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之問」:從歷史文化視角看創新人才的培養-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7 光明數字報

    錢學森(1911-2009)是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2005年,這位科技帥才在溫家寶總理登門拜訪他時,對中國的教育和科技發展提出更高期待:「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科技創新人才?這便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近幾十年來,中外學術界曾廣泛關注過「李約瑟難題」:儘管古代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印刷術,但為什麼近代自然科學和工業革命都起源於歐洲,而不是中國?

    相比而言,英國人李約瑟(1900-1995)只是對世界史上已經發生了的事實不能釋懷,隨之提出了一個「虛擬」的問題。「錢學森之問」則是一個為中國科技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針對中國科技和教育發展的現實提出來的,是一個「真實」的問題。儘管李約瑟和錢學森是同時代人,但李約瑟鍾情於中國的歷史與文化,錢學森則獻身於中國的航天事業。李約瑟的研究幫助人們了解中國的過去,錢學森的事業卻直接影響了中國的現實,「錢學森之問」則直接針對中國的現實,其思考的鋒芒則指向了中國的未來。

    要解答「錢學森之問」,肯定離不開中國歷史文化的大坐標。在歷史文化的大背景裡,「錢學森之問」只是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困境的一個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確有創新的理念,如商代的開國君主成湯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盤銘》,《詩經·大雅·文王》則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華傳統文明幾千年的發展,確實有引人注目的科技文化成就,還創立了中央集權和科舉制,但社會歷史卻始終處在一種治亂循環之中,不能產生西方那樣的科技革命,這也讓李約瑟感到不解。晚清以來,中國面臨西方文明的挑戰。為應對這種挑戰,洋務派興辦實業,但在甲午戰爭中敗給了後起的日本。此後戊戌變法未成,隨之發生辛亥革命,打造了一個新的制度框架,但中國仍不能擺脫內憂外患,當時便發生了新文化運動。到新中國成立,則模仿了前蘇聯的體制,但在這個體制內又發生了文革動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卻出現了環境汙染、少數官員腐敗等社會問題。

    從直接層面看,錢學森之問涉及學校培養人才的模式,實際上就是一個如何辦教育的問題。但教育在任何社會體系中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脫離不了社會文化的大環境。所以,如何辦教育自然要涉及到由誰來辦教育的問題。擴而言之,錢學森之問實際上關聯著中國社會的整體發展和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問題。或者說,錢學森這位系統科學家提出來的疑問,其實也正是一個大系統問題。當年錢學森在溫家寶總理面前提出這個問題,自然是想首先引起國家領導人的重視,當然也想讓更多的中國人都來關注和思考這個問題。

    平心而論,如果我們有歷史的眼光,就應該看到中國人自晚清以來已經開始從不同角度求解這個問題,而且曾經求得了一些階段解和部分解,只不過是還沒有求到完整解和滿意解。此外,在求解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新的問題,繞了不少圈子,換過幾次思路。這大概是因為我們的基礎太差,好多基本概念一開始就沒有搞清楚,但卻對答案有很迫切的追求。幸而中國人始終沒有放棄求解的努力,其代表人物可以從嚴復(1854-1921)算起,一直到錢學森,他們的一生一直在實踐,也一直在思考。

    值得欣慰的是,如果比較一下今天的中國和晚清、民國時期的中國,甚至50年前的中國,我們也會發現,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當然,我們今天最重要事情,是如何繼續求解錢學森留下的世紀之問。對此,我們也許可以肯定,「錢學森之問」的滿意解答,蘊含在中國社會全方位的發展中,要找到它就需要在各社會領域進行探索和改革。在這方面,「錢學森之問」必然會伴隨中國的發展,始終啟發人們的思考和創新。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

