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在「北漂」13年的臺青面前打開了故宮這部大百科全書

2020-08-15 海峽衛視

文化的基因,聽著有些玄虛,但在某個時刻、某個地點,蜇伏的它會破土而出,喚醒你的記憶、喚起你的心動。在北京「漂」了13年的臺灣歌手楊品驊,依然清楚地記得初踏上這座古都時的每一個震撼的瞬間。他決定留下,搜尋久遠的文化拼圖,經營臺灣少數民族的文化「園圃」,融入古都的「文化大觀園」中。

2020海峽青年(福州)雲上峰會,他將作為「擺渡人」,尋訪大陸文創標地北京故宮,在第六任院長單霽翔的指引下,翻看故宮這部「大百科全書」。

還文物和遊客以尊嚴的院長

單霽翔,現在還是院長,故宮學院的院長。這是他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期間成立的為提升故宮在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方面的功能的學院。除了故宮學院,故宮研究院、故宮文物醫院,也是在他的任期裡創辦起來的機構,為的是提升了故宮的管理和科技水平。普羅大眾對些這「暗」實力無甚察覺,但這些「暗」實力護衛下故宮所綻放的活力,卻是實實在在感受到了。辦學院只是單霽翔在任時做的細項工作之一,他為故宮做的事或可歸納為:讓文物擁有尊嚴、讓遊客擁有尊嚴。

單老讓故宮的文物重獲了尊嚴:住得有尊嚴,屋頂上一根草也無;蹲得有尊嚴,地上一點垃圾不見……它們一個個從暗無天日的角落裡,被迎了出來,淨了顏面,重回到了觀眾熱切的視野中,「身心」安全都得到了保障。

他讓遊客有了尊嚴:買票不難、如廁不等,能參觀的區域從10%擴展到了80%以上,舉目所見是乾乾淨淨的綠地、藍天、紅牆、黃瓦,甚至能來一場美妙的穿越,見識到「一夜魚龍轉」的風流別致。

圖源:故宮博物院,2019「紫禁城上元之夜」

故宮「活」了,在國民欣喜的目光中,帶著尊嚴和驕傲,光彩照人地回到了人群中,吸納新時代的元氣,揮灑著歲月悠遠的雍容華貴。「活」了之後,她越發紅火。

「2019年故宮的觀眾到了最高1933萬,全世界第一。」單霽翔說。

耀眼的數字證明著故宮軟硬實力的攀升,也訴說著單老的付出。

圖源:故宮博物院

2018年,單霽翔獲得了「影響中國」年度人物,黃永玉上臺給他頒獎,送了他一幅自己寫的字:「故宮很具體,走遍9000多座房屋,1200多座建築,每天沿著宮牆走一圈,踩破20雙布鞋。」

布鞋、拾菸頭、送泡麵、將法國總統奧朗德車隊攔在門外……單霽翔在故宮的點點滴滴,成為民眾耳熟能詳的故事。可以說,他是深受國民愛戴的最紅「看門人」。這一次,能和單老會面,楊品驊不免也有粉絲見愛豆的激動心情。

《千裡江山圖》的新生


「腦袋就抵在展櫃的玻璃上看,看得像個傻子一樣,實在是太輝煌。」

這是陳丹青看過《千裡江山圖》之後的感受。單霽翔帶楊品驊看的就是這幅太輝煌的畫作。

「仔細瞧,這裡面有捕魚的,有耕田的,這個就是一種世外桃源般的社會景觀,中國人理想中的千裡江山中間的人們和諧的社會生活,所以它社會意義很大。」單霽翔說:「這幅畫過去名氣不大,不知道你知道不。」

《千裡江山圖》(局部),圖源CCTV

如單老所說,2017年之前,這幅十八歲少年意氣風發、元氣淋漓的天縱之作少為人知。在他接任院長之後,故宮博物院美譽度漸高,進故宮觀展賞名畫成為了一種時尚。2015年,《清明上河圖》的展出更是引發了遊客狂奔赴展——「故宮跑」這一新潮流。

