詩云:「崇因寺久廢,丙午為葺成。葺成雖實果,崇因乃虛名。阮恩因為所,則其果號能。能所本是幻,因果又豈誠?崇者復屬誰,金仙默弗評。」從此,崇因寺名聲大震,僧徒雲集,香火不絕,已成為正定府顯赫的佛教寺院之一。

清道光年間,正定知府沈濤令人遍訪州、縣寺觀,抄錄、拓印各地碑碣,並將其中一些較珍貴的佛教經幢、碑碣遷入崇因寺內妥善保管。之後,拓印成《常山貞石志》傳世。

清代後期,崇因寺是八國聯軍入侵我國時所毀壞的大批古建築中倖存者。據傳說,八國聯軍曾用繩索拴住寺內銅鑄毗盧佛像底座,套上幾頭牲口都未拉倒,而被保存了下來。

正定解放後,先後被華北軍區後勤部製鞋廠、正定一中、正定教師進修學校佔用。

1982年11月13日,崇因寺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隨著正定城市規劃建設,東西橫穿的恆山路興修開通,將崇因寺攔腰截成南北兩段,北部仍被縣教師進修學校佔用,南半部建起了居民住宅樓。樓南仍存照壁基址。

現今,崇因寺內僅存一座面闊五間的二層藏經樓,已屬名存實亡,但它在歷史上曾是正定佛教八大寺院之一,也是正定佛教寺院興衰的歷史見證。

崇因寺,坐北向南,寺院南北長170米,東西寬86米,佔地面積14620平方米。寺院主體為中軸線布局,自南向北依次為:琉璃照壁、石獅、沒梁殿、鐘樓、鼓樓、天王殿、東西配殿、毗盧殿,藏經樓。在主體東側建有僧舍、方丈院,俗稱東跨院。西側建有長工住所、牲口柵以及農具存放處,俗稱西跨院。寺院大門西側建有關帝廟,面闊三間,布瓦硬山頂,供奉「伽藍神關羽」。在大門前東西兩側各建有碑樓一座。東側牌樓東臨北門裡大街,大街東西尚有一照壁與牌樓相對應。(文章摘自《正定史源》)

