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興盛,為什麼英國音樂卻顯得「相對沉寂」?
原創 文化課課代表 2020-06-12 10:12:12
十六世紀是西方音樂史的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既是對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總結,也開啟了巴洛克的新音樂時代。宗教改革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家以及廣泛的音樂形式,聲樂作品開始有了宗教與世俗之分。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宗教改革時期的英國卻沒有延續十五世紀引領西方世界的潮流,顯得"相對沉寂"。
偏於一隅的地理環境造成英國音樂在歐洲大陸上處於"邊緣"以及在鄧斯泰布爾的引導下開始衝向"中心"
英國在經過光榮革命以及工業革命之後,在政治、經濟上面有著"大國形象",成為歐洲的強國,但是與同時期的德國、義大利以及法國在音樂上處於"中心"的地位相比,英國在音樂上卻是處於"邊緣"。
英國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處於歐洲西北部的角落。英國相比於其他的歐洲國家,地理位置相對封閉,因此在音樂的發展上面與歐洲大陸不一致,處於相對落後的地步。早期的音樂大都是通過天主教的傳播才形成的,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英國直到公元六世紀才開始接受基督教的洗禮。
英國獨特的地理位置除了造成英國在音樂上處於歐洲的邊緣地帶之外,也使得在這種封閉的環境之中保留下自身的獨特性。英國北部在基督教盛行的格裡高利聖詠傳到英國之前,就有了自身獨特的凱爾特聖詠。後來學者阿爾昆管理教會學校的過程中,對聖詠進行了記錄與增補,展現出了英國自身的音樂特色。
與英國隔海相望的法國,在歐洲的政治、佔據著中心地位,實現了教權與王權的統一,基督教有著極大的發展。法國的查理曼大帝為了規範各地區的基督教禮拜儀式,大力推廣格裡高利聖詠,成為西方音樂史上面的第一種音樂形式。在文藝復興時期對格裡高利聖詠進行不斷修改完善之後,出現了歐洲歷史上最早的復調音樂,巴黎成為歐洲的音樂中心。
在漫長的中世紀,英國的音樂一直處在歐洲音樂的邊緣,法國是歐洲音樂的中心。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英國開始改變這一現狀,挑戰法國的"領頭羊"地位,直到十五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英國開始成為歐洲音樂的先驅,其中的代表人物鄧斯泰布爾成為英國音樂的引領者,並開始出現以英國音樂為中心,向歐洲其他國家進行輻射的趨勢。
鄧斯泰布爾實現了英國音樂與西方音樂體系的結合,開闢出了新的音樂領域。他在法國生活多年,因此結交了許多歐洲大陸作曲家,這些作曲家對他產生極大的影響。比如法國作曲家的彌撒曲以及義大利的牧歌都成為他創作的一部分。
鄧斯泰布爾最重要是創造出了三聲部的宗教音樂,在音樂中除了頻繁的使用英國傳統的三、六度之外,還吸收歐洲大陸注重對不諧合音的控制,保證音樂作品的流暢悅耳。在《女中佼佼者》一文中,記載著"無論是強聲還是弱聲,無論是假聲還是變換音區,他們都採用了英國的形式、追隨了鄧斯泰布爾的風範。
英國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以及德、法自下而上的宗教改革,造成了音樂發展的分歧?
經過文藝復興時期之後,在音樂上面越來越追求人文主義的精神,不同國家和地區開始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音樂。
文藝復興時期的先驅馬丁·路德就十分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將音樂視為宗教改革的重要部分,眾讚歌是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的重要成果。路德將以往拉丁文的宗教歌詞改為德語歌詞,採用本民族語言,同時吸收格裡高利聖詠的吟唱方式以及來自民間的音樂曲調,改變以往天主教的宗教式音調,開始更加注重世俗化的音樂曲調。路德根據大眾的需求,開始創作平民化、世俗化的教會音樂,教會音樂的歌詞用本民族語言書寫,使歌詞更加注民族性。
