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鄉峨山彰顯民族傳統文化魅力

2021-01-19 雲南網

傳承至今的峨山彝族刺繡

  峨山,舊名嶍峨。這裡擁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素有「天下彝家·篤慕夢園」的美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不僅傳承了彝族刺繡、彝族花鼓舞、火把節、開新街等一批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技藝和民族文化,更孕育出了像官至大理寺少卿的書法名家周於禮、戰功卓著的名將範石生等名人賢士。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彝族人民的勇敢智慧,峨山縣在時代的進步中成為滇中的革命聖地,傳承和發揚了光榮的革命傳統。

  時光荏苒,如今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努力奮鬥,峨山縣在經濟、社會等方面取得諸多可喜成就的同時,民族文化也得到蓬勃發展。接下來,峨山縣又開啟了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的徵程。

  文化傳承展示地方魅力

  峨山擁有彝族花鼓舞、彝族服飾和彝族四腔等諸多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

  走進彝家山寨,每當看到身穿傳統服飾的彝家姑娘,總會叫人忍不住多看幾眼。在她們穿著的服飾上,那繁雜且寓意深遠的圖案、豔麗又不失層次感的色彩,是人們最嘆為觀止的民間藝術。而這,都來自當地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技藝,人們將它稱作「彝繡」或「彝族刺繡」。

  據了解,峨山彝繡起源於三國時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聰慧勤勞的彝家婦女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將這項技藝代代相傳,並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創製出了聶蘇挑繡、山蘇平繡、花腰貼繡等多種技法,以及長短針、套針、打籽針、拱針、三角針等十餘種針法,形成了獨具峨山特色的彝繡風格,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觀賞性和較高的收藏價值,體現了當地彝族民眾原始、古樸的審美情趣,成為峨山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彝繡文化,多年來峨山縣多措並舉,建立彝族服飾文化傳習陣地,加強彝族文化服飾傳承培訓,同時開展彝繡進校園活動、成立彝繡傳承發展組織、建立激勵機制、積極探索產業化發展路徑,進一步推動彝繡文化發展。在此期間,峨山縣刺繡協會、峨山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刺繡傳習館等一批旨在傳承和弘揚彝繡文化的機構也應運而生,為彝族服飾文化的傳承和宣傳起到了積極作用。

  當地人楊霞熱愛彝繡,她的母親便是彝族刺繡的非遺傳承人。雖然傳承了母親的技藝,但楊霞的刺繡作品又與母親不同。楊霞代表的是年輕人的刺繡風格,針法細緻,融入了現代審美風格,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再創新,很多人都喜歡她的作品。

  多年前,正值青春年少的楊霞懷揣著人生夢想,離開了家鄉,前往深圳打工,希望以此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憑藉著自己的勤勞與努力,她的確獲得了相對於小縣城來說較為豐厚的收入。但出於對家鄉的眷戀和對彝繡的熱愛,她最終回到了家鄉。她說:「在我們彝族的文化裡,人們喜歡把花花草草繡在衣服上,而且每一個圖案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跟母親學習彝族刺繡,能將我們的彝族文化傳播出去,讓更多人了解並喜歡上彝族刺繡和彝族文化。母親既然是非遺傳承人,我也要掌握這門技藝,成為和母親一樣的人。下一步,我想專心從事彝族刺繡,傳承彝族文化。」

  其實,彝繡僅是峨山文化傳承的一個縮影。除彝繡外,當地的彝族四腔、彝族花鼓舞等也極具地方特色,在當地政府的重視和保護下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這些優秀的地方民族文化不僅走進了校園,還走進了傳習館,並以培訓、比賽等形式,在時光的磨礪中傳承和彰顯著地方文化魅力。

  文化發展凝聚正能量

  如果說峨山的彝族花鼓舞、彝族服飾和彝族四腔是地方文化特色的體現,那麼流傳於當地的火把節、開新街等傳統節日,則成為人們了解當地文化的窗口。隨著峨山縣經濟社會的發展,火把節、開新街等傳統節日在形式和內涵上也得到豐富、充實,並在延續傳統的同時,成為彝族優秀傳統文化最集中的展示平臺。節日期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繡娘評選、長街宴、篝火晚會等這些極具民族特色的活動,不僅蘊含了濃濃的彝鄉情調,又各有風味、各具特色,多角度、全方位展現了彝鄉峨山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為使當地文化得到更好發展,峨山縣從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以載體創新、內容創新、方式創新等方式,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改善城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穩健發展、推進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承,在促進民族文化蓬勃發展的同時,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向縱深發展,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諧發展。

