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創新表達方式彰顯傳統文化魅力

2020-12-08 人民網

原標題:創新表達方式彰顯傳統文化魅力

  今年春節檔,電影《西遊伏妖篇》收穫15.5億元票房的不錯戰績。「西遊」題材的電影取得票房上的成功,可能有表演、拍攝、製作、宣傳等多方面原因,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西遊記》這個故事和題材具有很大的知曉度和廣泛的影響力。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不斷創新表達方式,用戲曲、動畫、漫畫、電影、電視等多種藝術形式,把這部傳統小說推廣演繹成多樣的文化作品。可以說,電影借了《西遊記》的光,而新的表現形式,也讓《西遊記》這樣的老故事有了新的色彩。

  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既需要內容上的推陳出新,也需要形式上的花樣翻新。後者不是個可有可無的問題,處理不好可能削弱乃至損害傳統文化本身的魅力。傳統文化的「酒香」毋庸置疑,但如何使這香飄得更遠、更為迷人,卻是資訊時代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沒有好的表達方式,優秀傳統文化也有湮沒無聞的危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非常及時地指出,要「綜合運用各類載體,融通多媒體資源,統籌宣傳、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創新表達方式,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彰顯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時代價值」「把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理念體現在社會規範中」。

  創新、融通,對今天的創作者來說,既是問題,也是問題的答案。從本質上說,文化無優劣,但文化的表達方式有高下,文化產品有好壞。這些年來,人們一直對傳統文化所受西方文化的衝擊憂心忡忡,甚至有些人對傳統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產生了懷疑。事實上,真正的危機往往並不是文化內核的「衰落」,而是文化表達方式的落後和貧乏。在這個方面,國內、國際都有不少成功的範例,當然也不乏失敗的教訓。星球大戰系列、魔戒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等,無一不是將一種文化內容以多種方式表達出來,從這個角度看,在文化的競爭中,表達方式的較量最為關鍵。

  創新表達方式,特別應當鼓勵大膽嘗試。今天,我們面臨的傳播方式不斷有所突破、有所創新,而求新求異又是人們追求文化享受的普遍心理。因此,文化工作者更須注重表現方式的創新和傳播渠道的更新。「綜合運用各類載體,融通多媒體資源,統籌宣傳、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創新表達方式,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不僅是文件的要求,更是受眾的要求、時代的要求,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的必然。創新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偏差,甚至會出現錯誤,但文藝工作者和管理者不能因噎廢食,故步自封,只有保持寬容,才能不斷激發創作者的創新能力,也只有在不斷的創新中,傳統文化的底蘊才能煥發出與時代相呼應的魅力。

(責編:董曉偉、文松輝)

