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雅集 —— 筆筒

2021-02-19 瓷器圈

筆筒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置筆用具,一般呈圓筒狀,材質多樣,可見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書案上的常設之物。在古代,筆筒以其藝術個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筆筒銘》,云:「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閒彼放心,歸於無邪。」

清代的筆筒中,從存世的情況來看,瓷筆筒是僅次於竹筆筒的。品種涉及青花、青花釉裡紅、釉裡紅、墨彩、五彩、粉彩、鬥彩、單色釉等。其中,康熙的青花、雍正的墨彩和乾隆的粉彩筆筒,體現了各朝瓷器燒制的最高水平。從器型上看,清早期(順治、康熙),某些筆筒還保留了明代筆筒上下均略撇的特徵;清中期後,筆筒多為直身圓筒。從紋樣看,有山水人物、花鳥、松鶴、百壽字等,但以山水人物故事為多,如虎溪相送、竹林七賢、春夜宴桃李園等。

清乾隆 乾隆款墨彩詩句筆筒

清乾隆 木紋釉開光粉彩四季花卉紋倭角方筆筒

清乾隆 粉彩鏤空四季花卉紋方筆筒

清乾隆 綠地粉彩開光山水閣樓圖方筆筒

清乾隆 冬青釉釉裡紅靈芝竹葉圖筆筒

清乾隆 豆青釉螭紋筆筒

清乾隆 乾隆款粉彩描金題詩海棠式筆筒

清 嘉慶款綠地粉彩纏枝蓮紋六方筆筒

清 嘉慶款黃釉仿雕竹山水人物圖筆筒

清 嘉慶款雕瓷粉彩山水圖筆筒

清道光 黃釉雕竹梅筆筒

清道光 三彩雕梅竹紋筆筒

清 道光鬥彩詩文人物圖筆筒

清 道光款白地描金花卉紋筆筒

清 道光款仿雕竹山水人物圖筆筒

清光緒 長春宮款粉彩桃蝠紋筆筒

清光緒 光緒款青花松鶴紋筆筒

筆筒在市場表現是如何呢?

清乾隆 御製洋彩「江山一統」八卦玲瓏旋轉筆筒拍賣落槌RMB 48,300,000

此件筆筒轉心之處飾以太極八卦紋樣,上下交泰以示天地,整器紋飾正如《禮緯含文嘉》中所述:「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之以作《易》。」其上以粉彩描繪龍馬負圖、神龜載書,即為河圖洛書,系中華傳統文化源頭的圖騰紋飾。漢代孔安國《尚書•顧命》有傳:「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以畫八卦,謂之河圖。」即為伏羲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清乾隆 御製墨彩「雪事八詠」御題詩小筆筒拍賣落槌RMB 8,050,000

本品造型精巧,呈直筒形,通體施白釉,釉水白晰明潤,其胎體較厚,口沿寬平,上施金彩;口底相若,足沿內挖成圈足,打磨圓潤,呈「泥鰍背」式,上再敷以金彩,熠熠生輝,為清代高級御窯之典型修足方式。足底及內壁通施松石綠釉,色澤雅致勻淨。外壁以墨彩隸體書「雪事八詠」詩八首,布局飽滿,風格簡約而裝飾效果雅致,詩文後落「乾隆御製」款,下鈐「乾隆宸翰」白文、「惟精惟一」朱文印兩枚,字體結字工整,骨肉勻稱,華美莊重,極具書法功力。

清乾隆 唐英制洋彩洋人獻寶筆筒拍賣落槌RMB 3,680,000

拍品「清乾隆 洋彩西洋人獻寶圖詩文筆筒」乃唐英親制之雅物,堪稱上乘文房佳器,以其獨特的裝飾內容,成為唐英最重要的私物之一。其通體施白釉,清潤宜人。外壁主題彩繪「進寶圖」,庭院欄杆之中,石潤茂林,傲然挺拔,山花綻放,掩映其中,三名外族使者持寶前進,居前綠衣者頭戴蕃帽,雙手捧託一枝紅珊瑚樹,枝幹豐碩,回首對於語身後二人,藍衣者雙手舉西洋鐘錶和歐式金屬燭臺,紅衣者肩負象牙,彼此相顧。所繪人物紅髮碧眼,高鼻深目,束身著靴,俱西洋裝扮,擠眉弄眼,憨態可掬。整體彩繪異常精細,山石迭嶂為乾隆早期之畫風,皴法儼然,古樹蒼雅,諸人面貌以紅彩勾勒,鬚眉眼珠則以墨彩點綴,清晰可辨,神態豐富。彩衣華麗,斑斕奪目,諸彩洗染深淺有度,質感如真。

