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現有佛教寺廟400多座。這些寺廟中,湧泉寺、西禪寺、林陽寺、地藏寺、萬福寺、雪峰寺6座,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是中國世界紀錄協會評出的全國重點佛教寺院最多的城市,有「東南佛國」之譽。
據《福州市志》記載,福州建佛教寺院始於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當時有侯官的藥山寺、靈塔寺和懷安的紹因寺3所寺院。這三座寺廟,現已蕩然無存。
開元寺
福州現存最古老(也是福建最古老)的寺院,是建於梁太清三年(549年)的福州開元寺。開元寺曾是福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寺院,其範圍東起現井大路,西至現尚賓路,南達三牧坊,北抵現龍山巷,約佔當時城區面積的十分之一。 會昌年間,唐武宗李炎滅佛,規定天下佛寺,一州只準保留一寺,當時開元寺在福州規模最大,得以保存。開元寺在歷史上數度遭受火災,清末時大殿亦焚毀,現所存寺宇不及原來的十分之一。
萬佛寺
福州佔地面積最大的佛教寺院,是位於福州旗山的萬佛寺,佔地131 0畝,據說也是全國佔地規模最大的寺院。萬佛寺原為旗山石松寺,始建於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999年,經政府批准重建石松寺。建成後,因藏萬尊白瓷佛,更名為旗山萬佛寺。
湧泉寺
福州城西面是旗山,東面是鼓山,有「旗鼓相當」之說。鼓山湧泉寺是全國重點寺廟,為閩剎之冠。湧泉寺始建於783年,初名華嚴寺。唐武宗滅佛時,華嚴寺被毀。908年,閩王王審知修建新寺"國師館"。宋朝時,宋真宗賜額"湧泉禪院"。1407年改稱湧泉寺。湧泉寺依山偎谷,檻廊相連,25座大小殿堂簇擁著大雄寶殿。寺外石壁上,密布著名人摩崖題刻,題句最集中的靈源洞至聽水齋沿途,布滿宋元明清題詠300多處,有相傳朱熹所書的「壽」字,高達4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石刻。
西禪寺
福州西郊怡山之簏,也有座全國重點寺廟西禪寺。西禪寺原為南北朝時期王霸仙人修道的場地,到了唐代鹹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鐘聲千古響唐音。"舊時寺內荔林成片,歷史上每年寺僧舉行荔枝會,吟詩作畫,「怡山談荔」成為佳話,至今法堂前尚餘一棵宋代的荔枝樹。
林陽寺
西禪寺以「談荔」流芳,林陽寺則以賞梅出名。林陽寺位於北峰之巔,為後唐長興二年(931年)所建,原名林洋院。現存寺院為清光緒間(1875-1908)募資重建,稱林陽寺。林陽寺殿堂雄偉壯觀,佛像莊嚴肅穆。寺院建築群坐北朝南,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山上林木蔥鬱,古樹參天。林陽寺近些年成為「網紅」的打卡地,蓋因寺院栽種了千餘株梅花,寒冬季節,紅梅、白梅競相綻放,古梅配古剎,妝點著這座梵音嫋嫋的千年古剎。
雪峰寺
梅需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福州屬亞熱帶氣候,很少下雪,但距福州城77公裡的閩侯縣有山曰雪峰山,山上有全國名剎雪峰寺。雪峰寺為唐鹹通十一年(870)所建,現存殿宇多為光緒年間重修。雪峰寺有「南方第一剎」之稱,是佛教禪宗五家宗派中雲門宗、法眼宗的發源地。寺內主要建築是山門、法堂、大雄寶殿、齋堂。大雄寶殿內有來自緬甸的三世如來玉佛。
萬福寺
福清縣漁溪鎮黃檗山,也有名寺萬福寺。萬福寺創建於唐貞元五年(公元789)。明朝時期多次修建,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皇帝御賜"萬福禪寺"匾額。1928年,寺被山洪衝毀。福建省佛教協會成立了修建委員會,對萬福寺進行了修復。1983年,萬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地藏寺
福州眾多佛教寺院中,還有一座專供女尼修行研讀的地藏寺,位於福州金雞山麓,在佛教界素有盛名。地藏寺建於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年),當時叫作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重修。五代時期稱金雞山報恩寺,寺內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後因遭火災,寺宇燒毀。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在報恩寺地藏殿遺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清末以來雖多次擴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抗戰前夕,重新整修,成為福建女眾叢林。
此外,福州還有華林寺、金山寺、北禪寺、靈石寺等眾多的名寺古剎。蓋因福州福地,周邊群山疊嶂,為僧侶們清靜修行提供了淨土道場,加之古代交通不便,使這些寺院倖免於戰火,從而成全了這個「東南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