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我本可以走得與眾不同」

2020-12-17 小晴電影日記

故事梗概:

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其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聞名,作為其畢業班的學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學期文學老師約翰·基汀(羅賓·威廉士 飾)的到來如同一陣春風,一反傳統名校的嚴肅刻板。

基汀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 ;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老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己思考與求索,勇敢的追問人生的路途,甚至違反門禁,成立死亡詩社,在山洞裡擊節而歌!

基汀教授、基汀老師、基汀隊長,他的教育宛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留在每個人心裡…

豆瓣評分

這是一部非常發人深省的電影,所投射出的教育問題至今仍值得我們深思。影片中Neil一群同學受到了Keating老師的教育感化,設法違反校規重新恢復Keating當年所創立的死亡詩社,他們開始打破常規尋找自己心中的嚮往,Neil發現自己喜歡上了演話劇,但是他的父親卻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考進名校成為一名醫生,Neil不願按照父親的規劃生活,選擇了自殺,學校調查了死亡詩社的參與者,同時開除了Keating老師。

死亡詩社

我們從小就被父母老師社會所劃定了規則,我們按著他們認為對的方式去生活,去學習,去思考,往往忽視了我們自己的想法,不知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高中以前的學生很少對未來的自己有一個定性的規劃,在高考志願報考時,做決定的往往是父母。我大學時遇到過一個學姐,是在鋼琴公共琴房遇到的,她告訴我,大學的專業自己很難學會,功課已經放棄,因此把很多時間用在培養興趣愛好之上。雖然只是萍水相逢,但是在公共琴房,遇到過音樂專業的校友彈得一手天籟,雖然同在一所大學,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我無法評論是非對錯,只是我認為大學的知識儲備是一生之中最受用的,而大學時光更是十分珍貴的,它直接影響著我們未來的事業規劃和發展方向。

keating老師的課堂

教育不僅僅需要優秀的老師,更需要優秀的人生領路人,一個人的成長需要多方面的正確引導,我們每一個人都對他人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力。最後分享幾句經典臺詞,與君共勉。

學生對Keating的送別

I would've walked differently.

我本可以走得與眾不同。

Robert Frost said, two roads perged in a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勞勃佛洛斯特說過,樹林裡兩條岔路,我選擇人走得比較少的那條路,那裡有天壤之別。

Boys, you must strive to find your own voice.

孩子們,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

Now, when you read, don't just consider, what the author thinks, consider what you think.