為了「勾」得遊客們跑得更瘋狂些,這幅作品還在《國家寶藏》上秀了一把自己的出身來歷,成功登上了熱搜——民眾熟知的北宋名畫裡不再只有《清明上河圖》了。讓故宮擁抱新媒體、新科技,通過網際網路思維吸引年輕群體,是單霽翔為北京故宮謀的長遠之路。

誰能拒絕得了故宮的雪落下的聲音呢?(圖源:故宮博物院)

「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應用科學技術。去年年初,1月1日,我們向全世界190多個國家發行了叫『繪真妙筆千山』的手遊,取得了很好的反響,世界各國都看到這幅畫,這幅畫變得很有名。」

圖源: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做著將千千萬萬件藏品(包括自己)「送回」百姓生活中的努力。據單老介紹,2018年年底的一次統計,北京故宮的文創品達11900多件,覆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北京故宮的建築、文物、歷史故事等是文創研發團隊取之不盡的寶庫:故宮的貓、房頂的脊獸,乃至宮牆畔的杏花都會被深度發掘,在符合「元素性、故事性、傳承性」三要素下,將其應用於受市場歡迎的載體。2017年,北京故宮文創產業營業額已達15 億元人民幣,超過1500 家A 股上市公司。而北京故宮曾經學習的榜樣臺北故宮文創,卻呈下降之勢,品類不及,收益也大幅下降,2013年為9億新臺幣,到2019年減為5.7億新臺幣。

如今,北京故宮文創的視野放眼海外,從實用性、觀賞性、流行性等多方面,提高著自己的上升空間。

「(文創產品)第一條就是一定要結合人們的生活。第二個就是我們一定要深入挖掘自己的文化資源,博物館的文創產品不能千館一面,所以我們大量的學者,寫了大量的專著、論文,把很多文物藏品提升為文化創意產品的元素,是獨一無二的,是我有他無的。」單霽翔說:「故宮是一部大百科全書。在這裡,就是一生、幾生都不能把這個知識學完,所以你就要不斷地學習來適應。」

對於楊品驊來說,這次與愛豆的碰面,讓他腦海裡的文化拼圖更加完整。

「那些劫後餘生的漫長故事,那些中華民族最基礎的文化基因,都以嚴謹而活潑的方式呈現出來。正是有單霽翔院長這樣為我們拼湊歷史碎片的開門人和引路人,讓我們離真實的歷史又更進了一步。」

