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鵬
嫉惡如仇,對於俗世眾生來講,沒什麼問題。但是對於一個學佛的人而言,可能是一種很深的嗔恨之心,屬於貪嗔痴三毒中的一毒。金剛經有一個典故,講到佛陀在某一世,獨自在一個山洞中打坐,突然來了一個強盜,不僅搶他的物品,還把他殺了。而且這個強盜手段非常殘忍,殺他的時候不是一刀砍死,而是節節肢解,就是把他一點一點分解掉。佛陀在整個被肢解的過程中忍受著難以言說的痛苦,但他對那個強盜充滿感恩之心。因為那個強盜驗證了他忍受極端痛苦的本領,並讓他不生嗔恨之心。佛陀當時還在修煉的途中,他想到,如果今後自己能夠成佛,一定要先來度化這個強盜,以報答強盜今天帶給他的磨練和體驗。
佛陀在金剛經中講這個典故,肯定不是為了教佛弟子嫉惡如仇的。反過來講,如果一個佛弟子,學了金剛經,還要嫉惡如仇,只能說明天資愚鈍,沒有領悟到佛陀的啟迪。
佛法倡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並未倡導嫉惡如仇。嫉惡如仇的人,性格中多多少少有點習氣。修習佛法的人心氣平和,愉悅自在,其目標在於自我覺醒,明心見性。他人的言行,實際他人自己會負責的。佛弟子的任務就是管好自己的修行。除非受到師父上人的委派,去從事其它方面的管理事務。
僧團有內部的規矩。佛法僧是一體的,同為三寶。有人說依法不依僧,實為邪見。在僧團內,師父上人就是僧的代表,與佛、法是一體的。弟子反對師父上人,就是詆毀三寶,當逐出僧團。為什麼一個出家人能當上師父上人,背後一定有其原因和天意,佛菩薩選佛法的傳承人,不會搞錯對象的。
嫉惡如仇的人不一定不好。比如一個執法人員,嫉惡如仇就能維護正義,保護弱小。但是佛弟子不是執法人員,分工不同。佛弟子主要就是好好修行,目標是成就佛道,如果對嫉惡如仇感興趣,實際可以改行的。因為佛門四大皆空,視一切如夢幻泡影,為的是讓佛弟子遁入空門,專門研究空無的玄妙之處,不是為了培養嫉惡如仇的人才,也不是維護正義的職能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