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興盛,為什麼英國音樂顯得「相對沉寂」?

2020-12-15 古話文史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興盛,為什麼英國音樂卻顯得「相對沉寂」?

原創 文化課課代表 2020-06-12 10:12:12

十六世紀是西方音樂史的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既是對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總結,也開啟了巴洛克的新音樂時代宗教改革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家以及廣泛的音樂形式,聲樂作品開始有了宗教與世俗之分。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宗教改革時期的英國卻沒有延續十五世紀引領西方世界的潮流,顯得"相對沉寂"

偏於一隅的地理環境造成英國音樂在歐洲大陸上處於"邊緣"以及在鄧斯泰布爾的引導下開始衝向"中心"

英國在經過光榮革命以及工業革命之後,在政治、經濟上面有著"大國形象",成為歐洲的強國,但是與同時期的德國、義大利以及法國在音樂上處於"中心"的地位相比,英國在音樂上卻是處於"邊緣"

英國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處於歐洲西北部的角落。英國相比於其他的歐洲國家,地理位置相對封閉,因此在音樂的發展上面與歐洲大陸不一致,處於相對落後的地步。早期的音樂大都是通過天主教的傳播才形成的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英國直到公元六世紀才開始接受基督教的洗禮。

英國獨特的地理位置除了造成英國在音樂上處於歐洲的邊緣地帶之外,也使得在這種封閉的環境之中保留下自身的獨特性。英國北部在基督教盛行的格裡高利聖詠傳到英國之前,就有了自身獨特的凱爾特聖詠。後來學者阿爾昆管理教會學校的過程中,對聖詠進行了記錄與增補,展現出了英國自身的音樂特色。

與英國隔海相望的法國,在歐洲的政治、佔據著中心地位,實現了教權與王權的統一,基督教有著極大的發展。法國的查理曼大帝為了規範各地區的基督教禮拜儀式,大力推廣格裡高利聖詠,成為西方音樂史上面的第一種音樂形式。在文藝復興時期對格裡高利聖詠進行不斷修改完善之後,出現了歐洲歷史上最早的復調音樂巴黎成為歐洲的音樂中心。

在漫長的中世紀,英國的音樂一直處在歐洲音樂的邊緣,法國是歐洲音樂的中心。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英國開始改變這一現狀,挑戰法國的"領頭羊"地位,直到十五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英國開始成為歐洲音樂的先驅,其中的代表人物鄧斯泰布爾成為英國音樂的引領者,並開始出現以英國音樂為中心,向歐洲其他國家進行輻射的趨勢。

鄧斯泰布爾實現了英國音樂與西方音樂體系的結合,開闢出了新的音樂領域。他在法國生活多年,因此結交了許多歐洲大陸作曲家,這些作曲家對他產生極大的影響。比如法國作曲家的彌撒曲以及義大利的牧歌都成為他創作的一部分。

鄧斯泰布爾最重要是創造出了三聲部的宗教音樂,在音樂中除了頻繁的使用英國傳統的三、六度之外,還吸收歐洲大陸注重對不諧合音的控制,保證音樂作品的流暢悅耳。在《女中佼佼者》一文中,記載著"無論是強聲還是弱聲,無論是假聲還是變換音區,他們都採用了英國的形式、追隨了鄧斯泰布爾的風範。

英國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以及德、法自下而上的宗教改革,造成了音樂發展的分歧?