想要了解更多「擺渡人」的體驗嗎?8月15日下午三點第八屆海峽青年節「雲上峰會」,期待你的到來。

相關焦點

  • 阿美族臺青「北漂」13年 單霽翔故宮教他做文創
    中新社福州8月16日電 題:阿美族臺青「北漂」13年 單霽翔故宮教他做文創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龍敏 閆旭「北漂」13年後,臺灣花蓮青年楊品驊和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北京故宮有了一次長談。66歲的單霽翔在36歲的阿美族青年面前,攤開北宋古畫,又點開手機遊戲,教授如何「喚醒」文化資源,如何去做「獨一無二我有他無」的文創。
  • 阿美族臺青「北漂」13年 單霽翔故宮教他做文創
    中新社福州8月16日電 題:阿美族臺青「北漂」13年 單霽翔故宮教他做文創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龍敏 閆旭「北漂」13年後,臺灣花蓮青年楊品驊和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北京故宮有了一次長談。66歲的單霽翔在36歲的阿美族青年面前,攤開北宋古畫,又點開手機遊戲,教授如何「喚醒」文化資源,如何去做「獨一無二我有他無」的文創。
  • 中新社丨阿美族臺青「北漂」13年 單霽翔故宮教他做文創
    中新社福州8月16日電 題:阿美族臺青「北漂」13年 單霽翔故宮教他做文創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龍敏 閆旭「北漂」13年後,臺灣花蓮青年楊品驊和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北京故宮有了一次長談66歲的單霽翔在36歲的阿美族青年面前,攤開北宋古畫,又點開手機遊戲,教授如何「喚醒」文化資源,如何去做「獨一無二我有他無」的文創。15日,2020海峽青年(福州)雲上峰會在福州舉行。楊品驊拜訪故宮單霽翔的視頻在峰會參會者中激起嚮往激動之情。會後,楊品驊接受了中新社記者專訪。
  • 【澳門《華僑報》】阿美族臺青「北漂」13年 單霽翔故宮教他做文創
    2020年08月28日 10:43:22 來源:中新網福建   「北漂」13年後,臺灣花蓮青年楊品驊和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北京故宮有了一次長談。
  • 聊點臺灣腔:兩岸故宮,遠隔滄海卻同出一脈
    其中,「北漂」臺灣青年楊品驊與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對話,尤其讓人動容。單霽翔講述故宮文創故事並寄語「臺青」,希望兩岸青年多多交流。楊品驊一來北京就為紫禁城所傾倒,而單霽翔的文創讓故宮在兩岸成為「網紅」。二人雖隔滄海之遠,猶成忘年之交,故宮是讓他們結識的引子。世人皆知,中國只有一個紫禁城,卻有兩個故宮博物院。這源於故宮文物的南遷。「九一八」之後,日寇兵鋒指向京郊。
  • 2020故宮看門人單霽翔直播內容及嘉賓介紹(附直播入口)
    2020故宮看門人單霽翔直播  ➤直播內容介紹:  應人民網文娛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邀請,4·23世界讀書日20:00,單霽翔攜新書《我是故宮「看門人」》做客文藝星開講,與網友讀者直播互動。單霽翔平時喜歡讀什麼書?
  • 單霽翔:故宮「看門人」
    單霽翔的「故宮夢」就是「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看來,他的視線不只是盯著2015年,還望到6年之後的2020年。  那麼,2020年的故宮,是單霽翔心目中完美的故宮麼?  「不,我心目中的故宮比這還好。」單霽翔說,「這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我們只是盡好這一代人的責任。我的職責是看好故宮。」當別人用「故宮掌門人」來稱呼他時,他總要糾正:「我是故宮的看門人。」
  • 單霽翔:其實我也是故宮的一名講解員
    原標題:單霽翔:其實我也是故宮的一名講解員  單霽翔為志願者頒獎,獎盃水晶玫瑰寓意「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本報訊(記者 王巖)在故宮博物院,十三年來始終活躍著一支志願者隊伍,為公眾提供講解、諮詢、教育項目和志願宣講等,累計提供服務達13萬小時。
  • 「網紅院長」單霽翔:在故宮7年多隻做了一件事
    他曾讓故宮——這座瑰麗輝煌的宮殿一點一點褪去神秘的面紗,讓原本掛在畫像上的帝王變成萌萌噠「網紅」。他自稱只是「故宮看門人」,要「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他就是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今天我們邀請到這位「特立獨行」的單院長,親身講述他怎樣讓故宮「活起來」。
  • 單霽翔:故宮創新的故事
    發現女廁所前大排長隊,單霽翔和故宮工作人員進行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在故宮這個空間內,女性洗手間應該是男士洗手間2.6倍。通過調整比例、增加數量,今天去女士、男士都不會排隊了。做好環境整治之後,單霽翔在故宮開設了許多展覽。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時,包括《清明上河圖》在內的《石渠寶笈》所著錄的近300件清宮舊藏的書畫珍品在故宮展出。
  •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故宮北院區已經獲批
