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澤《會飲記》:「我」也可能是個複數

2020-12-18 中國西藏網


李敬澤 羅曉光 攝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住著一群人,這一群人不一定都是外人,還包括我們自己,有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乃至N個『我』,也就是說,『我』也可能是一個複數。」對於「我」,李敬澤坦言,自己在《會飲記》中最想說的是如何去認識。

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SKP RENDEZ-VOUS、北京閱讀季、鳳凰網文化聯合主辦的「身體裡的客廳——《會飲記》新書分享會」日前在SKP RENDEZ-VOUS書店舉行,批評家、散文家、《會飲記》作者李敬澤,著名藝術家徐冰以及詩人、作家、翻譯家西川與各屆讀者分享了《會飲記》的閱讀感受,並就文學藝術詩歌等話題展開深入的討論和交流。

李敬澤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人民文學》主編,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評論集《為文學申辯》《致理想讀者》《會議室與山丘》等,散文集《詠而歸》《青鳥故事集》等。2004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文學評論家獎」,2016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獎」,2017年獲首屆「十月散文雙年獎」。

《會飲記》2018年8月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本書收錄了李敬澤近年來在《十月》雜誌專欄刊登的系列隨筆,是這位「新銳作家」繼《青鳥故事集》《詠而歸》之後的又一力作。李敬澤用親歷者的眼光,從歷史的深邃中觀照當代文學的現場,拾起落滿灰塵的書籍,在縫隙中劈開思想的天地,編織出屬於作者自己的文化和心靈地圖。

關於《會飲記》的寫作緣起,李敬澤當日談到,「我們每個人身上都住著一群人,這一群人不一定都是外人,還包括我們自己,有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乃至N個『我』,也就是說,『我』也可能是一個複數。」他坦言,《會飲記》一方面是要和身體裡的那一群人打交道,另一方面是和這個複數的「我」打交道。寫作這本書,其實就是為了把這個客廳裡的主人和客人他們怎麼打交道,他們在說什麼,他們在每時每刻的交際、交往寫出來,如此而已。

著名詩人西川對此表示認同,他說:「我們的身體裡確實住著好多人,有些人住一段時間走了,有些人一直住在這,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裡住的客人越來越多,有的時候這個客人的形象清晰一點,有時候那個客人的形象清晰一點,有的時候是非常模糊的一些人。」他進一步提到,「有時候你不完全是你自己,背後可能還有幾個人,你必須走近了跟他們打個招呼辨認一下。也就是說,』我』和『我』之間,在我們每個人的客廳裡面,互相也有一個相互辨認的過程。」

著名藝術家徐冰關注到了《會飲記》中關於真假方面的判斷,「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他坦言,「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像一個雙簧演員,我們和我們的手機配合著演雙簧。我們發布給世界的,完全是我和我的手機在配合著向世界所表述的我是誰,或者長什麼樣子,實際上你根本看不到真實的這個人,所以今天真假這個事情變得很怪誕。我們所看到的和實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關係,實際上這也和身體裡的客廳有關。」

另外,關於紙媒寫作、影像寫作或數字寫作,徐冰還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一點感受,即無論是李敬澤的《會飲記》、西川的《唐詩的讀法》還是他自己的《我的真文字》,紙媒的寫作滿足了一代人對於文化情感的一種寄託,「我們能觸碰到或能真真切切拿在手裡的,更能幫助我們人類存留更長一點的文化記憶。」

所謂「會飲」,用李敬澤自己的話說,那便是一群人喝了酒、洗了澡,躺在那裡談天說地,談文學藝術談現實生活,也探討人生和真理。

對於以文學的語言講述自我講述當下,李敬澤認為這是一個一直存在的問題,他以宋徽宗為例稱:宋徽宗被金人抓了去,一路遭遇非常悲慘,但是宋徽宗走到半路上寫一首詞,卻還是在那杏花春雨江南那一套,好像他還過的很好似的,其中有一種可能,就是當他提起筆來用那樣的語言、那樣的規範在寫詩的時候,他的這個寫法是沒有辦法處理他的真實經歷,他不會面對他自己的傷口,不會面對他自己的痛苦。