經過文藝復興時期之後,在音樂上面越來越追求人文主義的精神,不同國家和地區開始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音樂。

文藝復興時期的先驅馬丁·路德就十分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將音樂視為宗教改革的重要部分,眾讚歌是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的重要成果。路德將以往拉丁文的宗教歌詞改為德語歌詞,採用本民族語言,同時吸收格裡高利聖詠的吟唱方式以及來自民間的音樂曲調,改變以往天主教的宗教式音調,開始更加注重世俗化的音樂曲調。路德根據大眾的需求,開始創作平民化、世俗化的教會音樂,教會音樂的歌詞用本民族語言書寫,使歌詞更加注民族性。

路德肯定音樂的教化作用,他認為教育需要家庭與學校的結合音樂教育在人的情感調節上具有重要的力量。音樂教育應該是每個人都應該享受的權利,音樂應該通過德語合唱的方式來呈現,音樂的創作應是平民化的教會音樂,沒有將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加以分割,只是新教音樂更加通俗化

法國宗教先驅加爾文,對於音樂有著敵視的態度。他認為只有《聖經》上面的歌詞才是值得吟唱的,其餘的音樂都是屬於天主教的禮儀,他對天主教中的禮拜儀式中的音樂抱著懷疑的態度,反對天主教禮儀以及慶典儀式。

加爾文對音樂採取最消極的態度,造成宗教改革時期的法國在音樂上只有格律詩篇。格律詩篇採用法語創作,音調採用格裡高利聖詠,演唱採用無伴奏的齊唱方式。格律詩篇後來發展成為配有四聲部或以上聲部的音樂,用來作為家庭禮拜吟唱,注重高聲部的主旋律

與法國與德國自下而上的宗教改革方式不同,英國的是由於英國國王"離婚案"而進行的從上到下的改革。英國的音樂成為君主統治的工具,而不是面向貧民大眾。英國的音樂因國王信仰的不同,在改革的時候也形成了多種宗教派別。"清教徒"對英國音樂產生的影響是最大的,他們與加爾文一樣對音樂採取敵視的態度,封閉了英國的歌劇院,禁止了原本英國國教的宗教音樂,幾乎造成十七世紀英國音樂史上面的空白。英國本土的音樂家除了在一些地區存在外,幾乎退出了英國音樂的歷史舞臺。為英國皇家服務的音樂家威廉·博德被稱為"英國音樂之父",然而對西方的音樂發展卻沒有產生多大影響。

博德是對歐洲天主教傳統的復調音樂的進行創作的最後一位英國作曲家,此外他也是英國音樂走向新的方向的先驅。博德的創作吸收歐洲大陸常用的音樂體裁,對天主教會的彌撒曲進行創作,先後創作了三部拉丁文彌撒曲。歐洲傳統的使用節奏自由的拉丁文無伴奏的單聲部素歌的基礎上,博德的彌撒曲呈現出節制的特點,保持歌詞的清晰。博德在義大利牧歌的三、六度的音程進行模仿的同時注重複調對位的連貫。

英國政權的反覆交替、宗教勢力的複雜,從而造成英國音樂的相對沉寂

亨利八世時期,英國一直延續著中世紀君主與教皇的王權與教權之爭。等到了歐洲大陸上發生著宗教改革思想傳到偏遠的西北部時,亨利八世藉助宗教改革的之風,將他的離婚問題看做是王權與教權的問題。以往國王離婚需要由教皇的許可方能有效,亨利八世以宗教改革思想作為反駁的理由,認為教皇無權幹涉英國教會的事務,開始在英國形成宗教改革的浪潮。

亨利八世的改革是不徹底的,保留著大量的天主教殘留,並沒有涉及到宗教信仰本身,只是將教皇勢力趕出了英國。這種不徹底性在以後的英國爆發出了多次宗教之爭,以及因國王信仰不同造成政權的反覆更迭,宗教環境的不穩定。

愛德華六世是新教教徒,他在位期間以一種折中的方式推動宗教改革,企圖調和各教派的分歧,希望各教派在承認新教派的統治地位的基礎上達到團結的目的。在後來頒布的《四十二條新綱》確立了"因信稱義"的新教教條,標誌著英國宗教改革趨向成熟。

愛德華六世去世之後,信仰天主教的瑪麗女王上臺。瑪麗女王廢除前面國王的某些法令,企圖恢復天主教的統治地位。瑪麗女王對新教徒採取嚴厲的鎮壓政策,同時基於天主教的信仰開始於西班牙國王聯誼,引起英國民眾的不滿,民眾產生極其濃厚的反教皇情緒。

