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國內上檔次的百貨商店都能見到來自日本、義大利、英國、德國瓷器,外國瓷跑到瓷器的故鄉來叫板、爭奪中國的消費者了。我們的出口瓷因接了人家的訂單,在設計製作上也十分精美,但國內市場上供普通家庭消費的日用瓷與進口瓷相比,存在不少差距。中國的日用陶瓷出口以價格低廉、做工精細而受到國外的客戶的青睞。然而,我們的陶瓷主要以中低檔瓷為主,利潤不高。雖然在吸水率、熱穩定性方面不輸對手,但是在鉛、鎘等指標上面卻不如國外企業控制的好。接下來將從五個方面分析中外日用陶瓷的差距:
差距一:設計上「精美上不去、樸拙不到家」。國際流行的日用瓷要麼走精美之路,美輪美奐、找不到一絲缺憾;要麼走天然之路,講究天人合一,如日本瓷。與他們的產品相比,我們市場出售的國產瓷往往是個「半吊子」:洋不洋、土不土,沒自己特色。「半吊子」現象從根本上說是對中西文化精髓以及傳統與現代化的涵義沒吃透。英國的「皇家道爾頓」聞名天下,一說起知名國際陶瓷品牌,第一印象就它了。而德國的「羅森塔爾」、法國的「哈瓦龍」也是大名鼎鼎。而國內的品牌,能讓人叫出名字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在於我們品牌打造力度不夠,無法形成品牌效應,而且也沒有像歐洲品牌那樣具有較深的歷史文化背景。近年來經濟不景氣,不少企業低價出口,貼外國的品牌,雖然可以解決目前面臨的危機,但是長此以往,絕不是什麼好辦法。對中國陶瓷的發展和品牌的塑造毫無幫助。應該深刻認識到打造有國際影響力品牌的重要性。
差距二:製造上「工藝不夠精,質量不夠好」。舉個簡單例子,你買個日本碗,摸它底部是光滑如絲的。而你買個中國碗,十有八九底部粗糙不堪。就這點差別使中國瓷失去國際市場,也正在失去國內高端市場。文革期間,景德鎮曾為中南海燒過一套名叫「梅花歡喜滿天雪」的「主席用瓷」,其精美程度比起任何外國瓷都毫不遜色。而日本瓷生產就不太一樣,它一開始就具有樸實無華的意識,民眾生活中的親和、淡泊、閒適都用在瓷器的造型、製作上了;且日本國民對陶瓷的喜愛和審美意識品味早已經滲透到社會各階層,每個瓷窯燒制的民品都不會掉以輕心,對產品質素要求都追求極致完美。我國日用陶瓷品種少、器型單調,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簡單的日用瓷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除了實用之外,還希望能夠欣賞到瓷器的美麗彩繪。與外國陶瓷相比,我們遠遠比不上,在細節方面在迎合客戶方面做得還不夠,這也是中國陶瓷難以躋身高檔陶瓷的原因。
差距三:未擺脫「鍋碗瓢勺」概念。國外日用瓷完全擺脫「鍋碗瓢勺」概念,當作一種附加值很高的藝術品來經營、購買、收藏。在國外商店,日用瓷不單獨陳列,而與其它家具飾品一起出售。日用瓷範圍也從廚房延伸到起居室、臥室、廁所和園林。日本有家叫「陶瓷大庫房」的家居專賣店,聘請「住店設計師」負責從廚房到臥室的床單、桌布、衛生間漱口杯、肥皂碟設計。此時店裡所有商品都用這兩個色系,餐具也如此。這裡出售的日用瓷,很少在10美元以下的,雖說是瓷器,卻像藝術品一樣有保留價值。一些名牌時裝設計師也從專營服裝,轉向家居產品的多種經營。如大牌設計師拉爾夫.勞倫、凱文克萊爾的產品也已從服裝轉向香水、床上用品和日用瓷器上了。在中國,好像還沒有一家企業做這種一條龍服務的。
差距四:營銷手段落後。近年常聽到去海外展賣的中國瓷器廠家流落異國他鄉的消息,別說商品賣不出去,連回國的盤纏都沒了著落,讓人唏噓不已。我們的瓷器廠多是個體戶,缺乏大集團促銷的經濟實力。在國內也常看到這種情景,20-30個瓷器廠家包一場地,有在公園、有在展館內出售瓷器,跟耍猴一樣,一陣么喝後對觀者開個天價,一個花瓶成千上萬,遭眾人白眼後力馬降價到30-50元出售。消費者不是傻瓜,上萬元的日用瓷以中國目前的消費水平應算得上極品,它根本也不應該在地攤上出售。雖然我國在手工制陶方面的技術西方國家難比,然而我國在新技術上面的欠缺,造成了瓷在精美程度上的不足。大規模和高質量的機械化生產需要新的制陶工藝技術,這方面我國還是有點落後,需要繼續改進。
銷售人員一看圍觀者喝倒彩,立即捶胸頓足將手中瓷器當眾砸個粉碎,以表「寧為玉全、不為瓦碎」決心。實際上,如果是件精心製造的瓷器,誰舍的往地下扔?在國內表演苦肉計尚有市場,到了國外還跳大繩嚇唬人,又有誰吃這一套?今年年初,我曾去北京大鐘寺收藏品市場看到很好的景德鎮瓷器,生產廠家顯然已經意識到地攤式銷售方式不適合高檔日用瓷銷售,他們在那裡開辦了個門市,展出中國極品日用瓷。我的確見到了質量上乘的中國日用瓷,如果廠家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在海外也辦個門市,相必會有海外市場。從瓷器的使用能看出使用者的修養、品味、審美情趣、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正如一位藝術家說的:培養一個真正的藝術品受眾要比培養一個設計師難得多。而在中國形成一個日用瓷的消費群何不也是如此?
差距五:消費群培養不夠。中國消費意識,品味還非常差。現在中國家庭消費水平雖然有了很大提高,大家買房子後都要大張旗鼓裝修一番。可你到許多「金碧輝煌」的家庭做客,主人招待你的茶具、咖啡具、餐具讓你大跌眼鏡:不是拿出帶塑料把的茶具,就讓你使用一次性口杯。這說明,許多家庭雖然富裕了,但真正懂得日用瓷的消費群體還沒形成。歐洲的陶藝產業,較偏向於實用性,同時也與繪畫、雕刻、建築一樣,注重作品的雕塑與裝飾效果,尤其在產業革命後,歐洲各國的工業、經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不僅克服人工製作的問題,也促進了更多元化的製作方式,尤其在德國包浩斯(Bauhaus)設計裡,強調藝術與工業的結合,講求造形的單純化、合理化,重視實用與美觀,使得歐洲陶藝出現了新的面貌;而目前受到80年代末期與90年代簡約風氣的影響,作品有偏向柔性、個人色彩的趨勢。
普通家庭使用的餐具更是五花八門,搪瓷製品,密胺製品、塑膠製品——真懷疑我們曾經是如此輝煌瓷器大國的子民。在國外的私人茶會和晚會上,稍有條件的家庭都有幾套精美茶具、咖啡具和餐具。喝紅茶用英國瓷,喝綠茶用日本瓷,喝義大利濃縮咖啡用義大利小咖啡杯,喝美式咖啡用「驢飲」大杯,喝果汁才用玻璃杯——這一切很少出錯,絕對不用一次性杯子招待客人,顯得很沒環保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