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相關視頻
祁縣站
瞭望北關村
八眼窯洞見證茶客歇馬住店
駐足劉家堖
兩千駱駝馱載晉商走南闖北
11月12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經武鄉縣南關進入祁縣境內。圖為長裕川院子裡的販茶人雕像。山西晚報記者 寇寧 攝
「為商賈託天理常存心上,不瞞老不欺幼義取四方。領東本尊號令監製茶貨,逐宗事照舊規勤勤儉儉……」《行商遺要》手抄本中開篇講祁縣茶商辦茶活動的行為準備以及經驗總結。舉大義、擔道義、講情義,恪守為人處世哲學,祁縣精神世代相傳。
曾幾何時,「萬裡茶路」從這裡出發。曾幾何時,祁幫行天下,將儒與商相結合,憑藉著仁勇、智慧、敦厚、騖於實利而淡於權利,走西口、闖關東,南下販茶、制茶,開闢出一條艱險卻創世的國際商道。
劉家堖村一隅。
「祁縣,我們回來了」。11月12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繼續出發,經武鄉縣南關進入祁縣境內第一站北關村,站在祁縣最南端,發出了這樣的呼喊。這是採訪團開始尋訪之旅以來,首次喊出「我們回來了」。
盤陀村的古驛站商鋪。
隨後,採訪團一行從北關村出發,經劉家堖、來遠鎮、盤陀村、過子洪口出太行山,經魯村、走官道,在太平橋報平安,經團柏鋪、官道莊,一直向北到白圭鎮,再到曉義村、北堡村,沿著幾百年前晉商經商販茶的萬裡茶路,一路向北,繼續尋訪萬裡茶路遺蹟遺址,追溯萬裡茶路內涵,探訪當代晉商,探尋「以義制利、家國天下」的晉商精神。
北關村歇馬店左側有日軍建的碉堡,背後河道裡是閻錫山建的鐵路橋墩。由此可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北關村:兵家必爭之地 也是貿易通道
採訪團從武鄉縣南關進入祁縣境內,第一站是來遠鎮北關村。大家眺望蜿蜒崎嶇的山脈、粼粼波光的湖面,感受著蒼勁有力的不息生機,喊著「祁縣,我們回來了!」
祁縣不產茶葉,卻因茶而繁榮。茶葉是祁縣商人經營時間最長、創造財富最大的行業。當年,祁縣茶商在南方茶源地辦好茶後經水路、陸路運茶北上翻太行山進太嶽,到武鄉分水嶺進入祁縣境內,第一站就是來遠鎮北關村。
北關,東面是太行山餘脈,西面是太嶽山餘脈,形成了一個地勢險峻的關隘口,是古代由晉東南到太原的要塞。關於這裡傳說頗多,極為傳奇,李淵稱之為「金鎖關」。閻錫山為打擊日寇侵略,曾在這裡修了窄鐵軌。這裡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貿易通道。祁縣縣誌上曾記載此地美景,其竹「雲稍修纖,不綠而白,若太始雪」,其中「昌源春水」與「龍舟夜月」是祁縣古八景中的兩處。
作為祁縣「南大門」,北關既是「守護者」,也是「萬裡茶路」上的「瞭望者」。
順著昌源河西岸而下,採訪團來到了「萬裡茶路」古道,古道兩側留存有真武廟、三官廟、老爺廟,窯窯店、車馬大店等遺址,出北門後有歇馬廟、小麓臺廟遺址,炮樓和古道及民國時期鐵路橋墩遺蹟。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北關村外的「五眼窯·歇馬店」。祁縣作協副主席、祁縣晉商研究所研究員馮靜武介紹,這裡曾經是「八眼窯」,正面五眼,側面還有三眼,窯洞修葺得頗為考究,石磚堆砌而成,連排而建。當時,南來北往的商客們途經這裡歇腳住店,旁邊是拴牲口的地方。
「五眼窯」不遠處,還曾殘留一處寺遺址,當地人也叫它為「麓臺廟」,傳聞當時是「麓臺爺」的行宮。而如今存留下來的僅可以看到一些殘亙遺蹟。
劉家堖:深山裡的別致小村 曾是有名的「駱駝村」
家家有駱駝,戶戶跑運輸。踏著晉商鼻祖們的足跡,採訪團從北關出發,向北繼續前行,抵達「萬裡茶路」有名的「駱駝村」——劉家堖。
古老的石板路、兩百年老槐樹、依山逐級而起的房屋……劉家堖因一排排錯落別致的石砌窯洞和院落,被當地人稱為「深山裡的小布達拉宮」。
馮靜武介紹,這裡曾是晉商駝幫發祥地。鼎盛時期,村子裡幾乎家家戶戶養駱駝,全村養有2000餘峰駱駝,承載著晉商商幫天南海北的貨物運輸。
「走嘞!」一聲聲遠去的祁縣商幫傳喊聲裡,深藏著一家又一家劉家堖村民們的駝隊契約。駝鈴漫漫,由近及遠,由遠及近。全村人們聽著駱駝聲,日漸走向富裕。
劉家堖本沒有駱駝,全村因駱駝而興旺,與「駱駝財主」許慶義分不開。馮靜武介紹:當年,許家人是搬來此處的第一批村民,他們給村子曾起名「立旺堖」,希望這裡立刻興旺起來。當地物質資源相對匱乏,陸續入村遷入人口僅三四十戶。許慶義抓住了商機,開始「跑駝運」,後又成批買駱駝、養駱駝,還帶領全村一起幹。
許慶義本人非常講義氣,頭戴禮帽、身穿馬褂,舉手投足間十分氣派。鼎盛時期,許慶義一家養有800餘峰駱駝。他曾向全村許諾,駱駝養到1000峰,要給村裡蓋座戲臺,請村民免費看戲,他也被全村人稱為「排場人」「大排場」。遺憾的是,養駱駝其實並不容易,駱駝在外面病死、老死,被劫匪打死等意外情況時常發生,許慶義養的駱駝數量一直沒有過千。
慢慢地,全村駱駝財主陸續冒出來,「排場人」越來越多,全村建築風格也發生著變化,這家房頂也是那家「腳下」院子,上下錯落,逐級立體建成。當時,房屋採用極為昂貴奢華的石頭、磚瓦、瓷片堆砌造窯洞,流傳至今這些石砌窯洞都保存完好。
採訪團一行充滿好奇,呈山坡狀地形的劉家堖人到底如何養駱駝?怎樣容納這麼多駱駝的出入?馮靜武笑著解析:那時候,劉家堖打造了駱駝循環道,也在村裡後山空曠地打造了「停駝場」,大多時候,駱駝並不進村,而是在運輸路上行走著,只有7月至9月期間返回,財主們就會將駱駝牽至山裡,讓它們安靜且充分地休息。
來遠鎮:舊時茶路穿鎮過 商客在此歇腳祈福
來遠鎮是祁縣四大古鎮之一。採訪團行至此處,不禁感慨:來遠,這個名字就充滿詩意,讓人遐想聯翩。
來遠鎮轄來遠、磨支、盤陀、谷峪口、團城、東山、東魚溝、北關、南風溝9個行政村,76個自然村。如今鎮上多留下老年人,靜守歲月。
舊時,萬裡茶路在這裡穿鎮而過,茶幫常在這裡歇腳休息。現在,208國道貫穿來遠全鎮,道路開闊,交通便利。
來遠鎮歇馬店的窯洞構造很特別,既對稱也不對稱的構造——從外觀看石砌的窯洞平平整整,與平常窯洞並無差異;走進去再看,發現窯洞內部弧度並不是「規規矩矩」。
來遠鎮主街路東的坡上,至今尚存明清時期的洪山寺和關帝廟遺址。曾經,絡繹不絕的客商、茶幫來到這裡,歇腳之餘還要進香祈福。
盤陀村:名臣途經留詩作 看家廚藝代代傳