相關焦點

  • 春節尋找正定古城400年歷史崇因寺遺蹟:主殿卻遷建在隆興寺內
    後來,西遊記宮等陸續關門謝客,退出了正定旅遊景觀之列。這些景觀,現在僅存榮國府這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這些新建的景區再沒有了興趣,而對正定歷史老建築、古寺、古樹等興趣倍增。我們反反覆覆到正定遊玩,也就是尋覓這些歷史的見證者,尋找千年時光的痕跡。幾個古寺古塔,每年都會遊覽幾回,每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目的地就是尋找正定古寺之一的崇因寺的遺蹟。
  • 正定古城的「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樓」(三)--八大寺
    1.隆興寺 隆興寺為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年),是我國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較完整的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隋稱龍藏寺,唐改額龍興寺。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趙匡胤敕令於龍興寺鑄大悲菩薩金身,並蓋大悲寶閣。
  • 正定隆興寺 千年古剎藏六大全國之最(圖)
    原標題:千年古剎正定隆興寺享譽全國六大之最正定隆興寺山門(圖片來源:資料圖)「三山不見、九橋不留、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在河北正定縣,千年古剎隆興寺可謂是歷史文化上重要的一筆。
  • 這裡的一座座古寺寶塔,見證了一部千年佛教歷史的風雷激蕩
    其中原因,正如文物專家鄭孝燮所說:正定的古建築,按分類佛教居多。佛教文化成為正定歷史文化的一條主線。民國正定舊城圖風雨千年,許多地方的寺廟被歷史剝蝕湮沒了,而正定古城內這些從隋唐開始直到現在時間跨越了一千多年的古代佛教建築,卻得以整體或部分地保存下來,留下了著名的「四塔八大寺」。
  • 正定臨濟寺 幾度興衰的禪門臨濟宗源
    正定臨濟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臨濟寺坐落在河北省正定縣城內。原址在城東南的臨濟村,因瀕臨滹沱河渡口,改名「臨濟」。1983年國務院確定其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元葛羅祿乃賢所著《河朔訪古記》載:「臨濟寺在真定府城中,定遠門街飛雲樓之東。其三門下有唐吳道子所畫布袋和尚像及搖鈴普化真贊、東坡墨竹、綠筠軒詩等石刻,極為精細」。元至元二年,趙孟俯奉敕撰《臨濟正宗碑》文,立於寺中。 明朝正德六年,臨濟寺又進行了重修,當時寺內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澄靈塔、祖堂及僧房。新立石碑由王餅撰記,郭希愈書。到明末清初,寺院荒廢。
  • 正定的這些「美稱」你都知道嗎
    正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繼成功承辦首屆石家莊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後,10月14日即將迎來第四屆河北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的召開。正定文物古蹟眾多,文化積澱深厚,素有「三山不見,九橋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美稱。
  • 陝西僅存的藏傳佛寺,內有佛祖12歲等身像和百年菩提樹
    藏傳佛教寺院在漢地少見,一般都分布在西藏、甘肅、青海、四川等地的藏區,而在陝西西安市城內,竟然也有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實在令人稀奇,去西安旅遊的外地遊客大多都被那些著名景點吸引,估計很少有人注意到還有這樣一個地方吧。
  • 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這座古城絕對是良心景區
    河北正定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宗教文化興隆,寺廟眾多,塔碑林立,這在華北平原獨一無二。正定古城——古稱常山、中山、恆山、真定等,正定擁有1600年的文化傳承,有「九朝不斷代」的說法。
  • 京南第一古剎正定隆興寺 和尚參觀也買票
    隆興寺內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立像(圖片來源:鳳凰佛教)[原標題]京南第一古剎正定隆興寺 和尚參觀也買票正定古城距首都北京僅2小時車程,高鐵更快。這座寧靜的北方小城濃縮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風雲。保留下來八個朝代的古建築群。被稱為中國古建築的博物館。這其中最最重要的便是大名鼎鼎的隆興寺。隆興寺初名龍藏寺。唐代改名龍興寺。清康熙題名隆興寺。寺內現存的龍藏寺碑明確記載寺的始建年代為隋文帝楊堅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到了宋朝由開國皇帝趙匡胤親自敕封擴建。
  • 遊記:正定聖地佛城,隆興大佛之寺
