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鵬:焦作市北清中學,解決錢學森之問

2020-12-14 人物周刊

【導讀】「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可以說是困擾了國人多年的一大難題。北京大學博士、北清教育集團創始人朱鵬敢為人先,創建了「中國第一所解決錢學森之問的高級中學」——焦作市北清中學,並取得了「全省民辦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河南省民辦教育優質特色學校」等榮譽稱號。

近日,中國書畫家雜誌社社長史家治(中)參觀焦作市北清中學,並採訪了該校董事長、校長朱鵬(右)以及校長助理周建國(左)。

【人物檔案】朱鵬,男,北京大學博士,自主招生專家,北清教育集團創始人,中國品牌教育協會副會長,市人才交流協會會長,高考專家,「超前教育」與「超常教育」理論創始人,現任河南省焦作市北清中學董事長、校長。

從教至今,朱鵬同志堅持教育強國理念,力爭成為中國現代教育改良者。在他的帶領下,北清中學先後獲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求真教育實驗研究院實驗學校」、「全省民辦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河南省民辦教育優質特色學校」、「焦作市民辦教育質量一等獎」、焦作市「高中歷史名師工作室基地學校」、「焦作市文明校園」、「焦作市五四紅旗團支部」、「焦作市平安單位」、「焦作市雷鋒志願者單位」等多項榮譽榮譽稱號。

焦作市北清中學創建於2015年7月15日,創校之初,學校就定位於「中國第一所解決錢學森之問的高級中學」,以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等核心素養的學生為己任,根據大學選拔人才標準及世界對人才的定義,旨在培養有理想、敢擔當,有團隊合作精神,外語水平較高,善於利用信息學,具備批判性思維與學習能力,對未來充滿信心、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國際需要新型人才。

對於一所新創立的民辦高中來講,要長期面臨著一個問題,即生源質量。我校學生大部分基礎較差,只有很少一部分為中等偏上學生,在如此學情的基礎上,如何實現辦學理念的落地?如何解決學生學習習慣與學習興趣?如何培養他們學科核心素養?如何對拔尖生進行培養?如何平衡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如何實現高考成績的100%上本?

為此,我們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實踐性教學理論體系構建,通過大量論文的查閱與內部各科目討論,我們對高中實踐性教學理論進行了以下定義:「實踐性教學」——引進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以研發校本課程為核心,以培養學生興趣、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為基本,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與高考成績為目的,使學科問題生活化、情景化、社會化、實驗化和實踐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學校在實施「實踐性」教學方面,在地理、生物、物理、歷史、政治等科目,除了教師講授性實驗性教學,並通過教學參觀、教學實踐及社會實踐等方法,提升學生學科興趣與能力,真正實現「樂學」、「辯學」、「學以致用」。

實踐性教學的核心——先進的校本課程

我們有了實踐性教學的定義後,如何展開高中的各科目實踐性教學?這是一個核心問題。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研發或者尋找借鑑在高考知識體系範圍內的相關課程,通過大量調研後,我們決定選用美國主流高中理科教材——《科學發現者》,這套教材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引入。以生物校本課程為例,這套教材共分為上中下三本,用彩色紙張印刷,每一單元均有實驗設計、網絡實驗、迷你實驗、調查實驗、技能實驗等,學生在課堂中以小組合作為單元,以導學案為載體,所有人可以參與到每一節課的實驗性或實踐性課堂中,獲得動手的樂趣,獲得探索的樂趣,獲得思辨的樂趣,獲得發現的樂趣,獲得思考的樂趣,讓知識具有生命起來,讓創新思維貫穿課堂每一分鐘。

另外,我們在實驗室方面除了構建公用實驗室外,我們藉助於大學實驗室或虛擬實驗室,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獲取真知識,獲得真技能,通過微課題、微科研、科技創新大賽和學術論文等,校內導師與大學導師結合,並具備基礎科研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

作為文科類科目地理,我們同樣引入了校本課程——《地質學、環境與宇宙》,按照高考要求進行重新編排,探索實驗,科學交流,科學家的研究方法訓練,迷你實驗,技能實驗,教學實踐參觀及實物教學等。我們地理學科經常展開以太行山為基地的野外教學與考察,並作為河南省唯一一所高中建立有野外教學實踐基地的學校。

