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記海灘(本組圖/廈門日報資料圖)
容谷別墅
菽莊花園
光影雋永,金雞啼鳴!一場電影人的盛大聚會再次在鷺島開啟,不禁引人回望這座美麗的海濱之城的崢嶸影史。作為廈門重要的一部分,鼓浪嶼除了擁有美的基因,更有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特色。綺麗的自然風光,百年風雲激蕩的沉澱,讓她成為影視劇組來廈拍攝的首選地。光影在她身上折射,似乎總能滿足導演們內心渴望的審美。她是影視劇中最完美的背景,用時光打磨過的肌理,回饋著一群群記錄光影之美的人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尋鼓浪嶼上的光影記憶。
老電影中的鼓浪嶼身影
容谷別墅
《小城春秋》
《肝膽相照》
《太陽的顏色》
《第一次》
菽莊花園
《獵字99號》
《姑娘的心願》
原南京軍區鼓浪嶼療養院
《袁氏遺產案》
大德記海灘
《幸福不是毛毛雨》
黃家花園
《海囚》
當觀眾
黃世仁越來越年輕?拍攝趣聞讓琴島人津津樂道
▲《小城春秋》中吳堅在容谷別墅三樓的一幕。
▲陳佩斯飾演的角色在菽莊花園中。
▲《獵字99號》中的菽莊花園大門。(圖/電影截圖)
廈門網訊 (文/廈門日報記者 鄔秀君)「當年《小城春秋》中梁波羅扮演的吳堅,有好幾處鏡頭都是在這個位置拍攝的。」17日上午,在鼓浪嶼容谷別墅,老鼓浪嶼人李世偉陪同記者探尋電影《小城春秋》中這幢別墅出現的鏡頭,邊拿著手機仔細端詳截圖畫面邊拾級而上尋找,在三樓陽臺的位置,找到了和影視畫面相似的取景點。「就是這裡,梁波羅所站的位置,背後正好是容谷的假山和亭子,再遠望去,是鷺江對岸。」李世偉興奮地說道,一晃四十年過去,鷺江對岸也變了模樣。
提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時,眾多名導、名演員來鼓浪嶼拍攝影視劇的情形,李世偉可謂是如數家珍。當年,這個小夥子鍾情電影,自然不會錯過圍觀拍攝的機會。他還把這些難得的經歷化成電影期刊雜誌上的鉛字,成了琴島影視文化的見證。
陳佩斯上街溜達陌生面孔鬧烏龍
「據相關公開資料記載,1978年到1982年間在鼓浪嶼拍攝的電影有12部。」李世偉驕傲地說。而這些在鼓浪嶼取景拍攝的電影,很多他都曾圍觀過。讓他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中國第一部採用電子音樂配音的反特故事片《獵字99號》。一是因為當時選景用了菽莊花園,二是大明星田華、陳佩斯身上所發生的趣事。
《獵字99號》片尾是特務接頭被公安人員一網打盡的鏡頭,這些鏡頭是影片的重頭戲,而導演就選擇在鼓浪嶼菽莊花園拍攝。「拍攝那天,菽莊花園掛起了『海西公園』的牌子。」李世偉指著菽莊花園的大門笑道。拍攝時,陳佩斯飾演的小特務跟著另一名特務溜進公園,兩人往園內四十四橋邊的小山坡走去,被埋伏在周圍的公安圍捕,陳佩斯飾演的小特務被抓。如今,看到老電影中這些畫面,李世偉便能回想起當時圍觀拍攝的情形。
讓李世偉記憶深刻的還有拍攝中發生的小插曲。當時,一位圍觀群眾認出了劇組中的田華,便嚮導演詢問,為何「白毛女」的扮演者會老,而「黃世仁」的扮演者越來越年輕?聽罷,導演就明白了,原來圍觀群眾把陳佩斯誤認作他父親陳強了。聽完導演的解釋,大家哈哈大笑。李世偉回憶道,當時陳佩斯留著長發,又是陌生面孔。拍攝期間,有一次陳佩斯上街,被巡查的聯防隊員誤認為是小流氓,把他帶到派出所詢問,後經了解是一場誤會。此時已近晌午,陳佩斯卻跟聯防隊員「認真」起來:「都已到午飯時間,起碼也要管頓飯再讓我離開吧。」陳佩斯的幽默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公安」進進出出群眾虛驚一場
由於當時信息閉塞,劇組拍攝特定情節時,常會給群眾帶來錯覺和誤解。位於港仔後的原南京軍區鼓浪嶼療養院,是1989年上映的《袁氏遺產案》的拍攝取景點之一。據李世偉回憶,當時劇組在這裡拍攝一場戲,為達到拍攝效果,安排了一些演員扮演成公安人員,在療養院進進出出,顯得十分忙碌。有些到港仔後散步的群眾誤以為這裡發生了命案,才會有這麼多的公安在這裡出現。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這裡是在拍電影,所謂的「命案」不過是虛驚一場。
