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曾國藩的治學有術,治學讀書需發奮自立,增長學識需身體力行

2020-12-14 養成教育知識分享驛站

道光22年,曾國藩寫了一封家書《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闡述了自己的治學觀點,治學讀書需發奮自立,增長學識需身體力行!

古人講究治學有術,《小戴禮記、小宋禮記》有這樣的論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說得很明確,治學需要把握:

1、博學:廣泛涉獵,開拓眼界!

2、審問:能夠提出有針對性地問題。

3、慎思:找到自己的認知盲點,更全面的思考。

4、明辨:擁有自己的判斷,保持頭腦的清醒。

5、篤行:知識和思考要在行動中驗證,創業者要不斷的糾正自己的錯誤認知。

曾國藩的成就和他的治學有術是分不開的,可是他的成功幾乎不可複製。人生在世,自當縱橫天下!治學首要是立志,給自己一個目標,激勵自己的求知慾望。曾國藩的家族勢力可以傾覆天下,可是因此他的家族子弟也被政治對手殘酷打壓,很難在仕途伸展,科舉就是一道天塹!因此四弟抱怨命運不好,曾國藩卻看到了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建設治學有術的家族文化,提出了更具體的治學精神,這是一種曾氏的務實之道,「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迴避虛浮,專注踏實。為自己的學識增長打下紮實的基礎。

在這裡他提出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學習和創業的關係怎樣處理?曾國藩認為事業是打下來的,增長學識需身體力行!如果不把學習的內容落實到行動上,那就是虛浮不實際的。一個成功者最基本的治學態度,就是學以致用!其實,翻開曾國藩的人生履歷,我們可以看到危機四伏,他的腳步如履薄冰。但是,他一直堅守內心的執著,治學讀書需發奮自立,增長學識需身體力行。曾國藩看到了更遠的將來,用一封封家書,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養成教育經驗。也是他對歷史文化的最大貢獻。