李敬澤直言,「就像王維,不可能用他那樣的語言和方式寫安史之亂、寫三離三別、寫顛沛流離、寫人的卑微,所以杜甫為什麼偉大,杜甫在傳統裡是一個承前啟後集大成而且是革命性的一個人物,他使得那套規範變得能夠面對他的複雜一面。在這個意義上說,對於我們這個偉大的漢族來說,不管在什麼時候,是在一千年前還是現在,其實都面對一個問題,我們如何能夠讓我們的語言面對我們的複雜心理。」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李敬澤《會飲記》:打開他的精神星圖
    李敬澤《會飲記》 十月 攝由思南公館、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李敬澤《會飲記》新書分享會日前」於思南公館舉行。關於《會飲記》的文體,作家張新穎認為《會飲記》採用了一種類似錢鍾書《管錐篇》的寫作方式。十二篇散文,每篇都由一個現實的觸點切入,這個現實的觸點或是一次談話、或是一次會議、又或是作者李敬澤在寫作前後的經歷。「《會飲記》就像是作者的記事本,既記錄了他實際的日程安排,又書寫了他古今中外、天馬行空的精神活動。」
  • 李敬澤徐冰西川共話《會飲記》
    本報訊12月2日,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SKP REN⁃DEZ-VOUS、北京閱讀季、鳳凰網文化聯合主辦的「身體裡的客廳——《會飲記》新書分享會」在京舉行,《會飲記》作者李敬澤、藝術家徐冰以及詩人西川與讀者分享了《會飲記》的閱讀感受,並就文學藝術詩歌等話題展開交流。
  • 孟繁華評李敬澤《會飲記》:小眾的凱旋
    編者按:著名評論家李敬澤於2018年8月出版了散文集《會飲記》,收錄了作者近年來在《十月》雜誌專欄刊登的系列隨筆,是這位「新銳作家」繼《青鳥故事集》《詠而歸》之後的又一力作。本文是著名評論家孟繁華評論《會飲記》的作品,經作者本人授權發布。
  • 李敬澤《會飲記》(銀肺篇)隨感
    書上說:李敬澤是批評家,散文家。我覺得還是個思想家。李敬澤《會飲記》是難以確定的文體。是一次談話,或一次談話記錄,又是他的記事本,隨感隨記,記錄了他的平常日程安排,記下了他的天馬行空的精神活動,呈現出自己的精神星圖。張新穎這句話說的好,精神活動通常是流動的液體,或者是漂浮不定的氣體,液體或氣體就是隨時蒸發掉的東西,但在文字的烘託下,就形成了自由的精神結晶。
  • 李敬澤:借《會飲記》「推敲」一下我們這個世界
    李敬澤 戴翰 攝「藉此推敲一下我們自己,實際上也推敲一下我們這個世界。我們老講現在是一個碎片化時代,把所有這些碎片塑形,讓它看上去有一個形狀,這件事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李敬澤如此描述新作《會飲記》的創作初衷。
  • 評李敬澤新著《會飲記》:它繞開了每一種已被確認的文體
    眼前這本《會飲記》,共收入文章12篇,李敬澤自作解題:「『會飲』出於柏拉圖對話《會飲篇》,說的是蘇格拉底和一幫雅典大爺喝了酒泡了澡,談天說地,探討人生和真理。」口氣有點兒戲謔,但考慮到《會飲篇》的副題是「或關於情愛」(「或論向善」),我還是有點擔心,自己是不是不該像蘇格拉底在《會飲》中那樣躺著讀這本書。  不過還好,作者起碼不像柏拉圖那樣喜歡繞來繞去,也不會像蘇格拉底那樣追問起來就沒個消停,作品毋寧更是率性而談、不衫不履的,在精神的廣闊時空中來去自如。至於文體,是一副「四不像」的樣子,散文?隨筆?小說?
  • 李敬澤、梁鴻等助陣蕭耳新書分享會
    本報訊(記者崔巍)「錦要成灰,美要逞計——《錦灰堆美人計》新書分享會」日前在北京中信書店舉行。李敬澤、梁鴻、董強、鄭勇等名家前來助陣,對蕭耳的新著《錦灰堆美人計》給予了高度評價。  《錦灰堆美人計》是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東西方文化觀察隨筆集。作者蕭耳涉獵廣泛,思維敏捷,尤其對中國古典文化深入浸潤,彰顯出不俗的文化功底。
  • 李舫筆繪文學108將丨從來多古意,可以賦新詩:李敬澤其人其事
    著有理論批評文集《致理想讀者》《會議室與山丘》和散文隨筆集《青鳥故事集》《詠而歸》《會飲記他是個好編輯,作家的知心朋友。作為《人民文學》雜誌的編輯乃至主編,李敬澤究竟寫了多少期「卷首語」,可能他自己都記不清了。在這寸土寸金的地界兒,他像一個揮汗如雨的老園丁,讓這曾經荒蕪的園子奼紫嫣紅。
  • 李舫筆繪文學108將①|從來多古意,可以賦新詩——李敬澤其人其事
    李敬澤(畫家郭紅松繪)著有理論批評文集《致理想讀者》《會議室與山丘》和散文隨筆集《青鳥故事集》《詠而歸》《會飲記》等十餘種。評論集《青鳥故事集》由法國Philippe Picquier出版社推出法文版,由智利LOM出版社推出西班牙文版。
  • 明日活動預告|阿來×李敬澤:塵埃永不落定
