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相關視頻
平遙古城街景。山西晚報記者 寇寧 攝
平遙站
穿太嶽
斷壁殘垣矮房古廟品憶晉商苦樂
晉商萬裡茶路平遙段的尋訪,是跨越中蒙俄三國的長路上較為艱險的一段。
古城、鏢局、票號尋訪結束,2020年11月13日下午,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在平遙縣茶葉協會會長李鴻晉的帶領下,一路翻山越嶺,最終於華燈初上時分,成功穿越1962米高的太嶽山巔,尋訪到了昔日晉商們買鐵貨、運茶貨等頻繁來去的萬裡茶路平遙段的平沁古道。
平遙縣自古商賈之風盛行,到明代中葉,平遙商人更是足跡遍布全國,乃至蒙古、俄羅斯、歐洲多國。「在完整保留明代建築時,現代文化開始紮根。當其他城市完全現代化時,中國產煤大省山西仍然保留了『老傳統』。」美國《紐約時報》評選出2011年全球最值得旅遊的41個地方時,旅行家丹·萊文推選平遙為最佳的理由猶在耳邊。平遙這座世界古城,連同其縣域也保留了無數流傳至今的遺址建築、古道遺蹟,再加上由此傳承的文化和精神,使得平遙聞名中外。
尋訪 從世界的古城旁開始
走過晉商萬裡茶路的第一站祁縣,「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來到了聞名世界的平遙古城。遊山西、讀歷史,此次活動由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指導,中共晉中市委、晉中市人民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
古城之內,日昇昌票號、城隍廟、鏢局等,眾多的古建遺存,都與當年縱橫歐亞兩萬餘裡的晉商有關。而古城側畔,沿著平遙縣來去於沁源、長治方向的昔日古道上,同樣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晉商活動過的遺址、遺蹟等。
中午時分,採訪團一行走過古城,在平遙縣各方和晉商專家的帶領下,沿著古道趕往平遙、沁源縣交界處的太嶽山中,尋訪古道。
據平遙縣文史愛好者武俊海、陰粹在《萬裡茶路之平沁古道初探》中談道:平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平遙自古商賈之風盛行並綿延不絕、世代相傳。到明代中葉,平遙商賈足跡已是遍布全國,清代乾、嘉年間,以平遙商幫為勁旅的晉商更是稱雄大江南北。他們把南方的絲綢、茶葉等帶回平遙,再運往陝、寧、蒙、甘等地,又把北方的皮毛、藥材等經過平遙販賣到南方。同時,大量的平遙牛肉和如今被稱為山西三寶之一的推光漆器等,也被銷往大江南北,直至新疆烏魯木齊(即當年的迪化)、西亞、俄羅斯。
探究 馬幫舊址邊的辛酸往事
那麼,這條沿著平遙古城,經東泉鎮到林坡村,再過大片的森林,最終至太嶽山在平遙、沁源縣最高峰的羊頭山頂的線路,是否就是昔日晉商萬裡茶路的平沁古道呢?沿途又有哪些遺址遺蹟和人事作佐證呢?
