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組建考古研究院 承擔中華五千年文明實證研究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掛牌成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中新網太原4月10日電 (記者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10日在山西太原文廟大成殿廣場掛牌成立,組建後的考古院將承擔中華五千年文明實證、黃河文化、「一帶一路」考古等重點課題研究。

新成立的山西省考古研究(山西考古博物館)院整合了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民俗博物館,主要職責任務是負責山西省地下文物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保護和研究工作,承擔中華五千年文明實證、黃河文化、「一帶一路」考古重點課題研究等。

組建後的考古院內設古人類研究所、華夏文明研究所、晉文化研究所、民族融合研究所4個核心學術研究部門,探索山西在東亞地區古人類起源與演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山西在農業起源、文明起源及早期國家形成中的歷史地位,探索夏商王朝資源控制與國家政權鞏固關係模式以及晉在中華文化大一統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在目前已擁有冶金考古、植物考古、動物考古、食譜分析、材料分析等科技考古人才隊伍基礎上,考古院還將打造多學科考古學研究平臺,繼續健全學科門類方向,為形成綜合的、多樣的科技考古學實驗室奠定基礎。

依託太原文廟展陳空間、山西出土文物資源和已有的考古學科研團隊和研究成果,山西考古博物館也應運而生。未來,博物館將深度展示山西史前及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向社會公眾科學傳播考古學知識,講好黃河文化孕育下的歷史文脈精神,講好出土文物背後所反映的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藝術等內涵。

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勘察組,近70年來,發掘百餘處重要的古代遺址和萬餘座古代墓葬、搶救保護珍貴文物數以萬計,為解決人類起源、農業起源、中華文明探源、夏商周斷代工程、山西區域文化研究與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等研究課題提供了大批珍貴實物資料。

原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前身是原山西省博物館,從1919年閻錫山在文廟成立山西省教育圖書博物館開始,太原文廟就成為全省圍繞文物博物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2003年山西省民俗博物館成立,在弘揚儒學精神、展示山西民俗文化等方面成果突出。(完)