相關焦點

  • 光明日報|文化創新源於文化自信
    光明日報|文化創新源於文化自信 銀河酷娛成立於2015年,是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的第一家入駐企業。經過5年多時間的耕耘,已經成長為一家綜合實力強勁的網絡生活內容創作公司,已布局綜藝、影視劇集、藝人經紀、短視頻四大業務板塊,最成功的項目是純網綜藝節目《火星情報局》。
  • 彝鄉峨山彰顯民族傳統文化魅力
    聰慧勤勞的彝家婦女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將這項技藝代代相傳,並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創製出了聶蘇挑繡、山蘇平繡、花腰貼繡等多種技法,以及長短針、套針、打籽針、拱針、三角針等十餘種針法,形成了獨具峨山特色的彝繡風格,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觀賞性和較高的收藏價值,體現了當地彝族民眾原始、古樸的審美情趣,成為峨山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慶餘年》 獲光明日報發文點讚 紮根中華傳統文化弘揚傳統美德
    《光明日報》點讚劇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人物群像細節刻畫彰顯傳統美德自開播以來,憑藉著創新的改編方式和精良的品質,《慶餘年》在網上掀起一股勢不可擋的「慶餘年熱」,成為2019年當之無愧的年度大熱劇。值得一提的是,該劇不僅在觀眾中深受歡迎、人氣爆棚,還贏到了主流媒體的大力點讚。
  • 光明日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
    光明日報總編輯張政表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在這場疫情大考中,5000多年文明發展孕育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亮出了鮮明的底色,煥發出空前巨大的力量。
  • 匾額文化如何繼承創新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編者按  匾額文化發源於中國,從春秋戰國開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  今天,我們推出整版專題報導,聚焦我國匾額文化傳承和發展現狀,探尋搶救、挖掘、保護和創新匾額文化的方式和途徑,以期讓更多人了解匾額文化,進而喚起國人保護這一傳統文化樣式的熱情。
  • 彰顯傳統文化成風化人的力量-光明日報-光明網
    滕貞甫的長篇小說《刀兵過》(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把代表民族文化精魂的主人翁,放在刀光劍影的百年烽火中反覆摔打和錘鍊,凸顯了傳統文化的獨特作用和深刻影響。作者以王克笙、王明鶴父子為恢復祖姓而遠遷關外為線索,通過他們在遼河溼地深處創建九裡村及其所經歷的一次次「刀兵過」,在呈現百年風雲激蕩歷史和社會滄桑之變的同時,描繪各種刀兵之劫給百姓生活帶來的災難和痛楚,展示普通百姓的生存智慧和道義追求,突出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精神支撐的內在力量。    作為以一個村莊為基點反映近現代歷史的長篇小說,《刀兵過》在如何看待傳統文化上別具一格。
  • 電視媒體與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引領
    復興傳統文化就是守住民族的根基,藉助電視媒介講述文物故事,立足於疏遠大眾視野的文物古籍,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守住民族之根,是《國家寶藏》節目的匠心所在。 《國家寶藏》製片人、總導演於蕾在談到節目形態時表示,《國家寶藏》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記錄的氣質,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①這種全新的表達體現了電視節目重新回歸傳統文化,做好文化傳承,守住民族命脈之根的創作思路。
  • 理響成都 | 弘揚天府文化 彰顯成都魅力
    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成都的魅力,它,就是天府文化。>(一等獎)宣講題目:《弘揚天府文化 彰顯成都魅力》精彩回顧: 為什麼天府文化能夠彰顯成都魅力呢?天府之美何止於這錦繡山川,更重於文化豐盈,文明昌盛!成都,3000多年城址未遷,2000多年來城名未改,它神奇、神秘,它詩意又安逸,它既傳統厚重卻又時尚現代,它是說不盡、說不全的人文天府。 今天,成都市提出,弘揚中華文明,發展天府文化,努力把成都建設成為獨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這十六個字,是天府文化的當代表達。
  • 山東:如何在創新中彰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山東近年來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深入挖掘和闡發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聚焦道德品行、家國情懷、幹部政德、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時代價值,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性創新成果,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成功樣本和鮮活經驗。近日,光明日報調研組前往濟寧市曲阜、鄒城和臨沂市沂南、蒙陰、蘭山、臨沭等地,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
  • 光明日報:不能以商業化否定漢服的文化意義
    原標題:不能以商業化否定漢服的文化意義   近日,某知名主持人因在某節目中調侃一群身著漢服表演的年輕人,稱是「哪個洗浴中心的」而遭到批評,認為其不尊重漢服。作詞人方文山在微博中指責該主持人「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而清華大學教授、學者肖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漢服熱」不過是能夠帶來商機的「漢服秀」,是精神空洞、生機倒退的文化表現。
  • 周杰倫「御用作詞人」方文山,今在《光明日報》撰文談傳統文化