在瑪麗女王結束的時期,伊莉莎白一世開始掌權,他實行寬容的政教政策,在宗教方面採取謹慎的政策,使得天主教徒以及新教徒都將希望寄托在君主身上,希望君主採取他們所信仰的宗教政策,減少了宗教之間的極端衝突,緩和了新教之間的矛盾。

十六世紀的英國經歷政權的反覆更迭,使得英國音樂在這個時期,也顯得相對"沉寂"的狀態。在宗教改革時期的英國音樂出現"折中"的特點。宗教改革時期的幾位君主,雖然在宗教信仰上面有著不同,但是他們卻都在音樂上面有著相當的造詣,看重音樂在政治生活扮演的角色。音樂家根據君主的需要,進行音樂創作,音樂成為君主進行統治的工具。音樂家無法根據自己的創造意圖進行音樂創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音樂的創新。就連享有"英國音樂之父"美譽的威·博德在伊莉莎白女王的統治時期都不能自由的進行音樂創作,博德他被授予皇家音樂出版專享權,但是卻不能隨意出版非國教音樂作品。

結語

宗教環境變化對英國的音樂音樂產生特別大的影響,然而同處於宗教改革浪潮的下的法國以及義大利,前者甚至成為十六世紀歐洲音樂的"中心",後者是宗教改革的發源地。在馬丁·路德的引領下,讚歌成為西方重要的音樂題材。在義大利的音樂形成宗教音樂以及世俗音樂兩大派別。因此,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英國音樂影響音樂發展的是宗教改革造成音樂發展的「相對沉寂」背後的政治因素,對音樂發展起著影響最深的是宗教改革後的政治。