因道路不通,車輛幾次繞道才來了東泉鎮,山中的道路越來越窄。不過,在近年來當地和國家的不斷投入下,這些道路均已鋪油。車行一個多小時,到林坡村口,帶路的平遙縣茶葉協會會長李鴻晉下車招手,示意大家有「發現」。
從這個路口,沿著山村的羊腸小路上去,距離此百餘米遠,是一處修建的如同二層歇山頂式的舊式門樓。穿過門樓,山坳處的兩個村子赫然呈現大家眼前。村中的房子,大多年久失修,原本石頭鋪就的街道,也早已被荒草「佔領」。爬山、鑽洞,順著山溝上行300多米,荒草簇擁中,一座土牆、灰瓦的老舊民房出現在山西晚報記者面前。
李鴻晉一邊拿出手機拍攝,一邊興奮地說,「這兒就是昔日晉商來去平遙、沁源、太原、晉中、長治之間時,經常歇腳的車馬店。」平遙縣文史愛好者武海俊指著斷壁殘垣間的幾間稍矮的平房說,「這些是驢、馬的房子,那些質量好、更高大結實的房屋,則供商人和夥計歇息」。
就此,聽聞重走萬裡茶路採訪團到來,特地趕來做嚮導的平遙縣東泉鎮南嶺底支部書記王國峰也表示的確如此。這兒的村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到了明末至清中後期,村中本來安於種地的人們,因來去商販的增多,也紛紛建起了車馬店、當鋪等,服務來去的商販,賺取了不菲的收入。
據記載,清代中後期,平遙古城早已成為山西、乃至全國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有「填不滿、拉不完的平遙城」之說。清嘉慶、道光年間,平遙城內茶商形成規模,包括晉商票號鼻祖日昇昌也經營過茶葉生意。平遙茶號基本以紅茶、黑茶為主,採貨地則主要在湖南、湖北、江西、福建一帶。比如平遙北營村朱姓一家,就在平遙城內設總莊,在湖北漢口設分莊。經營紅火時,他們直接在湖南、湖北兩地購買茶山,開設茶場。平遙票號誕生以後,茶商每年春季從票號大舉融資,促進茶業發展。除朱姓開設大型茶莊外,平遙縣其餘有據可查的茶莊還有保大長、泰和長、隆新魁、祥泰隆百貨莊、乾錫永鴻記茶莊等。「祥泰隆」老字號,至今保留著產業,在內蒙古一帶生意紅紅火火。
祥泰隆是曾經活躍在內蒙、寧夏一帶230多年的老字號,總號在阿拉善盟的首府定遠營,即今阿拉善左旗的巴彥浩特。阿拉善一帶至今有諺語:「先有祥泰隆,後有定遠營」。
祥泰隆的東家,是平遙縣東泉鎮西趙村董氏家族,其黃金時期始於董氏第十三世裔董得峰,董得峰曾在蒙八旗任正六品千總武職。晚年,他給五個兒子分家時,把祥泰隆分給了四兒子董振鏞,董振鏞是貢生出身,有膽有識,經營祥泰隆期間,聘用當時山西孝義縣精明商人趙廷仁為大掌柜,大刀闊斧改革號規,建章立制。他在阿拉善盟所屬八個蘇木(區)都建立了分號。據說,號內學徒三年期滿時,熟悉蒙語及風土人情與否,便是「一票否決」的考核條件,而且學徒只收平遙人。全號做到上下聯動,齊心協力,生意越做越紅火,信譽度越來越高,經營地域則不斷擴大,直至外蒙、俄羅斯、東歐等地。
祥泰隆茶葉每年銷量巨大,也引起了當地「各路神仙」的關注。為了生意上的便利,祥泰隆東家及掌柜當機立斷,同阿拉善王爺合夥經營茶葉生意,各出資白銀15000兩,成立「乾錫永鴻記」茶莊,由祥泰隆派員經營,收益按「五五分成」。據說,祥泰隆每三年為一個帳期,分紅時每股一般可得白銀3000—5000兩。就連出徒優秀頂二釐人力股者,每個帳期也可分紅600—1000兩白銀。而清代平遙一位正七品「知縣」,年奉銀也才有45兩白銀。
當年,平遙人中曾有句歇後語:「秀才經商——改邪歸正!」難怪昔日晉商培養後人不重「五經」「四書」的甚解,只重「書法、珠算、禮儀」,歷代俊秀多入經商一途。
穿越 古廟無言記述晉商苦樂
離開林坡村,採訪團一行在專家和平遙縣各方的帶領下,繼續向太嶽山中探尋。
沿途,平遙縣文史愛好者武俊海介紹道:明清時期晉商從福建和湖南沿線置辦茶葉等貨物運抵河南,從太行八陘之太行陘進入我省晉城,然後從長治—屯留—沁源—平遙,也可從長治—沁縣—沁源—平遙,還可從長治—武鄉—平遙等幾條線路進入平遙。晉商們回到家中,稍加收拾,繼續北上,開始他們的中蒙俄之商旅。
他表示,此次採訪團穿越的平沁古道,便是沿沁縣和沁源進入太嶽山茶房嶺,至平遙一帶的古道。過林坡村,再向太嶽山深處,前面的柏油路已經沒有。所幸,平遙方面的茶協人員和文史研究者們事先知曉,為我們借用了底盤高懸的改裝過的硬派越野「牧馬人」。