路德肯定音樂的教化作用,他認為教育需要家庭與學校的結合,音樂教育在人的情感調節上具有重要的力量。音樂教育應該是每個人都應該享受的權利,音樂應該通過德語合唱的方式來呈現,音樂的創作應是平民化的教會音樂,沒有將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加以分割,只是新教音樂更加通俗化。
法國宗教先驅加爾文,對於音樂有著敵視的態度。他認為只有《聖經》上面的歌詞才是值得吟唱的,其餘的音樂都是屬於天主教的禮儀,他對天主教中的禮拜儀式中的音樂抱著懷疑的態度,反對天主教禮儀以及慶典儀式。
加爾文對音樂採取最消極的態度,造成宗教改革時期的法國在音樂上只有格律詩篇。格律詩篇採用法語創作,音調採用格裡高利聖詠,演唱採用無伴奏的齊唱方式。格律詩篇後來發展成為配有四聲部或以上聲部的音樂,用來作為家庭禮拜吟唱,注重高聲部的主旋律。
與法國與德國自下而上的宗教改革方式不同,英國的是由於英國國王"離婚案"而進行的從上到下的改革。英國的音樂成為君主統治的工具,而不是面向貧民大眾。英國的音樂因國王信仰的不同,在改革的時候也形成了多種宗教派別。"清教徒"對英國音樂產生的影響是最大的,他們與加爾文一樣對音樂採取敵視的態度,封閉了英國的歌劇院,禁止了原本英國國教的宗教音樂,幾乎造成十七世紀英國音樂史上面的空白。英國本土的音樂家除了在一些地區存在外,幾乎退出了英國音樂的歷史舞臺。為英國皇家服務的音樂家威廉·博德被稱為"英國音樂之父",然而對西方的音樂發展卻沒有產生多大影響。
博德是對歐洲天主教傳統的復調音樂的進行創作的最後一位英國作曲家,此外他也是英國音樂走向新的方向的先驅。博德的創作吸收歐洲大陸常用的音樂體裁,對天主教會的彌撒曲進行創作,先後創作了三部拉丁文彌撒曲。歐洲傳統的使用節奏自由的拉丁文無伴奏的單聲部素歌的基礎上,博德的彌撒曲呈現出節制的特點,保持歌詞的清晰。博德在義大利牧歌的三、六度的音程進行模仿的同時注重複調對位的連貫。
英國政權的反覆交替、宗教勢力的複雜,從而造成英國音樂的相對沉寂
亨利八世時期,英國一直延續著中世紀君主與教皇的王權與教權之爭。等到了歐洲大陸上發生著宗教改革思想傳到偏遠的西北部時,亨利八世藉助宗教改革的之風,將他的離婚問題看做是王權與教權的問題。以往國王離婚需要由教皇的許可方能有效,亨利八世以宗教改革思想作為反駁的理由,認為教皇無權幹涉英國教會的事務,開始在英國形成宗教改革的浪潮。
亨利八世的改革是不徹底的,保留著大量的天主教殘留,並沒有涉及到宗教信仰本身,只是將教皇勢力趕出了英國。這種不徹底性在以後的英國爆發出了多次宗教之爭,以及因國王信仰不同造成政權的反覆更迭,宗教環境的不穩定。
愛德華六世是新教教徒,他在位期間以一種折中的方式推動宗教改革,企圖調和各教派的分歧,希望各教派在承認新教派的統治地位的基礎上達到團結的目的。在後來頒布的《四十二條新綱》確立了"因信稱義"的新教教條,標誌著英國宗教改革趨向成熟。
愛德華六世去世之後,信仰天主教的瑪麗女王上臺。瑪麗女王廢除前面國王的某些法令,企圖恢復天主教的統治地位。瑪麗女王對新教徒採取嚴厲的鎮壓政策,同時基於天主教的信仰開始於西班牙國王聯誼,引起英國民眾的不滿,民眾產生極其濃厚的反教皇情緒。
在瑪麗女王結束的時期,伊莉莎白一世開始掌權,他實行寬容的政教政策,在宗教方面採取謹慎的政策,使得天主教徒以及新教徒都將希望寄托在君主身上,希望君主採取他們所信仰的宗教政策,減少了宗教之間的極端衝突,緩和了新教之間的矛盾。
十六世紀的英國經歷政權的反覆更迭,使得英國音樂在這個時期,也顯得相對"沉寂"的狀態。在宗教改革時期的英國音樂出現"折中"的特點。宗教改革時期的幾位君主,雖然在宗教信仰上面有著不同,但是他們卻都在音樂上面有著相當的造詣,看重音樂在政治生活扮演的角色。音樂家根據君主的需要,進行音樂創作,音樂成為君主進行統治的工具。音樂家無法根據自己的創造意圖進行音樂創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音樂的創新。就連享有"英國音樂之父"美譽的威·博德在伊莉莎白女王的統治時期都不能自由的進行音樂創作,博德他被授予皇家音樂出版專享權,但是卻不能隨意出版非國教音樂作品。
結語
宗教環境變化對英國的音樂音樂產生特別大的影響,然而同處於宗教改革浪潮的下的法國以及義大利,前者甚至成為十六世紀歐洲音樂的"中心",後者是宗教改革的發源地。在馬丁·路德的引領下,讚歌成為西方重要的音樂題材。在義大利的音樂形成宗教音樂以及世俗音樂兩大派別。因此,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英國音樂影響音樂發展的是宗教改革造成音樂發展的「相對沉寂」背後的政治因素,對音樂發展起著影響最深的是宗教改革後的政治。
參考文獻
《西方音樂史》
《西方文明中的音樂》
《中世紀英國教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