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信息高效化的21世紀裡,人們依賴著機器,借鑑著數據,而自身卻開始變得慵懶。人們總喜歡把東西推到明天去做,但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在過去,真的有過因「拖延症」而改變歷史的情況。美國一名叫喬治布林頓的著名軍將在戰場上處處立下戰功,被譽為「小拿破崙」。但在新任將軍後屢次被「不打無準備之仗」的理念所拖累。1862年在美國南北戰爭中一次決定性戰役「安提坦戰役」中,因他一再猶豫,最終在兵力兩倍於敵軍的情況下錯失全殲南方軍隊的機遇,戰爭因此又被拖延了三年才宣告結束。
當下,拖延行為可能不至於會惹殺身之禍,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拖延習慣還是有其弊端的。
不得不說,即使是小小的拖延行為,一味地由之發展終究會對人們的工作和學習造成危害。拖延行為產生於個人情緒從惱怒、後悔到強烈的自我譴責和絕望的過程中,會使人經常產生急躁、焦慮、沮喪等負面的情緒,更甚者,會使人浪費時間、虛度年華,情緒不佳引起健康問題。
很多人的心中常常會默念「多給我一點時間,我可以做得更好」,人們常常習慣追求完美,但卻忘記了完美也是需要按照規定循序漸進的。有拖延行為的人總是喜歡埋怨眼下對自己不利的因素,更甚者因為貪圖玩樂不想工作而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天才做。因為沒有意識到自身的缺陷,而把拖拉這一習慣推託到其他人和其他事身上,可能短時間內他們能完成近期的目標,但是絕不能完成長期的任務。
當然,凡事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觀察「拖延症」,有時也可以發現其中的亮點,比如緊要關頭出現的靈感,短期高壓下培養出來的鎮定狀態,這些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我們內在的潛能的一種方式。還可以避免衝動,緩和情緒,減輕壓力,給時間鼓勵自己,讓自己做好充分準備,從而獲得更好的心理適應,爭取更多機會。
總觀來看,「拖延症」終究是現代人處事散漫的一種表現,偶爾的低效率或者非實效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都必須重視這個問題,「千裡決堤,毀於蟻穴」,如若長期置之不理,甚至以此為習慣,拖延的就不止是身邊的小事,而是任何事!因此,請大家停止空談,今日事,今日畢。錯過了昨天,今天一定要抓緊時間,把事情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