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18日報導 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於4月15日如約而至,不僅各種老片新作「應接不暇」,各類電影論壇也熱火朝天地舉行著。
16日下午,六位中外電影人齊聚北影節中外電影合作論壇,聊一聊合拍電影的市場如何兼顧中外以及跨文化創作該如何進行。在中外合拍片熱度高漲的今天,它的正確打開方式到底是怎樣的?
「真情實感」才是合拍片「語言密碼」
《末代皇帝》中國大陸發行的加長版藍光封面
從1987年的《末代皇帝》到2017年的《英倫對決》,近20年來,觀眾對中外合拍片的概念並不陌生。中國特色與外國元素的融合、碰撞,中外合拍電影讓觀眾大飽眼福。無論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抑或是異國文化傳播到中國,其間湧現出的優秀電影作品不勝枚舉。
近幾年來,《摔跤吧!爸爸》等印度電影似乎得到了中國市場的極大認可。不僅如此,印度在國際電影世界取得的成就也有目共睹。印度電影的成功並不代表著非英語電影在世界範圍內影響逐漸擴大,其實,以英語為對白的電影還是主流。
索尼哥倫比亞國際發行總經理史蒂芬·奧戴爾對此表示,發行電影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金科玉律,合拍電影的演員陣容以及劇本故事,要適應當地情況,慢慢來。如同培養明星不能一蹴而就,合拍片中民族元素的添加也需要循序漸進。
即使是對同一文化元素,中外市場的熱情有時也大相逕庭。過去幾十年間,功夫作為代表性的中國元素,得到了外國觀眾的愛戴。誰不想像李小龍和成龍一樣酷呢?但有趣的是,功夫片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卻與外國市場截然不同,中國人並沒有像外國人一樣對功夫片那麼感冒。這引發了史蒂芬的思考:除了功夫片,中國元素的呈現還有沒有其他方式?
無論是當前仍被英語對白電影佔據主流的模式,還是更多中國元素的呈現模式,也許都說明了文化基因的市場注入需要時間。
面對這樣「慢慢來」的現狀,作為製作、發行方有什麼經驗和秘訣呢?
「任何的電影,只要是好電影就是由用心和負責任的人做的。」在談到歐洲的合拍片創作,歐洲製片人俱樂部的副主席約翰尼斯·雷克森引用了王家衛導演在北影節的致辭來表明自己的觀點:真情實感才能打動觀眾。電影終究是關於人心人性的藝術,加強文化的軟對話,打動人心,才是中外合拍片關鍵的「語言密碼」。
史蒂芬也表示,和陌生人一起在電影院裡產生相似的感受,這樣的難忘經歷是他渴望複製的體驗。
約翰尼斯·雷克森、史蒂芬·奧戴爾和王中磊(從左至右)
動畫片或成最佳切入口
做電影20年的華誼兄弟CEO王中磊,作為論壇中唯一的中國嘉賓,有著他獨到的眼光。王中磊認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回顧近幾年的中國電影市場,合拍片不斷締造著票房神話:張藝謀導演的《長城》獲得11億元票房,2018年3月23日上映的《環太平洋2:雷霆再起》,首周票房破4億元。或許,中外合拍片的合作絕不僅僅是中國單方向的需求,是時候讓歐美的電影製作方想想如何和中國合作了。
真正意義上的中外合作應該從發行前端開始考慮。王中磊表示,中外合拍片的創作不應該僅限於投資和內容創作,要建立合作發行觀。尤其在全球發行網絡建構的今天,只有起步於發行端的合拍片,才有機會變成一個叱吒全球市場的電影。例如,《環太平洋2:雷霆再起》項目製作初期一度被擱置,但由於中國公司的介入投資才得以順利開拍,《長城》是中外電影人的創作理念激烈碰撞的成果。在王中磊看來,中外合拍片並不是簡單的資源整合,歐美的專業人士應該從一開始就加入中國人的思考。