    原標題:周杰倫「御用作詞人」方文山,今在《光明日報》撰文談傳統文化【編輯/孟靖 統籌/劉姝蓉】每每提起亞洲流行天王周杰倫的「御用作詞人」方文山,年輕人總能哼唱出「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這類膾炙人口的歌詞。方文山的「中國風」歌詞自成一派,給傳統文化賦予了通俗的表達方式,被當代年輕人所接受和熱捧。
  • 光明文化周末版:傳統文化設計力量
    作者:餘旭鴻(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中國傳統節日沉澱了千百年的傳統文化,從深邃的歷史走來,承載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滲透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凝結著華夏兒女的情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散落在歲時「點」上的中國傳統節日,伴隨著民眾的農耕勞作和生活節奏逐步形成,折射出中華文化的時間紋路,成為民眾安頓個體精神、休憩心靈時間的「節」點,是民眾共享的價值體系和文化旨歸,蘊含著無限的精神意趣
  • 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方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軟實力。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如何創新對外傳播方式,更好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在文明交流互鑑中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是一項緊迫的戰略課題,需要從理念與內容、渠道與平臺、市場與受眾等多維度協同推進。
  • 《光明日報》頭版頭條點讚山東:文旅融合促進傳統文化發展
    11月30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以《鑄造共同的文化記憶——山東、江西、福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紀實》點讚山東文旅融合促進傳統文化發展。  七年來,山東、江西、福建等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論述,大力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積極組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引導人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傳統文化的發展在這裡枝繁葉茂。
  • 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創新傳播
    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作品、文化的重構與組合,實現與大眾的共情;通過個性化的表達、跨界的融合,實現創新化傳播;通過對新興媒體傳播方式的運用,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關鍵詞】傳統文化 創新傳播 時代精神新的媒介技術與傳播方式形塑著我們以及我們生活的外部世界,優秀傳統文化彰顯著中華文明的思想內核和價值精髓,在媒介深刻變革的當下,如何創新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我們亟待探索回答的時代命題。
  • 從「兩大發明」看雷允上創新彰顯中醫藥養生魅力
    近日,雷允上健康養生類兩大明星產品——甘樂飲和天益生雙雙收穫國家發明專利證書,這也是雷允上繼西普盛會六神丸榮獲「中國品牌」榜後的又一力作,見證著現代科技與傳統本草創新的完美融合,彰顯中醫藥養生魅力!傳統本草古方今制,讓中藥文化養生方式更具魅力雷允上甘樂飲組方源自雷大升所著的《丹丸方論》中溫病卷的痰溼門,史上記載以前僅在雷氏族人及掌柜中秘密流傳,專門用於日常養生。甘樂飲之名取自「甘淨無憂,樂享生活。」
  • 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中傳承
    【光明論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是當前加強文化建設的迫切需要。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包含著傳播內容和表現形式的雙重創新,是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歷史性總結,也明確了推動傳統文化傳播發展的方向。傳播創新是中國文化發展史的常態,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又一個文化發展高峰,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傳承傳播的創新。這既是傳統文化內在價值和意義被重新發現、重新認識的過程,也是傳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斷創新的結果。
  • [光明日報]專家探討中國人文紀錄片之路
    [光明日報]專家探討中國人文紀錄片之路 電視界人士高峰、劉效禮、楊曉民,學者汪暉、李伯重、呂新雨、李零、胡智峰、張旭東等國內外專家學者,從人文紀錄片如何反映時代歷史觀,傳統歷史文化如何以大眾傳媒形式表達,人文紀錄片應該傳承怎樣的文   化思想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要素表達與實現方式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從傳統到現代的嬗變之路上,從未停止求索自我發展的腳步。在新時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依然不斷煥發出獨特魅力,尤其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背景下,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彰顯了與時俱進的品質,釋放出巨大活力。
  • 《光明日報》刊發歷代漢服普遍共性「八字訣」
    每逢傳統假日,各類漢服文化活動,以節慶民俗、文藝演出、街頭快閃等形式,豐富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現代漢服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手藝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當代青年彰顯文化自信最鮮明的表達方式之一,也成為向世人傳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