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山丨書法臨帖也要講究思辨方法

2020-08-22 中國翰墨因緣藝術網

學書必先模仿,不得古人形質,無以得其性情也。 ——康有為

一、取法乎上,選擇經典碑帖臨習。

學習書法要求「取法乎上」,這是絕對正確的斷言。一般我們面對一副作品的時候,會對它進行整體的審視,首先看作品取法高不高,字的源頭在哪裡。

現代人學書法和古人相比較,有不利的地方,也有有利的地方。不利的地方是書法的實用功能逐漸消退,藝術屬性凸顯出來,客觀上失去了很大一塊書法土壤。有利的地方是我們處在信息社會,能夠得到大量的書法資料,足夠提供我們學習借鑑。古代,好的碑帖都藏在皇宮密室、藏家箱櫃裡,世面上基本看不到,其學書的途徑主要靠師承傳授,如果老師好也就罷了,如果差一些的可能耽誤你一生。

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高低決定成敗。當然,取法何種書體何人碑帖也要因人而異,不可隨波逐流,有的人生性喜歡碑,有的喜歡帖,有的喜歡篆,有的喜歡楷,重要的是要取法那些自己喜歡而且是經典的範本。

節臨北魏《修治古塔銘》136X68cm

二、尋找新鮮感和興奮點。

選擇碑帖,全憑個人愛好,不光是初學者才臨帖,是終生的事。尤如婚姻,必有愛慕之情,方能善合。只是人的情趣有高下,選擇碑帖便有高低。選擇王羲之還是「二田」截然是兩回事,學王者越寫越雅,學田者則越寫越俗,這是從書法的專業角度看的。碑帖各有品格,正如人之各有情操。南京蕭嫻認為,從漢碑入手,比之從唐碑入手,似乎更勝一籌,漢碑上承篆籀,下啟楷行,是學書者首當攻克的關塞。

學書講究勤奮刻苦,講究筆耕不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也有寫厭倦煩心,不再想寫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換換碑帖,找點新鮮感,寫顏的不妨也寫寫碑,寫隸的也可以寫寫篆,這樣即可調節神經系統興奮點,又能多加涉獵。當然也可暫時放一放,讀幾本書,方便時泛遊諸藝,包括翻閱種種碑帖畫冊。待至如饑似渴有所心動再寫的時侯,執筆奮書,常會有所進境。創造性遺忘,有助於記憶,創造性停頓,也有助於發展。正如縮回的拳頭,打出去更有力。寫不好硬要寫,容易形成心身疲倦,思維麻木。

節臨北魏《鄭長猷造像》136Ⅹ68cm

三、把握適度,收放自如。

臨帖有個適度問題,我們不排除多有日日臨帖者,也不排除很多人臨帖很深,竟然能對字帖倒背如流。這類作者,如果讓他寫寫字帖中的字,肯定沒有問題,一定寫得不錯。但讓他創作一幅新作品時,可能多數字碑帖中沒有,其結果會很糟糕,這個現象叫做未能&34;中庸之道」,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太深了沒有自己,太淺就沒有古人。齊白石老人的教誨不宜忘記,還是那句經典老話,即「似與不似之間」。古人講「合古人易,離古人難」,臨的過度深入就有了拐棍,離不開了,當然臨不進去則無從談起了。因此歷史上那些傑出的書法人物,凡是有足夠成就者,都走了「似與不似之間」這條中庸之路,沒有一個例外。

節臨北魏《吐谷渾寇》180x48cmx4

四、捕捉瞬間靈感,尋找與人異處。

「吃透一家、遍嘗百家」,這是前人的經驗。正確的學習一定是從臨帖開始的,一般是先專攻一家,也就是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領,進而再去融會眾家。初始臨帖不宜貪多,先形而後神,每天練字不求甚多,越是不好寫的字越多練習。這樣長期堅持,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臨寫能力。