同行的人員,分乘兩輛越野,一頭扎進茂密的山林,沿著溝壑、輪胎壓著山溝兩面的土坡。行駛一段,前面似乎連越野可以穿越的路途也不見了。山西晚報記者隨著專家下車徒步行走,李鴻晉、武海俊卻似乎更加高興了,一問之下才知道,路途盡頭便是山頂,山頂一側,則是此次大家探尋的最深處:羊頭山茶房廟。廟下的山林裡,就是昔日的平沁古道。
原來,昔日晉商從南方進入河南,回到山西,經晉城、長治到屯留張店村,然後從沁源縣郭道鎮,至綿上鎮(舊時曾歸介休管轄),至赤石橋村—莊兒上—澗崖底,過境汾州府平遙縣黑城,再從茶房嶺,便可到達東泉鎮,進入平遙城。民國版《沁源縣誌》記載:沁源南北幹路,北通平、介,南通河南,平、介商人,昔時多取道於此,赴河南等省。清時此路頗為重要。
呼呼的初冬寒風中,採訪團一行裹著衝鋒衣、拄著木棍,徒步兩公裡左右,看到了一處破敗的舊磚瓦房。同行的專家表示,這兒叫茶房嶺,這處殘破的建築,就是茶房廟,是目前平遙境內發現最大的茶房廟。清光緒時《重修茶房廟》碑誌記載,清乾隆時期,這兒已經重修過一次,光緒年間由直隸州州判劉克欽組織第二次重修。直至前幾十年,沁源人還沿著這條古道,把檁、椽等用騾馬馱到平遙東泉鎮一帶販賣。
明清時期,茶葉等貨物進入平遙城後,再向西北轉運,經山西呂梁到陝北、甘肅、內蒙古等地進入當時的俄國,也可經京陝官道向東北方向到太原、朔州、大同、內蒙古或太原、石家莊、北京、內蒙古及天津等地,遠至俄國。平遙商人「萬裡茶道」多是沿平遙城、呂梁、陝北進入甘肅、蒙古草原,到達鄂爾多斯、包頭方向。這條線路去往大西北、俄國口岸是比較近的。
據當地的學者介紹,「萬裡茶道」平遙縣段目前發現的除以上路線外還有:本縣朱坑鄉上店村至平遙古城入境段約30公裡;自平遙古城至洪善鎮洪善村出境段約17公裡,其間共經過城、村、莊、堡、鋪、廟22個主要茶道節點,涉及與茶道有關的文物點近80處。現在這條路沿線,依舊是遺蹟遺址眾多,包括茶房廟、車馬店、典當行、馬幫舊宅等。
從15時許,到當日20時許,採訪團一行在專家、茶葉協會人員等帶領下,穿林海、過山谷,歷經五個多小時,才安全返回平遙縣城。如今大家藉助越野車,有先進的通訊工具,有足夠的食物、飲水,還有專人帶路,尚且歷經艱難、幾次前行無路,可見當年的晉商經營事業之艱辛。
採訪中,當地文化專家介紹道,一位王姓鏢師,為給商家護鏢,兄弟多人全部遇難,所保貨物也被劫匪搶去,家中僅留下孤兒老母。其母親痛心之餘,留下誓言,家人後代從此不準學武。此後,其後人大多刻苦努力,成為當地教書先生,其家訓一直流傳至今。
曾經輝煌的晉商,也正是以血的代價,憑藉著艱苦創業、誠實經營,最終才打造出享譽全國、影響世界的財富。如今,平遙、乃至晉中、山西的晉商們,依舊秉承了誠實守信、開拓進取、和衷共濟、務實經營、經世濟民的晉商精神,經過一代代傳承才創造了今天的大美家鄉。
歸途已是日暮,星星點點的燈光中,此次隨行的晉商專家、祁縣晉商研究所所長田建談道,從這次探尋的路途,結合各方的研究和他所掌握的史實,這條古道,當屬於昔日平遙、介休、汾陽一帶晉商來去於南北的主要通道。但祁縣、太谷、榆次等一帶的晉商,則大多從長治、武鄉、祁縣等地來去。
走古城
票號錢莊商幫鏢局尋跡平遙今昔
晉中,位於山西中部,是連接晉南、晉東南以及川陝、中原與省會太原和都城北京的交通樞紐。
晉中歷史上商賈雲集,商業發達,是晉商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有「晉商故裡,茶商之都」之美譽,經營業務涉及鹽業、糧食、棉布、茶葉、絲絨、顏料、鐵貨、藥材、菸草、牛羊、毛皮等等。
當年,由福建武夷山到中原地區繼續北上的茶貨馱隊,沿太行山羊腸坂過碗子城,進入山西澤州府(現晉城市),過潞安府(現長治市),到達晉中的祁縣金鎖關,經劉家堖、來遠、盤陀,出子洪口到魯村後,對貨物進行整理分裝後,就來到平遙。
晉商開闢出萬裡茶道後,使得埠際商品貿易擴大,貨幣流通量劇增,帶動了鏢局、票號的誕生,其中享譽世界的日昇昌票號總部就設在平遙古城內。
票號的出現,讓晉中商人真正實現了茶通天下、貨通天下、匯通天下、德通天下。
蔚泰厚票號,是繼日昇昌票號之後國內的第二大票號。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 寇寧
完整保存一座古城