參考文獻

《西方音樂史》

《西方文明中的音樂》

《中世紀英國教會研究》

相關焦點

  • 宗教音樂,又稱聖樂 宗教音樂是歐洲藝術音樂的源頭!
    宗教音樂,又稱聖樂。它既傳達上帝給人們的啟示,又表現信徒對上帝的崇敬、讚美、信靠和祈求。宗教音樂是歐洲藝術音樂的源頭。在18世紀以前,歐洲音樂主要以教會音樂為主,而教會音樂則以聖詠為主。十七世紀康塔塔擴展到宗教領域,巴赫很喜歡這一體裁,他曾專為教堂譜寫康塔塔,每星期一部,數年間共寫了三百多部。近代也有許多作曲家創作宗教康塔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詩篇交響曲》(1930)、《康塔塔》(1952)、《聖歌》(1955)、《哀歌》(1958),布裡頓的《學院康塔塔》、《憐憫康塔塔》等。 摺疊眾讚歌 一種基督教會眾合唱的頌讚詩歌,又叫讚美詩。十六世紀後,作曲家常將它加以改編,用管風琴伴奏。
  • 英國十六世紀推出抑奢法的背後,是社會奢侈之風的盛行
    這一時期抑奢法主要圍繞百姓服飾展開,其中英國的抑奢法歷時最短,較其他國家早一百多年被廢除,背後必然有其特殊原因。下文將通過英國十六世紀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社會風氣發生的變化,分析抑奢法帶給英國的影響和意義。
  • 儀式、傳統與創新 巴赫的音樂與宗教改革
    巴赫的音樂和人生觀,都深受歐洲宗教改革的影響,而這一年,恰逢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紀念,從而為中譯本的出版,增添了一層意義。  之所以說它是裡程碑式的著作,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考量。首先,施韋澤第一次系統而深入地分析了巴赫康塔塔(Kantata)作品所蘊含的美學意義,這在巴赫研究史上可以說是開先河的重大進展。
  • 往前追溯的古典音樂——宗教音樂
    宗教音樂是歐洲藝術音樂的源頭,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當時的教堂權利極大,從社會到藝術,就連皇帝的加冕儀式,都是由教皇來親手加冕的。 18世紀啟蒙時期以後,音樂開始走向世俗化發展,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但教會音樂仍然佔據著中心地位,從巴洛克時期、古典音樂時期再到浪漫音樂時期,眾多音樂大師給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宗教音樂遺產。
  • 「高歌、舞蹈、集體狂歡」:宗教改革對英格蘭娛樂活動有何影響?
    除此之外音樂、體育也是受到民眾普遍歡迎的休閒活動方式受到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人文主義教育在這一時期得到發展,識字率上升,文娛活動的種類不斷擴充與改進;而隨著國家對人們體魄的重視,這一時期的體育休閒娛樂比之以前更加規範,更加盛大。舞蹈和音樂是十六世紀英國人社交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因此,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識顯得尤為重要。
  • 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首先,他的改革對德國的統一產生了促進作用。15世紀末16世紀初,德國的經濟雖然有了明顯的發展。但是,還是有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太過分散。德國國內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發展較好的城市大多都是與外國的聯繫更為緊密。經濟的分散性嚴重影響了德國政治的發展。當時的英國和法國已經形成了中央集權制。
  • 17世紀上半葉英國的宗教鬥爭與移民運動
    英國形勢圖16世紀末,歐洲大陸的宗教改革運動已經影響到了不列顛人。之前,雖然亨利八世已經驅逐了羅馬天主教會的勢力,進行了國教改革,但這件事的性質,更多地屬於因國王亨利八世的婚姻問題所引發的政治權力鬥爭的範疇。相反,英國國內此時的宗教矛盾,並不像大陸那樣,是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的對立,而是新教徒內部的對抗:一派是激進者,信奉大陸傳來的加爾文教,自稱為「清教徒」,另一派是較為溫和的堅持英國國教的聖公會教徒。
  • 14到17世紀,歐洲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這就是英國的約翰·威克裡夫(卒於1384年)和波希米亞的約翰·胡斯(卒於1415年)的命運,他們從來沒能吸引大批信徒。1417年通過康斯坦茨宗教會議而恢復的教皇君主國,癒合了教會大分裂,但是這使此後一個世紀裡異端難以興盛。特別是在西班牙,宗教統一和政治忠誠趨於同一了。
  • 英國民族意識的覺醒:都鐸王朝的宗教改革產生了哪些影響?
    二、都鐸王朝宗教的改革確定了英國國教的正統地位,增加了對英國民族國家的認同  英國的宗教改革最先是從亨利八世開始的。  說起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現在看來幾乎是一場荒唐事,因為他改革的動機就是亨利八世為了自己離婚。
  • 滲透英國大學的人文主義,既促成了宗教改革,也奠定了大學的根基
