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韻中華」薈萃五千年文脈

2020-12-16 北國網

昨日下午,大型詩歌音樂舞蹈史詩「詩韻中華」瀋陽首演,晚會在著名朗誦藝術家欒姝玫、孫濤朗誦,朱佳莉演唱的《千古詩韻》中拉開序幕。著名朗誦家杜橋在古琴伴奏中朗誦了《詩經·蒹葭》,迎來滿場觀眾的熱烈掌聲。

「詩韻中華」以美輪美奐的藝術表現形式梳理了中華詩歌文化的歷程,使其博大精深與多姿多彩一覽無遺。整場演出以原創的六個詩歌篇章與首尾呼應的原創主題歌曲為載體。「詩韻中華」運用朗誦、吟頌、器樂、聲樂、舞蹈、書法、繪畫等經典的中國文化藝術元素,將豐富多彩的內容融匯到聲光電、多媒體與3D技術之中,構成令觀眾驚豔與喝彩的詩歌音樂舞蹈史詩,成功踐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重要理念。

這是第一次有演出將中華五千年的詩歌文化用時尚、唯美的藝術形式呈現於舞臺之上。

這場氣勢恢宏、美輪美奐的演出晚會分為序歌和詩詞起源篇、唐詩鼎盛篇、宋詞絕世篇、近代情採風、共和新韻篇、多元詩脈篇等六個篇章,共計二十多個彼此連貫的節目,從古至今,一氣呵成。這種獨創的表現形式與藝術效果,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均屬首創。

演出的主題樂和大部分配樂均由音樂總監、青年作曲家牛小鳳教授創作,樂曲婉轉動聽,契合主題,與詩詞前後呼應、相得益彰,同時包含了多首原創歌曲。演出的全部舞蹈由「詩韻中華」舞蹈總監、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藝術家楊爍編舞,舞姿翩翩,詩意濃濃。舞臺設計與視頻時尚、唯美、詩意盎然,使全場的藝術呈現更加展示出中華詩歌的審美意境。

從北國到江南,江南到華南,上海到深圳,從詩城江蘇鎮江到詩鄉皖南桃花潭,從東北名城長春到內蒙古大草原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詩韻中華」已經成功上演五十多場,所到之處,無不引起當地觀眾的熱情喝彩與由衷讚譽。

「詩韻中華」的總創意、總撰稿、總編導李黎在1978年至1985年就讀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本科與研究生的七年裡,都在專注地做同一件事情,就是對詩歌與詩學的研究。他在從事詩歌創作的同時,廣泛研究古今中外的詩歌作品,並參與了著名的「朦朧詩」論戰,為中國當代詩歌史與文學史留下《「朦朧詩」與「一代人」》的名篇。他在北京大學任教期間,主授「詩歌美學」,成為北大首位開設「詩歌美學」這門課的學者。

李黎認為,中國詩歌與詩學典型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與審美理想,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之所在,在21世紀的今天尤其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價值。中國的詩歌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屬於全人類的文化瑰寶,應該成為人類建設一個和平、和諧、和睦的21世紀的精神與文化基礎。

李黎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算是多半個遼寧人,對遼寧懷有深厚的感情,能夠給家鄉人民帶來「詩韻中華」這樣的大型演出,也是心生歡喜。「我希望這場演出能夠給遼寧的觀眾帶來審美享受。」

昨日演出現場座無虛席,演出的《楚辭·九歌》《登幽州臺歌》《春江花月夜》《月滿西樓》《鳳凰涅槃》《雨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篇章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

對話

李黎:只要你懂漢語 就能看懂這外化的詩意

演出開始前,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採訪了李黎、「詩韻中華」的總導演孫濤和現場導演欒姝玫。

如何將貫穿五千年文脈的中華詩歌擷取到一臺晚會當中,也是整個主創團隊面臨的重要課題。

從詩人、詩歌評論家到如今「詩韻中華」的倡導者,李黎認為自己一直都在踐行的途中。

「以前我當過生產隊長,就會把大家組織到一起進行詩歌朗誦、青年賽詩會,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是比較接地氣的,等我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又是人民大學詩社的社長,印詩刊、開詩歌朗誦會,一直都比較活躍。」