    2016年,創造了「故宮跑」的石渠寶笈特展迎來了17萬觀眾,很多人慕名而來「圍觀」清明上河圖。  昨天,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年10月,清明上河圖將「動起來」進行世界巡展,動態展示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  此外,提出多年的故宮北院區也已經獲批,正在進行規劃。
  • 單霽翔:故宮要挖掘「富礦」 開放更多區域辦更多展覽
    中新網海口10月13日電題:單霽翔:故宮要挖掘更多「富礦」 開放更多區域辦更多展覽記者 洪堅鵬「我們要開放更多區域,舉辦更多的展覽,要依靠網際網路技術、數位技術將故宮打造成為億萬級、十億萬級的博物館。」13日,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亮相海南海口作講座時說,故宮還有很多青銅器、甲骨文、老照片等「富礦」,有待挖掘。「開放」一詞在單霽翔兩個多小時的講座中出現了近50次。單霽翔介紹,故宮在2014年至2016年,利用三年時間進行環境整治,一方面清理室內雜物、修復家具,另一方面對室外進行大掃除,向雜草「宣戰」。
  • 單霽翔:2020年故宮整體維修完成 大高玄殿即將開放
    單霽翔說,「故宮99%的藏品都沉睡在庫房裡,很多人就是到此一遊而已。對於公眾來講,當他們走出故宮博物院的時候,他們能獲得什麼,可能是最主要的。我們不缺文化資源,缺的是以人為本,缺的是人文關懷。」 單霽翔講述了他在7年任期中的改革,「我們不斷跟著觀眾走,體驗觀眾的困難。把工作當學問做,把問題當課題。從以管理為中心,轉向以服務對象為中心。」
  • 單霽翔成都回顧7年院長生涯:故宮博物院院長是高風險崗位
    上個月,執掌故宮博物院7年的院長單霽翔退休。在他任期內,故宮口紅、故宮火鍋、故宮夜遊、故宮貓等,不斷刷新大家對博物館固有的沉悶印象,單霽翔本人就成了故宮最大的「網紅」。5月11日下午3點,單霽翔亮相成都市龍泉第七中學,為成都市民講關於紫禁城的那些事。
  • 臺灣阿美人楊品驊「北漂」13年:「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
    (聚焦海峽論壇)臺灣阿美人楊品驊「北漂」13年:「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中新社廈門9月20日電 題:臺灣阿美人楊品驊「北漂」13年:「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中新社記者回想起闖北京這13年,他最大的收穫是「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大會20日在廈門舉行。楊品驊登場發言,一向喜在著裝上凸顯臺灣少數民族元素的他,這次特地穿上一件泰雅人手織紅菱格紋背心,讓臺灣的山林和海洋之美,一同登上這個規模最大的兩岸民間交流平臺。楊品驊生於花蓮縣吉安鄉娜荳蘭部落,在臺北求學。
  • 單霽翔:我也是故宮講解員,6年講了2000個小時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不久前,正在熱播的《國家寶藏》節目組對故宮博物院發出邀請,請院長單霽翔推薦「故宮寶藏」和「護寶人」。「當時我就想到,請故宮志願者來擔當『護寶人』這個角色再合適不過。因此故宮博物院就決定,請故宮志願者代表故宮人,登上中央電視臺的舞臺,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觀眾介紹、守護故宮的文化寶藏。」
  • 專訪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讓文化遺產資源...
    今年,故宮建成600周年。歷經滄桑歲月,它以更加有溫度、有親和力的形象和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了「網紅」。「我們實現了『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的承諾。」單霽翔自豪地說。故宮也時尚,故宮「正青春」。
  • 從「故宮黑」「故宮跑」到「故宮萌」背後:故宮之變與單霽翔
    2012年1月,單霽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迄今是第6個年頭,單霽翔和故宮的命運休戚相關地綁在一起五年零兩個月。2013年5月24日,單霽翔在上海博物館做了一個名為《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的講座。講座中,他介紹了故宮的三大文化資源,介紹了故宮現在主要在做的工作,並著重談起「平安故宮」工程。
  • 臺灣阿美人楊品驊「北漂」13年:「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
    (聚焦海峽論壇)臺灣阿美人楊品驊「北漂」13年:「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中新社廈門9月20日電 題:臺灣阿美人楊品驊「北漂」13年:「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四年前,來自臺灣花蓮的阿美人歌手楊品驊在北京雍和宮商圈
  • 剛退休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是如何讓故宮火起來的?(下)
    2016年,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故宮和它的文物、匠人們一起真實地呈現在世人眼前,並讓故宮成為了這年的一個熱門話題。隨著紀錄片的播出和大熱,故宮的形象也開始在人們的生活中變得靈動起來,那承載著兩個朝代、百年歷史的宮殿,從高高在上的文物,變成大家喜聞樂見的文化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