中國傳統村落盤陀村,明初就設有古驛站和遞運所。「這裡曾有盤陀驛署、盤陀遞運所、盤陀公館等建築。」盤陀村堡門朝南有門額「迎祥」,朝北一側有門額「聚氣」,落款:「道光七年立」,堡門上方曾建有文昌閣。
採訪團從「迎祥」門入,盤陀村支部書記原興國介紹:盤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古時通往上黨地區的必經之路。盤陀,本有曲折迴旋、石頭不平之意,這個名字,飽含佛家禪意。
「群峰盡處是盤陀,小徑紆迴亂石多。」原興國說,這首詩是明代名臣于謙路過此處留下的。盤陀是當年茶商們的重要歇腳點。鼎盛時期,盤陀出官道兩旁開設有許多為過路商隊服務的歇馬店、飯鋪、理髮店、雜貨店等鋪面。
盤陀村委大院內,有兩處戲臺。其中,西邊是古建戲臺,南邊是村裡新建戲臺。原興國表示,之前盤陀村世代盛產「廚子」,從這裡走出去的名廚遍天下。村裡人靠著「看家手藝」代代傳承,也將山西燜面、剔尖尖等麵食帶到了全國各地。
子洪鎮:石佛崖底走茶路 邂逅茶路上的「明珠」
晉商商幫做駝運行走的商路並不平坦寬敞,都比較險峻。今年83歲的祁縣文化名人、祁縣古村管理處顧問董義全老先生帶著採訪團一路開啟「子洪行」。董義全介紹,子洪口曾是晉中通往晉東南的關隘,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萬裡茶路」必經關口。
從子洪口往南到北關一段,古稱「龍舟谷」,往北則進入晉中盆地。這裡緊挨208國道,走在林木錯落的山崖下,藏著祁縣境內保存較為壯觀的北魏時期的「摩崖石窟」,一尊尊佛像或被盜、被風化,但駐足仔細看,仍能看到佛像錯落雕刻在山崖內的印跡。董義全介紹,晉商鼻祖們喜歡建「關帝廟」,隨身帶「關帝」,同時,還會拜佛祈福求平安。
採訪團沿著子洪石佛崖底的古茶路遺址,看到遠處一座聳立的釋迦佛舍利塔,這座舍利塔被稱為「萬裡茶路」上的一顆明珠,見證著絡繹不絕往來的商隊,也陪伴子洪村民們經過代代風雨。
董義全介紹:當年「子洪飯店」頗有名氣,順著古街一直走,你會進入祁縣最繁華的商貿集鎮之一,那裡到處是餅面鋪、糧油鋪等,透過晉商宅院、古店鋪、古商行可以捕捉到祁縣祁幫當年的繁榮景象。
過街老戲臺
巧設雙面建築滋養深厚文化
加樂茶壺廟
堅持免費供茶盡現淳樸民風
曉義村關帝廟保存相當完整。
魯村:茶商在此中轉 可由馱運改為車運
魯村,也被稱為「丘陵村莊」。站在平川與山陵處交接的黃土丘陵上,董義全老師向採訪團指出魯村的重要性。出子洪口,離開昌源河谷,必須從魯村通過,魯村建在昌源河當面的河岸丘塬上,昌源河衝出子洪口即被魯村坡阻擋,轉而向西流去。地形特殊性決定了它的「補給」作用。
魯村也是「萬裡茶路」上的一個至關重要的中轉站,向北到太原,向東去太谷,往西去祁縣。「萬裡茶路」從南方由水路運到社旗,改駝運繼續北上。經孟津,過黃河,入太行山,越晉城,過長治,出子洪口至魯村。到了魯村中轉時,一部分茶商可以換乘畜力大車,由馱運改為車運。此外,商人們還可以就地進行「以物易貨」的流通,交接貨物、運輸貨物、物品換物品。
董義全介紹:晉商祁幫的崛起,帶動著一村又一村的繁榮,古村落從建築、交通、貨物流通等方面都發生著革新變化,有些風貌影響至今。如今,魯村依然在208國道上,南北往來的運輸重卡,歇腳加水加油吃飯的客商們成為村外的又一景觀。
緊挨著魯村外的國道上,過去曾有一座「太平橋」。董義全講起「從前慢、車馬很慢、書信報平安」的故事,奔走在外的商客們經過太平橋,就收穫著太平如意,總會想寫一封家書,給家裡報平安、給鄉親們報平安。
聚理莊:加樂茶壺廟傳說多 免費供茶「藏」品格
這是一座「講道理」「明事理」「聚賢理」的古村落。團柏鋪北面聚理莊,與嘉樂莊現合稱為加樂村,它是萬裡茶路上非常有名的古村落,也是祁縣茶商幫途經的地方。
杜家大院後人杜和祥介紹,杜氏祖先杜貴帶領族人從太谷白城堡來到官道邊,並把這裡取名為「官道莊」。官道莊土砂石堆砌而建的拱形門洞上方有一塊匾額「聚理莊」,於清嘉慶三年所立。杜和祥介紹,杜家祖先曾在內蒙古赤峰一帶做生意賺錢後,又回到這裡,修了堡子、大門,反哺家鄉、建設家鄉、回報家鄉,這是在外晉商鼻祖們時常牽掛的事。杜和祥表示,聚理莊不僅民風淳樸,還盛傳著各種茶路傳說。
古村落裡有一座坐西朝東老爺廟遺址,當年茶商旅客們途經這裡,都會進香祈福,祈求路途平安,生意順利。緊挨著老爺廟旁邊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廟宇,原名叫仁壽庵,據說當時該廟常擺有一把大茶壺,供大家免費飲茶歇腳,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座廟又稱為「茶壺廟」,如今又稱為「加樂茶壺廟」。
杜和祥解析,晉商大戶與當地民風和諧統一,都表達著祁縣本土的一份氣度與品格,那時候,茶壺廟堅持免費為過往人供茶長達260年左右。馮靜武補充著,據記載茶壺廟建立於清康熙二年,由僧人物朗發起修建,前後曾佔地擴到150多畝。行善事並不難,難得的是代代傳承的堅持,人困馬乏來到此處,喝幾口熱茶,稍加歇息,便恢復了精神,繼續趕路。
永安村:盛傳晉商佳話 過街戲臺存留至今
從團柏鋪到官道莊一段西側有一個古村落,這就是永安村,這裡也是遠近聞名的「駱駝村」。永安村原隸屬太谷縣,古村一片祥和,平整安定,從商者眾,頗為富庶,這裡更盛傳著晉商夢回家鄉的佳話。
鼎盛時期,全村百十餘戶人家,養駱駝就有800多峰,專門做著駝運生意。採訪團一進古村,便徑直來到了「程家大院」,大院屬清代建築風格,保留至今古樸、韻味、處處見巧思。
一對紅燈籠掛在門匾上,十一個矩形「吉」字石砌在院牆上處,在雅與富間彰顯著程家當年的實力。走入院內,可以看到較為少見的「悶房」,主臥內還可以看到「錫百福」匾額、守璞齋字畫以及程家主人介紹。程家大院後人程耀興,謹記祖訓,他25歲已遷到太原創業定居,主要從事網際網路科技工作,將服務與社會價值相聯繫起來,空閒時,程耀興總會想起程家大院,想起歷史悠久的永安村,一心想著要反哺家鄉做點兒實事。
永安村古街東面的關帝廟、村西的觀音廟、街中的過街戲臺、程家老院等古建築至今遺存。永安村過街戲臺更是祁縣現存唯一的一座雙面戲臺,也被稱為「兩看戲臺」「可移動戲臺」。戲臺修在兩座寺廟之中,東西向都可作為臺口,為關帝廟、為觀音廟唱戲。整座戲臺通高約六米,雙坡卷棚頂形制,臺上唱戲,臺下行人過街,並不受影響,設計十分巧思。