李黎認為自己並沒有脫離詩歌本身。

「那時候讀上研究生,參加了關於朦朧詩的大討論,我覺得自己的言論何以能夠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呢?後來讀了很多哲學、美學和心理學的書,系統地研究了中國詩歌,開始認為自己對中國詩歌有了比較準確和系統的把握。」

李黎認為詩歌就是能夠直指人的心靈,詩歌既是詩人靈魂的獨白,又是詩人和讀者之間靈魂的對白,擁有自己獨立的語言系統,所以先賢說中國的詩歌妙處就是「詩家聖處不離文字,不在文字」。

如何去理解很多現實中被欣賞但是並不存在的意象呢?很多詩歌的連接一段一段又一段,並不是靠邏輯驅動,而是靠情感表象思維、形象思維,每個方塊字都是一個獨立的意象。

這也是李黎倡導「詩韻中華」的宗旨: 利用各種媒介還原詩歌的古典意義。

「最原始意義上那種詩、樂、舞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這種藝術形態。因為詩歌在剛產生的時候,它就是祭祀、舞蹈等等水乳交融的,那我們現在通過現代化媒體藝術把它還原在舞臺上,使觀眾能夠進入到詩的這種意境。你懂不懂詩歌?有多少文化?這就不重要了,只要你是用漢語進行寫作和思維的人,你都會在這看得津津有味,因為它非常直觀!」

值的李黎欣喜的是,從2016年「詩韻中華」開始,已經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演出十多場,江南海南、內蒙古遼寧也是大受歡迎,成為大受歡迎的演出形式。

李黎表示,希望自己的理念不僅僅是停留在書單上、發表在學術論文上,而是能夠影響到更多人。

孫濤:這是一場貫穿五千年文脈的演出

對演出的總導演孫濤和導演組成員欒姝玫來說,2016年之前還沒有想過自己會參與如此宏大的項目。

「當時我聽了總策劃李黎的創意後,耳目一新,因為之前從未有過一種晚會,如此系統地把上下五千年延續下來,從《詩經·蒹葭》開始到現在,貫穿了先秦、秦漢和魏晉南北朝、唐宋,如果不把晚會設定好,那麼在視覺和聽覺上會顯得很平,所以我們要利用聲樂、視頻、燈光技術等等現代化的影音手段,製造出視覺上的衝擊力,將古詩詞在它原有光輝的基礎上,再釋放出它的能量。」孫濤說。

孫濤說一次在美國洛杉磯演出,兩三千人的劇場在演出結束後沒有一個站起來要走,而是對整場演出報以熱烈的掌聲。

他說在演誦第二篇章唐詩盛世篇中的《春江花月夜》時,臺下觀眾,包括美國人都目不轉睛,完全感受到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

孫濤說,這個場景給他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他終於了解到這臺晚會能夠形成跨語言的魅力。