相關焦點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掛牌成立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整合了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兩家單位和相關職責,今後將負責全省地下文物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保護和研究工作,承擔中華五千年文明實證、黃河文化、「一帶一路」考古重點課題研究等。
  • 山西太原文廟:舒展中華文明畫卷
    雖然地處市中心,但整個文廟肅穆靜謐,展示著山西古建的傳奇與魅力。這裡連續舉行多年的「祭孔大典」,更是為儒學創新性現代化傳播做出了有益探索。如今,在新時代新使命的背景下,文廟又承載起山西考古人的冀望,通過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展示山西歷史文明,舒展中華文明畫卷。
  • 考古實證!中華文明真有「上下五千年」
    原標題:考古實證!中華文明真有「上下五千年」 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介紹「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新華社北京5月28日電(記者施雨岑王思北)在28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有關情況。
  • 考古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填補世界文明史空白
    重大科研項目「探源工程」成果發布——考古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探源工程負責人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以考古調查和發掘實例來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浙江餘杭良渚遺址修建於大約5000年前,古人在修建之前先修了一個長3.5公裡、寬十幾米的巨型水壩。他表示,經考古勘測,該遺址目前發現最大規模的城址總工程量,初步估算是1200萬立方米,這樣的工程量如果動用1萬個勞動力也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
  • 考古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非神話 良渚文化為重要證據
    」研究成果,探源研究通過對眾多遺址開展的大規模考古研究,以豐富的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2001年正式提出 考古實證5000年文明「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正式提出,期間通過對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等眾多遺址開展大規模考古發掘,以豐富的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良渚遺址是最好的實證
    昨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發布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探源工程研究團隊以考古資料證實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調查發掘為獲取相關資料的主要手段,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採取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大科研項目。
  • 加強考古調查研究 實證中華文明脈絡
    加強考古調查研究 實證中華文明脈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在我省文物系統引起熱烈反響 恢復窄屏
  • 「五千年中華文明」得到了實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良渚、陶寺...
    新華社發(資料圖片)       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發端於何時何處?延綿不絕的5000年傳承,經歷過怎樣的起承轉合?這些牽繫根脈的問題,曾讓一代代學者兀兀窮年、接續探索。
  • 加強考古調查研究 實證中華文明脈絡
    陝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考古資源大省。省文物局始終堅持「考古發掘是基礎,科技保護是核心,陳列展示是手段,服務社會是目的」的工作原則,加強考古工作力度,支持考古學科建設。多年來,陝西考古人為研究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國家起源和周秦漢唐文明發展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實物資料,取得了許多重大的學術研究成果。羅文利表示,國家使命,陝西擔當。
  • 文物古建大省,硬核操作:山西考古博物館成立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成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系由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民俗博物館整合而來。山西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也是中國的文物大省。新組建的山西考古院將承擔中華五千年文明實證、黃河文化、「一帶一路」考古等重點課題研究。
  • 山西師範大學建立「中華早期文明研究院」!
    1月6日,山西師範大學「中華早期文明研究院」掛牌儀式暨中華早期文明研究院發展論壇開幕式在第一會議室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田建文、吉琨璋應邀參加會議。校黨委書記張曉永出席會議並致辭,校長楊軍、副校長車文明共同為「中華早期文明研究院」揭牌。
  • 讓「三晉文物活起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與考古博物館掛牌
    4月1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太原文廟大成殿廣場掛牌成立。新組建的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整合了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民俗博物館2家單位。院館合一將完整從考古發掘到研究解讀,再到展覽宣教的鏈條,「讓文物活起來」。
  • 為什麼說良渚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
    從「文明曙光」到「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如果從1936年施昕更發掘浙江餘杭良渚遺址算起,今年正是良渚文化發現80周年。在20年前,人們對良渚文化是否進入文明時代尚猶豫不決,如石興邦在紀念良渚文化發現6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上做總結時概括為曙光論、文明形成論、未定論。
  • 考古實證中華文明有5000年
    昨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已取得重大進展,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探源工程考古發掘四大遺址探源工程負責人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介紹,探源工程實施的十幾年裡,研究團隊在幾個重要的、距今5500-3500年的都邑性遺址開展了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包括浙江餘杭良渚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 考古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良渚遺址非一地人力可修建
    揭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 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遊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 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 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 遙望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絢麗日出
    考古學界推斷,這一重大發現不僅把中華古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展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而且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33年後,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斷深入,以及黃河中上遊、東南沿海、江漢平原及遼西等地考古成果頻出,尤其是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後,五千年前中華大地「滿天星鬥」的文明盛景已越來越清晰。
  • 考古資料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 學者提出界定文明的「中國標準」
    歷時15年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今天(28日)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向中外媒體發布成果。探源工程研究團隊認為,距今約5300年,中國各地區已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形成了「文明叢林」。這些新的考古成果將更新進中國的初中歷史教科書中。而根據中國歷史的特點,中國的考古學家們也提出了與西方不同的界定文明的標準。
  • 實證五千年,良渚文化考古珍聞
    良渚文化考古,起始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前後進行了八十多年,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新發現,這些「碎片」拼接、組合成一個科學縝密的證據鏈,使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有了實證。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內設考古組。同年10月派董作賓到河南安陽小屯村進行調查和試掘。這是中國學術機構獨立進行科學發掘的開端,標誌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安陽小屯村,即著名的殷墟所在。殷墟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將中華文明史的實證上溯到三千多年前。
  •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據悉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全世界都關注到了這片史前文明聖地,緊接著,以考古為特色的遺址公園向公眾正式開園。「與一般的公園不同,良渚遺址公園是以考古為特色的公園,今後很長一個時期內仍將持續開展的良渚古城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這將是參觀者理解古城遺址豐富內涵和遺產價值的重要窗口。」
  • 黃河考古研究院成立 立足中華文明根系研究
    新華社鄭州7月19日電(雙瑞、王真)由河南省文物局和鄭州大學共建的黃河考古研究院18日在鄭州成立。該研究院將圍繞史前重要遺址材料,推進中華文明根系和起源研究,探索早期國家起源以及古代社會治理體系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