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五年,《大話西遊》同時在香港和內地上映,完全沒有以往星爺電影的風採,票房慘澹。喜歡星爺電影的人,覺得此片沒有以往的搞笑;熟悉《西遊記》的人,認為此片純粹亂彈琴,孫悟空怎麼會是這個樣子。就連當時的合作方西安電影製片廠也對此片存有異議,完全不認可。當時任藝術副廠長的張子恩認為此片不能代表西影廠的藝術追求,甚至只能算是文化垃圾。
直到1997年後,《大話西遊》才開始在內地高校和網絡上流傳並迅速走紅。隨著在網絡上的興起,此片成為中國最具文化影響力的文化現象,其語言風格由網絡影響發展到成為新時代語言的風格特點,說此片影響了一代中國人殊不為過。此片在眾多無釐頭影片中被奉為經典之中的經典。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一方面是因為《大話西遊》這部電影,自覺不自覺的採用了大量後現代的解構手法,手法超前,不為世人所熟知;另一方面,人們在最初看此片時,依舊採用先入為主的方式,認為西遊記的孫悟空應該怎樣怎樣的。兩方的觀點如此不合拍,以至於觀眾毫無所感,不知所云。
電影是視覺藝術,尚且難懂。現代文學中,那些現代小說和現代詩讀起來,讓很多人更是雲山霧罩。感覺自己以往的讀書經驗和知識,完全沒有作用。以至於許多人抱怨,現代文學根本看不懂,以現代詩為甚。
所以,現在總是有人在問,為什麼現代有的詩人寫的詩歌越來越讓人看不懂?其實道理很簡單。
因為現代詩和古詩,雖然都是詩的一種形式。但現代詩相對於古詩而言,無論在架構上還是遣詞造句上,甚至表達方式上都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如果你在閱讀現代詩,依舊採用先入為主的方式,用自己以往讀古詩的方式去解讀,如:「詩歌,應該是有韻,有律,有形,有神。」等等,當然只會越來越糊塗,基本看不懂。
著名作家餘華在他的一篇小文《荒謬是什麼》中寫到:「這裡浮現出了一個重要的閱讀問題,就是用先入為主的方式去閱讀文學作品是錯誤的。偉大的閱讀應該是後發制人的,就是懷著一顆空白之心去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內心迅速地豐富飽滿起來。」
所以,以一種怎樣的心態去閱讀很重要,不要總是依據自己的原有經驗,不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去判斷一個作品。特別是不能望文生義,看到一個題目,就斷定是什麼?而不是認真去閱讀,思考。
其實很多現代詩的被接受過程,也是和《大話西遊》一樣,有個逐步解讀的過程。需要慧眼識珠的人,需要認真解讀的人,也需要一個過程被大眾所接受。總之,需要時間。
我們今天所欣賞的那些優美的古詩,也不過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精華,而那些糟粕早已經被時間淘汰。
現代詩之所以存在大量看不懂的作品,是因為我們離它太近,需要一定的距離慢慢審視。最好的審核淘汰工具自然是時間。把一切交給時間,現代詩會和古詩一樣有個淘汰的過程,好詩會慢慢流傳,糟粕會逐步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