程興耀看到有些風化的過街戲臺十分心疼。2017年,他自捐自助將永安村戲臺重修並立碑,同時,還修復了村裡的門樓,重修村裡老物。程興耀表示,這是保留古村落最好的記憶,讓文化永存,讓它們依舊成為村裡的「鎮宅之寶」,祈福、唱村戲、集市,將村裡的精神文化豐富起來,也是他們所擔負的社會道義。
喬家堡村:到喬家大院看晉商巨賈傳承精神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利令智昏,鼠目寸光。」「謀時就勢,謀時難,就勢更難;勢利勢利,有勢就有利。」喬家大院喬致庸經商語錄反覆警示著後人。晉商之所以為晉商,信義、格局、順勢、敢為人先、勇敢、開拓,這些特質必不可少,還有一點就是,處世為人哲學裡處處都是「家國情懷」。
採訪團一行來到喬家堡村,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祁縣的必經打卡地之一。喬家大院裡找晉商精神,也在學習晉商巨賈喬家的家訓家風。
喬家大院是「四堂一園景區」,擁有18個大院、41個小院、731間房屋,喬家堡村的主體古建築群,又名「在中堂」,它是舉世聞名的晉商巨賈鼻祖代表喬致庸的宅第,也是我國北方目前保留下來的清代民居中最完整的民居建築之一,被專家學者譽為「北方民居建築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當年,「萬裡茶路」開拓者南下北上重要的祁幫代表離不開喬致庸。他南下武夷山收購茶葉,逐步開始包山頭種植茶葉,在福建建立茶葉加工基地,最終集種植、採摘、加工、運輸於一體,以武夷山下梅村為起點,逆長江北上,帶著馱隊、工人們一路北上,轉換馱運方式,穿越沙漠,一路運到歸化城即現在的內蒙古、蒙古、俄羅斯,開拓了國際商道「萬裡茶路」。
講解員王永琴介紹,喬家發跡始祖喬貴發於清代年間奔赴包頭經商,不畏艱險,誠信為本,仁厚待人,販賣著茶葉,做著沿途貿易,世代傳承開拓,最終喬家開設的大德茶莊、票莊、商號、當鋪等字號遍布全國,成為晉商望族代表,功不可沒。
祁縣文化名人董義全老先生曾在喬家大院工作15年,他補充道:祁縣喬家如果沒有茶葉,就不可能有票號,也就不會發展得如此壯大。當年,喬致庸真正起家主要依託於茶業與票號。
直到今天,祁縣喬家流傳下來的誡言警句、經商之道、家訓等仍被世人所推崇學習。經商處世以守信為重,其次是義,最後才是利。唯無私才可訟大公,唯大公才可以無怨,這是喬致庸對後人的警示商訓。當年,喬致庸販茶時,茶葉一斤16兩,他通常都是裝18兩,要足斤足兩、一斤一兩,確保茶葉到了客戶手裡有足夠的分量。家睦族旺,和為貴更成為喬家留給後人最重要的家訓之一。
曉義村:關帝廟裡的「鏢局精神」戴家心意拳武德傳承
「只見戴家人打拳,不見戴家人練拳」。在「萬裡茶路」上,戴家鏢局名聲在外,保鏢、護鏢、送鏢,使得晉商商幫們貿易往來多了一層保護網。
東鄰太谷武家堡,北接徐溝,祁縣東觀鎮曉義村一座曉義關帝廟遺址內,將晉商文化裡的「戴家心意拳」傳承至今。據八十多歲的田如文老先生回憶,戴家心意拳誕生於祁縣,當年戴家拳並不外傳,他的父親田九畹先生是戴氏心意拳嫡傳戴魁大師弟子,戴魁晚年在曉義村聖宗廟居住,後搬到田九畹家,父親一直侍奉戴魁養老至去世。兒時田如文也曾見過戴魁,他經常給戴魁端飯端菜,對心意拳也逐步產生了好奇,進而喜愛上這門拳法,並得到戴魁先生丹田功真傳。
現場,田如文向採訪團一行展示著戴氏心意拳法,或虎形、或猴形,或丹田運氣。田如文介紹,心意拳主要有丹田功、五行拳、十大形、四把、三拳、三棍、三刀等。他說,習武之人裡面的精神也是信義,信用為習武規則。舊時,鏢局保護晉商們安全貿易,現在,戴氏心意拳讓人們強身健體。
如今,田如文開設了拳社,收下了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傳承弟子,以誠相待,以身示範,將心意拳拳法及背後的精神旨意傳遞下來。
最後,採訪團抵達祁縣「北大門」——北堡村。古村落的錯落之間,晉商故事交織著村民民俗、民風傳說仍在流傳,那些前世今生裡,祁縣商幫們踏過的足跡,更多的是精神永存,留給後人警示、訓誡、學習,並給予新晉商們、新商業生態精神支撐。
漫步昭餘古城
悠悠老街寫滿晉商故事
暢遊渠家大院
錚錚本翹彰顯濟世情懷
渠家大院局部。
祁縣古稱「昭餘」,當初晉商們創辦的茶莊票號,至今依然在昭餘古城裡默默講述著萬裡茶路上的故事。11月12日,山西晚報重走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抵達祁縣昭餘古城時,70歲的原祁縣縣誌辦公室主任武殿琦已經等候在古城門口了。
「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活動由晉中市委市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活動於8月26日在祁縣昭餘古城啟動,9月11日從福建武夷山下梅村出發,途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多地之後,再次回到昭餘古城。聽說採訪團要「回家」,武殿琦有太多話想要和大家說說了。
武殿琦曾參與編纂了1999年、2016年祁縣縣誌,對古城歷史、晉商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在他眼中,祁縣是晉商故裡。明清時期,一代代晉商從昭餘古城出發,開闢了萬裡茶道的貿易傳奇,創造了「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商業輝煌。昭餘古城至今仍保留著原汁原味的明風清韻,被譽為「萬裡茶道」茶商之都。晉商萬裡茶道的故事,就是從昭餘古城開始的。
昭餘古城內 至今擁有古院落千餘座
昭餘古城建於北魏太和年間,明清時期因茶商發達而鼎盛輝煌,至今仍保持和延續了明清時期商業步行街的風貌。古城老街上密布著70餘家店鋪,多數是清代商業鼎盛時期的茶莊、票號、當鋪、油業、糧行、木器行、貨棧、旅店、煙業、鞋帽業、漆行、花店業、糕點鋪、綢緞莊、雜貨店等多種行業的鋪面。這些鋪面多為前店後坊式的四合院或多進院,屋頂多為雙坡硬山頂或卷棚頂,院門多為挑角門樓,雕飾精美,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傳統風貌。
萬裡茶道在祁縣約88華裡。自祁縣南從來遠北關入,背馱茶葉翻越太行的騾馬、駱駝以及辛苦的趕駝人,進入祁縣這片平坦的谷地,需要好好地休整一下;茶商們要回自己的老家歇幾天,或匯報工作、或辦妥融資及貿易籌劃等事宜;貨物在祁縣縣城外的魯村經過分裝後,大部分要換到大馬車上繼續北上。
