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歐洲航天局(ESA)赫歇爾太空望遠鏡近日拍攝了浩瀚宇宙最著名的地標性「建築物」——「眾生之柱」迄今最具有細節感的照片。
眾生之柱細節照片
多種成像方式下的「眾生之柱」細節
「眾生之柱」照片
利用更新換代的天文望遠鏡捕捉之前已有的宇宙星雲圖司空見慣,更清晰地成像可以看到以前的「盲區」,加深天文學的理解。而今歐洲航天局(ESA)赫歇爾太空望遠鏡正是做了這樣一件事,卻被外媒評價為「難以置信」。因為,它返回的照片是浩瀚宇宙最著名的地標性「建築物」——「眾生之柱」迄今最具有細節感的照片,其在一個新層次上描繪了這片星雲的驚世之景,亦幫助天文學家更好地理解宇宙中柱狀結構或類似的氣體環境。相關報導見於1月18日美國《連線》雜誌在線版。
對於人類來講,如果論及宇宙中天然形成的「地標」,那麼非「眾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莫屬。「眾生之柱」位於天鷹座星雲的巨蛇座恆星形成區域,由塵埃和氣體雲柱組成。其距地大約7000光年之遙,這意味著人類現在看見的「眾生之柱」其實是它7000年前的模樣。1995年,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用可見光拍攝到「眾生之柱」的圖片,呈現了該區域中尤如光線雕刻而出的雄偉立柱。因極之壯觀絢麗,該圖像被譽為十大宇宙不可思議景象之首,亦是哈勃最聲名顯赫的傑作。
此次,歐洲航天局的赫歇爾太空望遠鏡捕獲到了「眾生之柱」全新的照片。赫歇爾望遠鏡於2009年的5月份發射升空,搭載有分光儀光電探測陣列、光譜和光度照相機等儀器。由其拍攝的「眾生之柱」照片,不僅呈現出更華麗的景象,還一併揭示出有關該區域更詳盡的新細節。
一直以來,天文學家推測此處能誕生大量新的恆星,但此前得到的照片,包括哈勃天文望遠鏡拍下的可見光圖,都因為呈現出模糊的灰塵而無法得到證明。但赫歇爾望遠鏡的遠紅外線波長可以穿透塵埃,讓天文學家「直視」雲柱的內部景象——自年輕恆星形成之日起,塵埃與氣體組成了「蠶繭」重重包裹著星體,但最終,這層衣繭將被吹散,而恆星嶄露星輝。人們也終於可以確鑿地稱呼此地為「恆星子宮」。
研究人員亦將赫歇爾望遠鏡的數據與歐航局的XMM-牛頓太空望遠鏡發回的數據相結合,那些年輕、熾熱的恆星所發出的強有力的X射線再次佐證了之前的認知。數據同時表明,在NGC 6611星雲,一顆兼具了龐大與高溫的恆星爆發成了超新星,釋放的衝擊波可能已摧毀了「眾生之柱」,時間大約是在6000年前。但因此處與我們的距離,地球上的人們尚未能看到宏偉的「眾生之柱」遭毀滅的場景。(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