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爭奪戰:「宗教改革500周年」餘韻

2020-12-15 愛樂

文 / 王立彬

匈牙人的祖先到底是不是匈奴人?莫衷一是。但德國繪畫、音樂領域最偉大的兩位藝術巨人——丟勒和巴赫祖籍都是匈牙利人,屬於常識。關於巴赫的爭奪不僅僅發生在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之間。對巴赫的爭奪是一個歐洲現象。有歐陸歷史學家說過:「幾百年來,只有一個人曾經真正理解馬丁·路德——那就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對這一段句話,不可全信。

一個德國,兩個北方

從自我認同上,巴赫是堅定的路德派,且世代都是路德派。巴赫第五代遠祖魏特·巴赫是匈牙利鄉村麵包師,喜愛演奏樂器,篤信路德宗。在當時的宗教鬥爭「教隨國定」原則下,匈牙利為反宗教改革的天主教君主統治。要麼改宗,要麼流亡——在此生死抉擇面前,魏特·巴赫挾起器具和樂器,二話不說就帶著全家遷往德國圖林根的埃森納赫——這種倔脾氣一直遺傳到塞巴斯蒂安身上。

巴赫以自身的路德派為榮。在奧爾的如夫文科中學的六七年級和呂納堡拉丁文中學的八九年級裡,通過對路德主義經典教科書《洪特爾概論》的學習,巴赫掌握了路德宗教義,為一生的價值觀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後,巴赫不斷用各種方法勤奮學習路德主義神學以及其體系知識,悉心研究路德本人的專著就有20多部,還有50多本屬於路德派領導人撰寫的教義爭論和宗教實用性書籍。

在巴赫年代的德國,宗教改革200多年之後,真正的宗教鬥爭已經不是新教與羅馬公教之間的鬥爭,而是路德主義與加爾文主義之間的鬥爭。德國北方主要有兩個教派:一個是路德派,一個是加爾文主義改革宗的虔敬派。虔敬派認為,信仰的要義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內心虔誠」,對於路德喜愛的音樂持非常保守的看法。虔敬派以近於希臘正教的神秘主義傾向,認為音樂只是一種媒介,音樂的任何修飾和創新都只能妨礙人神交通。他們認為,路德派對音樂的強調,增加了世俗誘惑,猶如海妖塞壬的歌聲,攪擾沉思,鼓勵屬於塵世的虛榮。極端的虔敬派人士主張在宗教儀式中全面禁止使用器樂。乍一聽,音樂家巴赫不可能是虔敬派。

事實上,巴赫把虔敬主義才有的那種沸騰的極端狂熱,注入了路德主義的音樂形式。在弗裡德裡希·希爾看來,宗教改革各個派別(不管是路德派還是虔敬派)都與日耳曼神秘主義、斯拉夫民眾思想、希臘正教的狂熱難分難解,特徵都是反對天主教傳統的羅馬理性主義和西班牙人文主義。

法國傳記作家呂克-安德烈宣布:「巴赫在神學上傾向於虔敬派,在音樂上卻傾向於路德派。」

一個歐洲,多少巴赫

像斯科爾斯等這樣的加爾文主義學者強調:「很少人知道,巴赫大部分(器樂)音樂是在一座加爾文主義的宮廷裡完成的。」有6年之久,身為路德宗信徒的巴赫受聘於位於科騰的利奧波德親王,親王的教堂崇拜僅僅局限於歌唱詩篇,但是他的家人經常以音樂禮敬上帝。「巴赫滿心懷念思想這六個年頭,認為這是他一生最幸福的時光。」

巴赫傳記作家特雷(C.S.Terry)卻以「最陰暗的色調」描述利奧波德宮廷:「宮廷是加爾文宗的,它的教堂是並不可愛的拱頂建築,只能聽到單調的加爾文主義詩篇曲調,它的氛圍壓制了巴赫藝術最充分的表達,挑戰他最根深蒂固的信念。」

巴赫最偉大的作品是哪一部?不是《聖馬太受難曲》,就是《b小調彌撒曲》。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您傾向於新教還是傾向於天主教——無論如何狡辯,都無法從教派黨派角度解釋的是:堅定的路德派教徒巴赫竟然完全背棄路德主義標準,使用路德反對並加以廢除的拉丁語創作了一部標準的天主教彌撒曲。而他創作的兩大受難曲、路德派彌撒曲以及200多部宗教清唱劇,全都只使用路德所倡導的德語。

對弗裡德裡希·希爾這樣的奧地利思想史家來說,路德派包括虔敬派同整個東部德國一樣,與東歐、南歐斯拉夫人的東正教都是神秘主義的狂熱迷信。

「巴洛克音樂之父」,對後世給予巴赫的這一稱號,很少有異議。然而無論從文化藝術還是從思想上來說,巴洛克的本質都是反宗教改革,是羅馬天主教同宗教改革鬥爭的主要宣傳戰工具——如何解釋一位路德派音樂家的「反路德」頭銜呢?

