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學佛#是雍仲文化提倡的一種學佛態度。我們也希望創建這個話題,讓更多的學佛人可以輕鬆上路,更好學佛。
今天我們聊一聊應該如何學佛。簡單地說,學佛就倆字:一個是「學」,一個是「佛」。把這兩個字搞清楚,學佛就是一件很輕鬆的事了。
首先我們要了解「佛」這個字。
很多人都會說:佛不就是釋迦摩尼嗎?他是古印度的王子,在菩提樹下成道了,然後建立了佛教嘛。是的,這個說法沒有問題,但是「佛」並非專指釋迦摩尼。
佛的本義是覺悟,包括自覺、覺他和覺行圓滿三個方面。也就是說,只要具足了這三方面的圓滿,都可以稱為佛。在大乘佛教中有很多的佛,比如阿彌陀佛、彌勒佛、藥師佛等等,十方和三世都有無數的佛。
從體性上講,佛有三身:就是法身佛、報身佛和化身佛。
法身佛是清淨無為的本體,無時不在,無所不在。法身象徵世間一切法都是由法身所顯現。也有法性身、自性身等叫法。在顯宗尊為毗盧遮那佛,在密乘則稱為普賢王如來。
報身佛是佛果之身,象徵體悟真如的智慧。報身有兩種:一種是自受用報身;另一種是他受用報身。我們熟知的阿彌陀佛、藥師佛等都屬於報身佛。
化身佛也叫應身佛,是為度脫世間眾生,而在世間顯現的應化之身。辛饒彌沃佛以及釋迦摩尼佛等都是化身佛。
所以,佛這個字其實是包含了法、報、化的三身,也包括了過去、現在、未來的十方一切諸佛。
「佛」字清楚了,剩下的就是「學」了。
學佛的人幾個億,但學的各有不同。從教派來說,有顯宗、密宗、唯識宗、禪宗、淨土宗等等,每個教派又有不同的支派。但其實,每個教派都有各自修學的具體方法和次第,這就是佛教從創立至今最為重要的核心——傳承。
真正要學好佛,就需要依靠傳承。因為那是從佛陀開始代代相傳,融合了歷代祖師大德修行的心法和證悟相傳至今的。而依靠傳承最重要的就是依止上師,因為上師擁有從佛陀以來從未斷絕的經驗心法和傳承加持。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世間法是這樣,解脫成佛的出世間法更是這樣。但不是每個學佛人都有機緣和福報能遇到自己的師父,這方面會在今後的文章中來分享:《如何找到自己的師父》,請關注我們。
那麼在沒有依照傳承的方法去學的時候,就很容易照貓畫虎,學走了樣。
簡單來說:很多人都會讀佛經、看論典。經論中的文字不難理解,有些古漢語水平的都能夠讀懂,再或者還有白話的可以看。但每個人讀經論都會有各自不同的解讀,這就是莎士比亞說的:「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因為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常識和經驗來判斷和理解文字的內容,但經中的佛意不會是千變萬化的,所以自己的理解是否真正契合佛意,就不一定了。這就是剛才我們談到要依靠上師和傳承來學習的重要性。
再有的學佛會按照佛教的方式去修行,這就更需要師父的指導了。比如簡單上香、禮拜、供佛都有很深的意義,不僅僅是個表面的形式。
而更進一步的修行,離開師父的指導就更是容易出偏差了,比如打坐、禪修,因為其中涉及到了心法,沒有師父的傳承和指導不但很難得到正定,還很容易走火入魔。
離開了傳承和師父的指導,我們看到的大都是依照自己的喜好選擇性地學佛。其實在家自學也有基本的方法,那就是:佛說什麼我們說什麼,佛做什麼我們做什麼」先照葫蘆畫瓢,慢慢就學的差不多了,等達到「心同佛,願同佛,行同佛,解同佛」的時候,那就要成佛了。
可是我們常看到學佛的朋友不是如此,佛如何說好學,引經據典就行了,可佛如何做很多人就不學了。
佛守戒,我不學,這個有束縛,所以先不學;佛慈悲,這個也不學,我自己還沒好呢。佛的行、住、坐、臥沒有幾個願意學的。到頭來:這不學、那不學,還說自己是學佛,這是騙自己還是騙佛呢?
其實,佛教最重於行。金剛經開篇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我們常看到佛經開篇多是佛放百千種光明,遍照十方等。而作為最重要的甚深大乘經典,號稱諸經之首,解空第一。為什麼上來講佛陀去乞食、飯食還洗足這些生活瑣事?
其實,這才是最妙之處,蘊含著甚深的佛理。佛陀的一言一行都是在表演,都是在教化,通過每一個動作來講述法,這叫言傳身教,這才是最好的老師。
我們不是要大家都去學佛的乞食化緣,而是要體悟佛陀的一言一行的真正用意,行住坐臥都在表法,如此去學,從內到外,從表入裡,才是真正學佛。
當然,這只是我們針對很多佛友的問題提出的建議。學有各種學法,只要如理如法、學有所成都是好的。不要學到頭,非但煩惱沒有消除、生死沒有解脫,反而學成了滿嘴佛話、滿身佛氣的佛油子。這就是學歪了、學錯了。
總而言之,學佛就倆字,兩個字都掌握了、做好了,那學佛就容易了。
關注我們,一起輕鬆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