祁縣被譽為萬裡茶道茶商之都,不僅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居萬裡茶路的南北之中,是掌管著茶路繁忙物流及相關連帶產業,經營著茶葉商貿的晉商的老家,同時這裡還是茶路貿易的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人才中心、決策中心。昭餘古城內,至今擁有保存完好的明清風格古院落1000餘座,房屋20000餘間。
雖然沒有像平遙古城一樣的城牆門樓外觀形象,但昭餘古城城內街區、民宅建築獨樹一幟。1994年1月,祁縣古城(昭餘古城)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古城內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統稱為晉商老街,於2011年被國家文化部、文物局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這裡成為中國少有的,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街於一地的典範。
「現在古城門牌樓上『昭餘古城』四個字,是時任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羅哲文親自題寫的,看到老城保護得這麼好,這位考察過祖國大江南北數百座古城的專家,讚不絕口。」說起老城歷史,武殿琦話語中滿是自豪。
渠家大院裡 藏著一座晉商博物館
走進昭餘古城,渠家的產業隨處可見。說起渠家發家故事,武殿琦滔滔不絕:渠氏家族於元末明初定居祁縣,到第九世渠士重時,開始在古城開設鋪面創立字號;清嘉靖年間,渠家十四世孫渠同海的三子渠映潢在繼承祖業的基礎上,增設茶莊,從湖南安化、湖北鹹寧等地採辦茶葉,遠銷我國西北地區及蒙、俄乃至歐洲;渠家等祁幫茶商共同創產的「川」字牌茶葉商品,深受蒙俄人民喜愛,信譽卓著,十分暢銷;渠家開設的長裕川茶莊、三晉源茶票莊等眾多商業、金融字號,總號多設在昭餘古城內,其分號遍布全國各地……
進入昭餘古城沿著東大街往前走,不到30米處,就是遠近聞名的渠家大院建築群。11月12日並非一個節假日,仍有不少遊人排隊進入渠家大院參觀。「晉商是中國近代史上非常有魅力的一支商幫,山西不產茶葉,祁縣人卻開闢萬裡茶路,把南方的茶葉賣到俄羅斯去,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就想過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一位陝西的遊客這樣說道。看到有專家給採訪團講述晉商故事,不少遊客緊隨其後,想要聽聽這個商幫的傳奇。
渠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它當年的主人在祁縣縣城內建有40個院落,佔地總面積為23628平方米,人稱「渠半城」。渠家第十七代渠源潮的住所,現開設為晉商文化博物館,內分8個大院、19個小院、240間房屋,佔地面積5317平方米,其中石雕欄杆院、五進式穿堂院、牌樓院、戲臺院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女兒牆鏤空磚雕,工藝精湛,題材豐富,體現了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和審美情趣。一代晉商開闢茶路、縱橫南北的故事,在晉商文化博物館裡徐徐展開。
晉商文化博物館裡收藏著一本名為《行商遺要》的手抄本,這本冊子是渠家長裕川茶莊夥友王載賡當年在長裕川茶莊學生意期間(1917年前後)抄錄的,原本已失傳。手抄本詳細記錄了晉商特別是祁縣商幫從祁縣古城出發,前去買茶、制茶、運茶整個流程與規程,詳盡地記敘了安化黑茶的最佳產地及磚茶、千兩茶的製作工序、成本核算等,為了解清代晉商創造茶產業化經營模式提供了極好的註腳。
明清時期,祁縣人緊緊抓住邊塞開放的「馬市」及軍事供應的歷史機遇,開創旅蒙貿易,以中原及晉東南盛產的糧、布、綢、鐵器等換取蒙民的羊、馬及畜產品。到十七世紀,他們發現蒙牧民對茶葉的需求迫切,且販茶利潤更為豐厚,故做起了茶葉貿易的大文章。首當其衝的是大盛魁人。
清乾隆初年(1736年),大盛魁開始主營茶葉,先是收購茶商的茶貨,由自己的「貨房子」運銷蒙古各地。到乾隆中期(1770年至1775年),隨著恰克圖貿易的興起,大盛魁把茶葉貿易拓展到俄羅斯。為適應茶葉貿易的擴展,大盛魁在祁縣古城投資設立「大玉川」茶莊,在江南茶產地設茶廠「三玉川」;後來又接手了「巨盛川」茶莊。據記載,清末民國初年,大盛魁每年運銷蒙俄的茶磚,為6000至8000箱,宣統二、三年間曾超過1萬箱。
在大盛魁的帶動下,祁縣渠家十四世孫渠同海走西口上包頭,於乾隆初創辦「長源厚」商號,在經營糧、油的同時兼營茶葉。乾隆中期,渠同海的三子渠映潢將茶葉貿易做大,在祁縣古城設立「長源川」「長順川」兩大茶莊。祁縣喬家喬貴發,於乾隆初也走西口上包頭,與徐溝縣秦姓一位鄉親合夥,設立「廣盛公」商號,從開草料鋪到經營日用雜貨,後改為「復盛公」。乾隆末年,喬家「復」字號開始經營茶葉,至道光十五年喬致庸接管喬家商業後,在祁縣創辦「大德誠」「大德興」茶莊。道光初年,祁縣何家在祁縣古城創立「永聚祥」茶莊。經過嘉慶、道光年間50多年的茶葉貿易發展,到鹹豐年間,祁縣古城的茶業、金融業達到鼎盛。
「在茶票業的拉動下,圍繞茶道的運輸與服務業得到長足發展,使『十年九旱』的祁縣,一躍成為聞名遐邇的『銀祁縣』。」武殿琦一邊帶著採訪團參觀,一邊介紹說,茶票業的興旺甚至影響社會重農輕商的傳統觀念轉變,有句俗話說得好,「有子讀書習經商,不羨七品空皇堂」,詮釋了這種轉變。
晉商翹楚渠本翹 「保晉救國、經世濟民」
在晉商文化博物館不遠處,就是渠本翹故居。一進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渠本翹本人的銅像及其身後一大塊無煙煤煤雕。「渠本翹的銅像,是渠氏後人、實業家渠天盛捐贈的,他身後的這塊煤雕,則來自陽煤集團。」武殿琦說,這塊煤雕是陽煤集團專門從650米的礦井深處開採的,距今約2.8億年成煤,高2.6米、寬1.2米、厚1米、重4噸,堪稱目前所見的無煙煤「塊王」,渠本翹出任總理的保晉礦物公司是陽煤集團的前身,上面金色字體雕刻著的「保晉救國、經世濟民」是陽煤集團對渠本翹最崇高的敬意。