  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方面,當地結合彝族花鼓舞、彝族服飾、彝族四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繁榮發展民族文化,一批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音樂舞蹈、傳統技藝得到搶救保護和挖掘傳承,弘揚了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不斷鞏固了民族文化共生共榮、和諧發展的局面。同時,圍繞打造彝祖、彝鎮、彝醫藥、彝火、彝鼓、彝繡(「六彝」)文化旅遊業,推動了彝文化旅遊業與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了嶍峨古鎮、富良棚彝族特色旅遊小鎮、塔甸花鼓彝族特色小鎮等新型城鎮化旅遊特色小鎮,以豐富的文化活動為載體,通過火把節、咪嘎哈節、祭祖節、摸魚節等民族文化節日,展示地方文化特色。

  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讓峨山縣的民族文化蓬勃發展,來到峨山的人們也可以通過火把節等文化節慶活動感知峨山的民族文化魅力。

  今年,在峨山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工作中,當地更是創新了文化宣傳方式,依託廣播電視、報刊和網絡媒體等宣傳平臺,大力宣傳各族群眾團結共事、和睦相處、世代友好的典型,唱響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主旋律,講好峨山故事,讓示範縣建設聽得到、看得見、摸得著。同時,在民族地區使用民族語言文字,開展民族政策和知識的宣傳普及,大力宣傳各民族利益的共同性、一致性,把熱愛本民族與熱愛中華民族結合起來、熱愛家鄉與熱愛祖國結合起來,唱響了民族團結主旋律,凝聚了民族團結正能量。

