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建於秦(前221—前207年),為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總面積近11萬平方米。
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布局謹嚴,規模宏偉。中嶽廟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築,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築39座近400間,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
完整的建築布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布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中嶽廟內的建築和碑石是研究魏書書法、道教歷史和中嶽廟宗教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2001年6月25日,中嶽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8月1日,包括中嶽廟在內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遙參亭:
中嶽廟是供奉中嶽嵩山山神的廟,與我國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和北嶽恆山稱為中國五嶽,中嶽廟為天地之中。河南被稱為中原、中州,因地勢命名,亭子叫遙參亭是一座八角重簷亭,位於中華門北,是古代過往行旅拜謁嶽神的地方。簷坊和雀替上面透雕戲曲故事,形象優美是遙遠參拜的意思。為什麼要遙遠的參拜呢,作為廟,在中國的古代,它的等級特別高,周曆朝歷代的皇帝來了。才有資格到裡邊朝拜中嶽主神,平民百姓和文武百官要參拜,只能在這個遙遠的地方參拜一下,以示誠意。
2、天中閣
天中閣在明清之際是中嶽廟的正門,原名黃中樓,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改為今名,重簷綠瓦,雕梁畫柱,飛簷凌空。天中閣建築與1750年的時候被改建,是當年乾隆皇帝來祭祀中嶽主神的時候,命工匠仿天安門中央改建的。整個建築與天安門相似,但天安門極大,而天中閣規模小多了,當地把它稱作為小天安門。而門前的大獅子刻於明代,是中國唯一一對笑獅,寓意微笑迎接天下客。獅子分為雄獅和雌獅,中國作為比較封建的國家,認為男性更偉大,可以徵服宇宙,所以雄獅腳下踩小球負責爭霸天下,而雌獅的腳下踩小獅子,代表中國古代的女人,坐在家裡,相夫教子、負責美貌如花。
3、配天作鎮坊
中嶽廟到現在已經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之後。他以嵩山為中央,因為左邊有泰山,右邊有華山,將嵩山並為「中嶽」史稱中嶽嵩山。中嶽廟的前身為太室祠裡面供奉中嶽嵩山的山神。到了現在2788年然後擴建在西漢,公元前10年,漢武帝劉徹來祭祀中嶽主神的時候命人,擴建增加了這個廟宇,到北魏時期,因為種種原因,當時中嶽廟進行了三次的遷移。後來,風水先生測評下來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地方算是絕頂好的風水寶地。
中嶽廟在轉了一圈之後,重新回到了我們這地方,擴建翻修。唐朝和宋朝是這個廟最興盛的時候,當時他建築規模比現在大300大有37萬平方。不過建築在元朝末年毀於兵火,咱今天來看的建築整個就明朝、清朝重修過之後再也沒有大的維修了,這個廟坐北向南整個建在由低到高的山坡上面前後高低落差37米,我們現在整個看到的走的都是上坡路,全長650米長左右160多米寬,是個長方形的建築結構,總面積11萬平方米。他是我們中國最大最古老的道教廟宇,這牌坊叫配天作鎮。按照道教說法,配天作鎮枋為四柱三樓木結構建築,原名叫「宇廟坊」,古時稱中嶽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枋起三架,廡殿式屋頂,鬥拱雀替,雕琢華麗。正樓額書「配天作鎮」,左右配樓分別書「宇廟」、「俱瞻」。
4、崇聖門的「神庫」和四鐵人
崇聖門為過往門庭,因中嶽神曾被封為「中嶽天中崇聖大帝」而得名。崇聖門東有古神庫,創建於北宋,古神庫周圍有四個高大的鐵人,四大鐵人鑄造於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高3米許,重約3噸,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嚴,是中國現存形體最大,保存最好的四個「守庫鐵人」,同時也是北宋鑄造的藝術代表。
宋朝時進行過大規模整修,要修這個廟,就要看修在誰的名下?宋朝做的神像沒地方放,把舊神像扔掉吧對神不敬。於是修廟師傅想了個辦法在地下挖個地宮將舊神像擺放在下面,上面蓋個房子,稱他為「神庫」意味藏神的地方。而四周存放的四個鐵人他們出於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到現在900多年了。他們接受人間香火到現在900多年,所以自身被修得滿身靈性的,當地尊奉為神醫,治百病的。據說我們身上哪個地方,感覺不舒服了,摸一下他再摸我們自己,這樣的話可以解除病痛。這講究心誠則靈,有病治病,無病消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