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手書演繹中國文化史

2021-01-09 中國經濟網

曾國藩家書 清代手稿本

    名人手書,包括名人手札、手稿、手抄件、手批、手諭、手令等,凡是有名人手跡的書件文檔,統稱為「名人手書」。這些名人手書本身即是中國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其史料價值而言意義重大,再以其學術研究、藝術欣賞價值為高附加值,名人手書的價值自然水漲船高,一紙難求。 

    在今年嘉德春拍「古籍善本」中,名人手書市場成交相當活躍。其中,顧炎武手書《五臺山記》以3162.5萬元奪得全場桂冠。曾國藩手書家訓及寫給曾國荃的130頁家書,最終以356.5萬元成交,比預估價格高出4倍有餘。1911年魯迅手書《古小說鉤沉》手稿更為引人注目,最終,此件手書以估價10餘倍的690萬元高價易主。面對這些珍罕的名人手書,之所以受到眾多藏家的追捧,實際上是中國文化千年傳統的理性回歸與價值預期。

    以顧炎武手書《五臺山記》為例,眾所周知,顧炎武是清代學術的開山之祖,被稱為「一代學宗」。顧炎武提倡的「經世致用」之學,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提出「禮義廉恥,是謂四維」等觀念,成為當時士大夫文化的最強音,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心、文膽與文脈。顧炎武手書《五臺山記》創造出3162.5萬元的高價,正是眾多藏家對這一時代特徵、這一人物品格、這一文化品位的高度認可與衷心讚賞。

    再來看《曾國藩家書》,曾國藩親筆書寫的手稿並不多見,可以說作品的意義與題材價值深遠,它們反映出的深厚歷史背景,正是今天引發人們收藏的重要原因。曾國藩不僅對自己要求極高,勤修自身,對家族也嚴格教導,要求子侄勤儉,戒驕戒奢,在權勢與富貴面前保持氣節與操守。這件家訓正是他齊家理念的集中體現。這一手書首次現身拍場,最終以356.5萬元成交。顯然,這是眾多藏家對曾國藩家書厚重的歷史價值、獨到的文化價值、深遠的道德價值的認同與尊崇。

    一代文豪、新文學領袖人物魯迅的《古小說鉤沉》手稿,以690萬元高價易主,應當說也在意料之中。作為魯迅小說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古小說鉤沉》手稿,其文學史價值、學術研究價值自不待言。這部手稿來自香港的藏家鮑耀明珍藏的周作人舊物9件之一;鮑耀明與周作人君子之交,曾於周晚年困頓中多方接濟,周則以手稿、藏書相贈。據悉,現存的魯迅手稿屬於國家一級文物,基本都收藏在博物館裡。散落在民間的非常罕見。據考,《古小說鉤沉》1938年收錄於《魯迅全集》第八卷,曾經出版過排印本和影印本,但魯迅手書真跡的這一頁手稿確實是首度亮相,頗為難得。

    名人手書即是中國文化史——或政治、或學術,或文學、或藝術,這些名人以其濃墨重彩的人生篇章,以其歷經滄桑的家國情懷,見證著中國文化。可以看到,名人手書演繹的「中國夢」裡,中國文明、文化、文學的多重價值就在其中熠熠生輝,愈發奪目。可以預見,名人手書這一融匯時代特徵、人物品格、文化品位的收藏品類,這一凝聚著厚重歷史價值、獨一文化價值、深遠道德價值的收藏熱點,還將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藏家參與、分享與共贏。