  雲南網通訊員 顧世丹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再過不久,峨山的火把狂歡節直接「火」力全開至8月噢!
    這不正是暑期嘛,巧了,過不久峨山就有個火把節,很有趣哦~7月15日,峨山火把節彝文化盛宴新聞發布會在昆舉行。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以「鼓繡彝鄉·醉美峨山」為主題的「峨山縣2019年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五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將於7月18日—8月4日舉行。
  • 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開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進校園活動
    近日,由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文化館組織的30餘名民族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走進玉溪市民族中學,開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非遺)進校園活動。花鼓舞省級傳承人柳學光、市級傳承人李加安和彝族四腔傳承人李成剛、彝族刺繡傳承人李紹萍等民族民間藝人為師生傳課授藝,進行現場教學交流。峨山縣文化館編排的彝族四腔《大家一起來》、彝族花鼓舞給師生留下深刻印象。峨山縣城以及周邊鄉(鎮、街道)的幼兒園、中小學,都有組織學生們跳煙盒舞、花鼓舞的傳統。
  • 峨山縣產業興旺彝鄉巨變
    雲南日報訊:峨山地處滇中優質特色菸葉種植黃金走廊核心腹地,是新中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勤勞樸實的彝鄉人,在青山綠水間,用菸葉孕育了紅塔集團高端中式捲菸、推動了彝鄉巨變,菸農的腰包鼓了、水路通了、田園美了、生態好了。
  • 峨山:進入彝寨的靈魂
    通過原址拆除重建,一個生態宜居、產業發展、文化傳承、人文和諧的新萬和,成為峨山彝人谷旅遊線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塔 衝 村  「嫁人要嫁塔衝人,上門要上塔衝村。」在峨山縣富良棚鄉塔衝村委會流傳著這樣的說法。
  • 彝鄉戀歌丨彝家人的古老習俗,在彝人古鎮煥然一新!
    ,並將多樣的彝族傳統及飲食文化融入其中,使遊客深度體驗彝族的慶典習俗及文化,這就是《彝鄉戀歌》。遊客從踏進彝人部落大門那一刻開始,仿佛夢回古老彝鄉,作為賓客參與一場地道的「火把節」慶典,並以此為契機體驗彝族文化的魅力。
  • 光明日報:創新表達方式彰顯傳統文化魅力
    原標題:創新表達方式彰顯傳統文化魅力   今年春節檔,電影《西遊伏妖篇》收穫15.5億元票房的不錯戰績。「西遊」題材的電影取得票房上的成功,可能有表演、拍攝、製作、宣傳等多方面原因,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西遊記》這個故事和題材具有很大的知曉度和廣泛的影響力。
  • 楚雄彝鄉火把節:文化展示的舞臺 城市發展的載體
    楚雄彝鄉火把節:文化展示的舞臺 城市發展的載體 原標題: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消息:2019年農曆六月二十四,一場火光四射的狂歡節,充滿彝族本土風情的傳統節日彝族火把節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如約而至。
  • 彝鄉彝韻:文化遺產「阿蘇遮」,吃酒調,古今鳥貪吃落網!
    本期《彝鄉彝韻》我們一起來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阿蘇遮」。 旅行彝鄉 「阿蘇遮」跳歌調有著悠久的歷史,居住在哀牢山一帶的彝族人民世代傳唱,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內容上可分戶內戶外,形式為男女對唱,內容突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唱時根據對手或應答或盤問,一應一答,妙趣橫生。
  • 從民族節慶到推廣窗口 「賽裝節」的民族文化推廣之路
    起源於1300多年前的傳統節日 服飾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標識,是穿在身上的歷史。五千多年文明發展造就了源遠流長、輝煌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民族服飾文化,其中,雲南民族服飾文化多姿多彩、內涵豐富、特色獨具,是中華優秀傳統民族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從民族節慶到推廣窗口「賽裝節」的民族文化推廣之路
    近年來,雲南省又是如何發掘賽裝節魅力,成功推介雲南民族文化的?起源於1300多年前的傳統節日服飾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標識,是穿在身上的歷史。五千多年文明發展造就了源遠流長、輝煌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民族服飾文化,其中,雲南民族服飾文化多姿多彩、內涵豐富、特色獨具,是中華優秀傳統民族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一下飛機就可品味雲南 「壯美石林·魅力彝鄉」旅遊文化展長水機場...
    活動現場 畢芃 攝  1月1日,在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支持下,「壯美石林·魅力彝鄉」石林旅遊文化攝影展在廳雲南旅遊諮詢服務中心開展。石林彝族自治縣副縣長周林春介紹,希望通過此次旅遊文化攝影展,以創新的美陳方式,藉助雲南旅遊諮詢服務中心這個窗口,向到昆遊客生動展示石林壯美的自然美景、悠久的歷史文化與濃鬱的民族風情,吸引更多遊客來到石林。
  • 中阿之軸美的炫目,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中華文化的魅力
    來看看中阿之軸的燈光閃爍吧,它全長2100米,總寬度90米,它位於閱海灣中央商務區,分為中阿友好標誌景觀區、中阿文化交融景觀區、中國回族文化景觀區,三個相對獨立的人文景觀區。幾個景觀區分別建設了:中阿友好紀念碑、景觀園林、雕塑群等,中間有將近60米寬的文化休閒廣場
  • 彝鄉彝韻:白路藝術協會、彝家米酒香又甜、古今不貪不義財
    千裡彝山有彝人,萬千彝人講彝話,今天的節目我們去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酒歌的魅力,一起去聽聽武定白路酒歌傳唱隊給我們帶來的彝族酒歌
  • 「我們的節日」彰顯傳統文化生命力
    昨天是元宵節,秦淮燈會賦予了這一傳統佳節厚重、喜慶的儀式感和人文氣息,向市民和遊客展示了古都南京的魅力。  這是「我們的節日——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南京行動」之一。從去年冬至開始,到今年元旦、臘八節、春節、元宵節、端午、中秋……我市將在這些節日期間安排千餘場主題活動,慶祝「我們的節日」,傳承千年文脈。
  • 傳承民族傳統體育彰顯辦學特色——記南京理工大學首屆中華傳統...
    張駿特別強調,多年來,學校高度重視中華傳統體育普及推廣和教育教學改革,其中民族傳統體育舞龍項目已形成鮮明特色,在國內具備顯著優勢。校舞龍隊代表國家和江蘇省在世界龍獅錦標賽、亞洲室內運動會、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和全國龍獅錦標賽等重大賽事中共計獲得20餘項冠軍,學校被江蘇省授予「特色體育學校」稱號,獲批「全國龍獅培訓基地」和「江蘇省民族傳統體育培訓基地」,學校還承辦了第九屆全國龍獅錦標賽。
  • 傳承發揚傳統文化感受漢字獨特魅力
    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養,11月22日,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牡丹江新聞傳媒集團主辦,市圖書館、牡丹江日報承辦的,以「傳播先進文化、彰顯文化引領」為宗旨的「牡丹江文化大講堂」走進東華小學,邀請相關學者進行了題為《弘揚傳統文化,相約奇妙漢字》的講座,與廣大師生共同感受漢字的獨特魅力。
  • 關於峨山火把節 你知道多少?
    :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文章內容轉自:峨山旅遊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少數民族的帽子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上面,我們分類對我國少數民族的帽子及帽飾作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介紹。這裡,還將就「顧姑冠」、「喜鵲帽」、『鳳冠」、「雞冠帽」、「珠帽」、「鳳凰冠」等幾種頗具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的帽飾作專門的介紹。宋元時期蒙古族貴婦所特有的一種近似禮帽的冠帽。據說,可能源自匈奴、烏桓等古代民族婦女所戴的木帽。
  • 好消息,玉溪到峨山公交車開通啦!這些峨山美景不容錯過
    、峨山一中、康和醫院、三家村、東關鄉大橋、索瑪商業廣場、佳利達購物廣場、峨山縣糧食局,總線路長度30公裡。 2009年11月我縣成功舉辦了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全國各地的彝族同胞參加了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峨山的知名度,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