    文藝復興最早開始於義大利並逐漸蔓延至整個歐洲,這也造就了英國和義大利對人文主義的理解產生了不同,英國著重於宗教的追求,強調回歸最早時期的基督教教義,並把其中的個人和社會行為當成最高規則;義大利則更強調對世俗的追求。我們知道,信仰和知識的傳播是需要人才或媒介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在人文主義的傳播中有哪些人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 音樂與信仰的完美融合——20世紀的西方宗教音樂
    儘管西方音樂在某些觀念和理論上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但真正孕育並影響西方音樂長達千年的文化則始於中世紀的基督教。在17世紀之前的音樂歷史中,宗教因素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早期音樂作為教會禮儀的附屬和上帝信仰的表達,在儀式性與藝術性的衝突與融合中逐步發展,最終孕育出獨具西方文化特質的藝術音樂。
  • 在音樂裡,所有熟悉路標都消失——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之三
    文 / 王立彬隨著宗教改革把西歐一分為二,漫長的宗教戰爭把一切都改變了。要認識本來的馬丁·路德已經不可能。因為作為宗教戰爭的組成部分,政治戰爭與文化戰爭隨之而來,現代國家和現代人一起產生。人們已經很難客觀地討論宗教改革和馬丁·路德。而且馬丁·路德的每一句格言,都可以從他的著述中找到與之針鋒相對的句子。
  • 音樂是我們的堅固堡壘——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之一
    時空遙遠而同行:馬丁·路德與我美國音樂史學家李奧納多的簡潔傑作《音樂之流》,把古典音樂特別是內心辯證法藝術的奏鳴曲式同德國宗教改革的悲壯歷史聯繫起來,可謂慧眼獨具。世界各地的音樂節將會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英國「逍遙音樂會(BBC Proms)」將在8月20日舉辦宗教改革專場,上演巴赫巍峨宏大的《約翰受難曲》。馬丁·路德提倡的公眾參與精神將在這場音樂會中表現出來——屆時將會有1-2首路德派眾讚歌全場大合唱——萬眾參與,天使與世界一同歌唱,這是逍遙音樂會從未有過的嘗試。
  • 巴赫爭奪戰:「宗教改革500周年」餘韻
    在當時的宗教鬥爭「教隨國定」原則下,匈牙利為反宗教改革的天主教君主統治。要麼改宗,要麼流亡——在此生死抉擇面前,魏特·巴赫挾起器具和樂器,二話不說就帶著全家遷往德國圖林根的埃森納赫——這種倔脾氣一直遺傳到塞巴斯蒂安身上。巴赫以自身的路德派為榮。
  • 英國虐待農民,西班牙財富神話,宗教改革
    在16、17世紀的漫漫大海上航行,十分危險,稍有不慎就不知道飄到哪去了,莫說想沿著固定航線去北美洲了。想要讓歐洲人,移民到北美洲,也很難。 就是在這種局面下,整個歐洲,卻出現了人口遷徙現象,歐洲人不斷地流向北美洲。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一切都源於歐洲本土的一系列變化,無數歐洲人只能無奈地離開故鄉。
  • 16世紀的英國人早就開始了歐陸遊學的計劃
    引言英國的歐陸遊學是歷史悠久的文化現象,開始於16世紀的英國貴族,興盛於17-19世紀,完美的契合了當時英國貴族寡頭統治的時間。家產豐厚的英國貴族鄉紳和皇室子弟,經常跨過不列顛海峽對西歐進行考察學習,主要是一些歐洲有名的首都。
  • 淺析14到16世紀人文主義(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異同
    人文主義運動從14世紀的義大利興起,大約一直持續到17世紀,延續了三百多年。其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宣揚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批判教會的腐朽,是一種努力為創造現世幸福而奮鬥的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宗教改革始於16世紀的馬丁·路德,反對教會的一些教義(特別是教會兜售贖罪券),之後還有
  • 在十六世紀中追尋自由的思想鬥士,雙目失明的偉大詩人彌爾頓
    (自由鬥士雕塑圖)在英國十六世紀的時候,歐洲資產階級發展萌芽,人文主義的興起,導致了在英國社會中,許多的人展開了對於世界思考,開始意識到了自由的重要性,(彌爾頓圖)⑴宗教改革之下的歷史背景關於英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統治的時候。
  • 16世紀,北部歐洲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義大利半島以北的歐洲人也遭遇了義大利人在16世紀時所經歷的那種與傳統的決裂。除宗教改革的挑戰與文藝復興種種新的文化表現形式之外,北部歐洲的中央集權國家法國、英格蘭、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的權力日益增長,歐洲的經濟擴張蔓延到世界各地。
  • 都鐸王朝:宗教、內政改革,促進了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
    都鐸王朝經歷五代君主,直到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無嗣而終,都鐸王朝才最終結束統治,在這百餘年的歷史中,都鐸王朝的君主們通過宗教改革驅逐羅馬教廷對英國宗教事務的幹涉,通過內政改革,收攏地方貴族的權力,將中央的法治和憲政滲透進地方統治中,又依靠武力粘合了英格蘭、愛爾蘭和威爾斯,這些改革激發了國民的民族主義和民族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