清乾隆 楊季初制泥繪二甲傳臚筆筒拍賣落槌RMB 3,450,000

此筆筒以泥漿堆繪兩隻蟹盤踞於溪澗間,沿岸蘆葦叢生,流水瀝瀝,畫意恬靜而盎然,螃蟹的堆砌細緻寫實,富有生氣,充滿文人意趣,令人聯想起明代畫家徐渭常繪的秋蟹圖。螃蟹有甲殼,蘆葦諧音「臚」,故兩隻螃蟹加上蘆葦,有「二甲傳臚」之寓意。《明史 選舉志》記:「會試第一位會元,二甲第一為傳臚」。二甲傳臚亦即是祝願對方在科舉考試內金榜題名,螃蟹與蘆葦遂成為中國藝術中受人喜愛的吉祥紋飾。

本筆筒上印「楊季初」方款。楊季初,清雍正、乾隆時宜興名家,精通泥繪。清人唐仲冕於《重刊荊溪縣誌》(清光緒刻本)卷四中記:「楊季初,菱花壺甚工,與陳漢文同時。」存世有少數楊季初作的宜興筆筒,但多堆繪山水人物圖。本筆筒上的紋飾在同類器中極為少見,且風格寫意簡樸,巧妙表現出文人畫神韻,實屬珍罕難得。

清乾隆 紫檀御題詩碧玉紅壽山九桃隨形筆筒拍賣落槌RMB 2,990,000

筆筒精選紫檀制,敞口外侈,直壁,下承矮足。外壁以碧玉、紅壽山石鑲嵌桃樹一枝,枝幹遒勁,奮力伸展,碧玉為葉、紅壽山為桃果,色彩鮮明,光彩悅目。留白處又刻乾隆帝御製詩《題王糓祥花鳥冊·桃》:「不獨花宜玩,還饒果供餐。家丞那可忘,庶子未虛看。瓤剖綠水滑,液流翠露寒。瑤池有仙種,卻隔海漫漫。」(《清高宗御製詩集·三集·卷九十三》)畫面取法折枝花卉立意,整器以紫檀琢制而成,色澤已近深沈,木紋斑駁參差,淡雅質樸。

清乾隆 唐英制仿石紋釉墨彩詩文筆筒拍賣落槌RMB 2,300,000

此件筆筒圓體、直壁、平口。胎體堅實,形制規正。器內、外壁作仿石紋裝飾,色彩深淡相宜,紋路舒展相間,繪圖如天然木紋狀自然有序,又似行雲流水般暢酣。壁體一側留詩文「一塌清風書葉舞,半窗明月墨花香」。尾落礬紅「雋公」「翰墨」篆書陰文、陽文印。

清乾隆 仿哥釉三聯筆筒拍賣落槌RMB 1,495,000

此筆筒造型極其特殊,仿如三個圓桶狀的小筆筒兩兩相套在一起,寓意生生不息、連環如意。通體施肥潤的仿哥釉,肥如凝脂,細膩潤澤。間開大小不一的冰裂紋片,通體自然流暢、古意盎然。底部露胎處塗成深褐色,追求宋官窯紫口鐵足的效果。其中一個圓筒外底中央落青花篆書三行六字款「大清乾隆年制」,款識標準,青花深沉入胎骨。仿官窯器屬乾隆官窯中的上品,歷來流傳稀少,珍貴異常。此筆筒造型少見,類似見有工藝相同之四聯筆筒,皆為御窯稀見佳作。

