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導報·新福建客戶端9月27日訊(記者 陳成沛 文/圖)「我今天特別帶了父親的照片,就放在主祭臺鮮花下面,就是要告訴天上的他,我今天很高興能夠來到廈門參加黃氏宗親的祭祖活動,讓他也感受到兩岸有這麼多黃氏宗親在一起祭祖,我們沒有忘本!」臺胞黃毓勉26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感性地說。

當天,「2020年海峽兩岸宗親中秋祭祖暨文化交流聯誼活動」在廈門江夏堂舉行,海峽兩岸150多名黃氏宗親齊聚江夏堂主祠,共同祭祀先祖,研討交流江夏文化。
古代黃姓望族居住在江夏郡(府址在今湖北省雲夢縣),「江夏堂」因此成為流傳最廣的一個黃姓堂號。而位於廈門思明區的江夏堂始建於1910年,落成於1918年,是清朝光緒六年武狀元黃培松奉旨興建的黃氏大宗祠。

廈門江夏堂會長黃偉煌介紹,廈門江夏堂過去曾經是大陸尤其是閩南鄉親「過臺灣」、「下南洋」的出發地,所以在海內外黃姓子孫的觀念裡,廈門江夏堂就是他們共同的「家」。如今,這裡又成為臺灣地區和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各國的族人後裔回大陸尋根訪祖首選的落腳點。
記者了解到,此前每年都有上千名來自兩岸的黃氏宗親前來江夏堂祭祖,尤其中秋的聯合祭祖更是持續多年的傳統,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規模有所縮小,但是仍有近20位來自臺中、臺北、高雄、金門等臺灣各地的臺胞代表前來共襄盛舉。
第二次參加江夏堂中秋祭祖活動的臺胞黃啟璋用「非常感動」來形容自己的心情。他說兩岸同宗同源,都有中秋祭祖的習俗,而廈門跟臺灣的祭祖流程幾乎一模一樣,兩岸宗親相聚在一起多交流多往來,才會越走越親。

為此,當天除了宗親祭祖儀式,還舉辦了廈門傳統中秋博餅活動,以及江夏文化論壇。主辦方希望藉由廈門江夏堂的宗親文化加強兩岸、海外宗親的情感聯絡,強化同宗同根血脈相連的親情認同,並希望江夏堂注重孝道、精忠為國的家風家訓,能一代一代地傳承發揚下去。
正如黃毓勉所說,「我們本來就是兩岸一家親。我也會告訴我的孩子,告訴我的孫子,告訴我後代的子子孫孫,我們姓黃,我們都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