欒姝玫承認創作過程是非常痛苦的,因為每名主創都有自己的藝術見解,但好在磨合至今已經有了快四年時間,整體晚會的呈現已經令觀眾有驚喜了。

本版稿件均由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 劉臣君 採寫

本版圖片均由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首席記者 查金輝 攝

相關焦點

  • 穿越上下五千年 大型詩歌音樂舞蹈史詩《詩韻中華》帶你夢回唐宋
    穿越上下五千年 大型詩歌音樂舞蹈史詩《詩韻中華》帶你夢回唐宋來源:東方網   作者:柏可林     選稿:顧爽   2019.12.11 10:44>  詩全詩美,詩韻中華;芬芳四海,潤澤天下。大型詩歌音樂舞蹈史詩《詩韻中華》12月10日晚東方文化藝術中心歌劇院上演,把詩歌這種傳統的語言藝術變成了時尚唯美的舞臺藝術,為市民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
  • 「享詩韻風雅,誦豪邁中華」,大型詩歌音樂舞蹈史詩《詩韻中華...
    昨晚,國家文化品牌、大型詩歌音樂舞蹈史詩《詩韻中華》闊別兩年後再次走進上海,獻演東方藝術中心歌劇廳。「《詩韻中華》整臺節目沒有主持人,完全是中國詩歌與其他藝術的水乳交融,回歸心靈的家園,達到物我兩忘的審美最高的境界。」《詩韻中華》總策劃、著名詩人、詩歌評論家李黎告訴記者。  自2015年公演以來,《詩韻中華》足跡遍布全國,並在洛杉磯、舊金山等海外多地成功演出,反響熱烈。「老華僑們看得熱淚盈眶,激動地握著我的手說,看到《春江花月夜》這個節目時,眼淚止不住地流,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 詩韻中華 帶你「穿越」回唐宋
    近日,原創大型詩歌音樂舞蹈史詩「詩韻中華」在瀋陽南風大劇院圓滿舉行。現場的一千多名觀眾,仿佛走進了時間隧道,回到了唐宋時期。本次演出也是遼寧省第八屆全民讀書節的特別演出。「詩韻中華」初創於2014年,已經在北京、上海、深圳、鎮江、海口、長春、呼和浩特等多個城市成功演出數十場,均取得了較好的反響。
  • 「詩韻科爾沁」大型詩歌音樂舞蹈史詩《詩韻中華》演出側記
    詩韻科爾沁 華彩通遼篇——「詩韻科爾沁」大型詩歌音樂舞蹈史詩《詩韻中華》演出側記濃濃的詩情畫意,悠揚的歌聲琴韻,飄逸的曼舞輕吟……當古老的詩歌文化與音樂舞蹈完美融合,當詩韻華章的歷史與現實用高屋建瓴的美學視覺來展現,人們無不驚嘆詩歌的無盡精彩
  • 大型詩歌音樂舞蹈史詩 「詩韻中華」將走進遼寧
    昨日,原創大型詩歌音樂舞蹈史詩「詩韻中華」走進遼寧新聞發布會在瀋陽召開。6月22日,第一次將中華五千年的詩歌文化用時尚、唯美的藝術形式呈現於舞臺之上的「詩韻中華」將在遼寧全民讀書節期間隆重上演。
  • 「千年文脈 詩韻越城」詩路攝影展開幕
    12月15日,「千年文脈
  • 元宵詩歌晚會《詩韻中華》
    原標題:元宵詩歌晚會《詩韻中華》   元宵詩歌晚會《詩韻中華》劇照    2月19日晚,元宵詩歌晚會《詩韻中華》將在廣州大劇院上演。「詩韻中華」將中華詩歌文化用時尚、唯美的藝術形式呈現於舞臺之上,讓人們在詩舞音畫中領略風雅頌。   「詩韻中華」融朗誦、吟誦、聲樂、器樂、舞蹈、書法、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整臺晚會從《詩經》開場,到新時代詩歌,共分十九個章節,融入中國詩歌千年歷史。   其中,演頌與舞蹈兼備的《蒹葭》,帶觀眾們逆著時間長河而上,回到芳草萋萋的生命之水旁。
  • 《中華實用詩韻》、《中華詞律辭典》
    《中華實用詩韻》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收錄有效字13000餘個,正序、倒序詞30多萬條,共計150餘萬字。尤其是倒序詞最有利於選擇韻腳字組詞,是詩詞創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書。書中列出「平水韻表」、「新聲韻表」,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
  • 五千年文化 三千年詩韻 一場演出 讓孩子永生難忘!
    沉澱著五千年來中華文明史的精髓,承載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學史的驕傲,是留給炎黃子孫引以為榮和最寶貴的優秀文化遺產!從詩經楚辭到漢府唐詩宋詞元曲等都留下了震爍古今的輝煌巨篇經典。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經典永流傳,我的文化從未斷流演出信息2018年5月25日19:00演出地點:盛京大劇院歌劇廳演出票價:
  • 錢江潮評丨五千年良渚 印證中華燦爛文明史
    遺產區總面積1433.66公頃,被譽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申遺成功給文化自信寫下了有據可循、有證可考的註腳。從1936年考古學家施昕更在家鄉良渚發現了多處史前遺址,到「良渚古城遺址」的申遺成功,83年的孜孜不倦和潛心研究,凝結了幾代考古人和文保人的血汗和付出。83年間,國際社會的「雜音」時有出現,認為中華文明能實證的只有3500年左右。
  • 中華文明為何源遠流長五千年而不斷?
    五千年中華文明,為何傳而不斷,斷而不絕,絕而再生? 「北京城下有虎豹精騎,宮裡有龍子龍孫;山東河北有百萬大軍;中原有刀槍劍戟,有錦繡文章,有千年文脈,有禮法,還有那傳之不絕的文明典章。」 「我是大明的太后,我是皇帝的母親!你們拿著兩把破刀,騎著馬越過長城就想來侮辱天子的母親,這是大明的恥辱!你們永遠都不會知道,天子一怒,是什麼樣的景象!」