不涉及語言問題,從純粹器樂作品來看,同樣如此。我們曾經詳細分析過的《英國組曲》與《法國組曲》表明:把巴赫「純粹日耳曼化」或「路德宗化」的努力一定會落空。《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德國組曲》(帕蒂塔),本質上都是宗教大分裂前歐洲精神的產物。巴赫吸收了法國、義大利、英國的影響。《英國組曲》不僅有著義大利、法蘭西等鮮明的拉丁文明的痕跡,還表明了巴赫對北德意志嚴肅器樂風格的繼承。從漢堡、呂貝克等北德意志傳入的這種鍵盤樂風格,經過巴赫父輩們的傳承,在最終根源上,可以回溯不列顛、低地國家與北歐世界。

亨德爾:最好的參照系

說到西方古典音樂,特別是說到新教音樂,不可能避開兩個名字:巴赫和亨德爾。兩位大師都是德國人,都出生於1685年,出生地相距80公裡,兩人終身都以自身的新教徒身份而自豪。當巴赫在路德派大本營萊比錫譜寫勝利之歌時,亨德爾在「新以色列」英國譜寫著新教世界帝國的崛起之歌。

像所有經久不衰的國家神話一樣,英國人自認為是一片被上帝揀選的樂土。即使貧窮寒酸,英國新教徒也相信,僅僅因自己是新教徒,便在任何意義上都比其他民族特別是比信天主教的法國人更高貴。「英國就是新以色列」是這一思想的主要宣傳手段之一,特別是音樂手段——薩克遜新教徒喬治·弗雷德裡克·亨德爾從定居盎格魯-薩克遜的倫敦那一刻起,就通過其音樂表達這一主題,把英國歷史大事件與《舊約》先知和英雄相提並論。英格蘭宮廷和英國公眾和大師如膠似漆。從《以色列人在埃及》到《掃羅》、《參孫》等,亨德爾不僅是投機取巧,也是與他在德英兩國的同一位主子、信奉新教的漢諾瓦新王的信仰聯姻。亨德爾熱情洋溢的英國讚美史詩成為全國性習俗。18世紀,大英帝國的最輝煌時代,亨德爾清唱劇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在伍斯特、格洛斯特和赫爾福德郡每年三大音樂節教堂音樂會中演出。1850年,華格納參加倫敦的一場亨德爾音樂會後說:「聽眾花一個晚上來聽一幕清唱劇,可以被看作參加某種宗教儀式,並且和教堂禮拜一樣有力。每一名聽眾都捧手一本亨德爾樂譜,就像教堂裡每個人都捧著一本祈禱書一樣。」

然而這位薩克遜新教徒的音樂一點兒也不「純粹」,而是完美地融合了德國音樂對立手法、義大利獨唱藝術、英國合唱傳統習俗和法國節奏與裝飾音。事實上,亨德爾像巴赫一樣,音樂思想無所不包,很難以新教加以闡釋和理解。

因為音樂是最具融合性、超越性的藝術。把音樂區分為不同民族、宗派的元素,事實上否定了音樂。不存在純粹的「德國音樂」「芬蘭音樂」「捷克音樂」,也不存在純粹的「新教音樂」「天主教音樂」。要清除巴赫、亨德爾音樂中的「非新教因素」,就像清除加泰隆尼亞音樂中的安達盧西亞因素,或者清除西班牙音樂中的阿拉伯摩爾人因素,清除基督教音樂的希伯萊因素一樣,完全是自相矛盾的臆想,幾乎就是清除音樂本身。

歐洲進入宗教分裂和民族國家以來,從「北方音樂」到「民族樂派」,從大斯拉夫主義到納粹主義,音樂經常被政治利用。然而巴赫和亨德爾的事例說明,宗教教條和黨派精神與音樂的本質是格格不入的。音樂就像貓一樣——人們總以為馴服了這一萌寵動物,然而事實上它們從來就不是狗。音樂就像貓一樣自行其是,懶得與一廂情願的鏟屎官計較。不過,也許打心眼兒裡,我們愛上音樂,就是音樂這種隨遇而安、泰然任之又絕世而獨立之精神。