實踐性教學理論體系的構建與落實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扎紮實實建立在每一節上,每一次教學活動與教學實踐上,需要成熟的校本課程體系,需要教師的教學功底之外的科研功底,需要統籌新課(實驗性課堂)、複習課、習題課、教學參觀課等課型,它是一個動態的模型,需要不斷地填充、完善,最關鍵的是回歸到教育的本質與初心,這也是對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落實。

實踐性教學的目標——培養學生關鍵素養

不同的領導者,對於高中學校的辦學理念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與表述;但我認為,不論如何理解、如何表述,均應該基於「以人為本」的理念。

首先,每一個人都應該全面發展,並且具有全面發展的潛力。這就界定了學校的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教育的功能在於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在於發揮每一個學生的價值,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每一個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其次,從我國古代春秋時期孔孟之道倡導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到現代的美國學者在現代管理理論中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都強調了「人」的因素的重要性。「以人為本」成為一種更符合人性,更有效率的新型管理理論。「以人為本」的思想決定了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學校的教育和管理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和全體教職員工,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實行人本化教育和人本化管理,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民主管理機制,在管理運作中充分體現尊重師生人格,理解師生意向,激勵師生精神,提升師生素質,達到育人成才的目的。

我校注重培養學生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素養。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細化為要培養四種關鍵能力: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

1.認知能力,引導學生具備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學會學習、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的素養,養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合作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過集體生活,學會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遵守、履行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

3.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好奇心、想像力和創新思維,養成創新人格,激勵學生勇於探索、大膽嘗試、創新創造。

4.職業能力,引導學生適應社會需求,樹立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踐行知行合一,積極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

開展實踐性教學關鍵——重視科研發展

評價一個學校是否具備核心競爭力有一個關鍵指標,那就是一流名校的錄取率或者人數,我們在沒有頂尖生源的基礎上也積極探索。科研部是我校的一個核心部門,它承擔著很多的實踐性教學的研究。

(一)重視科研部建設。

我校科研部,以國家教育部近年大力倡導和推廣的自主招生政策為依據,以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和學術能力為目標,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進行一對一的學科專長培養,使學生達到「211」「985」等高等院校自主招生政策的要求,獲得升學考試中降分錄取的優惠,同時又為高等院校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科研能力過硬、學術水平不凡的優秀人才。

1.學校的科研部包括科學館和文史館:

科學館。科學館分為物理館、化學館和生物館三個實驗室。實驗室除了滿足學生基礎實驗要求外,還具備開展科研實驗的條件,滿足學生和教師科研的需要。

科學館由北京大學理學博士牽頭,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關注學科前沿,並讓學有餘力的同學親自參與到科學研究中去。

文史館。文史館由武漢大學中文系博士牽頭,注重培養學生在文學、歷史、哲學等方面學術能力的培養,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學術著作,形成學生自己的學術觀點,並為相關觀點文獻依據,最終形成學術文章,顯示學生的學科特長。

2.我校科研部工作主要從以下五方面進行:

基礎實驗。指導完成高中教學大綱中要求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實驗性教學。

科學研究。根據學生學科特長與興趣,讓學生關注學科前沿,為學生科研申請課題,指導學生進行科研能力的培養。並負責對接合作大學實驗室及相關課題組導師。

學術培養。通過實踐性教學的規範,引導學生形成學術研究的規範,指導學生進行學術研究。

合作交流。組織學生寒暑假到高等院校進行參觀,了解高校實驗室科研的流程,與高校教授進行交流。

自主招生。我校關注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培養學生的學科特長,以滿足高校自主招生的要求,為學生參加自主招生考試服務。

(二)重視三個小組建設

在科研部與實踐性教學課改中心的基礎上,學校成立了學科競賽小組、科技創新小組、人文社科小組。在高一的時候,根據學科表現我們對學生進行選擇,進行學科競賽培訓與科研創新訓練,實現高一學科競賽,高二科技創新大賽,高三學術論文,既提升了學生整體成績與科研能力,也為學生進入名校拓寬了渠道,為實現高中與大學的貫通打下了基礎。

(三)與國外大學形成合作

為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我校積極與國內外高校對接,為每一個具有學科特長、熱愛學術與具有創新思維能力的學生提供推薦與平臺,我們與美國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俄羅斯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大學、聖彼得堡理工大學、匈牙利羅蘭大學等。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支持各級各類學校建設智慧校園,綜合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技術探索未來教育教學新模式。學校在實踐性教學的基礎上,已經立項研發高中地理、歷史的VR實踐性課程,構建VR教室,讓學生在教室裡就可以實現實踐性教學,重構相關課程。尤其是人文地理方面,學生在教室帶上VR眼鏡就可以實地感受,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率。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實踐性教學基礎上的每一節課需要認真準備。