如何在臨帖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自我風格,這是學書者終身努力的目標,一個人的書法風格不是預先設定的,是在長期反覆的實踐和練習中慢慢形成的,是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每個人的學書途徑和方向不一樣,因此具體方法又必定有些差異,但根本是無法改變的,即植根傳統、敬畏經典,在古今優秀碑帖中摸索出一條路子來。

當然,學書過程中還要關注當代書法現狀,分析優秀書家典型佳作,以期開闊視野,提高審美能力和判斷水平。還要開動腦筋多思考,善於在日常創作中捕捉瞬間產生的靈感,琢磨如何寫出與別人的區別之處。只有如此日積月累,才能自成體系,寫出自己的面貌,成為獨立個性的一家。書法講究個性獨特,與眾不同,要耐得住寂寞,少想名利多思創作,也許名利自然來,所謂一朝成名是多年寂寞的回報。

節臨晉《爨寶子碑》100X100cmⅩ4

五、活臨活用,貴得古人神韻

臨書和創作本來是兩回事,但明代書法巨擘王鐸,卻一改傳統做法,標新立異,用巨幅形式臨寫經典尺牘手札,並且改變或完全改變了原來作品的形制、大小和風格,相差巨大。更有甚者,其臨寫作品在用筆和結字上,都有很大的改變,或者把原帖的書體都變了,行書變成草書,草書變成了行書。

這種臨寫方式,有人稱之為「以臨代創」。王鐸說:「書法貴得古人神韻」,又說:「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

這裡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就是王鐸對於傳統的深度認識和重視,他沒有在傳統面前抱著不放,固步自封,而是充滿著進取精神和探索精神,以「一日臨帖,一日應酬」,堅守終生。更重要的,是他的藝術觀念和藝術精神,影響了他的整個人生,也引領了整個明清時代。「以臨代創」是一個書學思想體系,為後世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經驗。

節臨《廣武將軍碑》180X48cm×4

行楷對聯136X34cmX2

行楷對聯136X34cmx2

草書中堂136Ⅹ68cm

草書中堂136x68cm

草書中堂136X68cm

草書中堂136×68cm

藝術簡介

張坤山,1952年出生於山東省淄博市,海軍政治部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資深理事,自1990年以來連任第三、四、五、六、七屆至今30餘年。系中國書協書法行業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海軍美術書法研究院 副院長,北京國都墨韻書畫院院長,榮寶齋書法院研究員,中央文史館「書法大家班」成員,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貢獻