渠本翹(1862—1919)原名本橋,字楚南,是渠源湞的長子,也是晉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人物。青年時期的渠本翹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有「神童」之譽。因為父輩已經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渠本翹可以安心讀書,不到二十歲便博經通史,1885年中秀才;1888年中解元,為當時山西學政賞識,將原名「本橋」改為本翹;1892年中進士,時年30歲。
1898年,反動腐朽的清政府與英帝國相勾結,將山西盂縣、潞安、澤洲、平陽等處的煤鐵礦開採權出賣給英商福公司,期限為60年。消息傳出,群情激憤,商人罷市、學生罷課,各界紛紛集會抗議,渠本翹曾在太原各界群眾集會上發表演說,宣講愛國保礦,為群眾所擁護。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北京的山西籍官員聯合在京山西各票號舉行會議,決定成立「山西礦務保晉公司」。渠本翹以「人品財產合格之至」「深孚眾望」,被推舉為保晉公司首任總經理。
在山西人民的堅持鬥爭下,英商福公司不得不同意歸還開採權,由山西人民贖回自辦。經中、英雙方幾番談判,贖礦金額確定為275萬兩白銀,分四次交清,並規定在一個月內要先行交付一半。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款額,對於剛剛成立不久的保晉公司來說確實是個大難題,府庫空虛、債臺高築的清政府更是手足無措。英國公司之所以把交款日期定得如此倉促苛刻,無非是想借合同內「按期交款,拖欠毀約」的規定,意圖難倒贖礦一方,永霸山西礦權。
關鍵時刻,渠本翹挺身而出,主動承擔起籌款重任。他返回故鄉祁縣,首先動員自己的父親、伯父、叔叔及祁縣富商出借巨資。然後又到平遙、太谷、介休等地串連各家票號,以情動之,以理喻之。「各票號為確保晉省名譽,均認先行挪借,決不失信於外人」,積極籌措所需款項,並秘密換成外國銀行周轉支票。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二十日,渠本翹代表山西官紳和廣大民眾出席了向英方贖礦的儀式。當渠本翹將137.5萬兩白銀支票交付英方代表時,在場的外國人都出乎意料,震驚萬分。因為他們事先已與許多外國銀行串通,既不借錢給保晉公司,也不給山西官方兌換銀兩,企圖圍困封鎖渠本翹。萬萬沒有想到,「匯通天下」的山西票號早已通過各種渠道做好了準備。他們再也找不到什麼理由來搪塞,只好將礦權交了出來。
保晉公司成立後,渠本翹親自擬定了公司運轉的章程,在1907年到1926年任保晉公司總經理期間,渠本翹帶領保晉公司度過了發展過程中最困難的一段時期,為以後陽泉煤礦集團的發展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山西現代工業起步晚,大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出現,其中有官辦的,也有民辦的,而創辦後成功運轉並對山西現代工業產生重大影響的,是渠本翹創辦的雙福火柴公司。除了對山西現代工業的創建做出諸多貢獻外,渠本翹還是一位熱心的教育家,對山西大學的發展和祁縣中學的創建作出了積極的努力。1904年,他從日本橫濱留學回國後,調任山西大學監督(校長),為山西大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05年,又帶頭出資兩萬兩白銀,把昭餘書院舊址創辦為祁縣中學堂,並附設蒙養學堂,祁縣中學成為山西最早的中學之一,也是山西省成立的第一座「縣級」中學。
「渠本翹的精神品質,是晉商精神、晉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祁縣歷史文化豐富內涵中不可或缺的寶貴精神財富。」採訪團隨團專家、祁縣晉商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田健這樣說道。
長裕川老字號。
長裕川茶莊
中西合璧曾是萬裡茶路中心
西大街商鋪
錯落有致多為二層建築模式
昭餘古城的宏晉銀號。
長裕川茶莊 晉商萬裡茶路的中心
緊鄰渠本翹故居的,是祁縣古茶票城永聚祥茶莊的遺址。採訪團來到這裡時,工人正在對遺址進行修繕,還未上漆的木質門窗,在風格古樸的東大街上十分顯眼。「永聚祥茶莊由祁縣晉商巨族何家獨資興辦,是萬裡茶路上設在安化、漢口、西安、重慶、天津、大同等地『興隆茂』的總號,」田健介紹說,「永聚祥茶莊設在安化的興隆茂茶廠與渠家的長裕川茶莊設在安化的誠記茶廠,一直經營到新中國成立,走完了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之路,1955年合營於安化資江鐵廠,為安化的社會主義工業起步,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永聚祥茶莊西邊,過去賣煙的祥雲集煙店現在變成了票友集散地,每天下午三點到五點,總會有票友前來唱戲聽曲兒。祥雲集斜對面有一家知青綜合商店,很多北京來的「老知青」還會到這家商店追尋往日時光。從東大街向南拐到段家巷,就是渠家開設的長裕川茶莊。
長裕川茶莊是在晉商中開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茶莊之一。昭餘古城裡的這家是茶莊的總號,佔地面積2384平方米,有四個大院和兩個偏院,房屋103間。大院三面臨街,院牆高聳,儼然一座城堡。長裕川茶莊始建於清乾隆嘉慶時期,是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茶莊遺址,現在被開闢為萬裡茶道博物館,用來傳承茶商文化,弘揚晉商精神。
進入長裕川茶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型的青石浮雕。「它高有15米,寬10米。論建築風格,可謂中西合璧。」武殿琦介紹說,浮雕的四根柱子,採用羅馬柱的建築風格,雕刻內容反映的卻是中國的吉祥和民俗文化。浮雕旁邊,是中國商業史學會萬裡茶道專業委員會於2014年6月立下的一塊石碑,寫著「晉商萬裡茶路中心」。