清乾隆 唐英制墨彩詩文筆筒拍賣落槌RMB 1,380,000

此筆筒呈直筒狀,淺圈足。通體白釉,施釉平滑,釉質清透滋潤,以墨彩行書題寫詩文兩首,一為:「千尋綠嶂夾流溪,登眺應知海嶽低。瀑布迸春青石碎,輪菌橫劍翠峰齊。步粘苔蘚龍橋滑,目閉煙羅鳥徑迷。莫道穹天無路到,此山便是碧雲梯」。一為 「上苑春何早,繁花已滿林;笑迎明主伏,香拂美人簪;地接樓臺近,天垂雨露深;晴光來戲蝶,夕景動棲禽;欲託凌雲勢,先開捧月心;試看桃李樹,何處不成陰;芳草隨花發,何曾識認春;但除知己外,都是慕名人」。兩篇詩文分別以「片月」、「半山」朱文小章引首,後鈐「陶」白文印、「鑄」朱文印壓角。詩文行筆流暢,氣韻生動,筆法老到,灑脫之心情,浸透字裡行間,頗見功力。本筆筒整體以詩文作裝飾,詩、書、印融為一體,極富有濃鬱的文人氣息,反映出唐英極高的藝術修養,折射出他豐富的內心世界。

清乾隆 周芷巖制竹刻山水筆筒拍賣落槌RMB 632,500

圓形筆筒,下承四足,外壁以通景形式刻山水畫一幅,落款「芷巖制」。筆筒包漿濃厚,色澤光潤。作者於外壁以竹節為紙,竹刀為筆,陰刻山石樹木,似不用稿本,一氣呵成,刀法變化多端。「神明於規矩之中,變化於規矩之外」,自然流暢,既顯清高竹意,又極富筆情墨趣。當為周芷巖藝術成熟期的代表作,極富南宗畫意和文人氣質。

清乾隆 碧玉五老圖筆筒拍賣落槌RMB 460,000

此件碧玉筆筒以整塊碧玉雕琢,外壁通景浮雕,造型與同時期之竹、木雕刻筆筒相類,上部近口沿裝飾以雲氣,線條舒展流暢,主體紋飾為古松山石溪流人物,以同時期之山水人物畫為藍本琱琢,傳神的表現了壑深林密之間,兩位高士立於細涓溪流一側,或戴鬥笠拐杖,或斜倚松枝,看另一人挽袖附身,於山石罅隙之間採芝。其整體玉色蒼翠,鬱鬱蔥蔥鋪陳於眼前,宛若溪淙鳥鳴縈繞耳邊,觀之如臨其境,心曠神怡。其選材碩大,製作精嚴,層次清晰,集文人品味與宮廷風格於一身,為清中期碧玉筆筒之佳作。

紐約蘇富比2019春拍「康熙:潔蕊堂珍專場」上,一件「清康熙 五彩望月詩文筆筒」以380萬元成交。如此高的價格,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清康熙·五彩望月詩文筆筒

乍一看這個筆筒好像沒什麼過人之處。筆筒繪有一學者優雅地靠在亭子上若有所思的凝望著滿月,兩個年輕人閒適地聊天的畫面。背面是兩行詩意的銘文,籤署了新葉橋,還有朱師駒印章。

但為什麼這個筆筒會拍得如此高的價錢呢?

清康熙·灑藍地五彩人物紋筆筒 故宮館藏

藏界有句俗語,清康熙時五彩方能稱得上真正意義的五彩。

康熙五彩運用了釉上藍彩和黑彩,形成了紅、綠、黃、黑、赭、藍等多種顏色的搭配和運用,其藍彩燒成後,色調深豔程度超過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澤,瓷光更豔照人。

原來,貴的不是筆筒,是康熙五彩!

清中期·羅聘款仿倪雲林畫意紫檀筆筒

在明清文房器具之中,以木器之韻味最為雋永獨特;

在眾多案頭木器之中,以筆筒之神韻最得文人偏愛。

古人爐火純青的木作工藝將明式家具推向高峰的同時,也締造了文人書齋中文房木器的神話。文房木器雖不是大件家具,但其木作技法及審美意蘊均不遜於家具,是為「小器大作」。

故宮館藏

明代,文人對清玩愛好之風興盛,無不以獲取美器為榮,而且他們已經不滿足於使用觀賞,紛紛動手自製。

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筆筒銘》,云:「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閒彼放心,歸於無邪。」