採訪團隨行專家、中國商業史學會萬裡茶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祁縣晉商文化研究所所長田建說,由於地理位置特殊,祁縣魯村成為貨物的轉運站,茶貨在此要整理分發,運輸方式也要由騾馬隊換成馬車,繼續北上。
田建說,在清代,魯村有「利泉」「豐元」「萬順」和「德業」四家大的車馬店,僅駱駝就養有2萬多峰,其中800峰—1000峰的有3戶。「整日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生意興隆。」田建說。
魯村所處的位置還有一個特殊性:它距離祁縣、太谷、榆次、平遙的茶商、票號的總號都不遠。「押運人員要回總號送樣品檢驗、匯報請示等,這就讓許多票號在魯村設有機構或派有專人辦理貨款結算事宜。」田建說:「有的馱隊乾脆就回到設在平遙城內的總商號,專門辦理相關業務。」
平遙縣位於山西中部,是座有2700年歷史的古城。迄今,仍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為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舊稱「古陶」。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後,平遙始終是縣治所在地。
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平遙開始修建城牆。明洪武三年(1370年),平遙城在舊牆垣基礎上繼續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據史料記載,明景泰、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等年間,平遙城進行過十次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臺。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平遙城四面修建大城樓,從此城池更加壯觀。
平遙古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平遙古城城牆高約12米,而總周長6163米的城牆,將面積約2.25平方公裡的平遙縣城分隔為「舊城」「新城」兩個完全風格迥異的世界。
平遙城牆現存有6座城門甕城、4座角樓和72座敵樓。
作為國內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縣城,平遙至今保留著原有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巷構成。整座城市的形制非常周正,街道橫豎交織,街巷排列有致。
因與其他古城形制不同,有六道城門的平遙被稱作「龜城」,南門是頭,北門是尾,上、下東門及上、下西門四座城門為四條腿。
11月13日15時,在平遙古城下西門附近,平遙縣文物局文史專家趙鵬圖說:「從晉東南過來的茶商馱隊,由平遙古城的上、下東門進入城內後,就將貨物進行分配,走西路的從下西門出城,走南路的從上西門出發,北上太原方向的商隊就從上東門而出。」
當年,平遙古城城門附近的街道商鋪集中、市場繁華,兩側設有許多商業客棧,為南來北往的商客提供食宿。
據介紹,清嘉慶、道光年間,平遙城內茶商形成規模。茶商大戶以平遙北營村朱姓為首,在平遙城內設有總莊,在漢口設分莊。票號誕生以後,茶商每年春季從票號大舉融資,促進茶業發展。
在平遙,除朱姓開設大型茶莊外,其餘有據可查的茶莊還有保大長、泰和長、隆新魁、祥泰隆百貨莊、乾錫永鴻記茶莊等多家茶莊。
票號日昇昌
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當時,世界遺產委員會給出的評價是:「平遙古城建於14世紀,是現今保存完整的漢民族城市的傑出範例。其城鎮布局集中反映了五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建築風格和城市規劃的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裡與銀行業有關的建築格外雄偉,因為19至20世紀初期平遙是整個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提到「中國金融業的中心」這個話題,就不能不說大名鼎鼎的日昇昌票號。