相關焦點

  • 儀式、傳統與創新 巴赫的音樂與宗教改革
    巴赫的音樂和人生觀,都深受歐洲宗教改革的影響,而這一年,恰逢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紀念,從而為中譯本的出版,增添了一層意義。  之所以說它是裡程碑式的著作,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考量。首先,施韋澤第一次系統而深入地分析了巴赫康塔塔(Kantata)作品所蘊含的美學意義,這在巴赫研究史上可以說是開先河的重大進展。
  • 音樂是我們的堅固堡壘——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之一
    大力士引吭高歌:音樂家馬丁·路德5月24日,柏林的布蘭登堡門為他點亮,歐巴馬在這裡為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500周年發表紀念演講。這是今年德國100個城市1000場慶祝活動的第一個高潮。數不勝數的新書和展覽陸續發布。玩具廠商「摩比小子」專門為路德發布了一款精巧的小塑像。
  • 沙侖的玫瑰∣路德聖詩—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
    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Ein 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Martin Luther  Ein 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然而在此後近500年的歷史中,這首聖詩隨世沉浮,甚至曾一度墮落為「接受史」上的汙點,也因此成為德意志集體記憶中強有力的一章。   路德開始宗教改革的維騰堡教堂,教堂鐘樓上標著「上帝是我們的堅固堡壘」   這種解讀的偏離是逐漸產生的。
  • 雅加達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研討大會落幕 唐崇榮牧師宣講「改教靈...
    雅加達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研討大會唐崇榮牧師分享。(圖:基督時報/讀者提供) 11月14日至20日,「宗教改革與歷史動向 - 2017年雅加達-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研討大會」在唐崇榮牧師牧會的雅加達彌賽亞大教堂舉行。
  • 宗教改革500周年︱瑞士是如何成為新教高地的
    的確,路德無意中引爆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宗教、政治、社會和文化運動。但不應忽視,正如基督教的興起不只是耶穌之功,狹義的宗教改革亦非路德一人之力。通過一條獨立的發展道路,瑞士迅速成為宗教改革的又一中心。此舉直接挑戰了宗教戒律,被認為是瑞士宗教改革的起點。蘇黎世議會宣布調查,但茨溫利成功地做了辯護,並發表《始言與終言》,主張《聖經》為唯一權威。1523年,茨溫利提出改革綱領《六十七條論綱》。蘇黎世議會遂於1月、10月和次年1年舉行三次公開辯論,改革派大獲全勝。到了《論真假宗教》1525年發表時,蘇黎世的宗教改革已基本完成。
  • 巴赫:死後偉大
    但是,與當時盛行的華麗的宮廷音樂不同,巴赫的作品大多是風格復古的宗教音樂,這使他在當時顯得格格不入,作品也不被人注意,甚至被同代人當作演奏家而非作曲家。 那麼,巴赫為什麼會熱衷創作與時代潮流不同的宗教音樂? 第一,巴赫是虔誠的新教徒。 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一個新教盛行的小鎮。如果說巴赫的音樂天賦來自家族,那麼對宗教音樂的偏愛源於這座新教氛圍濃鬱的小鎮。
  •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 J.S.巴赫逝世270周年
    J.S.巴赫出生於新教宗教氛圍極為濃重的艾森納赫,他的一生除了在魏瑪宮廷、克滕宮廷、萊比錫等地輾轉謀生,養活二十個孩子,就是寫作音樂。他的創作涉及了巴洛克時期的大多數音樂體裁,作品浩如煙海,在音樂史上能夠和他的作品數量相提並論的寥寥無幾。
  • 西方藝術的巨人——巴赫
    儘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來。巴赫的小提琴奏鳴曲巴赫的小提琴奏鳴曲他的作品包括有將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 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至少還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鍵琴樂曲;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及 許多其它樂曲。總計起來,巴赫譜寫出800多首嚴肅樂曲。
  • 在音樂裡,所有熟悉路標都消失——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之三
    文 / 王立彬隨著宗教改革把西歐一分為二,漫長的宗教戰爭把一切都改變了。要認識本來的馬丁·路德已經不可能。因為作為宗教戰爭的組成部分,政治戰爭與文化戰爭隨之而來,現代國家和現代人一起產生。人們已經很難客觀地討論宗教改革和馬丁·路德。而且馬丁·路德的每一句格言,都可以從他的著述中找到與之針鋒相對的句子。
  •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J.S.巴赫逝世270周年
    據說海頓並沒有發表異議,他認可巴赫是太陽的中心,是「一切真正音樂智慧的源頭」。後世的作曲家勃拉姆斯也說:「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奧古斯都·科曼的Sun of Composers,巴赫位於中心位置J.S.巴赫出生於新教宗教氛圍極為濃重的艾森納赫,他的一生除了在魏瑪宮廷、克滕宮廷、萊比錫等地輾轉謀生,養活二十個孩子,就是寫作音樂。