相關焦點

  • 曾國藩:讀書治學,有志有識有恆
    正是這樣的孜孜不倦,他才積累了可堪「匡時救世」「肩任天下大事」的淵博學識和豐富經驗。曾國藩終其一生,以讀書自娛,對讀書人的了解可謂概莫能逾。他在給弟弟的書信中對讀書人應具備的最基本品行做了這樣的概括,他說:「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 曾國藩:讀書治學,有志有識有恆
    曾國藩一生問學不輟,不管是在京任翰林、侍郎的閒職期間,還是在寸心憂灼的戎馬之時,他始終能讀書談學如平時。正是這樣的孜孜不倦,他才積累了可堪「匡時救世」「肩任天下大事」的淵博學識和豐富經驗。曾國藩終其一生,以讀書自娛,對讀書人的了解可謂概莫能逾。
  • 曾國藩:讀書治學,貴在得法
    曾國藩在學問和事業上的成就,既體現出其做人的品行、態度和膽識,也體現出其做事的眼光、方法和路徑。在家書中,曾國藩曾多次強調讀書治學之道,這既是曾國藩治學經驗的具體總結,也是曾國藩讀書治學之道的生動示範,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曾國藩:讀書治學,貴在得法
    曾國藩在學問和事業上的成就,既體現出其做人的品行、態度和膽識,也體現出其做事的眼光、方法和路徑。在家書中,曾國藩曾多次強調讀書治學之道,這既是曾國藩治學經驗的具體總結,也是曾國藩讀書治學之道的生動示範,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曾國藩:讀書治學,修德、明理、得道
    曾國藩在家書中特別注重讀書治學,希望兄弟子侄通過讀書治學修養德行、明白事理、悟得做人做事之道、參透人生大道。為了讓其子曾紀澤更好地理解看和讀的異同,曾國藩通過富家居積、兵家戰爭等具體事例來進行說明,他說:「譬之富家居積,看書則在外貿易,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家慎守,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爭,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土宇者也,讀書則深溝堅壘,得地能守者也。看書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讀書與『無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廢。」由此可知,看書與讀書還是有實質區別的。
  • 曾國藩:讀書治學,修德、明理、得道
    曾國藩在家書中特別注重讀書治學,希望兄弟子侄通過讀書治學修養德行、明白事理、悟得做人做事之道、參透人生大道。為了讓其子曾紀澤更好地理解看和讀的異同,曾國藩通過富家居積、兵家戰爭等具體事例來進行說明,他說:「譬之富家居積,看書則在外貿易,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家慎守,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爭,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土宇者也,讀書則深溝堅壘,得地能守者也。看書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讀書與『無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廢。」由此可知,看書與讀書還是有實質區別的。
  • 曾國藩:讀書治學有四個要訣,學會受益
    曾國藩(1811—1872年),諡號「文正」,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中國近代史上極有影響力的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文學家。曾國藩曾給家人寫過眾多家書,其中蘊含的治學之道,至今依然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鑑性。
  • 曾國藩:治學如烹肉須猛火煮慢火溫,治學如掘井要掘井及泉
    讀《曾國藩家書》,其中有一篇為《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這是《曾國藩全集》中收錄的第一封寫給弟弟的信。  曾國藩在信中流露出濃濃的兄弟之情,表達出了極大的責任心和渴望各位兄弟成長成才的殷切期盼。  信中,曾國藩對治學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其中有幾點值得我們思考,對我們的學習也有極大的幫助。
  • 顏之推:讀書治學,有八字要訣
    他勤於讀書,善於治學,其讀書治學思想主要體現在《顏氏家訓·勉學》篇中。今梳理《顏氏家訓·勉學》篇的文本內容,概括其讀書治學之道主要為八個字:勤篤、切磋、博學、務實。這八個字的讀書要訣,對我們今天的讀書治學仍有重要的借鑑價值。
  • 張伯行:讀書治學,立志為始,躬行體會
    《困學錄集粹》是張伯行平時讀書治學的心得筆記,因其自認為「稟質中下」「讀書輒忘不能使常著於胸中」,故而「隨時所閱,凡可以檢束身心、涵養德性者,從而筆之,以自省察」,遂成此書。張伯行參照《薛文清公讀書錄》《胡敬齋先生居業錄》兩書的風格,取「餘之於學,亦既困矣」自我調侃之語中的「困學」二字,以表「困極而通」自勉之意,將之命名為《困學錄集粹》,書中提出了一些關於讀書治學的獨到見解。
  • 古人的讀書與為學治學有哪些講究和門道 古人的治學修身之道
    古人的讀書與為學治學有哪些講究和門道 古人的治學修身之道時間:2016-04-12 14:01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人的讀書與為學治學有哪些講究和門道 古人的治學修身之道 古人讀書,五六歲以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開蒙,識字寫字。
  • 《曾國藩治學方法》:從個人修養和待人接物,解讀曾國藩的大智慧
    其實,提起成功學,中國有曾國藩,外國有富蘭克林。只要看一遍這倆人的傳記,就能當成功學的老師了。國人推崇曾國藩,因為他資質平平,但是靠著笨功夫,一步一步,從一個無名小卒,走到了比較高的地位。聽起來,就很鼓勵人。然而,一個書生,能夠帶兵打仗,僅僅有笨功夫,是遠遠不夠的。他是具有大智慧,大能量的人。
  • 曾國藩:讀書要做到有志、有識、有恆
    讀《曾國藩家書》,其中有一篇《致諸弟·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這是曾國藩教弟弟們讀書的一封信件。作為一代鴻儒,曾國藩自己十分熱愛讀書,同時也不遺餘力地教導諸弟和子侄們讀書學習。在這封信中,他闡述了自己關於讀書治學的思想,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
  • 郭愛君教授:讀書與治學——追尋人生的意義|治學大家談
    我一直閱讀欄目中「大專家、博學之人」所發表的文字,學習他們的治學心得,分析他們的討論視角,收穫他們極具指導性啟迪性的建議。作為「眾人」「大伙兒」中的一份子,我還是願意分享讀書體會的。我以為,讀書也好,治學也罷,其終極目的在於追尋人生的意義。
  • 郭愛君教授:讀書與治學——追尋人生的意義 | 治學大家談
    對於專業人士來說,治學是常態,讀書也是常態,讀書是治學的基礎,治學是讀書的追求。在學科分立的今天,專業人士研究高深學問,以創新專門知識、傳播專門智慧為己任。只不過,治學人士所讀之書,大都以與自己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有關的書為優先選擇。
  • 魏宏遠教授:心量廣大,以成治學之大|治學大家談
    讀書窮理,改變自己的氣度、格局和境界,然後才能影響別人。治學達到一定程度,已不再是知識的累積、專業技術的圓熟,而是人格境界的提升,也就是從「專家」到「大家」,提升人格境界才是第一要務,沈德潛說「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就是這個道理。欲成「治學之大」,首先要心量廣大。心量多大才算廣大?依據陸九淵的說法,「四方上下為宇,往古來今為宙。
  • 西岸書齋 | 《季羨林談讀書治學》——季羨林談陳寅恪的治學方法
    西岸書齋 | 《季羨林談讀書治學》——季羨林談陳寅恪的治學方法 2020-09-18 16:3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隸書新作•治學讀書聯句(每日一品第926期)
    我書寫的這幅對聯「治學莫蜻蜓點水,讀書需蜜蜂貪花」,意思是告誡人們,治學必須嚴謹紮實,踏踏實實,絕不能像蜻蜓點水那樣淺嘗輒止;讀書更要勤勤懇懇,像蜜蜂採集花粉花蜜一樣,採得越多越好,讀得越多學問越深。 值得指出的是,這副對聯是經我修改過的。原聯的下聯為「讀書需蝴蝶貪花」。我覺得在此處用「蝴蝶貪花」來形容勤奮的學子並不妥當。
  • 昔文今覽——讀書治學有三品
    讀書治學有三品。讀而批判者為上品,讀而會通者為中品,讀而聽從者為下品。自古而來,凡讀書治學之人不出此三品。惟讀而聽從者多,讀而會通者少,讀而批判者稀。讀書有知,進而思之,思之有辯,進而求真。《易·繫辭》:「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 《曾文正公家書》中蘊含的治學之道
    曾國藩與家人書信之中,常談及自己讀書學問的方法,歸而結之可謂靜、敬、滌、恆四字:治學首必以「靜」,一生誠奉「敬」字,反思改過求新是為「滌」,落實行動貴有「恆」。曾國藩畢生追求學問上進,作為儒家精神的踐行者,曾國藩把「靜、敬、滌、恆」發展到了極致。治學首必以「靜」靜以正位凝命,如鼎之鎮,這是為學的必備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