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柏拉圖問蘇格拉底:老師,什麼是愛情?
蘇格拉底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請你穿越一片麥田,摘一株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回來,同時有個規則,你不能走回頭路,只能摘一次。
柏拉圖去做了,許久之後,他卻空手而歸。
蘇格拉底問:你怎麼空著手回來了?
柏拉圖說道:當我走在田間,曾看到過幾株特別大特別燦爛的麥穗,可是,我總想著前面也許會有更大更好的,於是就沒有摘,但是,我繼續走的時候,看到的麥穗,又總覺得還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
蘇格拉底說:這就是愛情。
這個故事你看懂了嗎?接下來還有另外一種版本:
同樣的麥田,同樣的問題,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向他請教如何找到理想的伴侶。
第一個弟子在麥田走了幾步,看見了一隻又大又漂亮的麥穗,就高興地摘了下來。但他繼續前進時,發現前面有許多比他摘的那隻大,只得遺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個弟子吸取了教訓,每當他要摘時,總是提醒自己,後面還有更好的。當他快到終點時才發現,機會全錯過了。
第三個弟子吸取了前兩個的教訓,當他走到三分之一時,即分出大、中、小三類,再走三分之一時,他選擇了大類中的一隻美麗的麥穗。雖說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但他滿意的走完了全程。
這就是蘇格拉底的麥穗理論。
而在這個理論中,最為精闢的情景預設,就是:
第一, 穿過麥田,你只能摘一次
第二, 你不能回頭
這兩點正寓意著:理想的愛情,只有一次;而我們的人生,也只有一次。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為什麼理想的愛情只能有一次呢?我難道不能腳踏……
當然,你可以這樣妄想。不過,現實中的我們仍該遵循一夫一妻制,畢竟,這是這個時代所認為的正確的價值觀。
況且,理想的愛情,是靈魂的共鳴,是執手一生的信仰,並不是只用於滿足自己膚淺的需要。而一個人的靈魂,其實也只夠愛一個人,或者說連愛一個人都不夠:
現在的人,忙著學習,忙著工作,忙著娛樂,忙著人際,哪有很多時間和精力為愛一個人而在靈魂中留下足夠多的空間呢?
現實和理想總是有差距的,理想的愛情能夠忠貞不渝,白頭偕老,而現實中的愛情,就不斷地掙扎在現實壓力與彼此的前任後任的亂七八糟的情感糾葛之中。
很多時候,我都在想,自己不應該去趟這趟渾水,不如就潔身自好,圈地自萌……但是,自己心裡又有著對理想愛情的嚮往:或許,現實中能夠找到呢?
到底能不能夠找到?
先聽蘇格拉底怎麼「說」。
蘇格拉底讓他的弟子去尋找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就是讓他們去尋找理想中的愛情。第一位弟子,詮釋了很多人的遭遇:初嘗愛情的甜果,就一下子沉溺進去了,等自己清醒過來時,卻發現,自己其實有著更好的選擇,而自己已經失去了機會,心中後悔不已;而第二位弟子,總認為會有更好的選擇,從而忘記了,自己的選擇也是有限的,到最後,什麼也沒有得到。
只有第三位弟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作出了自己滿意的選擇。
那他明白了什麼呢?
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你的一生,也許遇不到最好的人,但是,你可以遇到最合適的人。
什麼是最合適的?最合適,就是在有限的選擇裡,做出了最好的選擇。
愛情並不等於理想的愛情,現實也並不等於理想中的現實,這就意味著,理想的愛情,終究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去選擇,讓愛情接近我們心中的理想。
愛情就是這樣,因為有了期望,才帶來了希望。雖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但如果沒有了期望,那麼現實就永遠得不到改進,我們離豐收的那一天也就更是遙遙無期。
我相信,如果蘇格拉底自己重走一遍麥田,也還是會有所困惑:究竟什麼樣的麥穗(愛情)才是最合適的呢?
這個問題,不僅僅牽涉人們的理智,它還牽動著人們的情感,或者說,牽動得更多的,是人們的情感。
而期望,就是最真摯的情感。
我想,到頭來,還是保留一份期望,才是對愛情,最好的體驗。
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如果您喜歡作者的行文風格,可以關注作者、分享文章,您的關注與分享將是對作者的最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