中外合拍片的製作,動畫片是一個很有優勢的方向。隨著如今的電影技術發展,僅用很小一部分預算就可以解決動畫片的語言問題:讓動畫人物的口型說當地的語言:在中國放映時說漢語,在法國放映時講法語。動畫片這樣的技術優勢,可以在一定層面上減少在創意之初的文化阻礙。文化元素的注入需要過程,或許動畫片是一個有利的切入口。
史蒂芬說,將中國故事與好萊塢動畫結合的《功夫熊貓》系列就是中外合拍動畫片的經典成功案例。現在大家都開始嘗試把外語片和動畫片「拉到一起」,中國擁有一個巨大的市場,史蒂芬相信從動畫這個角度出發,中國可以取得很大突破。
《尋夢環遊記》中文版電影海報
讓觀眾產生「共情」的故事是克服文化差異的關鍵
對於中外合拍片來說,如何兼顧更大的市場也許是出品、製作、發行方需要考慮的問題,但跨文化的創作重任實實在在地落在了主創團隊的肩上。中外合拍片是一個複雜的跨文化聯合創作產品,對於導演們來說,講故事並非易事。
巨大的文化差異仍然是合拍片難以跨越的門檻。
好萊塢知名導演雷尼·哈林認為,一部合拍片成功的關鍵是「誠懇地講故事」,而並不是賺一大筆錢。觀眾的文化差異和不同品味都是導演們需要考慮的問題。單純把西方演員引入中國影片,這種文化融合併不完美。
同為好萊塢著名導演的羅伯·明可夫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證明了這種文化阻礙:一個好萊塢劇本經過反覆翻譯、修改再翻譯以後,原創性降低、細節減少,已經失去了原有的風格,甚至只有重看第一版英語劇本才明白故事的來龍去脈。因此,羅伯認為,語言在合拍片中非常重要。
俄羅斯導演費多爾·邦達爾丘克也在他的創作過程中發現了俄語電影面臨的挑戰。
要解決文化融合的限制和阻礙並不簡單,對於如何在中外合拍片中避免這個問題,三位導演各執己見。費多爾提出了在劇本創作時期就添加中國角色的方法;雷尼認為雙語的編劇創作也不可或缺;羅伯認為國際觀眾缺少中國經歷,對中國理解能力有限,在影片中對觀眾進行「教育」是很重要的。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作為一部具有濃鬱墨西哥風格的好萊塢電影,《尋夢環遊記》在國際市場大獲全勝。它的成功經驗能否被複製?這個答案並不確定,但其讓不同背景的觀眾都產生「共情」的能力,才是中外合拍片需要借鑑的重點。
雷尼·哈林舉例稱,除《尋夢環遊記》外,好萊塢電影《神奇女俠》在中國市場也非常受歡迎,這是因為「共同為女性爭取權利」的觀念被有效傳達。他說,我們要在中外合拍片中找到「文化的共鳴性」,也就是文化上面「點石成金」的東西。
費多爾認為,技術固然重要,但能讓觀眾打動的還是「故事,故事,故事」。
20年前就來過中國的羅伯·明可夫也強調了故事的重要性。當我們討論電影的時候,真正重要的是電影當中的人,是不同文化人的內心共鳴,以及電影故事是否具備這種共通的價值。他還指出,和中國人合拍電影,一定要和中國人合作融洽才行。
《神奇女俠》劇照
年輕人是未來中外合拍片的主力軍
參加論壇的嘉賓們表示,如今,有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選擇到歐美去學習電影創作,無論他們選擇回國或是繼續留在西方創作電影,年輕人都是未來中外合拍片的主力軍。如今的電影創作,主創團隊越來越年輕化。
王中磊提到年輕導演趙婷執導的電影《騎士》,該片獲得第70屆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最高獎「藝術電影獎」。這部為趙婷帶來各項榮譽的影片僅僅耗資8萬美元(約合502176元人民幣——本網注)的低成本。可以說,機會對每個年輕人都是均等的,但是它只給有準備的人。
年輕化的語言,動人的故事,共情的文化,也許這就是中外合拍片的未來。而這樣的未來,或許就在不遠處,被我們和世界所期待著。(文/孫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