為什麼這裡被稱作晉商萬裡茶路的中心?採訪團走進長裕川茶莊總號也就是萬裡茶道博物館尋找答案。
長裕川茶莊在全國各省設有11個分莊。在長達150多年的茶葉貿易中,渠家長裕川創造了「兩頭在外」的經營模式,即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川」字千兩茶、磚茶為品牌;以湖南、湖北的安化、羊樓洞、羊樓司為產茶基地;以茶莊、茶行、茶農為組織載體;以「行商遺要」為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模式,成為萬裡茶路上的一個亮點。
長裕川茶莊總號院落群有四個大院和兩個偏院,共有磚瓦房一百多間。宅院的城堡式布局與其茶莊總部的商用功能完美結合,西北院是掌柜們的辦公院,大掌柜、二掌柜、內事掌柜(主管財務)們在院內開展各項業務活動,進行財務決算等。東北院是招待各地分號掌柜的院落,他們可以在這裡住宿,而這兩個「院子」就相當於長裕川設在祁縣的「總櫃」。
有學者把晉商經濟概括為「總櫃經濟」。茶商們把總櫃集群布局於祁縣古城,將茶產品的生產製造基地布局在更具優勢的江南茶產地。企業的最高決策層即掌柜階層,坐鎮總櫃運籌帷幄,通過生產資源、市場資源及運輸資源、資金鍊的整合,對祁縣區域經濟產生重要的影響。
現如今,這些房間被改造成了博物館的展室,裡面陳列著晉商萬裡茶路行走路線、運輸商品、車馬工具、微縮景觀以及記錄歷史的老照片等。總號二層掛著寫有「長裕川」三個字的牌匾,原本是長裕川太原分號的招牌,「這是渠家後人捐贈的,1994年我從太原拿了回來,重新油漆後掛在這裡。」武殿琦說,渠家後人現在大多在全國各地發展,鮮有留在祁縣的。
南房展室內,萬裡茶道示意圖吸引了採訪團的目光,這張巨型地圖繪出了歐洲、亞洲的半壁江山,表現了萬裡茶路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及晉商當年走過的萬水千山。現在公認的萬裡茶路起點是福建崇安縣下梅村,每年清明前,晉商來到崇安購買茶葉,茶葉順當溪運出,北上達崇安縣。萬裡茶道在當時的中國境內約5300公裡,俄國境內約8000公裡,全程13000多公裡。
清代渠家商號名稱、人的名字有一特點,都愛用「川」字或「三點水」。商號如「長源川」「長順川」「長盛川」「長裕川」「百川通」「三晉源」「匯源湧」等,人名如渠源潮、渠源湞、渠源淦、渠川祜、渠川瓚、渠川馥、渠川璐等等。
「在中國文化中,川字象徵著水,渠家希望借『水』的力量,讓生意變得興隆,寓意『水到渠成』」武殿琦介紹說,「川」字牌商標的磚茶,是清乾隆年間渠家「長源川」「長順川」(「長裕川」的前身)在兩湖採辦茶葉時創造的,由於茶葉品質上乘,經營中講信譽,深得我國西北各地和俄羅斯、蒙古人民的歡迎,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
晉商茶莊興起,幾個家族之間不是互相排擠,而是團結一致,互相幫襯,共同創業,產業化經營。無論喬家、常家的茶莊都以「川」字牌為商標,只是在產地上給以區分,在頂端註明「羊樓洞」「永聚洞」等。如渠家的長裕川、長盛川、長順川,大盛魁的小號大盛川、大玉川,是著名的「五大川」。正由於他們團結一致,都講質量、講信譽,所以產業越做越大,「川」字牌的名聲越來越旺。在品牌化運營思路引領下,到清末民國初年,「川」字牌青磚茶已經成為蒙俄牧民的印記,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有俄羅斯友人來華尋求「川」字牌青磚茶。
由此可見,祁縣作為貫通草原和平原的必經之路,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自己的「中心」地位,同時,以長裕川為代表的祁縣茶票莊經營規模大,經營時間長,相互之間抱團發展,可謂茶商之都的璀璨明珠,這個「中心」當之無愧。
祁縣商幫對經營模式的創新依然值得借鑑
離開長裕川茶莊繼續西行,就是古城最為繁華的西大街。「這裡富人多,錢莊銀號、茶票莊、綢緞莊等店鋪雲集,建築風格別具特色,可以說是祁縣古城的精華。」原祁縣晉商文化博物館館長、今年85歲的劉立本也自願當起了採訪團的講解員,他介紹說,祁縣的商鋪多為二層建築,高高低低錯落有致,部分店鋪的二層還對外開放,拓展了商業空間。
位於西大街路北的丹楓閣客棧,它的前身是晉恆銀號。「民國初年,通貨膨脹嚴重,老百姓更喜歡用真金白銀交易,於是銀號快速發展。」劉立本介紹說,晉恆銀號的前身是「晉恆通」,是一座開辦於清朝初年的錢布莊,生意做到營口、瀋陽一帶。民國十六年(1927年),由於東夥不合,晉恆通停業關門。民國十八年(1929年),羅廣文、張傳仁等集股籌辦改組設為晉恆銀號。傳說,晉恆銀號是祁縣最高的建築,慈禧太后西逃時,就曾住在晉恆銀號的二樓,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
在西大街上,曾有喬家的三大商號,因此在祁縣古城中流傳了「渠東街、喬西街」或者「東渠西喬」的說法。晉恆銀號對面的宏晉銀號,是喬家在中堂喬星齋,於民國六年(1917年)出資6萬元創辦的。由於經營不景氣,民國九年(1920年),由喬家大掌柜閆維藩接手,共籌集股金20萬元,並學習西方現代銀行的經營管理理念,制訂股份制企業章程,主要做存放款匯兌,還發行紙幣,使宏晉銀號業務趨於興隆,一直經營到1948年歇業。
宏晉銀號以北,一座兩層挑角門樓院十分氣派,這就是萬裡茶道上很有名氣的大德誠茶莊。這座二層門樓上層為西方拱券式窗戶,下層為鬥拱門樓與磚木結構雨棚,堪稱中西合璧之精品。大德誠茶莊曾於清光緒年間接手了「三和公」茶莊,之後又繼續生產「三和茶」(也稱千兩茶、花卷茶),將其製作工藝發揚光大,從而創出了「千兩茶」黑茶品牌,暢銷陝、晉、冀等國內市場。「千兩茶」,被日本人稱為「黑茶之王」,現已由益陽市申報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大德誠茶莊西面,有著兩座單層門樓與拱門宅院的建築,是喬家的大德恆茶票莊大院建築群。由於經營茶業投資大、資金回收期長,資金流動距離遠,故茶莊對錢莊、匯兌莊的依賴度趨緊。於是,財力雄厚的茶商開始在沿途設立匯兌莊,如喬家設立大德通、大德恆、大德源票號,渠家設立三晉源、百川通、存義公票號,大盛魁設立大盛川票號等,既解決旗下茶莊的資金融通,又可將茶業賺的錢投入票號,以錢賺錢;另一方面,票號業兼營茶業,可利用資金優勢,賺取茶業的更大利潤,並且降低資金投資風險。故到清末民國初年,祁縣兼營茶業、匯兌業的商號達到34家,祁縣人把它們稱作「茶票莊」,大德恆茶票莊就是其中代表。
