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每日讀《詩經》之《芣苢》篇

2020-12-14 舟中人兩三粒

芣苢《詩經 國風 周南》

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記憶:才有墮落街些

《詩經》一書,正如其名,書中信手拈來,隨手取的一名,都飽富詩意。儒學呢,大多是大師講,操一口蹩腳的話音,稀裡譁啦講一堆,往往事與願違,我一句沒聽懂。四書五經,我讀得很累,更樂意讀《詩經》。《詩經》之中,有幾篇目,什麼《漢廣》,《谷風》,我還是樂意讀一讀 。我愛讀野史,亦或是雜書,譬如《夢溪筆談》,分明是工藝的一等好書,卻被稱之為閒書,在他們看來,只有書本課本,才是正經學問。

聖人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我以為這很對,因為詩歌是情感大於理性的造物,宋人在這一點上矯枉過正,所以不如唐。文學永遠是感性照進理性的,感情集聚到一定程度,開始「思」,但根源在「無邪」。無邪是不計較,不執迷,不偏執,故瘋子與嬰兒是最好的詩人,「赤子之心」所謂是也。李白鬥酒,寫出來比白、杜便要仙氣得多,紀實雖亦尤其價值,但本質不算詩歌,歌以詠志,歌以言情,人類的大喜大悲絕不是來自理性,而是本能、直覺。留一個思考題:詩歌的起源為何?