書房的陳設也成為品評文採的標準,因此各種式樣精美的筆筒應運而生,瓷、木、竹、牙、玉等材質都被用來製作筆筒。

清乾隆 黃花梨鑲百寶筆筒

作為文人案頭手掌的把玩之物,由於文人這一造物與審美主體的獨特屬性,無論是紋質瑰麗的天生奇美,還是蟠曲隨形的自然神工,都將文人追求樸素之美的精神,表現到極致。

明清時期留下來的這些筆筒巧極匠心,「幾成妖物」,令今人嘆為觀止。

故宮館藏

明清歷代皇帝極其重視文房四寶,而筆筒又為其中之首,用材之珍稀,工藝之精湛可以說是登峰造極。

在諸多材質中,以木製筆筒為佳。有紫檀木、沉香木、雞翅木、黃楊木、老紅木等。技法與竹雕大同小異,一般來講,明代木筆筒做工樸素渾厚,刀法遒勁流暢,而清代木筆筒做工精緻潔潤,刀法細膩,意境深幽。

以紫檀筆筒為例,明式的很少採用較為繁複的鏤雕工藝,而是利用本身的色澤、紋理或棕眼加以表現,故顯得大方穩重,古樸典雅。

故宮館藏

清代紫檀木雕筆筒與明代風格截然不同,雕法更加全面,有去地高浮雕,淺刻及浮雕、鏤雕、陰刻綜合技法,刀法纖巧細膩,構圖虛實分明,紋飾深峻生動。

有的還將各種名貴玉石、象牙、螺鈿等多種原料嵌在筆筒上,加入百寶嵌後顯得華麗精緻。筆筒將木雕工藝融入其中,作為文房陳設器,跟明清的家具風格相呼應。

故宮館藏

筆筒是文人案頭的必備之物,

是一件藏拙納巧的美器,

器型雖簡而無華,

但畫面裝飾卻深含文化底蘊,

置於案頭,不喧賓奪主

單列於桌前,卻能引人入勝。

在你揮毫潑墨之際,

是否覺察到案頭空空,

如此,該是置件筆筒以驅空寂之感了。

故宮館藏

筆筒是文房雅致之物。

中國人的文化習慣是「於細微處見精神」,

雖是案頭「小器」,

但它包含著很多的人文氣息,

細節處甚至令人嘆為觀止。

故宮館藏

一個小小的筆筒,

置於案頭,

幫助文人敘說他的審美心境。

同時,

也向後人展示了他們的非凡才華。

故宮館藏

唐代詩人岑參在《山房春事》中有

「數枝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床」的句子。

到了明中晚期,

圓口直壁、造型新巧、

簡約實用的筆筒開始出現,

經過能工巧匠的設計加工,

材質多樣、雕鐫精緻的筆筒取代了筆床,

成為文人雅士的芸窗新寵,

至今盛而不衰。

故宮館藏

筆,是文人精神流動和永生的橋梁,是文人的命根子。

正所謂「文園渴甚兼貧甚,只典徵裘不典琴」。而筆筒,正是人文供在書案上的情懷。

聲明:本著傳播收藏文化為宗旨,文源網絡古董收藏,同行轉載請註明藏友網編輯整理,藏友網的傳播需要您的力量。

商務推廣微信:13416183860

藏友網地址:廣州市荔灣區花地灣古玩城4B08

 點此 可跳轉至下一篇文章

 ▼

相關焦點

  •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
    筆筒: 用陶瓷、竹木、等製成的筒形插筆器具。筆筒是擱放毛筆的專用器物,據文獻記載,它的材質有金、翡翠、紫檀和烏木,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傳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製作的。具有收藏價值。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
  • 文房珍藏,老山檀香,西園雅集圖筆筒
    【名家典藏】老山檀香 西園雅集圖筆筒直徑14高14.5cm重886克敞開來,就是一幅畫國家級一級技師,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作品,作者潛心巨作,作品古意雋永,寶韻內涵,筆筒不同側面的不同構圖形成繁簡、動靜的對比,顯示出張弛有度的節奏感。一段普通的木頭經匠心構思與雕鑿表現出如此複雜而出人意表的變化來,的確是非高手而不能為的。可謂文房一大珍品。筆筒取材實心的老山檀香,檀香產於印度,一般條形大、直,材表光滑、緻密,香氣醇正,是檀香木中之極品。
  • 高阿申:文房用具與瓷器筆筒