———————————————————

相關焦點

  • 書法臨帖要注意什麼?有什麼技巧?
    學書法,就要臨字帖,這是必經的一條的路。為什麼大家都臨字帖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臨帖幾十年了書法還不入門。學什麼都要注意方法,臨帖也是一樣。有的人臨帖不是臨帖,他在抄帖。換句話說,就是毫無目的的完任務而已。
  • 在學書法的時候想要找對臨帖方法,卻不知該如何下手?
    書法藝術傳載著幾千年的華夏文明,是真正屬於國粹的古典藝術。從!"世紀("年代以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當前中國書法教育委員會的成立以及對廣大學生書法教育活動開展的重視)無疑證明了這一點。學習書法要先從臨帖開始,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不二法門。
  • 學書法切忌盲目臨帖!這個步驟是臨帖之前必須要做的
    學書法首先要做的就是選帖和臨帖,但是許多人在拿到一本字帖的時候,迫不及待就開始臨寫,這樣是盲目的,也是事倍功半的。,首先要做的不是上手臨摹,而是要讀帖。如果不觀察其下筆出我們的字體每一筆就很有可能錯位,中鋒位置就會偏離,這樣的字體是不漂亮的,知道了這個知識點,我們再進行臨帖的時候就會注意到這一點而不讓字體中鋒產生偏離,而其他方法都是不如觀察下筆的這種方式好,可謂一針見血指出其中的奧秘。
  • 學書法有方法:臨帖
    關於臨帖的學習方法「帖」是指供學習書法的人臨摹的範本。這些範本大都經過幾千年來歷代書家的學習,幾千年來大家都共同認可的,具有一定的書寫技法,具有一定的書寫技巧。臨帖是書法學習的唯一途徑,離開了臨帖則書法不能進步。
  • 張坤山:汪碧剛書法藝術淺析
    張坤山:汪碧剛書法藝術淺析張坤山文藝報 「道技並重」方顯書藝精魂——汪碧剛書法藝術淺析  書學玄奧,存在簡易之理。「二王」系列,文人風書卷氣佔據著審美主導,汪碧剛的書法正在朝著這個層面攀緣。他用飽滿的精神狀態、紮實的書寫功力,有效地將反映傳統文化的氣格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懷,從而使個體的筆墨語言完全融匯於當今時代的書法熱潮之中。   「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汪碧剛勤於精進,長於所思,創新提出「方向、邏輯、方法」治學理念,並對書法文化有著深度的理解和獨立的思考。
  • 書法乾貨——最有效的臨帖方法!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 書法臨帖有多重要?「臨帖楷模」敦煌寫經生:放大看細節
    經常有朋友說我寫的字不行,甚至自我感覺都有點醜了,問應該怎麼進行規範的書法練習?其實,在進行書法練習前,我們首先要清楚自己為什麼練字。是在短時間內進行字形美觀度的提升,還是以興趣愛好進一步練習,或者是以書法為專業進行深究,這些都會導致練習方法的不同:短時間內的提升可以在字體字形的筆畫和結構方面進行練習;以書法興趣愛好進行練習的,可以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字帖、從筆畫、結構、章法等方式進行練習;專業性的這裡就不獻醜了。
  • 學習書法為什麼要臨帖?
    學好書法唯一的辦法就是臨帖了。臨帖是書法的專業術語,臨的意思就是接近、像,比如在單詞「臨近」「面臨」裡臨就是這個意思,帖是古代書法家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是古代書法作品裡的經典,是經歷了時代和歷史檢驗的大師級的作品
  • 承古書懷:張坤山書法作品將在濟南展出
    這次展覽,是他繼2018年在北京成功舉辦的「承古書懷——張坤山書法展覽」後,回到齊魯故鄉的一次匯報展。張坤山先生半個多世紀的心緒凝結,寄託著他對齊魯大地這片熱土的深情眷顧。 張坤山先生展出的百餘幅精品力作,既有鴻篇巨製,也有尺幅小品,書體兼顧,重點突出,比較全面完整地展示了他的創作高度和創作走向。
  • 承古書懷——張坤山書法展覽在北京隆重開幕
    12月25日上午,由中國書法家協會藝術委員會、中央數位電視書畫頻道、中國長城學會、中國大眾文化學會主辦,榮寶齋書法院和當代書法篆刻院承辦的「承古書懷——張坤山書法展覽」在北京81美術館隆重開幕。《坤山墨語》書藝漫談1000篇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首發。