大熱天穿羊毛衫為角色演員暴曬
李世偉也見識了那個年代演員們的職業素養。1986年11月,影片《幸福不是毛毛雨》在鼓浪嶼大德記海灘拍攝外景。據他回憶,當時廈門氣溫仍然不低,中午時分太陽還火辣辣的,拍攝現場大夥滿身大汗,而在一塊礁石旁,一位女演員卻把自己包得嚴嚴實實的:身穿一件厚厚的羊毛衫,頭戴一頂大帽子蒙住了半個臉。「大家都以為這個演員生病了,其實是青年演員餘婭為了扮演劇中王幼純纖弱、蒼白的形象,一直把自己這樣『密封』著。」李世偉說,她不顧滿身是汗,只為了更好地找到與角色更接近的感覺。而扮演碼頭工人的男演員張康爾因膚色白嫩,為了從外形上更像碼頭工人,在沒戲份的幾天裡,他更是一直泡在海水裡,讓太陽曬,只為曬出符合人物形象的粗黑的皮膚。讓李世偉印象深刻的是,中午最熱的時候,攝製組人員都已經躲避陽光休息了,張康爾卻還仰臥在沙灘上暴曬,「當時的演員,素質真是高啊。」
做群演
民宿老闆穿上旗袍成「名媛」 參演電影和名導成為朋友
▲張小娟(右一)在《第一爐香》中客串。(受訪者供圖)
去年三月,《第一爐香》劇組和管委會溝通,說需要協助幫忙拍攝。管委會第一時間想到了老鼓浪嶼人董啟農,當時作為鼓浪嶼家庭旅館協會會長的他,不僅能幫忙解決住宿問題,還可以利用自己人脈找群眾演員。
參演《第一爐香》收到偶像送的禮物
對於鼓浪嶼家庭旅館老闆張小娟來說,去年,董啟農把她介紹給《第一爐香》劇組,參與自己的偶像——香港名導許鞍華的作品拍攝,是她這輩子最難忘的記憶。
「許鞍華一直是我喜歡的導演,她的影片風格很符合我的口味,這些年來,她所有作品的碟片我都會收藏。」張小娟說,沒想到去年自己竟然有機會和偶像面對面接觸,成為電影中的一個小角色。張小娟在這部戲中扮演了喬琪喬家的親戚。劇中,她還有一場打麻將的戲,穿著旗袍的她仿佛是從上個世紀走出來的人。張小娟笑著說,這都是服裝設計師和田惠美老師的功勞。
拍攝期間,張小娟還時常跑去劇組圍觀。漸漸地,許鞍華和自己的這個「迷妹」也熟識了。得知張小娟收藏了她所有的電影,許導既驚訝又感動,她們還相互加了微信。張小娟說,許導非常平易近人,一點架子都沒有,「她還送了我一套護膚品。今年她獲得第7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金獅獎,我還第一時間給她發去祝賀信息。」張小娟說,許導在回覆中對她表示了感謝。
「劇組主創人員對鼓浪嶼印象都非常好。」張小娟說。
全家上陣「觸電」邀請導演參加家宴
對於《第一爐香》的拍攝,董啟農了解的花絮更多。因為,除了全程介入外,他全家都上陣,在電影中當群眾演員。據他介紹,為了劇情需要,劇組將觀海園內一棟別墅進行整體裝修,光裝修就花了兩三個月,花了好幾百萬。劇組還從大嶝島拉來六部老爺車。「在鼓浪嶼室內戲部分,基本都在容谷別墅、觀海園以及黃家花園拍攝的。」董啟農說。
董啟農和女兒董玫客串參加宴請的貴賓,和田惠美還為他們專門定製了合身的服裝。「這也是我第一次『觸電』,許導和演員們的敬業讓我印象深刻。」董啟農說,許鞍華拍片一絲不苟,每個鏡頭都要求完美。讓他印象深刻的還有演員彭于晏。劇中有個鏡頭,需要彭于晏後空翻跳到一部敞篷車的駕駛座上。「這個鏡頭前前後後拍了十幾次,當時還下著毛毛雨,他身上不知是雨還是汗,都溼透了。」董啟農說。許導的敬業讓董玫讚嘆不已,「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經常在凌晨四點多,甚至在雨中拍攝,真的非常不容易」。
劇組拍攝很順利,董啟農也和許導成了好友。去年他過生日,許鞍華還來參加了他的家宴。董啟農說,許鞍華對鼓浪嶼居民非常讚賞,說他們素質高,很容易進入角色。而對於鼓浪嶼,她更是不吝讚美。董啟農說,許鞍華第一次來鼓浪嶼考察時,就看中了容谷別墅,在她看來,沒有一座新別墅像容谷別墅這般有厚重的時間沉澱的感覺。而殺青臨別,她更是給鼓浪嶼送出了「繼續優雅下去」的美好祝願。
跟拍攝
「九夏生寒」有了畫面
本地媒體人見證琴島紀錄片誕生
和李世偉圍觀劇組拍戲不同,當年作為本地媒體人的郭坤聰,則親歷了紀錄片攝製組來琴島拍攝的過程。