結語

在實踐性教學理論體系的帶動下,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教育教學水平顯著提升,教學成果收穫頗豐。實踐性教學理論體系構建需要更多的人來參與,因為它代表著未來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是真教育,是實現學生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培養的方法與途徑。今後,我們會繼續堅持培養「有理想、敢擔當,有團隊合作精神,外語水平較高,善於利用信息學,具備批判性思維與學習能力,對未來充滿信心、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國際需要新型人才,在實踐中創新,激發自身潛力,使師生的能力素質得到真正的提高。

轉自《中國人物年鑑先鋒校長志》2019

原標題:【中國人物·先鋒校長】朱鵬——開展實踐性教學,培育創新型人才

相關焦點

  • 「錢學森之問」:斯芬克斯的謎語?(圖)
    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聯合《新安晚報》給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及全國教育界發出一封公開信:讓我們直面「錢學森之問」!這讓「 錢學森之問」成為輿論的焦點。  20日下午,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圍繞公開信作了發言。
  • 從錢學森身上尋求「錢學森之問」(二)
    採訪中,不同人的口中,都提到錢學森一個重要的思想。鄭哲敏院士說,當年錢先生對他最有教益的一句話是:「研究任何問題,做任何工作,要看一個大背景,要看在一個大圖片裡邊,你在什麼位置。」原航天部研究員於景元說,錢老有一句名言:「我們要從整體上研究和解決問題。」
  • 錢學森之問的答案——敬學,師道尊嚴
    錢學森之問,從2005年錢老提出後,就一直在叩打著我們這些工作在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解出人才?」,這「問」不僅是在問當時的溫家寶總理,也是在問我們中國的每一個人,尤其是在問教育戰線的每一個人。
  • 「錢學森班」落戶浙江省天台中學
    「錢學森班」落戶浙江省天台中學 2016-11-14 17:25:55 來源:未來網 作者: 編輯:蔣立   11月10日下午,浙江省天台中學110周年紀念日在天台中學騰蛟體育館舉辦。
  • 破解中學時代錢學森成長密碼
    本報記者 堵力攝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10月31日走完了他98年的人生軌跡。     錢先生一生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貢獻,堪稱當代的民族英雄;而且他走過的人生道路,無論是學術的成就還是幸福的婚姻,也都堪稱典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回望錢學森的成長曆程和教育背景,是否也有值得教育界、學生父母和莘莘學子領悟和思考借鑑之處?
  • 華羅庚百年:答「錢學森之問」最好契機
    「錢學森之問」是關於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今年為世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百年冥誕,不久前,中國科技大學首屆學生會聚北京,緬懷導師並回應「錢學森之問」這一「世紀之問」。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報告廳。
  • 袁嵐峰:「錢學森之問」,我們進步了幾分
    昨天是「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先生去世8周年紀念日。在感懷錢老的豐功偉績時,我們自然會想起他在2005年提出的問題:「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錢學森之問」一度在中國科技界和教育界引發很多討論。
  • 答「錢學森之問」:科學與民主不可分割
    「錢學森之問」,既是一個「科學之問」、「教育之問」,實際上,更是一個「體制之問」、「歷史之問」。它的科學求解,確實關乎國家未來長遠的興衰發展。  科學與自由,科學與民主是不可分割的。一些資深的專家、學者,認為我這篇舊作,仍不失為對當下「錢學森之問」索源探由的一種探討思路,認為在未來「亡羊補牢」中尚有意義和作用。  「錢問」是「體制之問」、「歷史之問」  毋庸置疑,「錢學森之問」,既是一個「科學之問」、「教育之問」,實際上,更是一個「體制之問」、「歷史之問」。它的科學求解,確實關乎國家未來長遠的興衰發展。
  • 清北學生當中學老師:是量才而用還是大才小用?
    清北學生當中學教師:高薪收買了才能;才能卻辜負了社會深圳某些中學近幾年來不斷開出年薪三十萬左右的優厚條件,來招聘一些清華,北大的優秀畢業生來中學任教。高薪招攬國內最頂端學府的學生去中學當老師。這樣的老師無論從知識結構、個人能力、發散性思維方式、以及深諳學習之道,與其他一般性本科畢業的學生去當教師有著不言而喻的優勢。但作為一般性大學畢業生或研究性去中學當老師,他們經過幾年曆練之後,也是能勝任這個工作的。比如全國農村縣市教學質量笫一名的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的鄲城一高,每年升入清北的學生多達三、四十人。
