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時期德軍投降之後,日軍還想利用本土進行防禦作戰,當時在東三省還有70萬的日軍關東軍部隊。為了能夠加速日軍的投降進度,原本在歐洲戰場上的蘇軍被調到了遠東地區,準備對關東軍發起最後一擊。
而關東軍當時也在積極備戰中,甚至構建了「東方馬其諾防線」,準備跟蘇軍展開殊死搏鬥,但是在不到兩周的時間裡。日軍就被消滅掉8萬餘人,重創了當時驕橫的關東軍部隊,加速了日軍投降的進度,這場戰鬥被稱為「八月風暴行動」,那麼蘇軍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三個方面碾壓日軍。
蘇軍的兵力和裝備碾壓
當時在東三省駐守的日軍部隊在70萬左右,而發動進攻的蘇軍部隊達到了150萬人,蘇軍人數上的優勢給日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日軍被分散在了若干區域駐守,蘇軍的人數優勢就更為巨大了。
而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引以為傲的火力優勢,面對強大的蘇軍顯得捉襟見肘,蘇軍此次戰役共出動了2.6萬門大炮和5500輛坦克,再加上5000架飛機的掩護完全碾壓了日軍在東北的火力部署,據戰後統計繳獲日軍大炮1165門以及坦克600輛,如果不算在戰鬥中損毀的裝備,蘇軍和日軍的火力比至少也在10比1。而且從裝備性能上來講,日軍裝備的火力強度也遠遠落後於蘇軍。
日軍戰術和戰鬥素養遠落後蘇軍
關東軍本來是日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但是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將大量的師團抽調到了太平洋戰場,留在東三省得部隊大都是二流的輜重部隊,關東軍的十一個精銳師團,在中國戰場的只剩一個,而蘇軍都是在戰火中磨礪出來的精銳部隊,在單兵素養上遠遠領先於日軍。
在指揮方面蘇軍的戰術也更加成熟,當日軍還在固守所謂的「東方馬其諾防線」時,蘇軍的一支部隊已經繞後阻斷了日軍的後路。對日軍進行了全方位的包抄,在戰鬥過程中蘇軍的步戰協同也給關東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
日軍指揮官還幻想靠自殺式衝鋒,阻滯蘇軍坦克的碾壓速度,結果被蘇軍強大的半自動火力擊潰,日軍也因此損失慘重。
士氣低落和供給不足
在蘇軍對關東軍發起進攻之前,美軍已經轟炸了日本本土,關東軍的士氣十分的低落,在部隊中一度產生了反戰情緒,再加上海上的封鎖,在東三省的關東軍拿到的物資要比之前少很多,而軸心國德軍的投降也給了日軍士氣沉重的打擊,關東軍的狀態十分的低迷。
反觀蘇軍剛剛佔領了柏林贏得了歐洲戰場的勝利,再加上盟軍捷報頻傳,盟軍又是為了自由與和平而戰的,所以在信心方面要比日軍充足的多。
在「八月風暴」進行到第五天時,日本本土就宣告投降了,日軍因此更是毫無戰鬥的意志,但是蘇軍和日軍還處於熱戰當中,日軍士兵思鄉心切有的甚至沒等指揮官下令就投降了。
小結
綜合以上三點因素,在蘇軍發動了八月風暴之後,東三省的關東軍被打的潰不成軍,在不到兩周的時間裡就被消滅了8萬餘人,而蘇軍則損失了2萬多人,最終盟軍獲得了反法西斯鬥爭的完勝,向所有為正義與和平而犧牲的戰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