  • 展訊丨「承古書懷」張坤山書法展將於9月12日在山東省文化館開幕
    特別邀請各位首長、領導和書法界的同仁們光臨現場交流指導。向這一特殊時期光臨展覽現場的每一位嘉賓和觀眾致敬!這次展覽,是他繼2018年在北京成功舉辦的「承古書懷——張坤山書法展覽」後,回到齊魯故鄉的一次匯報展。張坤山先生半個多世紀的心緒凝結,寄託著他對齊魯大地這片熱土的深情眷顧。張坤山先生展出的百餘幅精品力作,既有鴻篇巨製,也有尺幅小品,書體兼顧,重點突出,比較全面完整地展示了他的創作高度和創作走向。
  • 金堤迴瀾丨大名縣第三屆臨帖書法作品展徵稿啟事
    金堤迴瀾丨大名縣第三屆臨帖書法作品展徵稿啟事 2020-09-26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盧中南:書法臨帖,要區別對待!歐陽中石:這方法倍棒
    前人總結的經驗告訴我們,學書法的最好方法是臨帖,有人認為要專供一帖,不要輕易換帖;有人認為學書法要廣泛涉獵,儘量多臨不同的法帖。但書法一種帖臨多長時間為宜?這個問題,確實給很多書法愛好者帶來困惑,而有很多前輩的指點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造成更大的迷茫。
  • 書法的基本學習方法:讀帖、摹帖、臨帖
    讀帖、臨帖、摹帖是學習書法的基本方法。這種摹寫方式後成為了人們學習書法的一種方法,並發展成為我國璀璨的書法藝術寶「雙鉤」乃書法術語也。法書摹勒上石,沿其筆畫的兩側外沿以細線鉤出,稱之為「雙鉤」。這個的難度要更高,是一個學以致用的過渡過程,也是為了更好的深化記憶,把別人的化為己有。
  • 書法的基本學習方法:讀帖、摹帖、臨帖!
    讀帖、臨帖、摹帖是學習書法的基本方法。那怎麼讀帖、臨帖、摹帖,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這種摹寫方式後成為了人們學習書法的一種方法,並發展成為我國璀璨的書法藝術寶「雙鉤」乃書法術語也。法書摹勒上石,沿其筆畫的兩側外沿以細線鉤出,稱之為「雙鉤」。
  • 練習書法,臨帖要從分析走向記憶,簡單的3步記住就行了!
    要像讀書一樣去讀帖,去分析字。讀帖就是分析,讀帖的方法就是分析的方法。二是臨寫。臨寫有臨和摹之分,下面會重點講到。 三是背臨。背臨就是通過記憶來默寫帖裡的字。這是強化記憶的過程。因此開始臨帖時可以採取摹臨結合的方法。
  •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修課,關於臨帖的問題都在這了
    一個網上的學生剛剛學習書法,覺得臨帖太痛苦了,不如自己寫著玩痛快,就問我關於臨帖的的問題,回答完他的問題,我總結了一下打了出來,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修課,關於臨帖的問題都在這了。什麼是臨帖?臨帖說白了就是比著字帖寫,模仿字帖上的字,臨是接近的意思,帖是古代人留下來的經典的範本,是學習書法最好的教材。臨帖就是要和範本寫像,臨的字越接近原帖越好。
  • 「魚目混珠」「偷梁換柱」,這些書法臨帖方法,值得嘗試
    「歪門邪道」說意臨■顧巧年懂書法的人都知道,書法的學習離不開臨帖,可以說臨帖是習書者一輩子要做的功課。對於臨帖,永遠都有聊不完的話題。常有書友問我臨帖之法,說實話,這個話題對我來說有點大。臨帖基本上又可以分為實臨和意臨,在實臨的功課做到一定程度後,意臨是臨創過渡比較好的方法。這裡呢,我謹把我意臨的四大方法鬥膽跟書友們聊聊,表述瑣碎以及不妥之處,還望書友們指正。
  • 書法之法: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階段,要先做到形似再追求神合
    與我同住一小區的老同事和老朋友賈兄也是一位書法愛好者,但他同我的審美情趣卻截然不同,他喜歡的是我堅決反對的「醜書」。昨天上午,他到我的書齋喝茶,見我又在板板正正的臨帖便大發高論,說「臨帖是書法的死路」、「要想使書法成為藝術而不是寫字,就得脫離字帖」。這當然同我的觀念相悖,於是我們二人一上午就圍繞這個話題直喝得那壺老茶寡淡無味也沒有爭論出個結果來。
  • 挾風雲於翰墨 羅象緯在心胸:記博山籍著名書法藝術家張坤山
    張道興被譽為「軍旅書法四大家」。張坤山真、草、隸、篆、行五體兼擅,並長於古詩詞創作,常常觸景生情,信手拈來;他涉獵山水畫和篆刻創作,撰寫書論百餘萬字,出版專著20餘種,藝術學養豐厚,書卷氣息濃鬱,尤其在碑學研究和草書領域勇於探索大膽實踐,被書壇稱為當下碑學創作的一個高峰,對當代書法的理論和實踐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