    清雍正 湖綠地粉彩人物筆筒 高14釐米 口徑10.1釐米 玉璧底加圈足,澀底上細旋痕堅緻。施彩豐富多 樣,色調亮麗典雅:湖水綠泛青綠色;粉紅淺如桃花紅; 黃釉因加入粉質呈蛋黃色,為雍正時新創的釉種。紋飾 具雍正朝工筆畫風格,人物面部修長、髮髻高聳、形象 俊秀,配之博古圖,使仕女的娛樂更顯格高調雅。
  • 文房典藏,老山檀香,西園雅集圖,大筆筒
    【名家典藏】老山檀香「西園雅集圖」大筆筒口徑27X26 高45cm 重25.3斤西園雅集相傳為北宋期間舉行的一場盛大文人集會,他們風雲際會,揮毫吮墨,吟詩賦詞,一時成為千古佳話。此筆筒甄選印度老山檀香特大材料製作,以南宋馬元所繪「西園雅集圖」為範本以刀代筆,筒身分布多個場景有王詵、蔡肇和李之儀圍觀蘇軾寫書法。有秦觀聽陳景元彈阮。有蘇轍、黃庭堅、晁補之、張耒、鄭靖老觀李公麟畫圖等文人雅集,盡顯園林美妙之境。此件筆筒選材珍貴,器型難得一見的碩大,極為震撼。
  • 文房用具明清筆筒特點詳解
    筆筒作為一種實用性的文房用具被世人所熟悉,但是明清兩代的筆筒各有千秋,各有所長。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講述明清兩代筆筒的特點,在您掌握全面的筆筒知識的同時,亦能品鑑當時的書卷之風。一、筆筒概述筆筒是文房用具中用來插毛筆的工具。筆筒不僅具有實用性,更頗有藝術性。筆筒的出現已有百餘年歷史,可見筆筒在文人學士心中的地位相當重要。
  • 傳世珍藏級,西園雅集,老山檀香筆筒
    西園雅集 | 老山檀香徽派竹雕是指先將竹節製成器物,如臂擱、筆筒、香筒、茶葉筒等,然後在竹製器物上做深浮雕和鏤空雕等雕刻,使之成為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琳琅滿目,古代傳世的作品也較多,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與推崇
  • 筆筒收藏:文房清供一枝獨秀
    文玩小器 屢創佳績  在中國傳統書畫用具中,以筆、墨、紙、硯為文房四寶,隨著文房器具的發展,圍繞著四寶又出現了一些輔助用具,因使用便利,亦漸被文人視為不可或缺的文具。這些文具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同時因多有精美的工藝造型亦為書案上清雅的陳設品,稱文房清供。
  • 徽工手刻珍藏,西園雅集,老山檀香筆筒
    西園雅集 | 老山檀香 徽派竹雕是指先將竹節製成器物,如臂擱、筆筒、香筒、茶葉筒等,然後在竹製器物上做深浮雕和鏤空雕等雕刻,使之成為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琳琅滿目,古代傳世的作品也較多,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與推崇。
  • 子母文房筆筒!印度小葉紫檀作品!
    印度小葉紫檀文房筆筒!這是一段小葉紫檀老料實木挖制的筆筒,其器型簡約大氣,頂級泥料品質,帶瘤疤金星,其規格:13.6/13.6/14.6cm,9.4/9.4/10.8cm,淨重:3.35斤,美物當與友共賞!
  • 雅居幽香,案上芳華:精緻的文房用品,一覽文人雅氣
    後來,「文房」逐漸成為筆墨紙硯等書房用具的代稱。 清 丁觀鵬 摹仇英西園雅集圖 毛筆萬曆青花出現了許多新的器物,如文房用具,文房不再局限於材質,出現了瓷質毛筆,不僅愈顯精美,同時也是使用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 案頭雅趣之筆筒
    但當時所說筆筒是否為今日筆筒,還有待考量。瓷質筆筒應該產生於宋代,故宮博物院陶瓷鑑定專家馮先銘先生在《中國古陶瓷圖典》中說:「筆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筆之用,始見於宋,流行於清,器型似筒狀。宋代筆筒口徑較小,傳世不多」。
  • 青花荷葉筆筒