詩經極長,百首之巨,每日讀一二即可。聖人既以思無邪教導,我便以思無邪讀之,強加許多人為的它意,反與本意背道而馳。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芣苢
    《芣苢》是《詩經》裡《國風·周南》的篇章,作成於先秦時代的周,至於具體時間和作者同《詩經》裡大多數詩歌一樣,都已不可考。全詩如下: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但從周代的社會環境和《芣苢》這首詩歌的全詩來看,我更傾向於聞一多先生的解釋,我們這裡也用薏苡來解釋。薄言採之,薄言起補充音節的作用,無意義。採之指採集。第二段第一句裡的薄言掇之,掇是拾的意思。第二句薄言捋之,捋通常解釋是指使物體順溜或乾淨,這裡指順著根莖一把一把的採集。
  • 詩經淺讀|國風·周南·芣苢(fúyǐ)
    周更/一篇原文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duō)之。採採芣苢,薄言捋(luō)之。採採芣苢,薄言袺(jié)之。採採芣苢,薄言襭(xié)之。這首詩歌整體只有六個字變化就展現了完整採摘芣苢過程,如果是一首閒來摘菜車前草的歌謠,相比現在有點像歌曲中副歌的重唱,可出現在詩經中有點不太符合詩經收錄方向,當然這一切都是咱們自己的猜測。
  • 經典品讀——《詩經·芣苢》每句都在重疊,卻吟唱出歡樂之情
    《詩經》中的大多數詩都是從民間「採詩」而來,所以常用勞動時候吟唱的詩歌來表達更深層的意思,比如《卷耳》是在採集卷耳時候思念遠徵的丈夫;《採葛》是熱戀中的人想念採葛的姑娘;《摽有梅》是採梅子的姑娘們表達愛情。但唯有《芣苢》是不同的,它就是個單純的勞動之歌,處處充滿勞動的歡樂。
  • 西周時代老百姓餐桌上的蔬食——讀《詩經》第八篇《芣苢》有感
    車前草詩旨:《芣苢》是《詩經》中的第八篇,芣苢就是車前草。這首詩是當時人們採芣苢(即車前草)時所唱的歌謠。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全詩採用重章疊句的復沓寫作手法,與《卷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全詩一唱三嘆,反覆詠唱,一遍一遍地表達採摘芣苢的情景,初讀此詩,一種勞動時的歡樂之情躍然紙上,繼而,一種採摘芣苢的忙碌與熱烈場景就浮現在眼前。其實情況引人深思。
  • 品讀不一樣的《詩經》第八篇:「芣苢」興於民俗,詩傳千載
    【芣苢】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祮之。採採芣苢,薄言擷之。一,《芣苢》的原義解析 《芣苢》是詩經裡重疊詞用得最多的一首詩,除了「採、有、掇、捋、祮、擷」其它幾乎都是重疊詞了。
  • 詩經《芣苢》在風和日麗之中,平原繡野之上載歌載舞
    《國風·周南·芣苢》是《詩經》周南中的第八首,說的是婦人們在曠野之上邊唱邊採的歡快場景。從詩中,採、有、掇、捋、袺、襭。這六個動詞可以看出婦人們在勞動過程中是歡快的。不由讓人覺得在大自然中勞動是多麼美妙啊!在大自然中且歌且舞是多麼美妙啊!從古至今勤勞的人民總是值得誇讚的。
  • 讀《詩經》:採採芣苢——枸杞紅棗車前草甜湯喝起來!
    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fúyǐ》這首詩,雖然不算《詩經》中最短的,但卻是最有個性的一首。通篇只言一事,即「採芣苢」。
  • 《詩經》欣賞 周南 芣苢
    第八篇 芣苢>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注釋】01、芣苢(FuYi):植物名,即車前子,種子和全草入藥。,這首詩歌讀起來有一種緊張而歡快的氣氛包含在裡面,腦海不禁出現了這樣的一幅圖景:一群美麗的少女在田野裡採掇著車前菜,她們面帶微笑,口中吟唱著動聽的民歌,農事雖然緊張而忙碌但她們的內心卻很快樂而幸福。
  • 《芣苢》:一組關於先民勞作的蒙太奇!
    品讀古詩,我是陳小五,很高興在這裡遇見你。先讀詩歌從今天開始,我們正式開啟詩歌之旅。在這趟旅程中,我們最先遇到的是一首叫做《芣苢》的詩歌。芣苢選自《詩經國風》·時代:先秦·作者:佚名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
  • 詩經中的勞動號子《詩經·芣苢》賞析
    詩經中有一首明快而優美的勞動號之歌,只講了婦女們採集車前子的勞動,整首詩只用了四十八個字,就將婦女們結隊採摘,在田野中邊唱邊採,從開始採摘到滿載而歸,將一幅歡樂的場景表現出來。我們來欣賞一下這首詩吧!
  • 詩經連載之5-《周南*芣苢》
    芣苢:植物名,即車前草,其葉和種子都可以入藥,有明顯的利尿作用,並且其穗狀花序結籽特別多,可能與當時的多子信仰有關。薄言:「薄」「言」發語詞,無義。主要起補充音節的作用。有:取得,獲得。掇:拾取,摘取。捋:從莖上成把地採取。袺:提起衣襟兜東西。襭:把衣襟扎在腰帶上兜東西。
  • 詩經·周南·芣苢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芣苢詩經·國風·周南·芣苢原文採採[1]芣苢[2],薄言[3]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4]之。採採芣苢,薄言掇[5]之。採採芣苢,薄言捋[6]之。採採芣苢,薄言袺[7]之。採採芣苢,薄言襭[8]之。
  • 《芣苢》詩經裡的「採茶」歌,不用配樂就足夠歡樂
    採採芣苢(fú yǐ),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duō)之。採採芣苢,薄言捋(luō)之。採採芣苢,薄言袺(jié)之。採採芣苢,薄言擷(xié)之。孔子說,讀詩可以多識草木蟲魚鳥獸之名。
  • 《詩經·國風·芣苢》:由2個句式、6個動詞、11個字構成的奇詩
    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詩經·國風·周南·芣苢》《芣苢》是《詩經·國風·周南》裡的第八篇,共三章十二句四十八字,均為四言句式。它的最大特色是章句重疊、迴環往復,其重複程度為《詩經》之最。
  • 《詩經·芣苢》中,女子一邊唱著歌,一邊採摘的芣苢是什麼
    採採芣苢[fúyǐ],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fú yǐ],薄言掇[duō]之。採採芣苢,薄言捋[luō]之。採採芣苢,薄言襭[xié]之。芣苢,今名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性喜光,常成群生長於牛馬跡中,嫩葉可食,是一種普遍的救荒本草,全草和種子都可入藥。
  • 採採芣苢,薄言採之 原來芣苢有這般多用途
    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選自《詩經·周南·芣苢》。芣苢,也寫成「芣苡」,即為車前草,這是當時的人們歌頌採車前草的歌謠。車前草現在在田間也是隨處可見,在中藥中,車前草具有利尿、清熱、明目、祛痰的功效。主治小便不通、淋濁、帶下、尿血、黃疸、水腫、熱瘌、洩瀉、目赤腫痛、皮膚潰瘍等,是常用的中藥材。
  • |《詩經·卷耳|芣苢》
    《芣苢》篇我們從簡單的開始,先講《芣苢》,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讀,我標個音調:芣苢(fú yǐ)。《芣苢》中芣苢的運用不是比興,而是其整篇的內容就是繞採摘芣苢展開的。我們貼一個原文: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
  • 佚名《芣苢》
    》是《詩經》首章《周南》中的一首。「周南」指周王城之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鎬京及東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漢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該地的歌謠中正平和,歷來被認為是「正風」的典範,故作為《詩經》的首章。與我們非常熟悉的《關雎》《卷耳》《漢廣》等詩不同,《芣苢》一詩沒有個人感情的直接抒寫,全詩通篇也只變換了6個動詞。看似簡單重複的詩句一氣讀來,卻仿佛將人帶進了那個充滿節奏的歡快場景中。
  • 詩經之芣苢:一片豔陽高照
    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我讀芣苢】青蔥茂密的車前草呀,鋪呀鋪滿地。採呀採呀來採車前草,大家快來一起採。青蔥茂密的車前草呀,鋪呀鋪滿地。採呀採呀來採車前草,大家快來把它採下來。青蔥茂密的車前草呀,鋪呀鋪滿地。拾呀拾呀來拾車前草,大家快來一起拾。青蔥茂密的車前草呀,鋪呀鋪滿地。
  • |《詩經·卷耳|芣苢》
    《芣苢》篇我們從簡單的開始,先講《芣苢》,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讀我們貼一個原文: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全文48個字,有7個字重複了6次,唯一有變化的是六個動詞,而這六個動詞,是全詩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