日昇昌票號位於平遙古城西大街,如今與「蔚泰厚」「日新中」票號合稱為中國票號博物館。
由於這三大票號的存在,西大街成為名副其實的「平遙金融華爾街」。讓人不解的是,一字排開的三座票號與坐北朝南的院落不同,均是坐南朝北。
據平遙縣文聯原主席、文史專家趙永平介紹,清代國內有50多家票號,其中就有20多家的總號就開在平遙,而日昇昌的分號遍布國內77個城市、商埠重鎮,遠及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著稱於世。
票號的出現,源自於平遙商人骨子裡的創新精神。
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商品貨幣經濟空前繁榮,晉商的一些大商號已形成在山西設總號,在外地設分號的、聯網式跨地區的經營組織系統。在這種情況下,總號和分號、分號與分號以及與客戶之間、大宗的批發、運銷和巨額的現銀解運業務日趨繁多。
現銀解運業務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鏢局的發展。雖然現銀解運可以依靠通過鏢局武裝押送來實現,但卻很費時間,再加之鏢師的費用也大,且途中並非絕對安全。於是,一種新的解款方式——「票號匯兌」應運而生。
經專家根據現存的各種史料推算,日昇昌票號創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至道光四年,距今近200年歷史。
當年,平遙縣西達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資與總經理雷履泰共同創辦,總號就設在平遙縣城內繁華街市的西大街路南。
這座佔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的票號,首開中國民族銀行業的先河。日昇昌票號在業務上兼營存銀和放銀,這是中國金融發展史上匯兌業務開始的裡程碑,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歷史意義。
日昇昌成立3年後,分號發展到山東、河南、奉天、江蘇等省份,從而使直隸、山東、河南、山西、奉天等北方五省商人去往蘇州販貨每年需保鏢運銀數百萬兩的狀況,改為「俱系會票(匯票)往來」。
1840年前後,山西票號已由平遙幫擴張為祁縣、太谷在內地三大幫,共11家。到清末,山西票號增加至33家,在國內外共設分號400多家。中國的匯兌業務基本上由山西票號壟斷,而分號最多、業務量最大的,只有日昇昌一家。
19世紀時,日昇昌一度操縱整個清朝的經濟命脈。據史料記載,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日昇昌所屬的35個分號,僅其中14個分號的統計,全年匯出匯入款項就達3222萬兩白銀。
有種說法認為,日昇昌就是中國票號的種子,這粒種子還影響了雲南、安徽、浙江等商家紛紛躋身票號業。在清同治、光緒年間,平遙縣城內就出現了20多家票號,除日昇昌、蔚泰厚、日新中外,還有日昇通、日昇達、百川盛、萬源盛、協同慶、協同泰等大票號,主要集中在西大街和南大街。
在票號發展的百餘年間,一座縣城能集中了全國最大的票號富商,街巷內遍布票號經理們和富商大賈住的深宅大院,這一現象全國罕見。如今,平遙古城書院街11號院,就是雷履泰舊居。
屢屢創新的「平遙幫」
11月14日上午,「弘揚晉商文化,重走萬裡茶路」平遙段座談會暨「晉湘古今」品鑑會在平遙舉行。
緣起萬裡茶路,茶緣千年古城,茶因人添香,城因茶增色。
在平遙古城東大街有一座始建於唐代的清虛觀,至今這裡還流傳著一段南方人上東城牆採摘一種高級名茶——「穀雨芽茶」的故事。
在平遙古城西大街,有座中國古兵器博物館。在館長劉文濤的帶領下,山西晚報記者在展櫃前,看到了收藏的許多鐵質煮茶器、茶刀、茶錐等與茶有關的老物件。
從清中期開始,平遙城內已有錢莊、布莊、綢緞莊、茶莊等20多種行業類型,與「茶」相關的行業僅是其中之一。