    制瓷業集我國曆朝名窯之大成,製作了許多精巧無比的瓷器。不僅官窯成就顯著,民營窯場也興旺發達。此時,景德鎮御窯廠規模龐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燒造各種瓷器都在數十萬件以上,送入宮中。燒出的瓷器無論是工藝技巧還是裝飾藝術都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清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形容當時 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幾於鬼斧神工」。
  • 《麻凡詩草 · 聽蘭齋說文房》南京首發,集畫冊、詩集、影集為一體
    《麻凡詩草 · 聽蘭齋說文房》是麻凡先生所著 " 麻凡詩草 " 系列之一,集畫冊、詩集、影集為一體,書中有六十餘幀麻凡先生自拍的他所收藏各種文房用品的照片、六十餘首麻凡先生自題詠物詩詞、六十餘幅麻凡先生書畫作品
  • 歷代文房清玩珍賞
    箱打開後可支成文案,案腿設計在箱槽內,用活動薄板支撐,再用暗扣固定。桌箱內設有兩個同樣大小的屜盒,每一屜盒都有兩層形式不同、大小各異的多寶閣,可以人置65件文具與器玩,例如白玉洗、松花江古硯、玉臂擱、筆筒、獸鎮、石章、描金雲龍紋筆等等。至外還有棋子、棋盤、小蠟盞等。這個文具箱所藏的都是文具中的精華,反映了當時的最高水平。
  • 筆筒文房用具之一
    讀書 藏書 甕石齋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筆筒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34;。從傳世品來看多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見有宋元筆筒。明屠隆《文具雅編》:&34;。
  • 文房四寶之一的筆筒是如何出現在歷史上的
    在20世紀90年代,注重筆筒的收藏。筆筒是在所有文房用具裡出現最晚的一個門類。今天所使用的文房用具,宋代基本都有了,比如筆架、硯滴、墨床,等等。只有筆筒是明朝晚期才出現的,這一點跟我們的想像有差距。理論上講,筆筒不能擱毛筆,這是所有人忽略的。毛筆怎麼擱呢?
  • 山東文房清供精品展濟南東圖開展
    「案上雅物—山東古玩商會文房清供精品展」所展示的文房精品。「案上雅物—山東古玩商會文房清供精品展」所展示的文房精品。  齊魯網濟南12月17日訊 12月17日至21日,由山東省古玩商會組織,朵雲軒(山東)美術館、濟南陶鍾齋藝術館主辦,山東省東方圖書公司、山東省新華置業有限公司協辦的「案上雅物—山東古玩商會文房清供精品展」將向熱愛文房清供的「同道中人」奉上一場別具一格的精品盛宴。
  • 清代文房竹雕筆筒
    ,小葉紫檀筆筒清,吳之溥款人物故事竹雕筆筒,筆筒竹製,圓口,直壁,口沿底足嵌紫檀裝飾,下呈三矮足。清,吳之璠款人物故事竹雕筆筒清,裕周款人物故事竹雕筆筒,筆筒竹製,圓口,直壁,口沿底足嵌紫檀裝飾,下呈三矮足。
  • 竹雕筆筒的文化與價值
    筆筒作為古代文人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符號,一直以來被視為風雅之物,同時筆筒也被稱為除「筆墨紙硯」這四寶之外的文房第五寶。隨著時代的發展,筆筒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在近些年的拍賣與收藏市場中,筆筒卻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且收藏行情相對穩健,並在拍賣中創造過5520萬元的價格神話。
  • 古人的文房裝飾,看的就是一個氣質
    「齋中長桌一,古硯一,舊古銅水注一,舊窯筆格一,斑竹筆筒一,舊窯筆洗一,糊鬥一,水中丞一,銅石鎮紙一。左置榻床一,榻下滾凳一,床頭小几一,上置古銅花尊,或哥窯定瓶一,花時則插花盈瓶,以集香氣,閒時置蒲石於上,收朝露以清目。或置鼎爐一,用燒印篆清香。冬置暖硯爐上。壁間掛古琴一,中置幾,如吳中雲林幾式最佳。壁間懸畫一,書室中畫惟二品,山水為上,花木次,鳥獸人物不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