祁縣有名的大掌柜閻維藩,被當時的東家喬致庸許以12釐身股(一種叫做頂生易的股權激勵模式,即確認茶莊職員人力股份,與東家投資的銀股一樣享有分紅權,但不承擔虧賠責任),從光緒二十年(1894年)到1920年,全權掌理大德恆號事達26年之久。在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閻維藩分別採取「少存多放」「南存北放」和「多存少放」「北存南放」的策略,大德恆不僅未受戰爭損失,反而大贏其利。
祁縣茶幫,作為晉商的一支勁旅,不僅為千年昭餘古城與萬裡茶道留下了諸多大院建築等珍貴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創造了「總櫃經濟、茶票兼營、茶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銷、頂生易」五大經營管理模式,挖掘研究這些創新型成果,對於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新發展,有著特殊的借鑑價值。
圖說
茶壺堰!茶壺堰!
古摩崖石窟靜立石山之上
金鎖關!金鎖關!
古茶路遺址掩映草木之中
曾經的茶葉中轉站魯村,祁縣茶商到了這裡就給家裡報平安了。
祁縣的採訪,一天走了將近3萬步,因為這裡的點兒實在太多了。
茶壺堰的摩崖石窟。
採訪團在金鎖關合影。
在「萬裡茶路」的晉商中,祁縣的茶商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從長治武鄉出銀鎖關,進入祁縣來遠的金鎖關,對於祁縣的茶商就算是回家了。
曉義村的田如文是廣盛鏢局戴氏心意拳的傳人,雖已八十多歲,身手依舊幹練有力。
曾經的金鎖關如今已是一座小型的水庫,古茶路被淹沒水下,但茶路旁的一處古石窟在樹木雜草間還依稀可見。過了金鎖關,依河而建的騾馬店、就山勢逐級遞升的駱駝村、驛站林立的千年古村落、風格各異的關帝廟一個接著一個,幾乎不用上車,點與點之間都是步行幾分鐘的路程。一直到茶壺堰,祁縣的茶商就出了兇險的山區,進入到晉中平原。茶壺堰是萬裡茶路出太行山與太嶽山的夾口,因山中寬闊出口狹小而得名,茶壺堰古茶路如今已被修為一條水泥路,但線路並沒有改變,用石塊堆砌的路基圍堰依然保存完整,路邊至今還豎立著大清光緒年間修路的碑記。茶壺堰路旁石頭山體上有一大片摩崖石窟,現在大部分被毀,但從僅存的幾個石窟雕像仍可看出其雕工之精湛,這是茶商走出大山後,對大山敬畏之情的回饋。
為躲避河谷易發的洪水,劉家堖村依山坡而建,是當時有名的駱駝村。
千年古盤陀村裡的驛站,這裡整村曾被日軍燒毀,只留下石頭牆基。
出了茶壺堰眼前便是一片平坦之地,不遠處就是有著萬裡茶路轉運站之稱的魯村。魯村距離祁縣、太谷、榆次、平遙茶商、票號的總號都不遠,茶貨在這裡重新整理、分裝,押運人員回總號送樣品檢驗,匯報請示,然後由騾馬馱隊換成馬車,繼續北上。
錯落有致的喬家大院建築群。
作為祁縣籍晉商的大本營,祁縣縣城也是伴隨著茶商的發展而發展。如今,縣城裡還有諸多保存完整的茶莊、票號、鏢局等。而規模宏大的渠家大院、喬家大院,更是祁縣茶商輝煌的見證。
加樂村的關帝廟(前)與茶壺廟(後),關帝廟前就是曾經的茶路。
古城昭餘:
茶旅融合闖出一片新天地
昭餘古城裡的渠家大院大門。
在二百年茶路開拓中,晉商開創了「南吞北吐」的產業格局,而造就晉商巨賈的山西祁縣,更在萬裡茶路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如今,位於祁縣縣城的昭餘古城,現存的明清時期幾百家商號店鋪舊址向世人昭示著當年茶、票、鬥、典、布、雜等百業繁榮,一場大型的修復早已啟動,茶文化和晉商精神亦在修復中傳承和延續……11月12日,由晉中市委市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弘揚晉商精神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大型活動採訪團重回萬裡茶路中心——祁縣昭餘古城,山西晚報記者對山西昭餘古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在盼進行了專訪,目前,這位古城「操盤手」正在做的事情是通過茶旅融合幫助更多人創造品質生活。
王在盼接受記者採訪。
A 茶商之都:茶商文化與生俱來
「可以說,締造了萬裡茶道的正是晉商。」王在盼直言,晉商在一定意義上而言就是茶商,晉商文明的結晶更多地體現在茶葉中,體現在萬裡茶道中。通過茶葉,晉商建立了自己的商道,通過茶葉的經營和運輸,晉商又帶動了票號這種創新性金融的發展,最終形成一套屬於自己商幫的商業模式,支撐整個商幫持續發展。
相關資料顯示,祁縣茶幫是萬裡茶道的開拓者和主力軍之一,其作為晉商的一支勁旅,在昔日的萬裡茶道上活躍了二百餘年,茶道沿線到處留下了祁縣茶幫的經營遺蹟和故事。在祁縣境內,古茶路長達百餘裡,清代有30多家茶莊總部設立於此,目前仍有23家遺址保存完好。位於昭餘古城內的長裕川茶莊,更是經典傑作,其中還保留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實物,訴說著晉商開闢萬裡茶道的艱辛。與此同時,祁縣茶幫創造的「總櫃經濟、茶票兼營、茶產業化經營、茶品牌化營銷、頂身股激勵」的五大經營管理模式,一直流傳至今。
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地處祁縣的昭餘古城,一度成為祁縣茶幫的重要聚居地。明清時期,古城因茶商發達而鼎盛輝煌,呈「居於鄉下,店設昭餘,商通天下」之勢,如今,城牆雖已不在,城內建築依舊基本保存完好。古城總佔地面積56.99公頃,東西長835米,南北長690米,28條街巷縱橫貫通,860餘所古院落星羅棋布,20000餘間明清建築鱗次櫛比,形態宏偉,結構精巧,建築風格「集江南河北之大成,匯宋元明清之法式」。