「平遙人很尊崇茶葉,女兒出嫁時,父母親要陪嫁一對茶盅。次日女兒回門時,要給父母親『看茶』。」提起茶文化,平遙縣文聯原主席趙永平認為,當地民間有濃厚的茶民俗文化:「平遙是晉商文化的發祥地,是出奇蹟的地方。茶文化在當地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目前許多地方還保留著茶房廟等茶文化歷史遺存。」
日昇昌票號的前身是顏料莊,蔚泰厚票號的前身則為綢緞莊,用現在的話來說,均為跨行業經營。趙永平認為,從歷史上看,平遙商人最大的特點是有創新精神。在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創新精神」顯得尤為重要。
「天下第一街」——武漢漢正街,夾雜在天南海北的「打貨」人群裡,就有一支令人不可小覷的「平遙幫」。在雲集天南海北的方言中,平遙幫在這裡佔據了一片天。
平遙人擅長紡織、針織品,他們更是團結互助,一代又一代、一村帶一村、一家帶一家南下湧入漢正街,成為小商品貿易代表,更成為這條街上的「江湖兒女」。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帶給漢正街小商品貿易很大影響,市場重新洗牌勢在必行。在漢正街中小企業的平遙商販們的經營形式也發生著變化,開啟了直播+服裝貿易、電商+貿易、鄉幫+貿易,為恢復並重塑新的市場生機努力創新。
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平遙幫,靠的都是勤奮、老鄉團結。在眾人眼裡,平遙幫就是「團結、吃苦、敢闖」的化身。
清道光年間,平遙以紡織業聞名國內。上世紀80年代初,平遙縣寧固鎮襪子加工廠、個體戶發達,平遙王成祥等人背著尼龍襪子來到漢正街,從起初的幾個人發展到60多人的平遙幫。背著襪子闖蕩武漢碼頭的平遙幫,吃苦奔波,生意越做越紅火,成為漢正街上的新晉商。
20世紀90年代,平遙幫越聚越多,親戚帶親戚、朋友帶朋友、老鄉帶老鄉,漢正街抱團發展商貿市場。鼎盛時期,在漢正街上經商的平遙人達5000多人,佔據整個市場95%以上的份額,一度壟斷了漢正街上的襪業貿易。
如今在漢正街的平遙幫所涉及的行業不再單一,除父輩傳承的服裝針織傳統業務外,還涉足金融、環保、土壤監測、網絡文化傳媒、商場投資等行業。
位於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東坪鎮酉州的安化第一茶廠,其前身是1902年晉商創建的茶行,廠區內現存的百年木倉、鋸齒形車間、西大門牌樓等見證中國茶葉發展的標誌性建築,並且收藏著上世紀40年代至今的珍貴茶葉標準樣和文獻等,被譽為「安化茶葉活態型博物館」。
9月16日下午,採訪團冒著連綿細雨來到安化第一茶廠。在千兩茶晾曬棚內,傳來陣陣令人熟悉的鄉音——「平遙話」。
這位操「平遙腔」的人,是平遙縣商人李鴻晉。作為新晉商代表,他到福建武夷山參加了「愛上晉中,牽手南平」晉中文旅推介會後,專程來到安化第一茶廠。
雖說是平遙居廣居賓館老闆,李鴻晉2年前卻成立了茶葉公司開始做茶。去年,有意要建一座茶文化主題酒店的李鴻晉從安化第一茶廠定製了4支兩萬兩花卷茶作為展示品。今年,他又到安化第一茶廠訂購了6支兩萬兩花卷茶。
如今,擔任平遙縣茶商協會會長的李鴻晉跨行業與安化第一茶廠合作,聯手推出了「晉湘古今」手築茯茶,誓言發揚晉商創新精神,書寫新時代茶人新篇章。
「又見平遙」呈現輝煌
「《又見平遙》太震撼了,花200多塊錢不虧!」11月13日22時,在平遙古城城隍廟街37號,有家陌上花開咖啡吧,十幾個從外地來的年輕人在一起高興地聊著,話題圍繞著剛看完的情境劇《又見平遙》。
大型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講述的故事是:清朝末期,平遙城票號東家趙易碩抵盡家產,從沙俄保回了分號王掌柜的一條血脈。同興公鏢局232名鏢師同去。七年過後,趙東家本人連同232名鏢師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脈得以延續。
