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成佛之法,就是佛菩提道,除此之外,沒有別種成佛之法道;若不能修學佛菩提道,捨棄一切聖道之修習,絕無成佛之可能。
無論在十方任一佛國淨土 ,乃至往生於西方極樂淨土,都必須修學一切佛菩提道才能究竟成佛。
阿彌陀佛並沒有發願要轉移他的佛地功德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 ,阿彌陀佛也沒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成佛;一切眾生皆許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往生極樂世界之後,都必須跟隨阿彌陀佛,以及觀音、勢至二大菩薩修學佛菩提道,方有可能究竟成佛。
《金剛經》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佛法只是一個假名而已,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法名為佛法。
釋迦摩尼佛示現人間以四十九年所說之法是為了對治眾生的煩惱,度眾生到解脫的彼岸,以及令眾生成就佛道而宣說;若眾生沒有煩惱之病,佛也不會說法,因此說無有真實的佛法存在。
如果我們學佛之後還是煩惱叢生,還是迷惑顛倒,還是無明妄想,還是得不到快樂,沒有喜悅之心,那麼你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學佛者。
善昭,是宋代臨濟宗的高僧,諡號「無德禪師」。一天,無德禪師正在院子裡鋤草,迎面走過來三位信徒,向他施禮,說道:「都說佛教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們信佛多年,卻並不覺得快樂,這是怎麼回事呢?」
無德禪師放下鋤頭,安詳地看著他們說:「想快樂並不難,首先要弄明白為什麼活著?」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有料到無德禪師向他們提出這個問題。
過了一會,其中一個說:「人總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著。」
接著另一個又說道:「我現在拼命地勞動,就是為了老的時候能夠享受到糧食滿倉、子孫滿堂的生活。」
最後一個說:「我可沒有你那麼高的奢望。我必須活著,否則一家老小靠誰養活呢?」
無德禪師笑著說:「怪不得你們得不到快樂,你們只是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勞動,而不是理想、信念和責任。沒有理想、信念和責任當然是很疲勞、很累的了。」
這幾個信徒不以為然地說:「理想、信念和責任,說說倒是容易,但總不能當飯吃吧!」
無德禪師說:「那你們說有了什麼才能快樂呢?」
一個說:「有了名譽,就有一切,就能快樂。」一個說:「有了愛情,才有快樂。」另一個說:「有了金錢,就能快樂。」
無德禪師說:「那我提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有了名譽卻很煩惱,有了愛情卻很痛苦,有了金錢卻很憂慮呢?」信徒們無言以對。
無德禪師接著說:「理想、信念和責任並不是空洞的,而是體現在人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必須改變生活的觀念、態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變化。名譽要服務於大眾,才有快樂;愛情要奉獻於對方,才有意義;金錢要布施於窮人,才有價值。這種生活才是真正快樂的生活。」
我們為什麼不快樂呢?是因為我們的人生缺少一些必須要有的東西——理想、信念和責任。我們所有的行為應該為理想、信念和責任服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生活得快樂。
佛法就是快樂的源泉,學佛修行沒有快樂,說明本身還沒有契入進佛法的真諦之中,我們學佛所有的成就全部來源於讀法,真的是這樣的,離開了大乘佛法,你內心的清醒,就會被蒙蔽掉,我們的人生就會變得迷茫,就會覺得人生毫無意義,索然無味。
為什麼呢?因為你已經習慣於身心內在與法義交融的那種清澈純明的喜悅妙覺當中去了,而那種妙覺它本身就是光明的,喜悅的,學佛就是要打開這種喜悅的鎖,讓我們那種光明的喜悅透發出來。這一切都是學佛造就了身心內在的清洗。
當我們真的從心裡生起喜悅、慈悲、清淨的時候,你學佛就是成功了,如果你學佛後還憂煩不斷,對未來迷茫,對當下糾結,你就要好好反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