因此,早在1994年1月,祁縣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1年6月,昭餘古城中橫貫東西的晉商老街被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2015年12月,祁縣被中國商業史學會授予「萬裡茶道——茶商之都」稱號。
「昭餘古城很精緻,作為『茶商之都』,其與茶葉一脈相連,在古城內,僅茶莊、茶票號的遺址就達32處。」在王在盼看來,這裡有滿滿的茶商文化,這恰恰是這座古城與生俱來的一種氣質。
「茶本來就是品質生活的一種體現,發展茶文化,祁縣有其區位優勢,更有其文化底蘊。要讓古城『活』過來,在此,只能做茶+生活體驗地。」王在盼告訴山西晚報記者。
B 茶旅融合:打造茶文化體驗地
正是由於昭餘古城與眾不同的氣質,其很快得到了明確定位。
今年5月11日,有著國資背景的山西昭餘古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王在盼兼任董事長及總經理。僅僅半年,昭餘古城「茶商之都」的名片已被通過多種形式推廣。「目前,我們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昭餘古城的保護和更新,同時將茶商文化提煉出來,與文旅相結合,最終實現『茶旅融合』。」王在盼告訴山西晚報記者,公司從成立至今,計劃一年布局建樣板,三年見效看項目,五年成型塑品牌,最終為遊客打造文化消費目的地,幫助更多人創造品質生活。
不過,王在盼意欲打造的茶文化,並非一般的茶文化,而是對山西藥茶進行更多的展示,讓更多遊客感受到山西藥茶的精髓。「茶就是藥,藥就是茶,藥與茶本就是同根同源,山西藥茶其實是一種真正私人定製的茶,是中醫中提倡的藥食同源的具體體現,將更好地為人們打造健康飲品。」王在盼介紹,除了年底將對遊客開放的展示廳,昭餘古城還將打造「山西藥茶會客廳」,為遊客提供很好的休閒體驗。
不同於以前旅遊被當做奢侈品,在文旅行業浸淫多年的王在盼看來,目前,旅遊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王在盼坦言,當下的旅遊業,相比於此前整個行業粗放的運營模式已經完全不同,遊客們愈來愈挑剔,很多粗製濫造及毫無文化底蘊的景區,根本不可能吸引到遊客;若沒有消費體驗,也不可能滋生一個新的景區,文旅融合,創造美好生活。
在這座城,王在盼和其團隊意欲打造的,既不是大院,也不是古城,而是要將昭餘古城打造為文化目的地、旅遊目的地、消費目的地。他告訴山西晚報記者,「這裡的文化,正是茶商文化。未來,在昭餘古城人們可以喝到山西最地道的茶,與此同時,也可以品到其他六大茶系中最好的茶。在這裡,人們可以聞得到茶香,品得到茶趣,並在一段愉悅的品茗時光結束後,將自己私人定製的茶帶回家。讓人們生活更美好,這是我們的初心。」
在王在盼和其團隊的規劃中,下一步,將打造中國老茶、古茶交易中心。也希望將世界茶商大會的永久會址落地於祁縣,「目前,很多想法都在進一步策劃調研中,但這些都是屬於茶商之都的標準配置,相信會逐步成為現實。」
C 古城修復:保護傳承文化之根
想要對一座古城進行保護和更新,並非易事。作為國有資本,入主旅遊業僅是一個「打樣」的過程。
在王在盼看來,優秀的旅遊項目其實可以帶動圈式化的共建共享,「目前,已經有資本守在門口等著,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先把樣板建好。」提及資本的帶動力,王在盼略顯興奮,「多年來,古城內很多小院一直處於閒置狀態,隨著我們對古城的投資修復,古城內很多小院的身價正在不斷上漲,已經很少有人願意出售。」
「建築,就是凝固的音樂。」正是因為這樣一句話,王在盼很早之前就愛上了古建築,在其看來,建築承載的信息量很多,只要這些建築、街巷在,就是保護好了古城,一定不能將所有街巷拆掉重建,更不能將原住民遷走。如今,昭餘古城城牆雖已不在,但其肌理仍存,在城內有一條重要的道路被稱作「馬道」。在此次做古城保護規劃時,王在盼希望將馬道列於一級保護街巷中,「馬道在,城就在。這是古城最後的底線。」
此前的古建修復,有一個詞叫「修舊如舊」,王在盼和他的團隊卻並未使用這一理念,而是用了兩個成語來進行比較,在其看來,「修舊如舊」最易「返老還童」,房子還是原來的格局,工藝還是老工藝,材料則是新材料,修復後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座「老新房子」;而「老當益壯」,則是古城保護的最高水平,房子還是老房子,但修復後,精氣神不倒。王在盼認為,古城保護並無具體標準,修繕過程中更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在保護過程中,要時刻保持對當地文化底蘊的了解和敬畏心,否則就是打著保護的名義去搞破壞。」
那麼,古城又當如何更新?是簡單粗暴更新?還是再造一個「新古城」?還是能真正找準文化點,與當地居民融於一起?王在盼認為,所謂更新,無論是對古城的原居民也好,還是對到此的遊客也好,都應得到更好的體驗,「首先需要在功能上進行提升,比如消防、上下水的全部覆蓋,以及城市供暖進入古城,在此基礎上,再將文化的根保護下來。」王在盼認為,一定要認清茶商之都的現實意義,這座城原來有江湖地位,當下有現實意義,這正是文化傳承和更新的重要性所在。
「希望很多離鄉的祁縣人再次回來看到老城時,會感覺『這還是我記憶中的城,街院還是我小時候的街院』。」作為古城修繕的「操盤手」,這恰恰是王在盼的一種修繕標準。他希望,在老城修繕後,老城中原來的居民可以再次回到老城中居住,這才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更新。他同樣希望,老城內流動人口能夠多一點。希望通過旅遊,為人們提供一種更高品質的生活體驗,最終在旅遊過程中提升文化自信。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佳森 武佳 張珍
攝影: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寇寧
視頻拍攝|製作: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寇寧
通訊員 賀大順
原標題:《重走晉商萬裡茶路|祁縣:悠悠老街寫滿晉商故事 錚錚本翹彰顯濟世情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