  • 『書海無涯』餘秋雨《中國文脈》,古老中國五千年文化梳理
    當然,神話和傳說在我們的心中總歸離現實太遠,所以,它們接近不了中華的文化主流,但它們卻是遠古時期華夏文明的燦爛星鬥。在開天闢地的大荒時代,這些耀眼的星座熠熠閃爍著光芒。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餘秋雨的《中國文脈》,雖然是對中國文化脈絡的梳理和解析,但他卻是從神話、傳說開始說起。
  • 「中華文明」豈止五千年
    此類人士的相關文章和視頻我看了不少,他們之中竟有不少人的理論觀點是――中華文明沒有五千年,只有三千年左右。很多此類的大學老師和「學者」們為了證明和支持自已的這一理論和觀點還搬出了西方某些國家,某些人的觀點。當然了,他們給自己所找的理由理論和闡述的觀點都是言辭鑿鑿的,而所找的西方某些國某些人的觀點的這些人也大多數是一些名人。他們認為如此便可否定我中華悠悠五千年文明,綿綿五千年中華文明之發展。
  • 山西組建考古研究院 承擔中華五千年文明實證研究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中新網太原4月10日電 (記者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10日在山西太原文廟大成殿廣場掛牌成立,組建後的考古院將承擔中華五千年文明實證、黃河文化、「一帶一路」考古等重點課題研究。
  • 通訊:「雙劍合璧」傳遞中華詩韻
    新華社裡約熱內盧2月16日電  通訊:「雙劍合璧」傳遞中華詩韻  新華社記者陳威華 趙焱  一位是精通中文的巴西詩人,一位是從小熟讀詩詞的中國才女。  巴西外交官裡卡多·波圖加爾和中國妻子譚笑,《魚玄機詩集》和《中國唐代詩選》的葡文譯者,向葡文世界傳遞中華詩韻,這樣的組合堪稱「雙劍合璧」。  在步入外交領域之前,波圖加爾是一位文學青年,擁有巴西南裡約格朗德聯邦大學的葡文文學學位,業餘時間喜歡寫詩,出版過詩集。相比於「外交官」,他更喜歡別人稱他為「詩人」。  波圖加爾與中國的緣分,始於2001年。
  • 《中華五千年小太極》中華上下五千年,客官不了解一下麼?
    眾所周知,我們的中華文化,橫亙古今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其中,流傳了許許多多的神話故事。這一個個的神話故事,使得中華文明更加飽滿,愈加熠熠生輝。對於先手君還小的時候,各種神話故事也都是爛熟於胸,說起來更是頭頭是道。本回先手君就和各位小夥伴們分享一個中國本土動漫-《中華五千年小太極》。
  • 央視欄目劇《中華五千年》熱拍 3名淮南小演員受邀參演
    由共青團中央少先隊活動中心和CCTV中學生頻道聯合主辦、中國扶貧基金會協辦的大型公益活動欄目劇《中華五千年》,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拍攝,淮南3名小演員也參加了《中華五千年》電視欄目劇的拍攝。近日,他們結束了《聞雞起舞》和《西門豹》兩集故事的拍攝。
  •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將近四千年,口口相傳的古代文明史一千多年,合起來稱: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商鼎中華兒女,創造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從未斷絕,從古代一直傳到現在。他們祖祖輩輩,子孫萬代,生活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孕育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在這塊土地上,以漢族為主,融合了在這塊土地上共同生活的各個民族,組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共同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
  • 彩陶中華丨五千年前中華大地上第一次文化大整合
    掃碼觀看「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網上展覽▲,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重要指示要求,推動學術成果創新性轉化,陝西歷史博物館聯合全國16省、市、自治區36家文博單位,精選了245件(組)彩陶,共同舉辦了「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
  • 良渚遺址入編國家統編歷史教科書 向世界重宣中華五千年文明
    良渚遺址入編國家統編教科書 近日,隨著全國中小學新學期的相繼開學,新啟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上,對良渚遺址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以整整一頁的篇幅進行詳細闡述,並附錄良渚古城遺址區劃圖。與此同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一數學》和普通高中《歷史》教材中,也都出現了良渚遺址的描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