  • 從薩克森看德國︱宗教改革500年:路德背後的薩克森公爵
    2017年10月31日是馬丁·路德開啟宗教改革的500周年紀念日。1517年的這一天,34歲的馬丁·路德在維滕堡的大教堂的門上張貼了《九十五條論綱》,從而改變了德意志以及歐洲的宗教版圖。(亦有觀點認為,此舉並非馬丁·路德親為,而是他寫好之後交由其他人印刷和傳播。)
  • 巴赫何以被稱為「音樂之父」
    而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也在此將《聖經》譯成德語。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來世前許多年就已經在音樂界赫赫有名了。他父親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兩位是具有天賦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幾位是頗受尊敬的音樂家。
  • 上海宗教界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文集》亮相2020年上海書展
    上海五大宗教團體的《同向——上海宗教界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文集》入選參展,亮相今年的上海書展。據悉,在市委統戰部、市民族宗教局領導關心支持下,在上海五大宗教團體的共同努力下,《同向——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文集》於2018年出版,這是一套多方位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上海宗教界的發展成就的叢書。
  • 宗教改革500周年︱《九十五條論綱》辨訛
    今年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五百周年。1517年10月31日萬聖節前夜,德意志的天主教教士、維滕堡大學神學教師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給主教阿爾伯特寫信,寄去一篇神學論綱,標題為「馬丁·路德關於贖罪券力量與效用的抗辯」。
  • 紀念音樂家巴赫逝世270周年:他讓神聖人性,讓人性神聖
    只有一個創作源泉使大家總可以獲得新意——那就是巴赫。」面對巴赫,他像一座巨大而沉默的雕像,讓人不知如何入手。恩斯特·布洛赫在《烏託邦精神》裡把莫扎特與巴赫並置,「莫扎特的作品反映的是世俗中的『我』,巴赫的作品體現的是宗教中的『我』,這兩者是相對的。莫扎特以激烈的方式輕鬆、自由、振奮、熠熠發光地表達人的情感,巴赫則以矜持的方式深沉、迫切、謹慎、默默地通過強有力的節奏展示宗教的『我』和他的情感。」
  • 紀念音樂家巴赫逝世270周年:他讓神聖人性,讓人性神聖
    面對巴赫,他像一座巨大而沉默的雕像,讓人不知如何入手。恩斯特·布洛赫在《烏託邦精神》裡把莫扎特與巴赫並置,「莫扎特的作品反映的是世俗中的『我』,巴赫的作品體現的是宗教中的『我』,這兩者是相對的。莫扎特以激烈的方式輕鬆、自由、振奮、熠熠發光地表達人的情感,巴赫則以矜持的方式深沉、迫切、謹慎、默默地通過強有力的節奏展示宗教的『我』和他的情感。」
  • 關於萬聖節和宗教改革紀念日,該過哪個?
    以馬內利    大前年——2017年,被稱為德國的「路德年」,10月31日更是宗教改革500周年的特別紀念日,也是德國法定的休假日。因為早在500年前的今天,即公園後1517年10月31日,威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馬丁·路德開啟了宗教改革,馬丁·路德於當天貼出一張布告於威登堡大學的教堂大門上,這就是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它標誌著宗教改革的序幕。這個首先只是局限於宗教的事件卻對德國乃至全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紀念宗教改革的活動也在今年持續全年,並宗教改革的精神往後仍然持續!
  • 永存與心中的喜悅——巴赫康塔塔BWV147/140
    文/昊塵康塔塔的基本概述1517年,當馬丁路德把95條宗教改革綱領貼在施羅斯教堂的大門上時,他或許不知道,這場由他引起且席捲歐洲的重大政教改革運動,會為德國音樂開闢出一條閃耀著神性光輝的璀璨未來從結構上來看,經由巴赫發展之後的康塔塔與經文歌、彌撒曲等體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般來說,一部巴赫的康塔塔具備了多個聲樂樂章、器樂樂章並包含合唱的織體,而典型的義大利經文歌則是單篇章無伴奏的形式。在歌詞方面,康塔塔的歌詞在原則上可以採用任意的歌詞,可神聖,可世俗,這也與歌詞內容固定不變的彌撒曲體裁產生了鮮明的對比。讚美詩作為德國宗教改革在音樂上的重要貢獻,也成為了巴赫康塔塔中重要的素材。
  • 從音樂人類學理解巴赫為何是「音樂之父」?
    這這篇文章中,筆者將從音樂人類學的其中兩個方面來初探巴赫的音樂:一、宗教文化對巴赫音樂的影響;二、巴赫的音樂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並在其中簡要闡述與中國音樂一些方面的對比和聯繫。宗教文化對巴赫音樂的影響  自古以來,宗教就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許多宗教的起源就是音樂。
  • 央視新聞中的巴赫你真的了解嗎?J·S·巴赫的生平簡介平簡介
    巴赫出生在這樣一個音樂世家之中,J·S·巴赫天生就帶有精通音樂的基因,在父親J·A·巴赫的音樂啟蒙教育後,巴赫不僅接受了良好的音樂教育,而且還廣泛地接觸和學習了當地的民間音樂。巴赫共生有20個子女,但其中10個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