  • 錢學森之子移交太空種子 天台中學要種上過天的種子
    9月10日,「小小種子承載我的航天夢,傳承錢學森精神暨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活動」在北京舉行。會上,錢學森之子錢永剛,將太空種子交給全國10餘所中小學的代表,其中,我市的天台中學名列其中。種子交接後,學校將開展栽種培養等科學實驗活動。
  • 2020清北各地中學錄取數據出爐,新生最多來自這裡!附清北錄取分數線
    今天,小星整理了2020年清北在全國各個地區中學清北錄取榜單,部分省份清北錄取情況,一起看看哪個中學,哪個省份的清北錄取人數最多! 2020全國中學清北錄取榜單 特別說明: 1、本文數據來源於家長分享和網絡,可能跟事實存在偏差,歡迎指正; 2、本文分享的數據,僅為家長提供及網絡上分享的數據,部分中學,如:雅禮中學、華師一附中等重點中學因未找到相關信息,
  • 成都市中和中學:年年有「清北」,招招擊要害
    陳倫全校長在啟動儀式上表示:成都市中和中學近幾年有著長足的發展,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攀升,特別是2020年高考,在三年前入口欠佳的背景下,今年高考出口清華北大2人,在去年高考獲取高新區文科、理科第2名的基礎上持續跨越。
  • 「錢學森之問」:從歷史文化視角看創新人才的培養-光明日報-光明網
    「錢學森之問」則是一個為中國科技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針對中國科技和教育發展的現實提出來的,是一個「真實」的問題。儘管李約瑟和錢學森是同時代人,但李約瑟鍾情於中國的歷史與文化,錢學森則獻身於中國的航天事業。李約瑟的研究幫助人們了解中國的過去,錢學森的事業卻直接影響了中國的現實,「錢學森之問」則直接針對中國的現實,其思考的鋒芒則指向了中國的未來。
  • 錢學森之問與李約瑟難題分別是什麼?為什麼至今仍發人深省?
    錢學森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一個人物,他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突破種種困難回到祖國。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帶領一群科學家,成功完成了「兩彈一星」工程,讓我國掌握了對抗強敵的國之利器。由於錢學森的突出貢獻,其本人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火箭之王」,是我國科技界的一個標杆、一座豐碑。
  • 我答錢學森之問
    國內一直盛行的兩個問題:錢學森:中國的大學為什麼培養不出大師;李約瑟:18世紀的中國為什麼被西方國家趕超。這倆問題我都想了想,今天就順著由頭先寫錢學森之問(最近讀了些魯迅,可能文字變得面目可憎,望理解)中國的大學為什麼培養不出大師?這問題我打算從兩個角度來考慮:內部——師生的問題;外部——制度環境的問題。
  • 錢學森圖書館成「大中小教育」排頭兵,各地錢學森班加入「朋友圈」!
    該活動在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黨委的指導下,由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和上海市華育中學主辦,由內蒙古集寧一中、交通大學附屬小學及愛菊小學協辦。儀式上,錢學森圖書館分別與上海市民辦華育中學及內蒙古集寧一中的「大中小教育一體化」合作籤約,籤約後由小學生、初中生及交通大學學生講解隊向集寧一中的教師群體講解錢學森圖書館常設展覽及上海市教衛的臨展「同心抗疫 教衛行動」。
  • 時代小學在杭設立第一個「錢學森班」
    錢學森,大家耳熟能詳。著名的「錢學森之問」(見下文),多年來一直拷問著中國教育人。而他的「大成智慧學」理念也在教育圈影響深遠。  11月8日,杭州時代小學設立「錢學森班」,意在培養創新人才從娃娃抓起。現場,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親自為時代小學授牌。
  • 錢學森之問: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難點在哪?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和民國時期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 清華北大的博士為什麼突然爭著去中學當老師了?
    近期深圳中學、華中師大附中、杭州文淵中學等學校公示錄用教師名單中,出現清一色的清華北大等名校的研究生,甚至有很多博士。清北博士進中學,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清北的博士會選擇去中學當老師?
  • 錢永剛授牌,時代小學有了一個「錢學森班」
    浙江在線11月9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梁建偉) 昨天下午,杭州時代小學來了很多貴客,其中有一位是「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子錢永剛——他是來給時代小學成立全國第21所「錢學森實驗班」授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