在石壁街郭坤聰的家中,這位已經八十多歲的老人告訴記者,讓他印象較為深刻的,除了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選在廈門鼓浪嶼舉行,便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來鼓浪嶼拍攝紀錄片的過程。
紀錄片介紹琴島風土人情
可能是時間較為久遠了,郭老對片名的記憶出現偏差。他告訴記者這部紀錄片是1980年拍攝的《鼓浪嶼紀遊》。但記者在搜索資料時發現,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該製片廠並沒有名為《鼓浪嶼紀遊》的紀錄片,而是在1979年拍攝過一部紀錄片《鼓浪嶼》。
但可以確定的是,在那段時間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確實拍過一部關於鼓浪嶼的紀錄片。據郭老回憶,當年七月,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編輯陳澤人、攝影師李剛一行,來到鼓浪嶼,開始拍攝一部關於這裡的彩色短片。這部紀錄片,主要介紹鼓浪嶼的綺麗風光、名勝古蹟和居民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他作為本地同行,一路隨行,見證了這部鼓浪嶼紀錄片的誕生。
被石刻吸引就地架機
「我還記得有一天攝製組專門來到鄭成功屯兵的龍頭山寨門遺蹟。」郭老說,當時鼓浪嶼區委的美工扛著重新修飾書寫的遺蹟說明牌子,來這裡安裝,攝影師立即把機架和長鏡頭裝好,對準花崗石寨門,攝影助理打著遮陽傘護著攝影機。「攝製組還專門來到日光巖下的蓮花庵古廟。」郭老回憶道,攝影師們走進蓮花庵大門內的庭院,觀察取景,被左側雄偉的巨石和蒼勁有力的石刻書法深深吸引。於是,他們就地架機,把巨石上的石刻「天風海濤」「鼓浪洞天」「鷺江第一」十二個大字收入同一個鏡頭裡。
即興創作留下絕妙寫照
郭老提到一個小插曲。在日光巖的半山腰,有幾塊巨大的石頭疊成的天然石洞「古避暑洞」,是個避暑的好地方。儘管烈日炎炎,洞中卻有「九夏生寒」之感。當時,攝影師發現遊客來到避暑洞,都在洞口乘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情和動作,便靈機一動,改用手提攝影機,分兩段拍攝。一名攝影師爬到高處用俯視鏡頭,守著登階而上的遊客,抓拍了撐著花涼傘的、戴草帽的、手拿葵扇扇風的;接著,又把鏡頭轉向洞口,把遊客收合遮陽傘、脫下草帽墊坐、放下葵扇,乘著涼風,笑逐顏開的表情和動作都收入鏡頭。「這些無名群眾演員的表情和動作就是『九夏生寒』意境的絕妙寫照。」郭老笑著說。
走街串巷拍下島民日常
當然,鼓浪嶼的文化方面是拍攝的重點。郭老回憶,為了拍攝鼓浪嶼的風土人情,攝影師背著攝影機,走街串巷,鼓浪嶼獨具風格的別墅建築盡收鏡頭。「當時,攝製組還來到廈門市僑聯委員、年過古稀的郭俊年先生家裡,拍這位花木愛好者在他的小別墅天台整理盆景。」郭老回憶道,為拍攝郭先生家各種奇異的盆景和名貴的仙人球,攝影師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不僅如此,攝影師還來到了工藝師黃亞細家裡。他們拍了這位工藝師五彩繽紛、品種繁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品。在攝影師要求下,黃亞細還在通明的燈光下,描繪新作《回娘家》,這個造型修長、清新悅目的泥塑和他聚精會神的表情,也被鏡頭記錄下來。
姐弟練琴特寫鏡頭展現音樂底蘊
作為「音樂之島」「鋼琴之島」,鼓浪嶼的音樂文化元素自然不能少。郭老說,當年八月上旬的一個傍晚,攝製組還來到島內一戶普通人家,拍攝這家孩子彈鋼琴的特寫。郭老還記得,這家男孩當時念小學三年級,從三歲起就開始了聲樂訓練。他的姐姐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讀書,正準備參加廈門市舉辦的「鷺島之夏」音樂周、鼓浪嶼舉辦的「鼓島之夏」音樂會演奏。郭老說,當時攝影師在這家大廳門口,由遠而近拍攝姐姐教弟弟彈鋼琴,以特寫鏡頭拍攝了她的表情和她在琴鍵上輕巧靈活彈奏的優雅姿態,「美妙動聽的樂曲讓攝影師們感受到了鼓浪嶼的音樂底蘊。」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