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必先模仿,不得古人形質,無以得其性情也。 ——康有為
一、取法乎上,選擇經典碑帖臨習。
學習書法要求「取法乎上」,這是絕對正確的斷言。一般我們面對一副作品的時候,會對它進行整體的審視,首先看作品取法高不高,字的源頭在哪裡。
現代人學書法和古人相比較,有不利的地方,也有有利的地方。不利的地方是書法的實用功能逐漸消退,藝術屬性凸顯出來,客觀上失去了很大一塊書法土壤。有利的地方是我們處在信息社會,能夠得到大量的書法資料,足夠提供我們學習借鑑。古代,好的碑帖都藏在皇宮密室、藏家箱櫃裡,世面上基本看不到,其學書的途徑主要靠師承傳授,如果老師好也就罷了,如果差一些的可能耽誤你一生。
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高低決定成敗。當然,取法何種書體何人碑帖也要因人而異,不可隨波逐流,有的人生性喜歡碑,有的喜歡帖,有的喜歡篆,有的喜歡楷,重要的是要取法那些自己喜歡而且是經典的範本。
節臨北魏《修治古塔銘》136X68cm
二、尋找新鮮感和興奮點。
選擇碑帖,全憑個人愛好,不光是初學者才臨帖,是終生的事。尤如婚姻,必有愛慕之情,方能善合。只是人的情趣有高下,選擇碑帖便有高低。選擇王羲之還是「二田」截然是兩回事,學王者越寫越雅,學田者則越寫越俗,這是從書法的專業角度看的。碑帖各有品格,正如人之各有情操。南京蕭嫻認為,從漢碑入手,比之從唐碑入手,似乎更勝一籌,漢碑上承篆籀,下啟楷行,是學書者首當攻克的關塞。
學書講究勤奮刻苦,講究筆耕不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也有寫厭倦煩心,不再想寫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換換碑帖,找點新鮮感,寫顏的不妨也寫寫碑,寫隸的也可以寫寫篆,這樣即可調節神經系統興奮點,又能多加涉獵。當然也可暫時放一放,讀幾本書,方便時泛遊諸藝,包括翻閱種種碑帖畫冊。待至如饑似渴有所心動再寫的時侯,執筆奮書,常會有所進境。創造性遺忘,有助於記憶,創造性停頓,也有助於發展。正如縮回的拳頭,打出去更有力。寫不好硬要寫,容易形成心身疲倦,思維麻木。
節臨北魏《鄭長猷造像》136Ⅹ68cm
三、把握適度,收放自如。
臨帖有個適度問題,我們不排除多有日日臨帖者,也不排除很多人臨帖很深,竟然能對字帖倒背如流。這類作者,如果讓他寫寫字帖中的字,肯定沒有問題,一定寫得不錯。但讓他創作一幅新作品時,可能多數字碑帖中沒有,其結果會很糟糕,這個現象叫做未能&34;中庸之道」,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太深了沒有自己,太淺就沒有古人。齊白石老人的教誨不宜忘記,還是那句經典老話,即「似與不似之間」。古人講「合古人易,離古人難」,臨的過度深入就有了拐棍,離不開了,當然臨不進去則無從談起了。因此歷史上那些傑出的書法人物,凡是有足夠成就者,都走了「似與不似之間」這條中庸之路,沒有一個例外。
節臨北魏《吐谷渾寇》180x48cmx4
四、捕捉瞬間靈感,尋找與人異處。
「吃透一家、遍嘗百家」,這是前人的經驗。正確的學習一定是從臨帖開始的,一般是先專攻一家,也就是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領,進而再去融會眾家。初始臨帖不宜貪多,先形而後神,每天練字不求甚多,越是不好寫的字越多練習。這樣長期堅持,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臨寫能力。
如何在臨帖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自我風格,這是學書者終身努力的目標,一個人的書法風格不是預先設定的,是在長期反覆的實踐和練習中慢慢形成的,是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每個人的學書途徑和方向不一樣,因此具體方法又必定有些差異,但根本是無法改變的,即植根傳統、敬畏經典,在古今優秀碑帖中摸索出一條路子來。
當然,學書過程中還要關注當代書法現狀,分析優秀書家典型佳作,以期開闊視野,提高審美能力和判斷水平。還要開動腦筋多思考,善於在日常創作中捕捉瞬間產生的靈感,琢磨如何寫出與別人的區別之處。只有如此日積月累,才能自成體系,寫出自己的面貌,成為獨立個性的一家。書法講究個性獨特,與眾不同,要耐得住寂寞,少想名利多思創作,也許名利自然來,所謂一朝成名是多年寂寞的回報。
節臨晉《爨寶子碑》100X100cmⅩ4
五、活臨活用,貴得古人神韻
臨書和創作本來是兩回事,但明代書法巨擘王鐸,卻一改傳統做法,標新立異,用巨幅形式臨寫經典尺牘手札,並且改變或完全改變了原來作品的形制、大小和風格,相差巨大。更有甚者,其臨寫作品在用筆和結字上,都有很大的改變,或者把原帖的書體都變了,行書變成草書,草書變成了行書。
這種臨寫方式,有人稱之為「以臨代創」。王鐸說:「書法貴得古人神韻」,又說:「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
這裡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就是王鐸對於傳統的深度認識和重視,他沒有在傳統面前抱著不放,固步自封,而是充滿著進取精神和探索精神,以「一日臨帖,一日應酬」,堅守終生。更重要的,是他的藝術觀念和藝術精神,影響了他的整個人生,也引領了整個明清時代。「以臨代創」是一個書學思想體系,為後世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經驗。
節臨《廣武將軍碑》180X48cm×4
行楷對聯136X34cmX2
行楷對聯136X34cmx2
草書中堂136Ⅹ68cm
草書中堂136x68cm
草書中堂136X68cm
草書中堂136×68cm
藝術簡介
張坤山,1952年出生於山東省淄博市,海軍政治部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資深理事,自1990年以來連任第三、四、五、六、七屆至今30餘年。系中國書協書法行業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海軍美術書法研究院 副院長,北京國都墨韻書畫院院長,榮寶齋書法院研究員,中央文史館「書法大家班」成員,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