    據悉,6月22日,中貿聖佳拍賣將上拍包括錢鍾書、楊絳、錢瑗書信及手稿等共計109件作品,為近年學界所罕見。早在2009北京華辰春拍中,1986年錢鍾書用行草書抄寫的《錢默存詩冊》估價為18萬至30萬元,最終以62.72萬元成交。錢鍾書的信札、手稿等作品早已成為市場焦點,但是上百件作品同時出現尚屬首例。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邵希煒)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
    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目錄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001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話.pdf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002漢化佛教法器服飾略說.pdf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003客家人與客家文化.pdf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004孔子與儒家.pdf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005老子與道家.pdf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006美洲華僑史話
  • 中國文化史的書寫方式
    自五四以降,研究中國文化史的著作頗豐,如民國時期陳登原、柳詒徵都曾著過《中國文化史》,王國維、錢穆、何茲全等人也都有過這方面著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考古學家的一系列發現,有力佐證和更新了學者們對於中國文化性質、年代、傳承和類型的判斷,對於文化史的研究也趨於縝密和科學。
  • 1826年,中國近代文化史的起點
    《中國近代文化史》 張昭軍、孫燕京主編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自上世紀80年代重新興起以來,成果豐碩,但多表現為專題性著作和論文,綜合性著作相對較少。龔書鐸先生主編的《中國近代文化概論》(中華書局1997年版)在推動近代文化史研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後15年來,中國的史學研究進步很快,總結和吸收新的學術成果,編著一部綜合性的近代文化史著作,顯然是一件很有學術意義的事情。張昭軍和孫燕京教授主編的《中國近代文化史》對此進行了積極嘗試。
  • 世界科技文化史章節測驗
    2018 超星爾雅世界科技文化史作業答案世界科技文化史(一)1在中國歷史上()是比較看重的科技文化。A、古印度B、古代中國C、古巴比倫D、古埃及2()是最早出現的天文學。()世界科技文化史(十七)1()著有《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的作者。
  • 吳方:中國文化史的書寫方式
    《瑞鶴圖》 趙佶 (宋) 遼寧省博物館藏中國文化史的書寫方式文 | 王會娟自五四以降,研究中國文化史的著作頗豐,如民國時期陳登原、柳詒徵都曾著過《中國文化史》,王國維、錢穆、何茲全等人也都有過這方面著述。
  • 專家研討《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
    本報北京8月10日電(記者邢宇皓)今天,一批專家學者聚會北京國家圖書館,參加由國家圖書館、團中央宣傳部、商務印書館、中國青年報和中國文化史編委會聯合舉辦的「跨世紀青少年與中國傳統文化讀書研討會」。他們以《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為切入點,圍繞傳統文化教育展開了討論,同時這也為「中國青少年新世紀讀書計劃」系列讀書研討活動拉開了序幕。《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是由著名學者、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主編,全國百餘名專家學者參與編寫,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大型文化普及叢書,共分100冊,約800萬字,內容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方方面面,從多角度、多層次勾勒出中華民族5千年歷史文化發展的軌跡。
  • 姜鵬:《中國文化史叢書》出版的臺前幕後
    這套叢書中,如餘英時先生的《士與中國文化》、周振鶴先生與遊汝傑先生合撰的《方言與中國文化》、葛兆光先生的《禪宗與中國文化》等,至今仍是學習、研究中國思想文化史的必讀名著。其中不少書目還經原作者不斷修訂、重版,暢銷不衰。這套叢書的生命力、影響力可見一斑。
  • 民國史學大家白話文演繹中國政治文化史
    [摘要]《中國通史》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文化史,下編為政治史。這是民國「史學四大家」呂思勉誕辰130年的紀念版。《中國通史》,呂思勉 著,古吳軒出版社本文摘自《中國通史》,呂思勉 著,古吳軒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6月上 編中國文化史第1章 婚姻《易經》的《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
  • 會議|社會、文獻與文化史:中國古代文獻文化史系列報告紀要
    中國古代文獻文化史是在融合書籍史以及中國傳統的書史、版本目錄學、出版史等諸多內容基礎上形成的新型研究領域,其旨趣在中國古代文獻的基礎上研究文獻與社會文化的豐富關聯,從特定角度揭示中國文化賴以傳衍的機制和精神。
  • 「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出版
    7月25日,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在京發布。叢書共13卷,500萬字,是 「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併入選為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學術研討會暨音樂理論圖書出版座談會現場  尹琨 攝
  • 文化史研究的三種取向
    採用歷史學視角研究文化史,陳垣的宗教史研究具有典型性。1920年前後,陳垣發表了《元也裡可溫教考》(1918年)、《開封一賜樂業教考》(1920年)、《火祆教入中國考》(1923年)、《摩尼教入中國考》(1923年),即著名的「古教四考」。
  • 努力構建中國社會文化史體系——「第三屆西方新文化史與中國社會...
    9月21日,由中國社會文化研究會、首都師範大學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三屆西方新文化史與中國社會文化史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李長莉主持的第一單元主題發言環節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劉志琴詳細回顧了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發展歷程,強調要將本土文化與西方學術話語相融合,努力構建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知識、學術與話語體系。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梁景和從學術活動、研究成果、理論探索三方面,分析和總結了2015—2018年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狀況。
  • 一個從不考慮讀者的作家,還能成為被載入中國文化史的「鬼才」?
    一個從不考慮讀者的作家,還能成為被載入中國文化史的「鬼才」?「我從來沒有考慮過讀者,越考慮,書越賣不動。」這是賈平凹在被採訪的時候說過的一句話。一個從不考慮讀者的作家,為何還能成為被載入中國文化史的「鬼才」?
  • 研討會|行進與反思: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
    中國本土萌生的社會文化史研究從1988年起至今已經走過30年的歷史,適時的總結十分必要。作為後發的史學領地,有人把它視為一門新興學科,有人把它視為一個新視角和新方法,還有人把它視為一種史觀或理論範式。它究竟屬於文化史的一支還是社會史的一支,該如何定性,莫衷一是。
  • 第六屆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函
    由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現為首都師範大學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自2010年以來已召開了五屆,並取得圓滿成功。為了繼續推動社會文化史的深入探索,中國社會文化研究會、首都師範大學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擬於2020年9月在北京主辦「第六屆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 「西方新文化史與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由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主辦的「西方新文化史與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不久前在京召開。
  • 中國伊協會長手書石刻《古蘭經》在北京展出
    原標題:中國伊協會長手書石刻《古蘭經》在北京展出  石刻《古蘭經》是一部融阿拉伯書法藝術和中國傳統石刻藝術於一體的作品,由528塊古樸典雅的石刻經文組成。圖為中國伊協委員在展場參觀、討論。 劉舒凌 攝劉舒凌 攝  中新網北京8月31日電 (記者 劉舒凌)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陳廣元大阿訇手書全文、朵斯梯王鳳桐完成鐫刻的石刻《古蘭經》31日在北京展出。  中國伊協副會長兼秘書長郭承真介紹,《古蘭經》是伊斯蘭教唯一的根本經典。
  • 漲知識:中國古代文化史(下)
    1840年之前,稱為中國古代。依次為基點、上溯至史記所記載的夏商周時期,在這期間所產生和發展的文化,稱為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古代文化按照朝代可劃分為:夏商周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
  • 「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在河南舉行
    4月21日—23日,由歷史文化學院、河南省史學會主辦,黃河文明傳承與現代文明建設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歷史文化學院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所承辦的「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理論與方法他表示,河南大學的思想史研究代代相承,馮友蘭、嵇文甫等大家均在思想文化史研究領域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因此,在這裡召開此次研討會,討論思想文化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次研討會旨在為學者們搭建一個開放、平等、自由的交流平臺,推動思想文化史研究的發展。
  • 用影視演繹歷史名人故事
    用影視演繹歷史名人故事 本報製圖/朱濉     ,在深挖歷史名人文化資源的「風口」上,影視沒有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