相關焦點

  • 紀念錢學森歸國65周年 光明網「錢學森論壇」專題上線
    第七期錢學森論壇深度會議暨紀念錢學森同志歸國65周年座談會現場  當天,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與光明網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光明網「錢學森論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禮恆,錢學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永剛,光明日報副總編輯、光明網董事長陸先高,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秘書長唐錫晉等出席會議並致辭。
  • [身邊的黨員]「光杆司令」胡福文創新人才培養鋒抵「錢學森之問」
    他把小事當大事來幹,以實驗室開放作為大學教學改革突破口,一「馬」當先,以賽促學,帶領學生動手做機器人、3D印表機等創新產品,屢屢獲得大獎。胡福文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僅帶出一支創新型人才隊伍,還摸索出一套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他提出「教、學、做、用、研、創」六位一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賦予師生角色新的內涵,改革鋒芒直抵「錢學森之問」的核心,初步達到了創新人才培養和教學相長的目的。
  • 「錢學森之問」:斯芬克斯的謎語?(圖)
    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人們在緬懷和追思中,不時會被錢老提出的一個問題所震撼——「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個被稱為「錢學森之問」的問題,已引起上至國務院總理下至普通學生的深思。
  • 培養服務國家的俄語人才-光明日報-光明網
    【2018高校招辦主任光明大直播·招辦主任話招生】    「2018高校招辦主任光明大直播」6月12日上午走進黑龍江大學。在兩小時的直播中,直播總觀看量達47萬人次。記者專訪了黑龍江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陳寶鳳。
  • 錢學森之問: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難點在哪?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和民國時期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 傳承與發展書院文化意義重大-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前,書院文化與書院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問題,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據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統計,近一個月來,相關話題討論量近2萬條。    多數網友認為,古代書院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與現代大學所追求的辦學理念一致。網友「用裡先生」表示,書院具有極強的社會開放性和包容性,它能夠接納各種身份、不同學派的人群,促進思想碰撞,相互借鑑經驗。
  • 堅持立德樹人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光明日報-光明網
    大學是人才的搖籃,肩負著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歷史重任。這一使命能否實現,關鍵在於大學是否恪守宗旨,不懈探索「教」和「學」、「成人」和「成才」的規律,鑄就學生「立心」「立命」之魂。
  • 通識教育對藝術人才培養的作用-光明日報-光明網
    而引入通識教育,將有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強化學生的人文精神,將他們培養成素質全面的創新型人才。    受傳統的「培養專業化人才」思維的影響,我國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模式一直以來都比較單一。多數院校在研究生階段以前依然沿用傳統的美術繪畫教育方式,即圖式中心論的單一知識結構、技法逐次升級的重複教學,以及側重於表象資料收集的寫生式實踐環節。
  • 報社概況_光明日報報業集團
    2013年4月,光明網開通公益頻道。2013年4月,「五筆輸入法之父」王永民教授做客光明網。2013年3月,光明網參與2013年兩會報導,創新性地引入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報導手段,全方位實時報導兩會盛況。2013年3月,光明網時評頻道榮獲「中國網際網路站品牌頻道」稱號。2013年3月,光明網女人頻道上線。
  • 擦亮思想文化研究傳播的「光明品牌」-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社啟動實施的思想理論融媒體傳播工程與光明智庫建設,既各有指向又相互融通,既各具特色又內在一致,是光明日報打造有格調、有品位、有見識、有情懷思想文化大報的一體之兩翼。
  • 香港大學校長談「錢學森之問」 如何培養卓越人才
    成立於1911年的香港大學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作為一所享譽世界的頂尖學府,在21世紀更面臨著各式各樣的挑戰。身為國際知名遺傳學家的徐立之,擔任港大校長的十年間,以科學家的務實精神,立足亞洲,放眼天下,堅持管理需與時俱進。他帶領港大經歷了一系列改革,始終緊追時代變革的步伐。
  • 錢學森系統談話:國家要培養會動腦子的科技創新人才(上)
    錢老去世以後,許多人問我們:錢老有什麼遺言?並希望我們這些身邊工作人員寫一篇「錢學森在最後的日子」的文稿。我們已告訴大家,錢老去世時很平靜安詳,他沒有什麼最後的遺言。我們可以向大家提供的,是錢老最後一次向我們作的系統談話的一份整理稿:錢老談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After old Qian died, many people asked us, 「What last words did old Qian leave us?」
  • 書院制對現代大學人才培養有積極意義
    【網絡關注】  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  近年來,我國多所高校推行書院制,成為中國高校教育改革的有效嘗試。據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統計,近一個月來,網絡上關於書院制的討論量超過1.4萬條。
  • 從三件事看深圳文化領域的創新-光明日報-光明網
    【特區故事】     講述人:深圳大學城市文化研究所原所長、教授 吳俊忠     我是深圳大學一名老教師,已在這裡工作生活了33年。談到與深圳改革創新相關的經歷,三件鮮活的小事就湧現在眼前。
  • 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談「錢學森之問」 如何培養卓越人才
    紫荊花開15年 透視香港精神 人民網2012走進香港系列報導     之一:香港旅遊發展局總幹事劉鎮漢:優質服務打造「百變香港」       成立於1911年的香港大學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     徐立之校長近日接受人民網專訪,就治校精神、人才培養侃侃而談,言語間也透露著港大躋身一流大學的秘訣。     談治校精神——「明德格物」 指引港大追求卓越     香港大學的校園裡, 「明德格物」的校訓標識隨處可見,在徐立之的辦公室裡,記者也看到校訓的標牌。其意在訓勉學生追求真理,彰顯德性。
  • 演講信息-光明日報-光明網
    演講信息 《 光明日報 》( 2009年08月06日  11 版)
  • 錢學森之問的答案——敬學,師道尊嚴
    錢學森之問,從2005年錢老提出後,就一直在叩打著我們這些工作在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解出人才?」,這「問」不僅是在問當時的溫家寶總理,也是在問我們中國的每一個人,尤其是在問教育戰線的每一個人。
  • 光明日報|文化創新源於文化自信
    光明日報|文化創新源於文化自信 銀河酷娛成立於2015年,是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的第一家入駐企業。經過5年多時間的耕耘,已經成長為一家綜合實力強勁的網絡生活內容創作公司,已布局綜藝、影視劇集、藝人經紀、短視頻四大業務板塊,最成功的項目是純網綜藝節目《火星情報局》。
  • 錢學森的治學之道
    1955年至1970年代因投身於國防科研事業而無暇讀報,1980年代初退居二線後每日必看《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解放軍報》《北京日報》《參考消息》《經濟參考報》;當讀到感興趣的內容便會親自剪裁粘貼。
  • 朱鵬:焦作市北清中學,解決錢學森之問
    【導讀】「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可以說是困擾了國人多年的一大難題。北京大學博士、北清教育集團創始人朱鵬敢為人先,創建了「中國第一所解決錢學森之問的高級中學」——焦作市北清中學,並取得了「全省民辦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河南省民辦教育優質特色學校」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