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廈門,大廈之門!
不知道是哪位人士、什麼時候給廈門下的上述定義,卻知道2017年對於這個「大廈之門」,絕對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年。
直至近日進入廈門,行走在這片多彩的土地上,更知道:作為中心城區的思明,竟是一個難以忽略的所在。
據有關史料,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授命興築廈門城,始有廈門之名。清初,鄭成功據廈門,以廈門為反清復臺基地,設思明州。民國元年,改設思明縣。1933年先改為思明市,後改為廈門市。
所以,有人說,讀懂了思明,也就讀懂了廈門。
所以,從現在起,我們將進入思明,在相關部門和人士的帶領下,沿著一個個片區、一條條街道、一座座建築,去發現、追蹤、展示沉澱其間的一個個故事、一條條脈絡、一座座航標,並形成系列報導,期待以微薄之力,讓更多的人讀懂思明、讀懂廈門、讀懂中國。
【讀懂思明之六】鼓浪嶼:一位臺灣收藏家和他的「百年鼓浪嶼」
廈門網訊 據新華網福州4月3日電(王雄)有人說,廈門鼓浪嶼的每個海浪潮汐下,都深埋著一段令人回味的歷史,而這段歷史的軌跡銘刻在鼓浪嶼的每條街道、每棟建築、每個院落、甚至每間窗戶上。如何保留鼓浪嶼的歷史與文化?來自臺灣的洪明章做了一件「大事」:他在鼓浪嶼福建路62號建起了一座「百年鼓浪嶼」博物館,那些飽含歲月氣息的老物件記載著這座小島的獨特經歷,展現了鼓浪嶼風光之外的另一種美。
洪明章是臺灣屏東人,原本在臺灣從事旅遊業,2000年來到廈門後,就一發而不可收拾地喜歡上了鼓浪嶼。現在,他在鼓浪嶼開辦了3家私人博物館,展示自己從廢棄舊物、故紙堆裡淘來的文物。其中,洪明章覺得自己這輩子幹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成立了「百年鼓浪嶼」博物館。
「百年鼓浪嶼」博物館入口
「翻開鼓浪嶼的歷史篇章,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便是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的經歷。」洪明章說,這是鼓浪嶼無法抹滅的沉痛記憶,但另一方面,那個特殊的年代也造就了鼓浪嶼的繁華和諸多傳奇,「百年鼓浪嶼」博物館的收藏再現了昔日的輝煌與滄桑。
英國領事館牌、西醫種牛痘、鼓浪嶼水上運動……記者在「百年鼓浪嶼」博物館參觀時,仿佛穿越回100多年前的鼓浪嶼。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館內藏有上萬件與鼓浪嶼有關的老物件,這些展品按類別分區,有領事館區、瓷器區、僑批區、鼓浪嶼商業區、洋人臥室、洋人俱樂部、照相館、鼓浪嶼名人區、鼓浪嶼文教史區、鼓浪嶼宗教區等等。
「鼓浪嶼在當時就已馳名中外,而且商業十分發達。」洪明章指著館內珍藏的一張「永可成百貨商店廣告單」告訴記者,廈門百貨業是在被迫開闢為通商口岸之後發展起來的,「永可成」開辦之時,廈門百貨市場已日漸繁榮,競爭強烈,為招徠客人,他們非常注重廣告,廣告宣傳用品都製作得非常美觀。彼時,鼓浪嶼已淪為「萬國租界」,島上洋人眾多,「永可成」廣告單除了中文的店名和地址外,還印有花卉等圖案,並且有「永可成」及「鼓浪嶼」的英文寫法。
「百年鼓浪嶼」博物館展示的永可成百貨商店廣告單
「鼓浪嶼吸引了五湖四海的遊客,但很多人只知其風景之美,而不知其歷史之美。」洪明章說,鼓浪嶼是中國古代海洋文化和近代中西交流的標本,是中國步入近代化歷程的縮影,本土文化、租界文化、華僑文化在這裡匯聚包容,如果把這些歷史文化的因素忽略,那就太可惜了。而這,正是洪明章開辦「百年鼓浪嶼」博物館的初衷。談到華僑文化,「百年鼓浪嶼」博物館當然不會落下對當年鼓浪嶼僑批局所代理僑批的收集。據介紹,「批」在閩南語裡就是「信」的意思,僑批就是從外國寄回的信。
「其實,說僑批是信,那還不夠確切,它還兼具信和匯款單的功能。」說起僑批,洪明章娓娓道來,他隨手拿一張寫著「慈母親大人啟,外附國銀壹拾大元」字樣的僑批告訴記者,「從這張僑批可以看出,這不僅是一份家書,也是一張匯款單,一位海外華僑的孝心表露無遺。」
鼓浪嶼老物件——僑批
「如果沒有人把這些珍貴文物保存下來,或將永遠消失。」洪明章說,他是閩台歷史文化愛好者,經常在臺灣、廈門、泉州以及閩粵贛的舊貨市場和鄉鎮農村「淘寶」,時間久了,收購破爛的小攤小販買到舊物,也都懂得上門賣給他。多年來,其收藏品已達幾十萬件。
更難能可貴的是,洪明章還把自己在搜集文物過程中了解到的史料細細記錄下來,編撰了《百年鼓浪嶼》一書,圖文並茂,史料詳實,為讀者重現了那些消失的歲月。如今,洪明章主編的鼓浪嶼相關書籍、地圖、明信片等文化旅遊產品,也通過鼓浪嶼各商家門店,一件件被上島的遊客買走,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嶼遙對著臺灣島,臺灣是我家鄉……」洪明章說,一曲《鼓浪嶼之波》,海峽兩岸家喻戶曉,閩臺之間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他願意做一名閩臺文化的深耕者,留住城市記憶,讓歷史「活」起來。
鼓浪嶼老物件——早期租界使用的留聲機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