    人稱河北有三寶:「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裡大菩薩。」大菩薩是指正定隆寺內的千手觀音。隆興寺,龍蔵寺,大佛寺,皆為一處。它在河北正定。正定也因此而有聖地佛城之美譽,隆興寺也有「海內寶剎第一名區」之稱。六師,就是六佛,是釋迦牟尼佛之前的六位祖師,他們和佛教主張不同,被稱為「道外六師」,六師是佛教的反對派。佛教寺院,還供奉「反對派」,體現了釋迦佛心大量寬的胸懷。供奉六師的殿已成廢墟,也是暗示著某種佛教之理。
  • 《慶餘年》裡的鴻臚寺是怎麼來的?
    兩位高僧長期禪居白馬寺內譯經傳教,佛教文化迅速流傳昌盛,因此專門用於佛教修行傳道的場所就被統稱為「寺」,漢代佛寺初現,只是簡單的以官邸為寺。久而久之,官署衙門的稱謂也不再使用「寺」了。北魏時期,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對佛寺形成一定的需求。從歷史上留存下來的民宅、寺院、陵墓、宮殿等大量建築可以看出,四合院是中國漢族地區古代建築群體最基本的格式。
  • 正定古城有眾多的古塔古寺,這裡卻是唯一還有僧人居住的寺院
    臨濟寺距離正定南城門很近,是中國佛教禪宗臨濟一派的發祥地,也是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庭。臨濟宗的創始人是唐末時期的義玄禪師。在正定的幾座古寺之中,臨濟寺是唯一還有僧人居住生活的寺院。澄靈塔是臨濟寺的主要建築,也是該寺惟一保存下來的古建築。澄靈塔建於唐鹹通八年(867年),為義玄大宗師衣缽塔。整座塔為八角九級密簷式實心磚塔,高30.47米,建在八角形石基上。臺上為石砌基座。上為磚砌須彌座,座上有平座及欄杆,再上為蓮座,蓮座上即為塔之初層,初層甚高,有磚刻門窗。澄靈塔塔身各簷角梁為木製,簷瓦、脊獸和套獸均為綠琉璃製作。
  • 可以考慮一下正定八大寺院
    接上回介紹的正定古城牆,今天來介紹一下與它相鄰的景點正定八大寺院,分別有隆興寺、臨濟寺、天寧寺、廣惠寺、開元寺,還有三座寺已經無存:崇因寺(北門裡)、洪濟寺(西北街)、舍利寺(西北街)。縱觀正定歷史文化街,可自行根據喜好遊玩。
  • 正定古城應該怎麼玩?河北正定古城最值得遊覽的八個旅遊景點
    趙雲死後,為了紀念這一名三國時期的英勇大將,正定歷史上曾三度修建趙雲廟,經歷時代的變遷和歲月的磨礪,原廟均已不存。如今的趙雲廟是在原道光年間的舊址上重建的。趙雲廟裡面有很多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物,給人很多對歷史的了解,同時也增加了對三國裡面故事的渲染,讓遊人能更清晰地回顧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其中趙雲故裡碑,趙雲飲馬槽,均為廟內原存遺物,部分古代兵器、陶器為正定出土文物。
  • 盤點「大佛之城」正定的極品千年寺廟佛塔
    一、正定隆興寺 龍藏大佛寺隆興寺位於距離石家莊15公裡的河北省正定縣城內,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現存宋朝佛寺建築總體布局的一個重要實例,山門內一長方形院子,鐘樓、鼓樓分列左右,中間大覺六師殿已毀,但尚存遺址。隆興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年),原名「龍藏寺」。
  • 成都一座千年古剎,是川西五大佛教寺院之一,少有人知
    在成都如果人們說到宗教文化,寺廟這些話題肯定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坐落在成城市區寸金寸土的兩座網紅寺院文書院和大慈寺這兩座寺院。這兩座成都知名度最高的寺院不僅是現在眾多外地遊客打卡之地,更是許多當地市民周末喝茶曬太陽聊天的地方。但在距離成都市區只有大約40公裡的龍泉驛區藏有一座千年古剎,是川西五大佛教寺院,但知道的人卻很少。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正定這個寺院是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庭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正定這個寺院是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庭文圖丨二指禪掌門正定不算大,一條滹沱河繞城而過。這裡三國時出過常山趙子龍,唐朝時又出了義玄禪師。義玄禪師是百丈山懷海禪師的弟子,是慧能的六世法孫,後來創立了臨濟宗。
  • 太原迎澤公園藏經樓的來歷
    創建於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清康熙十二年(1674)住寺僧人覺闊重修,三十五年又一次重修,至乾隆四十一年(1777)再一次重修擴建,。乾隆六十年《太谷縣誌》稱「宏敞壯麗冠諸寺」,其規模、規制佔據各個寺廟首位,是太谷縣最大的寺院。
  • 山寺:見證朝鮮半島佛教興衰
    從那時起,山寺一直履行著其作為山嶽寺院的應有的角色,見證著韓國佛教的變化。 7座山寺由律宗、華嚴宗、法相宗、禪宗等宗派創立,外來的宗教開始紮根並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韓國佛教。為慈藏律師(法師)於公元646年新羅善德女王時期創建,因寺內供奉著佛祖真身舍利,創建之初便成為新羅時代的根本戒律道場。當時認為,出家人應在供奉著佛舍利的戒堂中受戒,取「為僧者通而度之」之意;又寓意著匯通所有的真理來濟度眾生,即「萬通法度眾生」,以此來表達大乘佛教的理念,通度寺因之而得名。一直以來,通度寺都是韓國佛教的中心之一,更是現代韓國佛教「三寶寺剎」之中的「佛寶寺剎」(因供奉佛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