11月5日,由中國文旅內容聯盟、道略文旅產業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旅遊演藝大會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辦,旅遊演藝行業領袖、知名文旅專家、景區機構代表、演藝編創團隊、服務機構等400位專業人士共赴盛會,通過權威榜單公布年度旅遊演藝行業報告、領先機構、票房榜單等數據。
在此次大會中,平遙縣印象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榮獲「2019年度中國旅遊演藝機構十強」榮譽、大型室內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榮獲「中國旅遊演藝獨立劇場類劇目票房十強」榮譽。
2013年2月18日,《又見平遙》首演。從此每天5場演出,觀眾人數限定在5000人以內。據平遙縣印象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康青峰介紹,截至11月15日,《又見平遙》共計演出5600餘場,觀演人數388萬餘人次,演出收入6.2億元。其中,2019年全年接待觀眾69萬餘人次,場均上座率98%。
「從《又見平遙》的表演形式看,就是一種創新,作為一個藝術作品,濃縮了晉商精神,講述了晉商誠信、創新的精神。如今的平遙人已把創新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平遙縣文聯原主席趙永平認為,宣傳好《又見平遙》就是宣傳了平遙人的創新精神。
圖說
蒼茫林海 晉商茶路多艱險
明清遺存 昔日輝煌今見證
俯瞰林坡村騾馬院。
說起平遙,相信大家首先會想到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如今,古城中票號、鏢局依然保留了當初的風格。票號、鏢局在晉商乃至當時的整個社會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保障了晉商資金與貨物的流動和安全。
採訪團在平遙合影。
林坡村的堡子門,是保障在此歇息晉商安全的一道屏障。
而在古茶路上,平遙茶商或總號設在平遙的茶商會選擇經長治沁源翻越太嶽山到平遙的線路。太嶽山海拔2000餘米,山高路險、植被茂密,現今雖然修了水泥公路,但開車翻越仍需兩個小時左右,可想而知當初晉商靠肩挑背扛或藉助騾馬翻越何其艱險。
採訪團在羊頭山茶房廟採訪。
如今這些古茶路大多淹沒在茂密林海之中,但在羊頭山的最高處,仍保留著一處古道驛站——茶房廟。茶房廟由兩進院的石頭窯洞組成,茶商到達這裡,可以喝茶簡單休整一下。茶房廟對面有一座古戲臺,據說前些年逢廟會時還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但近年因為森林防火的需要大規模廟會取消了。過了茶房廟就開始下山,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尤其對負重的騾馬消耗更大,在羊頭山半山腰的林坡村是當時騾馬歇息和置換的地方,現在林坡村還有一座保存完整的騾馬院。茶商到達這裡,騾馬歇息進食,或者直接換一批騾馬繼續前行到平遙。
中國鏢局博物館裡的遊樂項目射箭。
日昇昌票號是中國第一家票號,也可以說,這裡是中國第一家銀行。
在平遙古城裡,感受的是晉商曾經的輝煌,而在這輝煌的背後,是無數晉商不畏艱險、吃苦耐勞的艱辛創業史。
巍巍太嶽,是晉商萬裡茶路無數艱難險阻中的一道關口。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任俊兵 李吉毅
攝影: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寇寧
視頻拍攝|製作: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通訊員 趙宏傑
原標題:《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平遙:矮房古廟記述晉商苦樂,票號鏢局見證平遙今昔》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