當你閱讀的時候,別只想著作者的見解,想想你的見解

相關焦點

  • 《死亡詩社》:張揚的個性與自由的靈魂相結合
    在那個高度體制的學校,基廷老師解救了孩子本應當張揚的個性,釋放了她們心中自由的靈魂。故事從美國的威爾頓學院說起,這個標榜教養循規蹈矩的學生的學院讓身處叛逆期,渴望自由和解放的學生苦不堪言。影片著重從基廷老師和他的四個學生說起。基廷老師也畢業於這所威爾頓學院,深知這座學校壓抑的氛圍和體制化的教育,但他是一個特立獨行與眾不同的老師。
  •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映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美國1959年的故事,今天看起來,仿佛在影射我們近在眼前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可能是對的,我知道就是這樣「;諾克斯有一種更深的驅動力,所以昂首挺胸┉┉P基丁對學生說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是很困難的,有的人眼睛在說:「我本來可以做得不同「。那麼問問自己剛才為什麼拍手附和別人?因為人都有被人接受的需要。
  •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成員
    但是尼爾說不行,你們別教我怎麼跟我父親交談,夥伴們也就無法說了。在尼爾看來,查理能吵架是因為他家有資本,即使他不在這個學校念書還可以在其他相類似的學校繼續,他們家有錢可以做任何事,即使跟父母爭吵,最後也不會有多大影響。但是自己不行,不僅僅是違抗了父親讓他們傷心,如果不能上學,就會讓他們失望了,這是不可現象的,這就是尼爾面臨的困境和心魔。
  • 電影《死亡詩社》|死亡洗滌人性本真,詩人的青春就該這樣度過!
    電影主要講述了死亡和詩歌的故事。然而在電影悲劇性的結尾到來時,我並沒有感覺到死亡的恐怖,更多的是復活的氣息,這種感覺正如電影的另一個名字——春風化雨。是什麼,將死亡——這一濃重的色彩衝淡了?這要看主人公尼爾的死因。
  • 《死亡詩社》——浪漫主義的悲劇
    《死亡詩社》講述的是在一所嚴格而又刻板的預備學校中,一位新來的老師基丁,作為這所學校曾經走出的優秀畢業生,立志於用自由的教學理念去改變學生,鼓勵他們成為自由思考者的故事。所以哪怕那些節奏和想法被外人看來是愚蠢的,哪怕得不到認可,也要進行與眾不同的生活,因為只有與眾不同的思考可以區別你的生命與其他人的生命,也因為不同的思考才能改變世界。後記:浪漫主義的遺憾《死亡詩社》為什麼能在中國經久不衰。
  • 死亡詩社:我希望我活的深邃,打破所有桎梏
    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衛平說影視,定期給大家分享一些我個人的電影解讀。你嘗試過遵循著你想要的,想得到的,真正想去過的那種生活而生活過嗎?死亡詩社其實是我敬慕許久的一部電影了。今天想說一說它。這部電影所反映的主題可能就是人生的自由與反抗,也可以說是對於那種傳統而束縛壓抑的教育方式的一種反思。我們到底應該以一個什麼樣的方式而活著?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或者是為了別的什麼?在電影的一開頭,就有很多種矛盾展現出來。首先我想來說一下基廷老師。這個老師可以說就是一個矛盾體,為什麼說他矛盾呢?
  • 《死亡詩社》:哦,船長!我的船長!
    大家好,這裡是強哥說劇,我是強哥,今天跟大家講的電影是《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領銜主演的一部教育電影。該片於1989年6月2日在多倫多首映。
  • 死亡詩社:自由的思想用不受限制,即使是「死亡」
    死亡詩社:自由的思想用不受限制,即使是「死亡」 原創 | 吃瓜趣個談 圖片 | 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 《死亡詩社》講述人生永恆的難題:可望不可及的自由
    尼爾對基廷老師的興趣是越來越濃厚,他去學校的檔案室翻出了基廷老師的檔案資料,分享給他的小夥伴們,並在資料裡發現基廷老師學生時代曾經加入一個名叫「死亡詩社」的社團,但是這個社團現在卻並不存在,因此尼爾相當好奇,他們找到基廷老師,詢問了關於死亡詩社的事。
  • 影評|《死亡詩社》:如果我不曾遇見光
    這是美國電影《死亡詩社》中的一段對話,闡述了主人公基汀老師,也就是這部電影的中心人生觀。當死亡與詩聯繫在一起,我的腦海自然蹦現了「向死而生」這個詞。它承載了詩人的浪漫,也承載了生命的沉重。浪漫與生命,恰是這部影片所討論的主題。
  • 影評 |《死亡詩社》:如果我不曾遇見光
    這是美國電影《死亡詩社》中的一段對話,闡述了主人公基汀老師,也就是這部電影的中心人生觀。 當死亡與詩聯繫在一起,我的腦海自然蹦現了「向死而生」這個詞。 它承載了詩人的浪漫,也承載了生命的沉重。 浪漫與生命,恰是這部影片所討論的主題。
  • 《死亡詩社》,若尼爾不選擇死亡,那他接下來的路該怎樣走
    《死亡詩社》是美國的一部電影,又可以把它叫做《春風化雨》。是由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和羅伯特.肖恩.萊納德等演員主演的一部校園勵志影片。在一次談話中,基廷一不小心說到了學校極力反對的一個詩社,那就是死亡詩社。當他的同學知道這個詩社後,不顧學校的禁令,去校外一個山洞裡,成立了他們自己所謂的死亡詩社,他們在山洞裡開始討論詩歌、人生、自由、浪漫以及他們還不太懂的愛情。但是,這個秘密還是被學校發現了,於是,校方特別反對基廷老師的這種教學方式,並給予他批評。
  • 《死亡詩社》:死亡是命運,活下去是責任
    如果只看美國電影《死亡詩社》的前半段,許多人會以為這是一部充滿著青春活力、勵志的校園電影。基廷老師的到來,給壓抑的學生帶來了一股春風。當一切都朝向好的方向發展時,電影情節突然反轉,尼爾開槍自殺,成了一場悲劇。這時我才恍悟,為什麼看前半段的故事時,總覺得片名有點文不對題,還以為是年輕人以「死亡詩人」自詡的耍酷。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抓緊時間,讓我們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喬西·查爾斯等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89年6月2日在美國上映,於1990年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影片講述了1959年,故事發生在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學院。
  • 電影《死亡詩社》:教育的魅力在於喚醒
    《死亡詩社》毋庸置疑是一部經典名作,一直被大多數老師課堂上放映的模板,想必也有很多學生都看過,裡面的「Oh!Captain,My Captain!」更是永遠銘記於心。 《死亡詩社》講述了一位特立獨行的英語老師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放學生的天性,帶學生沉浸在詩歌中的故事。故事內容為: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威爾頓男子預備學院是一所得到無數望子成龍的家長青睞的名校,因為它能把75%的畢業生送進常青藤大學,威爾頓學院非常注重傳統與儀式,教師們各個不苟言笑,循規蹈矩,留著繁重的作業,談著如何會被扣分。
  • 《死亡詩社》: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從未真正的活過
    50年代,然而時至如今,《死亡詩社》的影響依然存在。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利用時間,如何面對死亡,這是這部電影所傳達的。《死亡詩社》最想要告訴觀眾的,是盡力活出自己想要活出的人生,為自己而活。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的所有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 《死亡詩社》詩歌就是生命力
    (哦,船長,我的船長!)然後,就問有誰知道它出自哪裡,回答他的是一陣沉默,哦,還有前排一個傢伙擤鼻涕的聲音。看著眼前的這幫年輕人,基丁先生開始了他的介紹,「這是惠特曼為林肯寫的一首詩,聽好,在班上你們可以叫我基丁老師,或者有膽量的話,就叫我『哦,船長!我的船長!』
  • 豆瓣評分9.2《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自殺?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威爾頓中學以此為學校的立校之本,作為擁有百年歷史的精英學校,每年這所學校的畢業生有75%能進入名牌大學,不過這樣傳統得有些刻板的學校,卻迎來了一個不一樣的英語老師基丁先生,和學校強調的傳統不同,基丁所認為的教育,根本應該在於自我思考。
  • 誰能還我們被掠奪的青春——《死亡詩社》
    這是在《死亡詩社》中keating的一句話。他提倡他們要堅持自己的腳步,走自己的路,正象他所朗誦的詩句那樣:「兩條路在森林分叉,我選擇人少的那條。」他鼓勵學生們自寫自讀自己的作品,同時用他那基丁式風格讓學生喊出自己的心聲。
  • 《死亡詩社》影片成為經典,而角色「基丁」會被永遠銘記於影史
    這時,一位與眾不同的教師基丁的到來,如同一陣春風,他用自己的教育方式打破了所有的傳統,在第一節課上就把學生帶出教室,讓同學們叫他「我的船長」,隨後讓學生撕掉詩歌前言,按照自己所想的去理解詩歌,讓大家上課時站在桌子上,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