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南尋找沉睡海底的文化寶藏
海南島近海海底有什麼寶貝?海底沉睡的文化遺產是何現狀?記者昨日從省博物館南海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獲悉,為摸清我省環島海域水下文化遺產情況,更好地保護這些珍貴的水下遺蹟,我省持續開展「環海南島水下文化遺產調查」。目前,調查組考古人員已完成或初步完成對海口東寨港、萬寧白鞍島、大洲島等水下文化遺產調查,進一步掌握被調查地點的水下文化遺蹟情況。
萬寧沿海多基巖島嶼,該海域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航線之一。白鞍島又名外前嶺,位於萬寧市和樂鎮英豪半島以東,距陸地約4公裡,島嶼面積0.25平方公裡。該島呈東北-西南走向,西北面向內陸,東南朝向外海,明暗礁石很多,古今船隻很容易觸礁沉沒。白鞍島海底擁有迷人的珊瑚群,是目前海南沿海海水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由於島上無淡水,無常住漁民,未進行開發。
據此,我省派出了4位水下考古隊員共同完成了白鞍島水下文化遺蹟的調查。經多日調查,在白鞍島海域發現建築用石構件和青花瓷片,該建築石構件埋藏在砂土下面,呈長條狀,長約50cm,寬15cm。發現的青花瓷片年代初步判斷為明末清初。
大洲島又被稱為燕窩島,處於萬寧市東南,是我省沿海最大的島嶼之一,有二島三峰,面積4.36平方公裡,主峰高289.3米。唐宋以來,一直成為航海的標誌,為我國唯一的金絲燕產地。在大洲島附近,考古人員發現了沉在海底的一條蒸汽鐵船,根據鐵船腐蝕的情況以及蒸汽機出現的歷史,考古人員推測為晚清時期沉入海底。
此前,考古人員還對海口東寨港海域進行了調查,也發現了一批保存較為完好的瓷片等水下文物,取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考古人員告訴記者,從調查掌握的情況看,現已調查的我省水下文物遺蹟破壞相對較小,但文化遺蹟點較為零散,且目前發現的水下文物不多。此次環海南島水下文化遺產調查,將對全省各沿海市縣海域近海繼續進行調查和摸底,目前重點仍放在東部沿海。接下來,考古人員還要對萬寧市的甘蔗島、大洲島等海域繼續展開調查。下一步將採取多波束聲納掃描和重點海域水下探摸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深入調查。(記者 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