    《塵埃落定》榮獲茅盾文學獎20周年   全新版再出發   活動時間   10月14日(星期三)   14:00—16:00   活動地點   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3F文藝現場   (杭州市遠洋樂堤港文化體驗區 B201)   活動嘉賓   阿來(作家)   李敬澤
  • 戴錦華、李敬澤、王石,棋逢對手
    我想如果他有手機的話,如果他和李白天天都可以刷微信、天天都可以——實在不行還可以打個電話,那麼:第一這些詩不必寫;第二他們的友誼很可能維持不了那麼長時間,因為天天在這兒手機來手機去,微信來微信去,不知道哪一天一言不合,就像大家說的,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不是不可能,而是很有可能。所以這就是關於我們生活和我們文化中的連接與不連接。」
  • 李敬澤:《青鳥》,御風而行
    李敬澤:就《青鳥》來說,我寫的時候是興之所致,興致勃勃,興盡而返,並沒有多少謀略機巧。但是,現在人家問,這是個什麼東西呀,為什麼這樣呀,說來說去,原來確實這文章和別人有些不同。我現在想,它的不同,可能就在,我並沒有給自己一個命令,我在寫散文,寫那種現代的純文學意義上的散文,我沒有這個意識。
  • 阿來VS李敬澤:我們不可能靠大數據給讀者精準投放作品
    「我敢說,當地的土司後人沒有一個能比我更清楚他們的歷史。」田野調查全部結束後,十八家土司的故事瞭然於心,1994年5月的一天,阿來坐在書桌前,《塵埃落定》的開頭自然流淌出來——「那是個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聽見一群野畫眉在窗子外邊聲聲叫喚……」小說寫了八個月後定稿,當年阿來35歲,這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即便放在今天,人們也不難理解處女作長篇要出版會遇到的重重困難。
  • 春風悅讀·評委李敬澤▏站在讀者視角,他點了幾本翻譯類作品的名
    李敬澤對榜單的評價反映出了「作品的種類多了,讀者的選擇廣了」的圖書市場現狀。但作為評委,他有點犯難——該怎樣給這些作品打分。「往年,我們可能會常常為某些類別的作品比較弱而感到困擾。但今年我們面對的是那麼多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中做出選擇的困難。」優中選優,好作品中李敬澤有偏愛。
  • 專訪李敬澤:方言的景觀性復興
    現在我們一說起方言來,會直接說陝西話如何、四川話如何,實際上在過去,有些地方方言的差異能夠達到這個村翻過山去就聽不懂那個村說話的程度。何以聽不懂呢?因為這個村和那個村之間可能這輩子都沒什麼交道,一個農民一輩子不上縣城也不是什麼怪事,而是常態。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夠發育和維繫一個個小的語言共同體。如果這個村和那個村天天走親戚做買賣,絕不可能互相聽不懂,語音和語言是一定會趨同的。
  • 李敬澤:我為什麼要寫《詠而歸》?
    本文摘自《詠而歸》,李敬澤 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7月「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當日眾弟子在孔子面前各言其志,子路、冉有、公西華等各有大志小志,曾皙在旁鼓瑟,最後說,我想的是,暮春時節,換上春衫,約五六個朋友,六七個少年,一起到城西的沂水中沐浴,然後,到城裡的舞雩臺上吹風,最後唱著歌,興盡而歸。夫子悠然神往,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皙為字,點為名,曾點的想法正合我意。詠是唱,也是長,也是涵泳、玩味、沉吟,在詠唱中表達志意。
  • 李敬澤:從經典中尋覓人生歸處
    《詠而歸》在石家莊舉辦讀者分享會。圖為李敬澤(前中)與劉建東(前右)、金赫楠(前左)在讀者分享會現場。 記者田恬攝  「從知識中見精神,從傳統中得智慧。」日前,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攜其新書《詠而歸》在石家莊呈明書店舉辦讀者分享會,與現場讀者一起分享自己的創作歷程。文學界「河北四俠」之一、作家劉建東以及青年評論家金赫楠作為特約嘉賓隨李敬澤一同亮相。
  • 李敬澤&江南談《龍族》:衰慫者的勇士夢
    我一直說自己是海明威忠實讀者,但是回看我自己的作品,我達不到海明威簡練的文字和力量,但是我現在會追求更加凝練的文字。」江南說。同為作家的笛安認為:「我從來不會從頭到尾再去看我寫的長篇,總覺得那是一個過去的自己,被遺留在那兒,有很多尷尬的瞬間,就像翻小時候的照片集,我沒有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