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至今的峨山彝族刺繡
峨山,舊名嶍峨。這裡擁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素有「天下彝家·篤慕夢園」的美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不僅傳承了彝族刺繡、彝族花鼓舞、火把節、開新街等一批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技藝和民族文化,更孕育出了像官至大理寺少卿的書法名家周於禮、戰功卓著的名將範石生等名人賢士。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彝族人民的勇敢智慧,峨山縣在時代的進步中成為滇中的革命聖地,傳承和發揚了光榮的革命傳統。
時光荏苒,如今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努力奮鬥,峨山縣在經濟、社會等方面取得諸多可喜成就的同時,民族文化也得到蓬勃發展。接下來,峨山縣又開啟了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的徵程。
文化傳承展示地方魅力
峨山擁有彝族花鼓舞、彝族服飾和彝族四腔等諸多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
走進彝家山寨,每當看到身穿傳統服飾的彝家姑娘,總會叫人忍不住多看幾眼。在她們穿著的服飾上,那繁雜且寓意深遠的圖案、豔麗又不失層次感的色彩,是人們最嘆為觀止的民間藝術。而這,都來自當地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技藝,人們將它稱作「彝繡」或「彝族刺繡」。
據了解,峨山彝繡起源於三國時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聰慧勤勞的彝家婦女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將這項技藝代代相傳,並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創製出了聶蘇挑繡、山蘇平繡、花腰貼繡等多種技法,以及長短針、套針、打籽針、拱針、三角針等十餘種針法,形成了獨具峨山特色的彝繡風格,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觀賞性和較高的收藏價值,體現了當地彝族民眾原始、古樸的審美情趣,成為峨山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彝繡文化,多年來峨山縣多措並舉,建立彝族服飾文化傳習陣地,加強彝族文化服飾傳承培訓,同時開展彝繡進校園活動、成立彝繡傳承發展組織、建立激勵機制、積極探索產業化發展路徑,進一步推動彝繡文化發展。在此期間,峨山縣刺繡協會、峨山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刺繡傳習館等一批旨在傳承和弘揚彝繡文化的機構也應運而生,為彝族服飾文化的傳承和宣傳起到了積極作用。
當地人楊霞熱愛彝繡,她的母親便是彝族刺繡的非遺傳承人。雖然傳承了母親的技藝,但楊霞的刺繡作品又與母親不同。楊霞代表的是年輕人的刺繡風格,針法細緻,融入了現代審美風格,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再創新,很多人都喜歡她的作品。
多年前,正值青春年少的楊霞懷揣著人生夢想,離開了家鄉,前往深圳打工,希望以此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憑藉著自己的勤勞與努力,她的確獲得了相對於小縣城來說較為豐厚的收入。但出於對家鄉的眷戀和對彝繡的熱愛,她最終回到了家鄉。她說:「在我們彝族的文化裡,人們喜歡把花花草草繡在衣服上,而且每一個圖案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跟母親學習彝族刺繡,能將我們的彝族文化傳播出去,讓更多人了解並喜歡上彝族刺繡和彝族文化。母親既然是非遺傳承人,我也要掌握這門技藝,成為和母親一樣的人。下一步,我想專心從事彝族刺繡,傳承彝族文化。」
其實,彝繡僅是峨山文化傳承的一個縮影。除彝繡外,當地的彝族四腔、彝族花鼓舞等也極具地方特色,在當地政府的重視和保護下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這些優秀的地方民族文化不僅走進了校園,還走進了傳習館,並以培訓、比賽等形式,在時光的磨礪中傳承和彰顯著地方文化魅力。
文化發展凝聚正能量
如果說峨山的彝族花鼓舞、彝族服飾和彝族四腔是地方文化特色的體現,那麼流傳於當地的火把節、開新街等傳統節日,則成為人們了解當地文化的窗口。隨著峨山縣經濟社會的發展,火把節、開新街等傳統節日在形式和內涵上也得到豐富、充實,並在延續傳統的同時,成為彝族優秀傳統文化最集中的展示平臺。節日期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繡娘評選、長街宴、篝火晚會等這些極具民族特色的活動,不僅蘊含了濃濃的彝鄉情調,又各有風味、各具特色,多角度、全方位展現了彝鄉峨山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為使當地文化得到更好發展,峨山縣從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以載體創新、內容創新、方式創新等方式,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改善城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穩健發展、推進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承,在促進民族文化蓬勃發展的同時,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向縱深發展,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諧發展。
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方面,當地結合彝族花鼓舞、彝族服飾、彝族四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繁榮發展民族文化,一批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音樂舞蹈、傳統技藝得到搶救保護和挖掘傳承,弘揚了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不斷鞏固了民族文化共生共榮、和諧發展的局面。同時,圍繞打造彝祖、彝鎮、彝醫藥、彝火、彝鼓、彝繡(「六彝」)文化旅遊業,推動了彝文化旅遊業與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了嶍峨古鎮、富良棚彝族特色旅遊小鎮、塔甸花鼓彝族特色小鎮等新型城鎮化旅遊特色小鎮,以豐富的文化活動為載體,通過火把節、咪嘎哈節、祭祖節、摸魚節等民族文化節日,展示地方文化特色。
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讓峨山縣的民族文化蓬勃發展,來到峨山的人們也可以通過火把節等文化節慶活動感知峨山的民族文化魅力。
今年,在峨山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工作中,當地更是創新了文化宣傳方式,依託廣播電視、報刊和網絡媒體等宣傳平臺,大力宣傳各族群眾團結共事、和睦相處、世代友好的典型,唱響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主旋律,講好峨山故事,讓示範縣建設聽得到、看得見、摸得著。同時,在民族地區使用民族語言文字,開展民族政策和知識的宣傳普及,大力宣傳各民族利益的共同性、一致性,把熱愛本民族與熱愛中華民族結合起來、熱愛家鄉與熱愛祖國結合起來,唱響了民族團結主旋律,凝聚了民族團結正能量。
雲南網通訊員 顧世丹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